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杂作的古诗

关于类似杂作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类似杂作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类似杂作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类似杂作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3) 语录(6k+) 说说(7k+) 名言(803) 诗词(729) 祝福(1k+) 心语(79)

  • 大寒食舟中作古诗

  • 大寒食舟中作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寒食舟中作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寒(陆游)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

      亡羊戒多岐,学道当致一,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

      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

      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宋 释祖钦

      天寒人寒,大寒小寒。

      热则普天匝地热,寒则普天匝地寒。

      热不自热,寒不自寒。

      红日上三竿,当阳仔细看。

      偈颂一百零九首

      宋 释可湘

      一年十二月,过了无多日。

      乃事竟如何,茫然黑似漆。

      休休休,空悠悠,

      前许多时何处去,大寒然后索衣裘。

      偈颂二十二首

      宋 释道生

      两曜劈箭急,一年弹指间。

      始见大暑小暑,又是小寒大寒。

      通身寒暑无回互,笑倒当年老洞山。

      村居苦寒

      唐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岁寒知松柏

      宋 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十首

      宋 方回

      极目无穷*宽,仰天如以浑仪观。

      日躔箕斗逢长至,月宿奎娄届大寒。

      肘后方多难却老,杯中物到莫留残。

      来年七十身犹健,容膝归欤亦易安。

    [阅读全文]...

2022-07-25 15:34:13
  • 立夏前二日作古诗

  • 立夏
  • 立夏前二日作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立夏前二日作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立夏日泛舟游青山憩杨氏庵示诸生》

      [宋]孙应时

      岁序忽云夏,青春去安归。

      天清风气朗,游子怀芳菲。

      碧湖泛我舟,轻云湛晴晖。

      入谷山寂寂,缘溪水围围。

      悠然得幽憩,丹葩耀岩扉。

      鸟声自歌呼,竹色相因依。

      举觞伫遥念,日月如梭飞。

      *生静中愿,岁晚无相逢。

      《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

      [宋]项安世

      堤边树子最无情,恰则春归第一程。

      舞向南风浑不住,叶间羞损旧啼莺。

      《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

      满城杨柳绿依依,背著春风自在飞。

      却是杨花有才思,一时收拾伴春归。

      《立夏奉祀太一宫》

      [宋]刘筠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

      琳房遍设沉榆*,金檠齐燃绿桂膏。

      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

      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

      《三月二十九日立夏喜晴稍有自适意有自旧京来》

      [宋]舒岳祥

      黄梅青李夏方装,新绿池塘浴小凫。

      此日猫头寒百玉,他时鸿喙煮明珠。

      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

      更有长愁无遣处,只今细柳映新蒲。

      《立夏前一日登马氏山亭》

      [宋]朱翌

      百忧不到酒三行,万事尽休棋一枰。

      梅子未黄先着雨,樱桃欲熟正防莺。

    [阅读全文]...

2022-03-18 05:51:34
  • 思乡作古诗

  • 思乡
  •   乡情是里的最美的的风景,是乡愁里最难忘的记忆。历经岁月风雨的摧残,乡愁却越发的浓郁,越发的眷顾。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静夜思》

      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

      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泊船瓜洲》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阅读全文]...

2022-07-11 00:01:21
  • 王维的代表作古诗

  • 王维的代表作古诗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下面是小编的整理王维代表作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正是雨后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襟怀。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自然美啊!王维《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水珠,那是顺流而下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人们。这纯洁美好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厌恶。这两句写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声音。

      落日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鉴赏

      这首诗描绘是鹿柴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幽静景色。诗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经验,本来很*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观察事物方法以诗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景物形势特点。对句“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明暗对比鲜明。*处,投在地面上蓊郁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诗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生长,是浓密树木遮住日光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修禅过程中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感悟,画家对光把握,诗人对语言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2-05-08 08:30:20
  • 万山潭作古诗的翻译(万山潭作古诗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附图)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孟浩然诗集就是宋代蜀刻本,这个本子中的这首诗题作《岳阳楼》,第二联作“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唐代殷璠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后一句也作“波动岳阳城”。孟浩然的后辈、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他的《郢州孟亭记》中引此句也作“动”。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西清诗话》,南宋的《唐诗纪事》,元代的《瀛奎律髓》也都作“动”,敦煌写本亦作“动”。也就是说,直到元代,人们读到的这句诗都是“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那么,“撼”字从何而来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明代人的改写,因为明代以后的孟集才开始出现“波撼岳阳城”的写法。一个“撼”字,洞庭湖那种波涛壮阔、摇撼天地的气势喷薄而出,相比之下,“动”字就太普通了。正是因此,改写后的版本流布更广,不少人还以“撼”字为例,分析孟浩然炼字的妙处。如果这个字真是明人所改,孟浩然先生应该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异代知音。

    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和谐,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是孟浩然奉献给我们的最为清新动人的诗篇。只有在一个生命力爆棚的诗人笔下,才会喷涌出如此的童趣诗心。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修炼到心无杂念的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纯朴自然的高度。诗人将花开花落,鸟鸣风雨与*静随和的情感融为一体,让焕然一新万物化合出生意盎然的意境,并由此引爆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诗意。

    [阅读全文]...

