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关于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76) 语录(23) 说说(56) 名言(3) 诗词(5k+) 祝福(7) 心语(1k+)

  • 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

  • 杨柳,学*,知识
  • 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希望有所帮助!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是:

      沾衣欲湿杏花雨。

      原句是: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意思是:

      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这句话出自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原文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古诗注释】

      ⑴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⑷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古诗诗意】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古诗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阅读全文]...

2022-05-19 20:15:13
  •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全诗(吹面不寒杨柳风赏析)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杏花初绽,深深浅浅,粉则清新淡雅,红则妩媚浓艳。蒙蒙细雨里孤身一人的杜牧春衫湿透,淋雨的滋味难以言说。

    这“雨纷纷”,本来是“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凄迷又美丽的境界;可今天他早没了赏花看柳的闲情逸致,就想寻一小酒店,歇歇脚避避雨,小酌几杯,暖一暖身子,晾一下淋湿的衣衫,散散心头的愁绪。

    可巧他遇上披蓑戴笠的牧童。雨中的牧童懒得说话,“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随意一指,便指出一首被清明雨淋得湿漉漉且透着酒香的诗。“杏花春雨”就被飘飘雨丝长长柳条系在我们心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唐诗中饮酒之句俯拾既得;却只有这首诗能将清明的雨、杏花、酒和唐诗永远凝结在一起了。杏花粉艳,红蕾半吐,牵动春意。这份至美,耀亮多少文人骚客的心房,千余年不褪色,成了我们久久的记忆。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

    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宋·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还有我们至今不清楚是隐秘在山西、安徽,还是湖南、湖北的某一处桃花源般神秘浪漫的小村杏花,仍然妩媚地盛开在*沾衣欲湿的清明雨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唐·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曲二首》

    杏花明丽娇艳,红白相映的花儿,在枝头簇拥闹春,让人迷醉。缠绵细腻、脉脉含情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中。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一幅色彩缤纷的红杏照影图跃然眼前,春意倍加浓郁!“杏花雨”“杏雨梨云”,最能牵动诗人的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这润润的清新意境温婉细腻,令人心醉而向往。春天的烟雨中,杏花飘落,似花非花,似雨非雨,梦幻离奇,美到极致。诗人温庭筠透过杏花满园的背后,表达出春光无法挽留的惆怅: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唐·温庭筠《杏花》

    而“杏花春雨江南”,却成了春色江南的印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成了春信号,美得出奇,在古典诗词里不凋不谢,“绿杨影里,海棠枝畔,红杏梢头”;情调高高的。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杏花最美的时候,是含苞待放之时,含苞的杏花,红点点,红嫣嫣。清明雨中的村野山涧、田间地头、溪旁路边、院内墙外,那应时而放的粉艳杏花,一片片、一簇簇,粉嫩粉嫩的,美如豆蔻少女。

    轻阴池馆水*桥,一番弄雨花梢。

    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明·陈子龙《画堂春·雨中杏花》

    杏花抖落寒峭,张扬而不跋扈,激情而不妖冶。姿态端庄,妩媚多情。

    “杏花春雨后,初浴两鸳鸯”;“燕子绿芜三月雨,杏花春水一群鹅”;澄清的水面便有了幽幽的胭脂色,一抹轻纱弥漫似的烟雨里,便荡漾着淡淡的馨香。雨滴杏花,仿佛饱濡徽墨,运笔宣纸,洇晕出一幅曼妙的图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是美丽的,因为满园充溢的春色,毕竟不是人为的围墙阻挡住的!红杏出墙招人喜爱,故而有人用唐寅的诗句“红杏梢头挂酒旗”做谜面,打一成语。谜底为“花枝招展”。

    《镜花缘》里的才*若花用唐朝高蟾的诗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做谜面,打一花名。谜底是“凌霄花”。此谜语被另一才女蒋春辉称为“花卉谜中绝调”。“浩荡风光无畔岸,如何锁得杏春园”。可见渲染烘托春天的杏花最能激起人们的浪漫思绪。

    在浩如烟海、妇孺皆知的唐代小诗中,一是李白的《静夜思》,再就是杜牧的这首《清明》了。

    残红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宋·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也许是扫墓归来,也许是访友未遇,那年的清明雨,淋湿了杜牧的春衫,更淋湿了他那孤独忧伤的心。雨中的杏花却偏偏开出唐朝最耀眼的一枝。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五代·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每一朵杏花,都盈满了一坛竹叶青色的陈年老酒。那一天杜牧肯定是喝得酩酊大醉,诗就是在醉中狂书到酒店那湿漉漉粉墙上的。可惜朋友圈里疯传时,偏偏就漏掉了“杏花村”地处何方。这样也好,让后代有人考证“杏花村”在何处,写出了等身专著;驴友们有了一探究竟的借口。

    “杏花初熟酒,榆*浮烟”;因为杜牧醉了,他的诗也醉了,清明的雨和杏花也醉了。*也被这湿漉漉的清明酒熏醉了,醉出了一塌糊涂的最美杏花诗:

    “淡染云霞五色衣,杏坛朝罢对花披”中杏花空灵蕴藉;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中杏花诗兴盎然;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中杏花粉面含春;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中杏花清波照影;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中杏花温馨弥漫;

    [阅读全文]...

