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关于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0) 语录(2) 说说(12) 名言(18k+) 诗词(1k+) 祝福(6) 心语(41k+)

  • 《军城早秋》古诗赏析

  • 文学
  • 《军城早秋》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军城早秋》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军城早秋》

      唐代将领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

      赏析

      “昨夜秋风入汉关”,汉关,泛指唐朝军队驻守的'边关。这一句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即疾风劲吹的秋季。据史*载,该年九月,吐蕃军与唐军在边关大战。由此可知,这一笔是记实,然而它又不单单是为了记录时节和天气,而还有更深刻的含意。在我国古代,边地的少数民族常常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向内地挑起战争,进行劫掠。吐蕃在当时就是唐王朝的一大隐患,屡犯中原。就在一年之前,即公元763年,吐蕃曾一度攻占了长安,使唐王朝统治者极为恐慌。这里的“秋风入关”,正是暗示边境上风声已紧,战事在即。

      “朔云边月满西山”,紧扣前句,继续以写景暗寓军情。西山,指今四川省北部的岷山,又称雪山,主峰海拔五千多米,山上常年有积雪,且岷山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当时西蜀防止吐蕃内侵的军事要塞。此刻岷山怎样呢?凝重昏暗的云层,笼罩着整个山峰;一弯孤独的边月,挂在山后,放射出冷冷寒光。朔云和寒月,烘托出一种肃杀凝结的沉重气氛,这种气氛,恰恰是大厮杀前充满火药味的一种特有气氛,它使人预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场恶战将怎样开始,又将怎样进入白热化呢?这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这些,反而将它们全部略过,来了个很大的跳跃,一下子便转到“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面。一个“更催”,表明胜败已成定局,战事也已接*尾声。“飞将”,写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骁勇迅猛的雄威。我国汉代有位抗击匈奴的名将军李广,由于他率领的军队屡败匈奴,他本人足智多谋,英勇顽强,被誉为“飞将军”。这里正是借李广来形容将士们的风貌。“骄虏”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揭示了敌军将士骄横狂妄的心理。试想,吐蕃军队多次与唐军交战,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甚至连长安也曾攻下,此番攻打蜀地,必然是骄恣无比.然而,在严武统帅的唐军面前,他们尽管“骄”,最后还是“虏”,除了丢尸疆场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严武对抱头鼠窜的敌军,发出了威严的军令:“莫遣沙场匹马还”。从这一句,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严武的果断和坚决,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敌军七万余众,匹马无还。全诗中,没有一处写流血,但可以想见,鲜血必然成河,全诗中,没有一处写尸骨,但尸骨也必然会漫山遍野。王夫之说:“空际得神”。应该看到,无字处,正是作者潜心用意所在,表现了高度凝炼,注重传神写意的艺术特色。

      此外,这首诗在用典方面也很成功。“飞将”和“匹马还”均有典。《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有“匹马只轮无反者”句,意思是说全军覆没。此诗四句,两处用典,却不著半点痕迹,无论读者是否知晓,读起诗来都流畅明白,毫不晦涩。

    [阅读全文]...

2022-05-22 17:48:06
  • 军城早秋古诗翻译(军城早秋翻译赏析答案)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吐蕃又进犯西南地区,威胁成都。严武曾经两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公元764年,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击破吐蕃七万大军,收复失地,安定了蜀地。在这场大胜之后,严武写下了《军城早秋》一诗,原文如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昨夜秋风入汉关”,昨夜萧瑟的秋风吹进我军驻守的关塞。在这一句中,诗人以“秋风”点明季节,象征着入侵的敌人;以“昨夜”点明时间,作为一军主将,诗人很清楚敌军入侵的时间,可谓知己知彼;以“汉关”代指唐军驻守的要塞,敌人大军压境,已经兵临城下,形势可谓千钧一发。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秋风入汉关”写出了吐蕃大军压境的紧迫形势。

    “朔云边月满西山”,边关的寒云压城,清冷的月光洒满西山。“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防御吐蕃入侵的要地。敌人大军压境,大战一触即发,在大战之前的这个夜晚,边关的云彩低垂,清冷的月光洒满西山。在这一句中,诗人以“朔云”“边月”烘托出了战前阴沉肃穆的气氛,这是大战之前的沉默,正是在这种沉默中,诗人胸中已有了破敌的良策。

    “更催飞将追骄虏”,我再三催促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诗人以“飞将”代指勇猛的将士。战争终于打响了,在一片金戈铁马声中,骄傲的吐蕃军队被击溃,诗人深知“宜将乘勇追穷寇“的道理,指挥部下勇猛的将士们对溃败之敌展开猛烈的追击,终于大败敌军,收复失地,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展现了主将的智谋以及将士的勇猛。

    “莫遣沙场匹马还”,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在对敌军展开追击之时,身为主将的诗人对将士们下达了命令,要把敌人打疼,要把敌人打怕,要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要让这场失败成为他们刻骨铭心的痛,从此不敢再兴兵入侵。诗人以“莫遣”一词加强语气,表达了对敌人的痛恨,展现了自己的刚毅果断的豪情。

    严武能文善武,与杜甫友善,杜甫称他有“出群”之才。这一特点,在这首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诗的前两句渲染战前的环境,以紧张的环境烘托主将的运筹帷幄。诗的后两句写战场上的摧枯拉朽,以果断的命令写出主将决胜千里的豪情。整首诗气概雄壮,体现了统帅本色。

    [阅读全文]...

