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冬日的古诗鉴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冬日的古诗鉴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冬日的古诗鉴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冬日的古诗鉴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陆游《立冬日作》的诗文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游《立冬日作》的诗文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陆游《立冬日作》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矍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注:
①瀼(ràng)渡河,水名,在重庆。东西瀼水,流经夔州;瞿塘关也在夔州东南。
②旛: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立春这一天大夫戴旛胜于头上,本宋时*俗,取吉庆之意。
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陆游的诗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他的绝大多数的篇章都是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同时他在创作理论方面也主张写实,要从事社会实践,他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正象所有杰出的作家一样,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两种艺术方法的`不同程度的结合。他在揭示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之中。在白天,他目睹民族侵略、权奸误国的现实,不禁满怀激愤,渴望上马杀敌,报仇雪耻;这样的渴望不能实现,他就假托在夜晚的梦寐中去追求。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四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他到夔州到写这首词时不过一年多,却连上岁尾年头,开口便虚称“三年”,且云“流落”,从一入笔就已有波澜之情。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戌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与“细雨骑驴入剑门”异曲同工。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发。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刬去还生。以“西瀼渡头”、“瞿塘关上”为言者,不过取眼前地理景色,与“巴山道”三字相对应而已这上片四句,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如此深沉痛切,不了解陆游当时那几年遭遇,是很难掂量出这些句子中所涵蕴的感情分量来的。
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到镇江作通判,旋移隆兴(府治在今天江西省南昌市);四十二岁又因为“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他的朋友韩元吉在《送陆务观序》中把陆游心中要说的话说了个痛快:“朝与一官,夕畀一职,曾未足伤朝廷之大;旦而引之东隅,暮而置之西陲,亦无害幅员之广也。……务观之于丹阳,则既为贰矣,迩而迁之远,辅郡而易之藩方,其官称小大无改于旧,则又使之冒六月之暑,抗风涛之险(由于途中舟坏,陆游几乎被溺死)病妻弱子,左饘右药……”(《南涧甲乙稿》卷十四)。这段话是送陆游从镇江移官到隆兴时写的,说得激昂愤慨。从*处愈调愈远,既不是明明白白的贬职,也不是由于升迁,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呢?韩元吉故作不解,其实他是最了解这其中的缘由的。孝宗赵眘即位后,表面上志存恢复,实则首鼠两端。陆游坚持劝说孝宗抗金,孝宗对之貌似奖掖而实则畏恶。陆游在内政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由此也得罪了握有实权的官僚集团。先前由京官而出判镇江,对他是一个挫折;进而罢黜归里,更是一个挫折;此刻虽起用而远判巴蜀,这又是一个挫折。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显然并非加之于一人,而是意在摧折整个主战派的心志,浇灭抗金复国的火种,那么不幸的人岂只是陆游一个人吗?由此可见,三年流落之哀,不仅是一己之哀,实在是国家民族的大哀。创痛巨深,安得不言之如此深沉痛切?