2022-03-21 10:36:37
  • 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

  •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诗意:

      在岸边参天古木的绿荫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个人拄着拐仗,慢慢走过小桥,欣赏桥东的春色。在这阳春三月,在这杏花盛开的时节,绵绵的细雨好像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那扑面而来的徐徐春风,也洋溢着温馨与柔情,还有融融的醉意。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乐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拐杖出去春游,却偏说是“杖藜扶我”去桥东观赏春色,个人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简单,此时,从诗人后两句所表现的情趣看,诗人虽然是一个人出行,但并没有点孤独落寞的感觉,“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诗人依赖的和可以与之同赏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侣,与诗人且游且行,教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参天的绿荫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过了小桥,向那春色的深处走去了。还有一点,在这里,“桥东”未必就是诗人要去游赏的春色佳处,但是从古至今,在文人笔下“东”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说可以叫“春”的同义词。朱自清《春》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的“东风” 实际就是指的春风。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来写春游之去向,或许就有此意(m.ju.51tietu.net)。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这首诗的精彩之笔,为历代经久传诵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杨柳风”,杨柳抽芽吐绿时的和风。这样说比直接说“细雨”、“和风”更显得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用春风吹到脸上不绝的寒冷形容春风的和煦、轻柔、温馨,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闹春,杨柳拂风,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春游啊!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独特的感受。

    [阅读全文]...

2022-06-17 16:54:58
  • 春天杨柳的诗句

  • 春天,杨柳
  • 春天杨柳的诗句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诗句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天杨柳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唐)——《竹枝词》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唐)——《钱塘湖春行》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宋]——《咏柳》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

      城边流水桃花过,窗外春风杜若香。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吏曹长》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依。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明·王冕《题墨梅图》)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宋欧阳修《舞春风》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唐宋之问《有所思》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好在章台杨柳。不禁春瘦。淡烟微雨面尘丝,锁一点、眉头皱。——蔡伸《上阳春》

      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4、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陈光《长安新柳》

      5、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高观国《柳梢青(柳)》

      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

      8、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0、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青*乐》

      1、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常建《春词二首》

      2、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3、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4、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5、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6、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白居易《望驿台》

      7、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李商隐《夕阳楼》

      8、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9、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雍陶《天津桥望春》

      1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阅读全文]...

2022-06-10 12:12:40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原文、翻译与及赏析汇总

  • 杨柳,杏花,古诗文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原文、翻译与及赏析汇总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原文、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赏析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赏析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在诗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高妙!

      名家评价

      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引朱熹:“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其法号,生*不详。代表诗作有《绝句志南》。

    [阅读全文]...

2022-07-11 12:12:48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杏花
  •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出自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3-14 06:37:26
  • 《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

  • 杨柳,阅读,文学
  • 《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文翻译

      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其一)

      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不要忘了归期。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注释解释

      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

      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元来:即“原来”。人:取“仁”的谐音。

      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伊:人称代词,“你”。

      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围棋:*传统棋种。变化极复杂,棋理极深奥;高手对弈,一局棋常需数个时辰,甚至数日方可分出胜负。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玲珑:精巧貌。骰(tóu)子:博具,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因其点着色,又称色子;为小立方体块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

