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关于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8) 说说(148) 名言(1k+) 诗词(9k+) 祝福(60) 心语(2)

  • 诗经中风雅颂各多少篇

  • 诗经,文学
  • 诗经中风雅颂各多少篇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诗经中风雅颂各多少篇,欢迎阅读查看。

      风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拓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扩展阅读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5-25 03:43:20
  • 含有雅字的古诗词 带雅字的诗词名句

  •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佚名《小雅·鹿鸣》

    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世说新语·雅量》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格言联璧·学问类》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尔雅·释天》

    父为考,母为妣。——《尔雅·释亲》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尔雅·释水》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山有穴为岫。——《尔雅·释山》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尔雅·释亲》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

    荣螈,蜥蜴。——《尔雅·释鱼》

    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心雕龙·通变》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佚名《大雅·文王》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佚名《小雅·鹿鸣》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佚名《大雅·生民》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佚名《小雅·鹿鸣》

    和声鸣盛世,雅乐奏明时。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佚名《小雅·鹿鸣》

    **谷风,维风及雨。——佚名《小雅·谷风》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辛弃疾《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

    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白居易《宴桃源·频日雅欢幽会》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佚名《小雅·黄鸟》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苏轼《洞仙歌·咏柳》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张炎《水龙吟·白莲》

    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黄景仁《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佚名《小雅·鹿鸣》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佚名《大雅·瞻卬》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佚名《大雅·生民》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佚名《大雅·假乐》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佚名《大雅·江汉》

    西楼下,何处玉骢骄?酒醒又今宵。——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三》

    青溪水,流得到红桥。——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佚名《小雅·鹿鸣》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佚名《小雅·鹿鸣》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佚名《鼓钟》

    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佚名《小雅·甫田》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佚名《大雅·假乐》

    徐方不回,王曰还归。——佚名《大雅·常武》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佚名《大雅·瞻卬》

    [阅读全文]...

2022-01-25 17:25:55
  • 中国风爱情古诗词

  • 爱情
  • 中国风爱情古诗词

      你可能知道“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你也许还背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爱而不得时或许也会道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为大家分享了爱情古诗词,欢迎欣赏!

      《上邪》

      ——汉乐府民歌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凤求凰》

      ——汉·司马相如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清·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

      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

      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阅读全文]...

2022-02-04 07:45:46
  •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 诗经,智慧
  •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邶风·谷风》:“**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

      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赋。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6-07 12:47:14
  • 大雅·灵台古诗词鉴赏

  • 大雅·灵台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译文翻译

      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注释解释

      经始:开始计划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攻:建造。

      亟:同“急”。

      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麀(yōu)鹿:母鹿。

      濯濯(zhuó):肥壮貌。

      翯(hè)翯:洁白貌。

      灵沼:池沼名。

      於(wū):叹美声。牣(rèn):满。

      虡(jù):悬钟的木架。业:装在虡上的横板。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贲(fén):借为“鼖”,大鼓。

      论:通“伦”,有次序。

      辟廱(bì yōng):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

      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逢(péng)逢:鼓声。

      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诗文赏析

      去过上海豫园的游客,都知道进入园门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对那里面高高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写着的“灵台经始”四字,却没多少人懂得其含义。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说到《大雅·灵台》这一篇。

      《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似乎是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廱来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其实,《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已将《灵台》的'诗旨解说得很清楚。自然这是从当时作者的一面来说,如果从今天读者的一面来说,会同意这样的题解:“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

      此篇共四章,第一、二两章章六句,第三、四两章章四句。(按:毛诗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兹从鲁诗)第一章写建造灵台。灵台自然是台,但究竟是什么台,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译本中多不作解释。按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型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这一章通过“经之”、“营之”、“攻之”、“成之”连用动词带同一代词宾语的句式,使得文气很连贯紧凑,显示出百姓乐于为王效命的热情,一如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民情踊跃,于兴作自见之。”而第五句“经始勿亟”与第一句“经始灵台”在章内也形成呼应之势。