2022-04-02 14:00:17
  • 军城早秋的古诗(军城早秋翻译及赏析)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军城早秋》载于《全唐诗》卷二六一。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阅读全文]...

2022-01-28 16:42:19
  • 早秋雨的诗句古诗

  • 早秋雨的诗句古诗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告别了漫长的.冬眠;

      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4:《听雨》作者:虞集

      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那么这一定是天母的眼泪

      7:轩窗透初日,砚*绝纤尘。

      8: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怨》

      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0: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

      11: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

      望江南 【宋·苏东坡】

      12:远路应悲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13: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15:《渔歌子》作者:张志和

      16: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7、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18、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19、地卑多雨润,天暖少秋霜。——戎昱《成都暮雨秋》

      2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1、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22、宴罢兰堂肠断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3、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温庭筠《细雨》

      24、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王国维《齐天乐》

      25、肩舁仍挈榼,莫怪就君来。秋雨经三宿,无人劝一杯。——白居易《雨中访崔十八》

      2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7、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28、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白居易《司马宅》

      2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0、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白居易《雨后秋凉》

      31、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白居易《雨后秋凉》

      32、尘起一月忧无禾,瓦鸣三日忧雨多。——陈与义《秋雨》

      33、湿屈青条折,寒飘黄叶多。不知秋雨意,更遣欲如何?——白居易《雨中题衰柳》

      34、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杜甫《秋雨叹》其一

      35、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36、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陶澹人《秋暮遣怀》

      37、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西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

      3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9、永夜不可度,蛩吟秋雨滴。寂寞想章台,始叹云泥隔。雷声匪君车,犹时过我庐。电影非君烛,犹能明我目。如何琼树枝,梦里看不足。望望佳期阻,愁生寒草绿。——钱起《离居夜雨,奉寄李京兆》

      40、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4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42、秋雨凄凉花溅泪,凭阑渐冷青衣。——《临江仙》

      4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4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6、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杜甫《秋雨叹》其二

      47、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白居易《中秋月》

      48、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阅读全文]...

2022-05-23 16:33:14
  • 《军城早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 阅读
  • 《军城早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军城早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5——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作者简介】

      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卒于代宗永泰元年,年四十岁。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严武虽是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

      【赏析】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

      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

      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阅读全文]...

2022-06-14 00:57:48
  • 怏怏不乐的读音,怏怏不乐的意思,怏怏不乐造句大全_绝句古诗读音

  •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怏怏不乐的读音,怏怏不乐的意思,怏怏不乐造句大全!

    怏怏不乐

    读音: yng yng b l

    释义: 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活。

    出自: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造句: 种怏怏不乐,然犹未深信其言,叹曰:少伯何虑之过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三回)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义词: 怏怏不悦

    怏怏不乐造句

    塞思的那条老狗死的时候, 他确实怏怏不乐。

    她便没有再说下去。他们俩人又跳了一次舞,于是就默默无言地分手了。两个人都怏怏不乐,不过程度上不同罢了

    夜黑漆漆的,树林里不时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啼叫声期未考试结束了,小明显得怏怏不乐。

    当我是病的, 孤独,怏怏不乐, 我总认为您, 我不知道为什么

    他怏怏不乐地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

    他们知道他们的星是怏怏不乐的,他们承认他们的队不是足够好角逐,并且他们许诺改变所有那

    她自己忙着整理摊位上的义卖品,让它们显得更引人注目些,而思嘉却仍坐在那里怏怏不乐地四处张望。

    当我是病的,孤独,怏怏不乐,我总认为您,我不知道为什么。

    她这几天好像有什么心事,每天都怏怏不乐的,不知道遇到什么事了.

    海咆哮时,是个发泄地。人们来到这里,将所有心事一吐为快。于是,烦恼,压抑,怏怏不乐,都随着朵朵浪花飘向时间的逆流。一个将灵魂彻底发泄的人,会继续抬起头,轻装上阵,沿着时间的脉络,前行。

    英才怏怏不乐地走过去,坐在爬满黄蔷薇的影壁旁的石凳上

    不知为何,他今天总是怏怏不乐.今天和妈妈闹别扭的怎能够不怏怏不乐呢?

    可他母亲苏珊正断了一只腿而不能走动,而当推销员的父亲却常常需要四处商务旅行,他指派儿子逗留在家来照顾母亲-----一名可爱但怏怏不乐的女子。

    “怏怏不乐的读音,怏怏不乐的意思,怏怏不乐造句大全”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绝句古诗读音,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阅读全文]...