      “入骨”句:用骨制的骰子上的红点深入骨内,来隐喻入骨的相思。“入骨”是双关隐语。

      诗文赏析

      其一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首二句,感物起兴。眼见一块原来是极鲜亮的红丝绸,却因蒙上了灰尘,颜色变得暗淡了,旧如“曲尘”,而这“一尺深红”的丝绸,好像不是一般的.妇人之饰,很可能它就是女子新婚时用过的方幅红绸“盖头”。这“一尺深红”,应是女子眼中的不寻常之物,她一直把那约一尺宽的红绸作为自己婚姻的象征,看到红绸,就引起对幸福的憧憬。可如今,眼前的红绸却已经蒙上尘土,还有了不少“曲尘”似的霉斑。睹物思人,不由感慨万端。唉,还是俗话说得对,物品天生的都是旧不如新。然而,就爱情而言,则不能“喜新厌旧”,而应是“日久长新”才好,否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诗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衬“人不如故”。看来是丈夫又有了新欢,才引起女主人公幽怨的情思。这二句运用了比喻,虽然手法委宛,语言却很直白,就意蕴而论,显然缺乏含蓄之美感。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二句,仍然运用了比喻,抒发被弃女子的“恨”意。“合欢桃核”,本来那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旧日婚俗在“新人”家中,也常常摆放枣、栗子、桂枝、桃核等果物,预示喜兆。想当初,女主人公在与丈夫两情欢娱的时候,她是那样相信她们用桃核来表示的永远好合的誓言,现在明白,原来那“合欢桃核”里面,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了。“人”是“仁”的谐音,说“合欢桃核”另有“人”,就是说她的丈夫内心里另有新欢的“人”了。所以,这是借鉴了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的手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富有民间的生活气息。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这首词,在艺术方面,采用比兴、暗示、谐音双关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但从词的整体意境看,仍然是“意伤于太尽”(张戒《岁寒堂诗话》),缺乏余韵远致。像“天生旧物不如新”、“里许元来别有人”这样的内心触悟,也过于直浅了些。

      其二

      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首起二句,是叮嘱之辞。“井底点灯深烛伊”,这“井底点灯”四字,谓在井底点上灯。何以偏在井底点灯呢?原来这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深烛”,隐喻“深嘱”。“伊”是人称代词,在此代“你”。“深烛伊”也就是“非常诚恳地嘱咐你。”显然,是作者刻意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叙事。因而使词意隐晦了。

      既云“深嘱”,嘱咐些什么呢?即次句“共郎长行莫围棋”。共,介词,犹同;跟。“共郎”二字,明示女主人公正与郎相聚。而紧跟“长行”二字,又暗示着这是离别的时刻。所以她才对他叮嘱再三、情意绵绵。此“长行”与“围棋”,又作谐音双关。长行,是一种博戏的名称。据唐人笔记记载,用掷骰子来博“长行局”,因简单易行,唐人“颇或耽玩,至有废庆吊、忘寝休、辍饮食者”(《唐国史补》卷下),是一种低俗的赌博。而“围棋”,是*传统的棋艺,棋理高深,可谓文人雅士的游戏。可她为什么“深嘱”将要出门的丈夫,让他记住:我可以与你玩长行,但不同你下围棋呢?原来,她的这番叮嘱中另有深意。她是用“长行”这种博戏的名称来双关“长途旅行”,又用“围棋”来双关“违误归期”。她这是告诉丈夫“远行一定不要误了归期”!在生活中,人们要把某件事情告诉对方,却又不便于明白说出,往往会用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来暗示。这里的“长行”、“围棋”,也是女主人公将她深隐的心曲,婉转托出;虽然可见女子的柔情蜜意,但由于其中的隐语,过于隐晦。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样一来,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嘱“长行莫围棋”的用意,原来她“共郎长行”,也是有意要用“长行”这种博戏所用的“骰子”来提醒丈夫:当你玩“长行”使用骰子时,知不知道,那骰子上的红点,颗颗都是入骨的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入骨相思?所以,你千万不要违误了归期。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最精粹之笔,在于后二句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全词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虽有助于词境的深婉含蓄;但由于刻意为之,便又流人“谜而不诗”(王夫之《古诗评选》)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阅读全文]...

2022-07-13 01:44:23
  • 描写二月春风杨柳诗句(贺知章咏柳古诗内容和诗意)

  • 二月,春风,诗意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唐)咏柳

    楊柳依依

    虽然公历的二月比农历约略早一点,但是早春的景致都同样是一种清新明丽之美。

    公历往往和农历中的节气有着巧妙的约略吻合,比如立春往往固定在公历每年的2月3日到2月5日,所以公历的二月别有春初的清新。

    古人虽然以农历的月历安排一年的事务,但古代气候比现在偏冷,尤其是宋明又有漫长的小冰期,所以古代农历的二月和当下的公历的二月气温相隔不远。所以那些关于二月的美诗是在当代可以通感的。

    此时太阳行到黄经315度不久,太阳的北移,带来与冬天截然不同的气候变化,虽然有时候仍旧有寒冷,但是从海上带来的春风逼着冬天退去,有雨的时候,空气烟气弥漫湿润,如烟如梦,无雨的晴空,会有一种微微润泽的蓝光,那是空气中的水分起了作用,阳光和和风次第吹来,一切都慢慢舒展开来,这种变化仿佛是素纸上的图画,是一种慢慢的无所不在的渲染,却又让人感觉极度舒适。

    济南趵突泉公园风光

    此时读贺知章的咏柳正当其时。

    “碧玉妆成一树高。”

    这是初春的垂杨柳。自从隋炀帝从四川引种了长丝飘飘的垂柳,唐朝的宫殿和园林就极力推广这种看起来非常优美的树种。因为杨柳耐水固沙性好,所以用作河堤护堤树种,直到今天。