      第二章写灵囿、灵沼。“翯翯”,鲁诗作“皜皜”,即“皓皓”。此处文句似倒乙,“白鸟翯翯”一句似应在“於牣鱼跃”一句之后。因为第一,“白鸟”有人说是白鹭,有人说是白鹤,总之是水鸟,不应该在“王在灵沼”句领出对池沼中动物的描写之前出现。第二,孙鑛说:“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姚际恒也说:“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诗经通论》)这表明鹿伏与鱼跃应是对称的,则“於牣鱼跃”一句当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与“白鸟翯翯”两句都有叠字形容词,既然“麀鹿濯濯”(有叠字词)句由“王在灵囿”句引出,则“白鸟翯翯”句须由“王在灵沼”句领起,且当与“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对应,这样章句结构才匀称均衡。(这样的解释从文词上说较合语义逻辑,然在叶韵上似亦有不圆通之处,而且上古诗文写于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的早期,体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纯熟,句式错杂不齐,也是常事,因此,此见解未必正确,仅供参考而已)但不管有无倒乙,此章写鹿、写鸟、写鱼,都简洁生动,充满活力,不亚于《国风》、《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写辟廱。辟廱,一般也可写作辟雍。毛传解为“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郑笺解为“筑土雝(壅)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戴震《毛郑诗考证》则说:“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廱连称,抑亦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乐于此,不必以为太学,于诗辞前后尤协矣。”按验文本,释“辟廱”(即“辟雍”)为君主游憩赏乐的离宫较释之为学校可信,当从戴说。离宫辟雍那儿又有什么燕游之乐呢?取代观赏鹿鸟鱼儿之野趣的,是聆听钟鼓音乐之兴味。连用四个“於”字表示感叹赞美之意,特别引人注目。而第三章后两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的完全重复,实是顶针修辞格的特例,将那种游乐的欢快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开头的话题,揭开“灵台经始”匾额为什么会出现在豫园三穗堂之谜。既然《灵台》一诗写了园林游赏,那么“灵台”一词就与园林结下了缘,所以豫园中也就有了这块匾额。由此也可见《诗经》对后世的巨大文化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3-20 22:11:41
  • 中秋古诗词

  • 中秋
  • 中秋古诗词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阅读全文]...

2022-05-07 18:42:47
  • 古诗词中的爱情

  • 爱情,古诗文
  • 古诗词中的爱情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中的爱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位年芳二八的美丽女子,倾慕一位年逾六旬的大诗人,只因他的才学而爱上了他的一切。诗人被贬居此地,心中窃喜。于是每日夜深人静时她偷偷逾墙而入,抛却了凡俗礼仪,日日徘徊在他的窗下聆听他吟诗作赋而忘归。时而随他一起感伤、一起兴起,忘记自己身处何处。待他察觉推窗而寻望时,遂匆忙隐于夜色悄然逾墙而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知女莫若父,爱女心切的父亲欣然去联姻,而诗人推却了:“予已年逾六十怎可这辜负这二八青春”,遂又言 “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诗人仕途变更,离去。倾慕爱恋的他已远去,为他而生却不能齐眉相伴,她遂郁郁而亡,葬于冰冷的沙洲之畔。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凄美的爱情激起后人多少怨恨,可恨诗人薄情为何不纳她为妾,却物色他人与她联姻,惜她芳华中郁郁而终。然诗人薄情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这位为亡妻写下这千古凄绝的悼亡词的人薄情吗?

      《江城子》是苏轼在妻子离世10余年后写与亡妻的。妻子王弗16岁嫁给时年19岁的苏轼,二十七岁时亡故。虽然日后的岁月里有一位女子一直陪伴着诗人,但是对亡妻的思念却没有随时间的逝去而削减。午夜梦回时,还是那间小屋那扇窗,妻子仍像往日一样正在梳妆,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妻子还是当年的风华容颜,而十余年后的我:尘满面、鬓如霜。每每读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都会泪如泉涌,阴阳相隔的痛,深沉的思念,念念不忘的.深情,相懦以沫执子之手的最高境界亦不过如此。

      看到这个十六岁的美丽知书的女子,诗人看见的第一眼恍惚看到了曾经的那个十六岁的她,回到了曾经相携相扶(诗人一世坎坷)的日子,相视一笑举案齐眉的往昔岁月。自己已步入夕阳岁月怎可辜负这般青春华年,佳人须有青年才俊方可配,而不是老翁!“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年芳二八的她以死相许是爱的另一种境界,爱的无奈,不能日日相守相随,生不逢时的幽怨: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诗人再回来时得知那个美丽的女子似乎为他而生,他走后遂郁郁而终,已葬于冰冷的沙洲之畔:“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心中幽怨而起,一首《卜算子》道出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在这样一个浮夸滥情的年代,庆幸还有这样的感情值得我们去祭奠!

    [阅读全文]...

2022-05-05 01:03:44
  • 初中古诗词

  • 初中,文学
  • 初中古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登飞来峰》

      王安石

    [阅读全文]...

2021-11-30 13:37:50
  • 高中必背古诗词

  • 高中
  • 高中必背古诗词

      高中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古诗词需要大家背诵,这是高考必须要得分的一部分,下面是关于高中必背古诗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1、《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词《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龟虽寿》

      汉魏·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七步诗》

      汉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4、《论诗十绝》

      宋·戴复古

      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

    [阅读全文]...

2022-02-13 02:56:58
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 句子
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 语录
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 说说
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 名言
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 诗词
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 祝福
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