2021-12-11 14:27:14
  •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古诗原文及赏析

  •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前言】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杜甫于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由左携带遣贬官华州司功参军时写的。全诗八句,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语,打破了律诗的常规。

      【注释】

      ①庾信诗:“五月炎蒸气。”

      ②蔡琰《笳曲》:“饥当食兮不能餐。”

      ③《杜臆》:皆是蝎,谓已皆是蝎,又加以多蝇,此极状其苦。

      【赵注】谒,螫虫,中原有之,南方所无。

      【邵注】蝎,全蝎,阴夜毒人。《通鉴》:“蜹蚁蜂虿,皆能害人。”虿即蝎也。《西阳杂俎》: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

      【顾注】韩退之诗:“照壁喜见蝎。”退之谪官回家,故以为喜。少陵贬官他适,故以为愁。物亦系乎人情哉。

      ④《诗》:“营营青蝇,止于棘。”《诗传》:“青蝇,比小人也。”

      ⑤陶潜诗:“束带候鸡鸣。”《老子》:“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神仙传》:刘根状若发狂。赵大纲曰,昌黎云:“人各有能不能,抑而行之,必发狂疾。”即此诗意也。

      ⑥《唐书》:切于簿书期会。

      ⑦张衡《四愁诗》:“侧身南望涕沾襟。”潘尼诗:“青松荫修岭。”江淹诗:“风散松架险。”注:“松横生曰架。”

      ⑧《楚辞》:“层冰峨峨。”王嗣奭曰:州牧姓郭,公初至,即代为《试进士策问》与进《灭残寇状》,不过挟长官而委以笔札之役,非重其才也。公厚于情谊,虽邂逅一饭,必赋诗以致感佩之私,傅垂名后世。郭与周旋几一载,公无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

      【鉴赏】

      这首诗开头连用四个仄字声,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语,打破了律诗的常规。面对此诗,有人怀疑“此必赝作也:“命题既蠢,而全诗亦无一句可取,纵云发狂大叫时戏作俳谐,恐万不至此,风雅果安在乎”(朱瀚)?赵大纲则认为:“……此叹苦热,亦见狂态也。”《杜臆》对这诗有精当的剖析,说明少陵如此写法,是有道理的:“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且负重名,长官宜破格相视。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掾畜之,殊失大体,故借早秋之热,蝇蝎之苦,以发郁伊愁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杜甫所以在诗的开头连用四个仄声字,又用数个拗语,表示以发狂大叫微露其不快之意。王嗣奭也这么说:“郭与周旋几一载,公无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杜甫在这诗中采用大量拗语,挣脱声律常规,以出奇制胜的手法,使律诗夭矫多姿,用来表达特殊情绪。

      此诗挣脱声律常规,但应该看到,诗坛巨擘在这里大量运用拗语,是有他的尺度的,他在第三、第七句用了*声拗语,便在第四、第八句用仄声拗语来补救,这样损之使其失谐,复益之使重归于谐,可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少陵高明处。在这里,读者可以领略少陵“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一二,也可明了,此其所以为“诗圣”欤。

      拓展: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折叠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3]。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折叠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折叠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折叠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折叠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主要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1-25 08:39:40
  •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_池上古诗读音

  • 天气,经典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孟浩然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译文及注释】

    是不是觉得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池上古诗读音,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6-21 14:46:52
  • 偃旗息鼓的意思_偃旗息鼓造句_偃旗息鼓的读音_绝句古诗读音

  • 经典
  • 精美的句子,常常以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伤感的句子、搞笑的句子等等面目出现,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往往简短而有深意。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偃旗息鼓的意思_偃旗息鼓造句_偃旗息鼓的读音,希望您能保持好心情。

    【解释】: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

    【*义词】:销声匿迹

    【反义词】:大张旗鼓、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造句:

    01此行既是偷袭,当然得偃旗息鼓,隐密行踪。

    02我军势弱,可偃旗息鼓,埋伏于此,俟机攻其不备。

    03连续打了几天仗,敌军突然偃旗息鼓,不知有何阴谋?

    04让我军来个欺敌之计,大开寨门,偃旗息鼓,引敌入彀。

    05对方既然竖起白旗,我们就暂时偃旗息鼓,静观其变吧!

    06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们的争执就偃旗息鼓吧!

    07我看这事就偃旗息鼓吧,再斗下去没完没了。

    08没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选,偃旗息鼓地携妻出国。

    09闢建游乐场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后,偃旗息鼓,无人再提。

    10由于警力部署妥善,原来准备械斗的两帮人马,只好偃旗息鼓,纷纷散去。

    读了“偃旗息鼓的意思_偃旗息鼓造句_偃旗息鼓的读音”,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小编为您推荐的九库说说,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绝句古诗读音,祝您开心愉快!

    [阅读全文]...

2021-11-29 05:38:22
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 句子
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 语录
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 说说
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 名言
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 诗词
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 祝福
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