关于鸟语飞飞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鸟语飞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鸟语飞飞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鸟语飞飞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作者: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
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
一带山田放水声。
注释:
1、舂锄:白鹭。
2、扑扑:扑打翅膀。
翻译:
布谷飞来飞去的劝说人们早些耕种,
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
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
听得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
赏析:
开头两句用形象而整饬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写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布谷鸟即杜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种季节鸣叫,它“播谷播谷”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叫布谷鸟。一“劝”字,将布谷鸟的叫声人格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舂锄即白鹭,它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清澈的水边、绿色的山野、湛蓝的碧空飞翔时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古佳句。该诗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样将舂锄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可以说,春耕期间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写春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第三句写扣题发挥,从仰望的角度写山路之陡峭曲曲。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山路盘旋而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岩石遮断阻隔,有时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这样时断时续,蜿蜒而上,层层盘旋,越盘越高,越高越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视角,将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也凸显了山乡生活的大背景。同时,又暗扣了一“行”,暗写了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的情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最后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也就没有依据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诗人关注的是山乡的春耕,此时终于凸现出来了。这时,诗人已经来到了山上。低头俯瞰,只见山下斜坡上面层层如梯的水田*整如镜,在阳光的反射下,带子似的一道道绕在山间;从梯田方向正传来汩汩的放水声。由放水声可以想见农民们巳开始播种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开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得到了呼应,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凸显,诗人山行之始就带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来就热爱自然,本来就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极为欣赏,当自然景物已经和人们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诗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和歌唱呢?
该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构思巧妙,剪裁得体,卒章显“志”,语言清新雅丽,没有冗辞赘语。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飞鸟去不穷全诗
《辋川集·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1、华子冈:辋川二十景之一。
百鸟聚集,飞来飞去,多得无法数清;周围的山山岭岭,都呈现出一片秋天的景色。秋日的景色已呈现萧瑟的景象,因景而引起自己已临暮年的感伤,于是发出“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的叹喟。
赏析:
王维曾这样描述他们对华子冈的感受∶“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池也。”(选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裴迪此诗描写的正是这秋晚的华子冈景色(m.ju.51tietu.net)。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要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对心爱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痕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聚
便注定无法相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提到柳宗元这位“唐宋八大家”里唐代唯二(另一位是韩愈)的文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或者是《捕蛇者说》里的捕蛇人,或是《小石潭记》的偶游者,或是《黔之驴》寓言里的驴,或是“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那个种柳人,但我想到的一定是《江雪》,是那首孤独到极致小诗里的渔翁:
(诗意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像)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他的散文成就大于诗歌。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
《江雪》一诗,算是柳宗元的代表作,胜在意境,如果仅从文字来看,似乎*淡如水,没有生僻字眼:所有山上的飞鸟全都飞绝,所有的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上只剩下一叶孤舟,一个渔翁披蓑戴笠在独自垂钓。
五绝当然只有二十个字,但就是这二十个字,却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后世《诗薮》里评价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这是极恰当的评语。
(诗意图)
孤独有几种表现形式,显示的是人的不同格局,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苍茫浑厚的孤独,更有历史纵深感,感觉是纵向的,是纵贯*八荒的,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孤独,因此,他直接哭了;柳宗元《江雪》的孤独是幽寒冰冷的孤独,是横绝当世的孤独,感觉上是横向的,柳宗元更多是自己眼前的世界的不满与由此带来的恨意与清高,是孤傲的孤独,你们腐朽你们的,我照样能活出我的品格;当然,还有一种孤独,是陶渊明的孤独,他是活在自己内心世界的孤独,他是《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是躲起来并自我调适寻找到快乐的孤独,因此,他“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自我陶醉,我孤独我的,与世人无干,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孤独。
诗里所有的风景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字面上什么也没有,世界在眼前消失了,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比如我们经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绿的范围阔大,显得红更加醒目。
“千山”、“万径”,显然是为了给下面的“孤舟”和“独钓”的形成反衬。没有“千”、“万”,“孤”、“独”也就*淡无奇,因为千山没有飞鸟,所有的路上都没有人,这个渔翁才显得格外孤独。“千山”、“万径”的极端寂静与绝对静默,更显渔翁心态的笃定。其实,千山与万径都是背景,画面的主体是渔翁,但没有千山与万径状态的描摹,主体就不突出。极端幽静寒冷的环境里,还有一个微有动作并稍有温度的小人物。小人物对抗大环境,更显小人物的突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因为有对比,才能形成反差,并由此产生审美体验。
(诗意图)
这首诗,诗题《江雪》,因此,这该是一场湮灭在大雪中的一切的事物的描摹,偏偏诗人到最后才提到雪。但给我们的感觉又是,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如果不是雪,“鸟”怎会“飞绝”、“人”怎么会“踪灭”。我们想,大概那个小船的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一定也都是雪。但诗人并没有写这么多雪啊,“雪”字直到写到“寒江”时才提到,江是寒江,可是江里仍然是水,雪一落水中会融化啊,精彩就精彩在这里,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雪显然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这是“白茫茫一片厚地高天”,仅这一句就把天寒水冻、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写雪到此,算是写到了极致。《世说新语》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只写的雪的姿态,《红楼梦》里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雪的色彩,而《水浒传》里“那雪下得正紧”写了雪的大小,柳宗元的雪是笼罩世界的雪,是浑然一体的雪,是带有温度的寒雪,是有情绪孤独的雪,他把雪写绝了。
因为天冷,因为雪厚,因为没有人(鸟都没有),渔翁更显不惧寒冷,不怕孤独,甚至渔翁还有点自傲,你冷你的,我钓我的。这是诗人要写出的渔翁形象,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渔翁呢?写这首诗时,诗人在想什么呢?