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这是陆游诗词的主旋律,在写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片忽然换意,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设色陡变,奇峰突起。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但戴银旛而曰“试”,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显然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不*常意味了。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结尾处更是飏开一笔,表面上是说不是他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正是推开一层、透过一层的写法。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
但今日有人焉,不得不抹干老泪,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岂不比哭还要凄惨吗?东坡《赤壁赋》物我变与不变之论,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句,都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写出更深一层的悲哀,那手法*乎反衬,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纵观全词,上下片都是写心底抑郁之情,但乍看竟好象是两幅图画,两种情怀。沈谦论词作云:“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填词杂说》)但作词之道,条贯、错综,两不可失,此意刘永济《词论·结构篇》曾深言之。读陆游此词,抑郁之情贯穿始终,上下片表现手法截然相异,构局又极错综复杂。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粗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终于领悟到这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初日》古诗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日》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日》作品介绍
《初日》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
《初日》原文
初日
作者:唐·王昌龄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初日》注释
①金闺:旧时对女子闺阁的美称。
②丝管:泛指乐器。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③云发:言女子鬓发盛美如云。
《初日》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初日》繁体对照
卷141_27初日王昌齡
初日凈金閨,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
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
《初日》赏析
《初日》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关于冬天的诗冬日归旧山鉴赏
冬日归旧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鉴赏
这首诗收录在《文苑英华》、《李太白全集》及《彰明县志》,是李白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旧山”就是大匡山,《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载:“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冬日”,一般学者认为是公元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冬天。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首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铺陈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结尾两句收束有力,正是年轻诗人又一次整装待发前的坚定誓言。
《杂诗》古诗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杂诗》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人介绍:
王维,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9年(721)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工诗善画,兼通音乐。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亦擅边塞诗。有《王右丞集》。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鉴赏: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游子远在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可诗人却只是问,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淡淡的一问,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诗人没有像我们*常人一样对家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如果这样着笔的话,诗就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在这首诗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远山……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
这不是王维擅长的山水田园诗,没有对景物的刻画描摹,但依然能让我们有“诗中有画”的美妙感觉。这也许就是这首“杂诗”*中见巧的魅力所在吧。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魏晋]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注释:
【1】织妇:织女星。
【2】绮缟:有花纹的绢。
【3】明晨:清晨。
【4】日昃:午后。
【5】良人:丈夫。
【6】噭噭:鸟悲鸣声。
【7】景:月光。
作品赏析:
诗中写了一位独处空闺的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认为其中有寄托,但也无甚确证。因此,也不必穿凿附会,还是来分析享受一下诗中的美感。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节,开头“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为第一节。“西北有织妇”,这是古诗中多见的起兴手法。“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这两句写的是一位深闺的少妇,她每天都在织着美丽的丝帛,然而,此时她的织品,却繁多而又错乱。接着的两句“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写织妇从清晨开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阳西斜,还尚未织成纹理。《诗经·小雅·大东》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位置)。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云:“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体的动作来反映织妇神思恍惚的心理状态,但却没有交代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悬念”。
中间六句“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为第二节,是直接描写织妇的心情,也是对她为何心如乱丝的解释。“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凡有心事而睡不着觉的人总是感到夜长,而在这漫漫长夜中织妇却一直在深深地悲叹,而且这叹息之声,竟而化作了长啸,一直上达青天,可见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是对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问题的正面交代。织妇守着空闺,丈夫远行从军去了。本来约定三年就能归来,可如今却已过了九个年头,这就是思妇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妇独自一人在家,这已经是一层凄凉了;本来说好三年回来,思妇天天盼着,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满以为可以相聚,结果却没有回来,这凄凉悲苦又增一层。三年过去,再三年过去,又三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见丈夫归来,这凄凉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层。难怪思妇要终夜长叹,悲冲青云,也难怪思妇要神思恍惚,终日坐机却织不成绢了。