2022-02-01 15:37:43
  • 客中作李白翻译(客中作古诗解析)

  • 李白
  • 《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出产的美酒带着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中闪耀着琥珀般的晶莹的光泽。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主人能同我一道畅饮酣醉,也就不觉什么地方是他乡了。

    这是李白客居他乡时的作品,描写的是他客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开元时期是大唐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李白虽客居他乡,却全无客愁。喝着兰陵美酒,诗人竟有不知自己是在他乡。

    古来以客居他乡为主题的诗不在少数,但大多数写得低沉忧伤,李白这首《客中作》却写出了另外一种情调,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格调激昂。

    [阅读全文]...

2022-04-01 09:54:09
  •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介绍】

      《杂诗》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7卷第37首。

      【原文】

      杂诗

      作者:唐·王维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注释】

      1、折杨柳:古典诗文中言及折杨柳,多称欲以之送别,或欲以之寄托别后的思念之情。

      2、城:全诗原作“阳”。

      3、“秦家”句: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4、传玉碗:指男子用玉碗盛酒,递送给女子。“碗”全诗原作“腕”。

      5、竹:全诗原作“烛”。襦:短袄。

      6、“人见”二句:《陌上桑》叙罗敷盛夸其夫曰:“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7、“持谢”二句:辛延年《羽林郎》:“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持谢,犹言奉告。金吾子,胡姬对贵家豪奴的称呼。提玉壶,指提上玉壶离开。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雜詩】王維

      朝因折楊柳,相見洛陽隅。

      楚國無如妾,秦家自有夫。

      對人傳玉腕,映燭解羅襦。

      人見東方騎,皆言夫婿殊。

      持謝金吾子,煩君提玉壺。

    [阅读全文]...

2021-12-01 12:19:46
  • 王维古诗杂诗赏析

  • 王维古诗杂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古诗杂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鉴赏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阅读全文]...

2022-01-08 04:39:25
  • 朱熹最有名的诗有哪些(朱熹的4首代表作古诗词)

  •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曾在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讲学。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等书,门人辑有《朱子大全》。朱熹四首诗,经久不衰 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阅读全文]...

2022-07-30 10:30:35
  • 杂诗古诗词

  • 杂诗古诗词

      古诗原文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译文翻译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注释解释

      北林:泛指树林。《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极,至,到达。难任,难以承担。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翘(qiáo):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景:通影。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这一句简括凝炼,开*无数法门。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由于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而趋*赋体。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体裁,所以是从建安以来的诗人作品当中的绝唱。

      旧说大都以此诗为作者怀念其弟曹彪之作,较可信。*人古直《曹子建诗笺定本》系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这一年曹植自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曾入朝。古直以为此诗即入朝时所作。而黄节《曹子建诗注》则谓当作于徙封雍丘之前,两家之说先后相去不及一年。当时曹彪封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古直注云:“魏地东尽广陵。吴当为广陵。广陵,(西汉)吴王濞都也。”广陵是魏王朝当时东南边界,隔江与东吴相对,距魏都最远,故诗中有“之子在万里”之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自李善《文选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下文又云:“江湖喻小人隔蔽。”*乃多从其说。这就把两句摹绘秋日景色的名句给牵强比附得全无诗意。此诗下文既有“孤雁飞南游”之句,自当作于秋天,则首句“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所以望远,所以思远人也;而时值秋令,台愈高则风自然愈凄厉,登台之人乃因风急而愈感心情之沉重悲哀。说风悲正写人之忧伤无尽。这一句简括凝炼,开*无数法门。如大谢句云:“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是化一句为两句;又如老杜之《登高》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首),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故曹植此五字之所以为名句,正以其虽作景语,实寓深情也。次句“朝日照北林”,固亦属景语,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诗》云:“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北林者,乃女子思其夫之地。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此篇亦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盖始于《诗三百篇》,即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此处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夫自己所思之人既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盖江湖阻隔彼此之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之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其身既远,他日归来更非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只写道路隔阔,已诉不尽离愁别恨,则不必节外生枝,再添上一个局外的“小人”。故李善注文不确。“方舟”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方舟”,二舟相并,古时为大夫所乘用;“极”,至。江湖深迥,舟不能及,故“离思难任”,“任”者,负荷也。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自“孤雁”句以下六句为第二段。“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盖古人以“雁行”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已似孤雁南游;今自己亦如孤雁,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但诗句仍作实写,故见孤雁哀鸣而自己“翘思慕远人。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也难怪前人用比附之意去勉强解释);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于赋体。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出以五言新体,故为建安以来诗人中之绝唱。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6-23 13:17:43
类似杂作的古诗 - 句子
类似杂作的古诗 - 语录
类似杂作的古诗 - 说说
类似杂作的古诗 - 名言
类似杂作的古诗 - 诗词
类似杂作的古诗 - 祝福
类似杂作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