(柳宗元雕像)
我们来看一下创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由于对社会现状不满意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而任何改革都有保守势力与既得利益者的联合反攻,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说是当官,其实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他不得不在一座寺庙里安身。柳宗元被贬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情绪非常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的孤独,暂时是停留在当世的,不跨越时代,但这首诗带来的极致的空灵境界美,却足以跨越时代,打动我们。
因为都写孤独,这首诗常常被人与《登幽州台歌》比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然后以不同的角度给两首诗排名,其实他们的孤独是不一样的。没办法排出所有人都满意的排名来,陈子昂可能格局更大,柳宗元可能境界更美。
1、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2、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
3、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4、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5、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6、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7、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8、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9、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0、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忆江南·红绣被》
11、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2、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江南春怀》
13、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4、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15、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关汉卿《沉醉东风·重九》
1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17、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18、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崔涂《孤雁》
19、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20、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崔涂《孤雁》
21、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22、举头忽见衡阳雁。——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23、鳞瞑羽迷谁与诉。——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24、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25、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26、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27、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李远《咏雁》
28、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
29、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30、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1、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崔涂《孤雁》
32、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33、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34、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35、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36、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37、雁柱美文十三弦,一一春莺语。——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38、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戴复古《江村晚眺》
39、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吴文英《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40、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令狐楚《赋山》
41、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岑参《送崔子还京》
42、宿雁落、寒芦深处。——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43、旧时燕子还飞否?今古不胜情。——归庄《锦堂春·半壁横江矗起》
44、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45、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46、蝴蝶不随春去,入薰风池阁。——蒋元龙《好事*·叶暗乳鸦啼》
47、只恐梅花,瘦倚夜寒谁暖?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张翥《陌上花·有怀》
48、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4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50、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纳兰性德《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51、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骤雨疾风灯塔濛,
葱绝瀚岛护艰程。
孤舟危舍摇初梦,
海阔高天鸥纵腾。
——阅赏陈賏老师新画《天高任鸟飞》视频诗和;乐陵散人,2020年8月14日,于家。
有关描写飞鸟的诗句
1、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2、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
3、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4、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5、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6、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7、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8、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9、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0、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忆江南·红绣被》
11、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2、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江南春怀》
13、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4、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15、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关汉卿《沉醉东风·重九》
1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17、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18、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崔涂《孤雁》
19、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20、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崔涂《孤雁》
21、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22、举头忽见衡阳雁。——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23、鳞瞑羽迷谁与诉。——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24、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25、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26、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27、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李远《咏雁》
28、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
29、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30、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1、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崔涂《孤雁》
32、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33、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34、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35、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36、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37、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38、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戴复古《江村晚眺》
39、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吴文英《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40、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令狐楚《赋山》
41、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岑参《送崔子还京》
42、宿雁落、寒芦深处。——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43、旧时燕子还飞否?今古不胜情。——归庄《锦堂春·半壁横江矗起》
44、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45、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46、蝴蝶不随春去,入薰风池阁。——蒋元龙《好事*·叶暗乳鸦啼》
47、只恐梅花,瘦倚夜寒谁暖?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张翥《陌上花·有怀》
48、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4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50、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纳兰性德《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鸟语飞飞的古诗
草飞飞鸟觅食的古诗
含有飞飞的古诗
古诗中含飞飞的诗句
诗句布谷飞飞劝早耕
有鸟在飞的古诗
与鸟同飞的古诗
飞鸟的古诗
迎飞鸟的古诗
飞鸟词的古诗
鸟儿飞的古诗
古诗里的飞鸟
飞鸟集语录
鸟飞的诗句
鱼和飞鸟的古诗
古诗中的飞鸟
飞鸟入屋的古诗
鸟飞开头的古诗
飞鸟有关的古诗
有飞鸟的诗句
飞鸟的诗句
飞鸟诗句
鸟语的诗句
空山飞鸟的古诗
有飞鸟形象的古诗
含有飞鸟名的古诗
鸟要高飞的古诗
有渔船有飞鸟的古诗
高空飞鸟的古诗
鸟语阵阵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