    但是唐朝优美的这种垂杨柳当时还是不多见的,至少唐玄宗的”花萼楼”里的垂杨柳就引起许多赞叹,因为她微风自舞,长丝浪漫优雅。

    贺知章一生,宫廷是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场所,他所看到的垂杨柳,自然是极品。

    许多*都对“碧玉”两字形容杨柳,觉得生涩,因为碧玉是固体的,而杨柳则是飘萧线状的,而且碧,并非是浅绿色,这两种物体并不通感。

    有很多地方注解“碧玉”在这里是形容春天嫩绿的柳叶。那么千万片碧玉去装饰柳树,何不用千碧装成一树高?

    实际这个“碧玉”是美女的名字,因为唐朝之时,就有晋朝流传下来的《碧玉歌》,是写一个妙龄的小家女子接受了汝南王的爱慕和宠爱,而她的年龄是十六岁,是古代女子刚刚准备进入成年之时。后世用碧玉形容少艾青春的带着羞涩感的*民女子,等待慧眼和柔情发现和宠爱。

    那么这里是说杨柳树就像碧玉小姑娘这样的少女,亭亭玉立,刚刚开始打扮。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早春三月倒垂

    “万条垂下绿丝绦。”

    那么丝绦是丝编织的绳子或带子,我们在古诗词发现很少有人用丝绦入诗,因为它虽然*常,经常用作系衣服,但是并不壮观。但是只有一种地方是例外,那就是宫廷和大户人家,丝绦和流苏一样,是作为盛装典礼的装饰品,它们会密集出现在可以悬挂或者佩戴的地方。

    而且宫廷有区别民间特殊的服饰配饰,称为宫绦。

    此时碧玉一样的女子,头上缀满了象征礼仪和美好的绿色丝绦,如此盛装而美丽,婆娑而优雅,她是在接受*婚配的礼仪,庄重,清新,典雅,美丽。古代的仙女仙妃有很多配饰,头上步摇端正,身上璎珞分明,行走婀娜,环佩有声。

    那么这里是将初春的刚刚染绿,长出嫩叶的柳树,比喻成一个盛装的小新娘,一个盛装的宫妃。

    “借问细叶谁裁出。”

    这就是细致之美,远看是少女穿着绿色的盛装,*看,却是有细节的繁复与美。那每根长条,每个叶片都如此讲究,如同玉叶。这是谁的巧手,来装扮这样一个姑娘?

    “二月春风似剪刀。”

    谁是柳树的东君,是春风,谁是碧玉的赏识者,是皇帝。这明里是夸奖东风圣手,让柳树出新,显出她最美丽的姿色,暗里,是说皇帝慧眼,能够发现人才和美好,并让他锦上添花。

    贺知章是武则天时代的进士状元,但是在唐玄宗时代,在风云变幻的宫廷之中,他却稳稳占据着元老之位,这是因为他学问渊博,为人诚恳低调,且在变幻的局势中能够审时度势,称为唐玄宗的重要资政。且他本人内心严谨,外表旷达,符合唐玄宗以道治国的理念,且并不贪慕金钱权势,知人善任,德高望重,所以唐玄宗让他辅佐太子另外掌管宫廷机密文书和礼仪。

    可以说贺知章是非常持重的老臣,他自36岁考中状元,几乎宫廷和朝堂占据了他大部分的工作和生活,直到86岁请求还乡。说他一生睿智毫不为过。

    那么这首咏柳,应该是他写给唐玄宗的。因为对于宫墙柳,他并不能自诩二月春风。难道是唐玄宗纳妃,这老头去奉承?要知道贺知章比唐玄宗可要大许多,为一个宫女,这老头能阿谀到这种程度?

    实际说到这里,许多人都应该明白了,这是表面写春风杨柳,实际是提示唐玄宗太子在您的关怀下,朝着理想的方向迅速成长,这还要谢谢您无私的教育,让大唐后继有人,太子是当得起盛装盛世的人,虽然如此年轻,但已经如此青春庄重,清新华丽呀。

    这马屁拍得,应该是他自己都相信,否则怎么会如此欢快呢?

    从诗面上来讲,这首咏柳清新唯美,将二月的春柳和浩大的春风联系起来,给人赏心悦目。但是细细推敲,你会觉得厚重莞尔。

    这也是贺知章屹立朝堂几十年不倒的职责智慧。他仿佛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说这最美丽的宫柳,但他什么都说了。如果唐玄宗是春风,那贺知章无疑就是引导春风的手。叫人不得不服!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阅读全文]...

2022-05-17 09:16:30
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 句子
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 语录
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 说说
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 名言
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 诗词
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 祝福
春天的古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