最后四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为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写思妇看到失群的飞鸟绕着树林飞翔,噭噭(象声词,鸣叫声)悲鸣,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飞鸟很相似。最后两句“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诗人用生花之笔,让思妇忽发奇想,希望自己化为阳光,向南方飞驰而去,照见自己的丈夫。这个浪漫主义的幻想显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织妇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还不能相见,没有什么办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阳光,却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阳光是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的。这个高超的艺术构思,把思妇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这可以说是曹植的独创,它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全诗三节,从动作到太息,从太息到幻思,写织妇的相思,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怀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诗词鉴赏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
写作特点
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 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艺术特征
1、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件)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
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2、怀古形式的相对统一。
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从物是人非的角度看,诗人往往选取的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将穿越时空依然存在的景或物和诗人当世已然不存或残存的遗迹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关照,抒发出时空更替的兴亡之感。
从物的盛衰变迁的角度看,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现实的衰败联想到遗迹当年的繁盛,两相对比,进而抒发时空沧桑之感。
3、蕴涵的情感趋向的相对统一。
诗歌的终极目的都是抒**感,怀古诗在抒**感的趋向性上也表现了相对的统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寄托个人境遇。二是借古讽今,忧国伤时。三是感慨人世无常。
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9、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0、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1、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2、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代表诗词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古诗的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的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只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
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白居易《庐山桂》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庐山桂》
劲风湮细雨——孟浩然《秀甲东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拿到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体理解诗意。
在此基础上,一般可按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路来鉴赏。写什么就是理解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分析内容时尤其要重视对诗题的解读,因为诗歌题目往往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内容。
落实怎么写,须研究诗歌的结构、诗中的典型细节、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再深入一步,还应探讨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古诗,我们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正确地解读它。
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若是考试,命题人往往会在篇末注明诗歌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境遇,无疑也有助于准确解读作品。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知道了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所写,便不难体会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洋溢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为连理,二人情意甚笃,只可惜王弗27岁就香消玉殒。苏轼失去挚爱,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这首词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一开始便道出生死相隔的悲痛,感人至深,为全词定下了凄凉基调。“十年”是一个充满魔咒的时间段,多少生死离别总在这个数字上徘徊。苏轼也不例外,开口就是十年,多么漫长的十年,更何况还是“两茫茫”,哪怕是魂魄常来入梦,也是让人欣慰的。“两茫茫”的悲哀就是,一样的相思、哀愁却无法相互感知。“不思量,自难忘”是作者心理的的纠结与痛苦。既然生死相隔,那么就各自相安罢了,可是过去的美好点滴难以忘却,止不住去怀想,每一次怀想就是一次的身心折磨。作者用最*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距离,千里之外的孤坟多么凄凉,此时的词人又是多么凄凉,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种种凄凉却无处可以说,只能默默承受,多么沉痛。可是,就算妻子的坟墓*在眼前,凄凉只会更深更重,依旧是无处话凄凉。因此苏轼这两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此时纳兰妻已病逝三个多月。重阳节前三日,纳兰梦到妻子淡妆素服,之手哽咽,离别时她说了一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随即纳兰梦醒,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陆游立冬日作古诗欣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陆游立冬日作古诗欣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简介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我国古时民间*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下半年*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史话立冬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立冬*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袭至今的。卜岁霞浦叫“问苗”,这天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舍人宫田祖前卜问来年的丰歉,举行丰收联欢晚宴,有些乡村演戏谢神*收。“立冬”日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称“补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庙卜岁称为“探宝。
1937年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在寒风乍起的日子,霞浦城关轰轰烈烈开展募寒衣活动,歌唱着《流亡三部曲》、《寒衣曲》,那悲壮的苍凉的歌声,牵动着干万人的心,沿街民众无不涕泪纵横,纷纷捐物、捐款。寒衣节里的壮举,己时过70多年了,霞浦人民那豪情满怀的热烈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开愁歌古诗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开愁歌古诗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风吹地百草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
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
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
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
莫受俗物相填。
鉴赏:
李贺一生际遇坎坷,情绪抑郁。每遇到一定的场合,感情就象缺堤的河水奔泻而出。这次从长安回家,经过华山之下,那苦闷的情感激流又汹涌奔突了。诗的开头两句,把眼前的.景物作为起兴。秋风萧瑟,卷地而来,百草都枯萎衰竭了;寒气袭人,苍茫的暮色里,远处耸立着的华山,在青蓝青蓝的雾霭中现出那碧绿的身影。这是兴体,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勾画出一幅抒情的背景。这幅背景的基调是肃杀萧瑟的。但是那高耸的华山的身影,却在肃杀萧索之中增添了桀骜不驯的力的色彩,使人为之振奋。这幅背景与下面的抒情,在情调上十分吻合。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
鉴赏:
李贺一生际遇坎坷,情绪抑郁。每遇到一定的场合,感情就象缺堤的河水奔泻而出。这次从长安回家,经过华山之下,那苦闷的情感激流又汹涌奔突了。诗的开头两句,把眼前的景物作为起兴。秋风萧瑟,卷地而来,百草都枯萎衰竭了;寒气袭人,苍茫的暮色里,远处耸立着的华山,在青蓝青蓝的雾霭中现出那碧绿的身影。这是兴体,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勾画出一幅抒情的背景。这幅背景的基调是肃杀萧瑟的。但是那高耸的华山的身影,却在肃杀萧索之中增添了桀骜不驯的力的色彩,使人为之振奋。这幅背景与下面的抒情,在情调上十分吻合。
《村居》古诗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村居》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村居
作者:沈亚之 朝代:唐代
有树巢宿鸟,无酒共客醉。月上蝉韵残,梧桐阴绕地。
独出村舍门,吟剧微风起。萧萧芦荻丛,叫啸如山鬼。
应缘我憔悴,为我哭秋思。
《村居》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⑤东风:春风。
《村居》鉴赏
《村居》是张舜民代表作之一。
“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彩。
古诗村居的意思: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英文解释
Ruralarea
详细解释
寓居乡村。
唐薛调《无双传》:“仙客捨輜骑惊走,归襄阳,村居三年。”《红楼梦》第一二○回:“贾政道:‘提起村居养静,甚合我意,只是我受恩深重,尚未酬报耳。’”
乡村的住宅。
明唐顺之《答陈澄江佥事村居韵》之七:“村居邻北郭,野语学东齐。”许地山《女儿心》六:“一会是同坐紫洞艇游河,一会又回到白云山附*的村居。”
指乡村、村庄。
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远城市人稠物穰,*村居水色山光。”
原文:
村居①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儿童散学归来早③,忙趁东风放纸鸢④。
作品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白话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原文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古诗的鉴赏(15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的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感情就不是纯粹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感受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遗憾、惋惜和不满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春色,从二月草芽中看到春天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妙处,它富有浓烈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写法,却增加了诗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冷落翻成仲春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春雪似乎也给人春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喜悦气氛。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地聚落不同”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春景 —— 一片始盛桃花。从紧跟后面“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芳菲尽”,与第二句“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触发下,诗人想象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这首小诗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高度上升而相应递减。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垂直变异分不开。所以山地地区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特色了。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赏析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地点,是在“黄四娘家”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芬芳鲜妍。花可爱,蝶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歌声,将沉醉花丛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愉快轻松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和谐。他们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任意破坏,“千朵万朵”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朵”与上句相同位置“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刹那间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感受。声音效用极有助于心情表达。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是花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春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景色。以远看似青 ,*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朦胧景象。可与王维"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衰落晚春景色。写春景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色彩——一种淡素、似有却无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观察力和高超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语文古诗鉴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答案是很定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古诗欣赏的规律,遇到古诗赏析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描写冬日的古诗鉴赏
社日的古诗鉴赏
冬日赏雪时的古诗
关于节日的古诗鉴赏
关于冬的古诗词鉴赏
明日歌古诗鉴赏的ppt
描写冬的古诗词鉴赏题
草的古诗鉴赏
难的古诗鉴赏
巡的古诗鉴赏
鉴赏古诗的书
古诗月的鉴赏
蜂的古诗鉴赏
做古诗鉴赏的PPT
宫词的古诗鉴赏
夏意的古诗鉴赏
归雁的古诗鉴赏
画鸡的古诗鉴赏
鉴赏古诗的图片
早梅的古诗鉴赏
答人的古诗鉴赏
爱牙的古诗鉴赏
古诗秋词的鉴赏
400字的古诗鉴赏
怀古诗的鉴赏
古诗鉴赏是谁加的
古诗的诗眼及鉴赏
小说鉴赏和古诗鉴赏的区别
古诗村晚的鉴赏
古诗风的鉴赏
搜索无门关古诗的作者和朝代
含有黄字的古诗
适合古诗配音的视频
形容古诗词秋天的味道
关于天夏的古诗
形容没有白费力气的古诗
今年可能要考的高考语文古诗
蝉古诗虞世南的节奏
全宇宙最简单的古诗
唐朝关于蝉的三大古诗
描写春夏秋初的古诗
点到为止的古诗词
关于古代将军的古诗文能武能
秋天是一首歌的古诗
当官的古诗
古诗大全100首四言的
六行每行十个字的古诗
古诗的改写与扩写有啥不同
悦耳动听的古诗词
肚子不舒服的古诗
含三原的古诗
描写音乐的词语和古诗
深秋的姑苏古诗
适合价值投资的古诗
课外古诗表达积极向上的心态
古诗词风的诗配画
表达思情的古诗有哪一些
带有墙里墙外的古诗
关于古诗的诗文
紫薇花古诗中紫薇花的特点
有关甘萧省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