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

关于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67) 语录(42) 说说(451) 名言(7) 诗词(700) 祝福(2) 心语(684)

  • 袁枚所见古诗

  • 古诗文
  • 袁枚所见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袁枚所见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字词解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者资料阅读:

      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阅读全文]...

2022-01-24 17:12:53
  •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所见】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阅读全文]...

2021-12-08 19:40:25
  •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首先感谢库区小学校领导及老师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更要感谢学生们在实*期间带给我的快乐与启发!短短半年的实*生活转瞬即逝,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当然我暴露出的不足也很多,有一句话说的好:教然后知不足。真的感觉到了!实*这段时间感觉自己才刚刚师范,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每节课前我都能够听从科任老师的指导,认真学*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编写好教案,并在交予科任老师审阅后进行试讲。在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后才上台讲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最后一周我接受了中心校教学主任的听课与考核,考核的结果还算满意,当然有听课和没有听课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这次被听课的经历更让我成长了很多!至少我不再像以前很惧有人听你的课。实*期间前几节讲课过程中,我的脑袋里根本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时间分配教学”了。但几个月实*下来,我在这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没有了第一堂课的怯弱与及紧张,有的是在讲台上的自然大方,对于台下投来的众多学生甚至老师的目光也能够全盘接收。现在我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我知道我仍然是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成长的过程是需要范错误的,所以面对实*期间遇到的困难我总是坦然并淡然面对。我对于实*的理解是:实*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实*学校就是给自己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台。所以说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都是我实*的收获,收获就是财富,相信将来这笔财富能用上!

      在教学研究方面,通过这几个月的实*,我还留心地观察了本班学生学*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收集到了一些数据和信息。我打算从学生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自主性方面来探讨当今小学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学。很多人往往从教师或教材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学生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学*中的主体---学生。

      我认为学校的主人永远是学生,所以我的教学与管理都是本着“以学生为本”。说到管理班级,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管理学生。在班主任的悉心指导下,我懂得了要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级就必须奖惩分明,建立班主任的威信。为了更好的约束每个人,我们制定了班级公约,明确规定了每个人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给以相应的加分扣分及奖励和惩罚。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遵守纪律。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的教育也不能一昧的训斥,要尽量接*他的思想给以恰当的开导。反正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鼓励,表扬一定要远远多于批评。在这半年时间也验证了这一点。其实真是“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更加相信一句教育名言的伟大。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管理学生我本着更多的接触学生,没事就走进学生,多去班级,多让学生给自己找麻烦,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让我锻炼的机会就更大,经验也会积累的更多!这半年的教育实*结束了,它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师范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师范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它在形成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帮助我们增强对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我们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优良的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在更好的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有关小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日后的教学中。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所见】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阅读全文]...

2022-03-06 00:07:08
  • 袁枚的诗有哪些

  •   1、《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春风》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3、《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4、《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5、《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6、《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7、《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8、《论诗绝句》

      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

      9、《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0、《沙沟》

      沙沟日影烟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

      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

      11、《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12、《听诗叟》

      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

      13、《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14、《遣兴》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15、《山行杂咏》

      十里崎岖半里*,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阅读全文]...

2022-05-31 20:14:04
  •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1-02 10:08:28
  • 读苔古诗的感受74句

  • 感受,经典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名为《苔》的诗,乃清朝的袁枚所作。诗的大意是: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背阴的地方,生命照常在萌动。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这首小诗沉寂了三百多年,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经典咏流传》舞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更唤醒了我们心中的那个自己。这首诗最打动我们的,其实是中华文化中那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逆境或顺境、伟大或*凡的你我中均有体现。

      一、逆境与顺境

      苔,生长在阴冷潮湿的角落,得不到阳光的滋润,正如那些生活在逆境中而更加努力拼搏向上的人们,有的人家境贫穷,有的人身患重病,有的人身存残疾,仍然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就像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作者熊顿一样,虽身怀不治之症,但也笑对人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被众人记住,这不正是苔的精神吗?

      而有的人,本身就出生在顺境中,正如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但他们难道就可以不努力了吗?我看不然。赌王儿子何猷君,明明人家有钱,却非要靠才华。从小学开始,他就一直是学校里的前三名。全港数学比赛中,他拿了两届冠军。十八岁的时候,因为优异的成绩,被牛津大学和麻省理工同日择取,成为了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轻的硕士。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二、伟大与*凡

      和苔一样,梅也同样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之中。梅花在寒风凛冽中以美好的`姿态和芬芳的香气傲雪凌霜,更能吸引人,因此,古往今来,梅就是众人咏叹的对象,就犹如伟人一般举世瞩目。我们**,就特别偏爱梅花。*小时候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生长在旧中国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但他通过顽强不息的拼搏,发挥出自己无限的潜力,建立了新中国,像梅花一样被所有人赞美,流芳百世。

      苔跟梅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梅一样的鲜艳的色彩和迷人的香气,开的小白花也如米粒一般小,籍籍无名,但是不影响它仍然像梅一样活得顽强,自强不息。苔更像是古今中外的一众*凡、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比如清洁工、人民教师等,比如你我,用*凡的双手,创造出伟大,这才正是更把苔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花朵与生命

      苔花,悄然地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就算这样,它依然那么执着地开放,认真地把握自己最美的短暂的生命。苔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出生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离开那安全的母体,走入飘萍的流浪如米小的生命,也必须学牡丹一样盛开。

      牡丹有牡丹的鲜艳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是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微弱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却也要像牡丹那样,开得灿烂,活出最大的价值!

      湘西的人,如翠翠,可爱、质朴;湘西的风光,如茶垌,明净、秀丽;湘西的故事,如《边城》,凄美、动听。这是写于我手中这本《边城》扉页的一段话。

      一支笔,行云流水般字字成章;一本书,引人入胜且回味无穷。而笔下的湘西,书中的小城,则是沈从文先生回忆与想象交加的桃源仙境。那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一如陶渊明土地*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描绘的那片理想净土。

      《边城》娓娓道来的是有着那不完美结局的故事,更是边民至善至美的人性魅力。

      边城人虽生活于桃源之地,却无可避免得重复着悲惨的命运。这命运如同枷锁,勒住了翠翠的爱情亲情,亦勒住了边民悲哀背后的淳朴。

      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以未可预知的悲剧而告终,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这样的湘西爱情是可悲的,令无数人动容。

    [阅读全文]...

2022-04-23 13:12:05
  • 袁枚的诗有哪些(袁宏道最著名的诗分享)

  • 分享
  •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沉寂了300年的诗句因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一夜爆红,也让袁枚重新走回人们的视野。

    苔梁俊 – 经典咏流传 第1期

    那么袁枚除了《苔》这首经典小诗

    还有哪些经典小诗呢?

    诗词君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哟~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偶作五绝句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消夏诗

    不着衣冠*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

    *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

    寒 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听诗叟

    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

    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遣兴 · 其三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桐江作 · 其二

    桐江春水绿如油,*青山送客舟。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杭州。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湖上杂诗 · 其二

    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

    钱王英武康王弱,一样江山两样才。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马 嵬

    [阅读全文]...

2022-05-13 05:00:24
  • 袁枚《马嵬》赏析

  •   原文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鉴赏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全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袁枚的这首《马嵬》很有意思,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然而又都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所以读起来觉得很通俗,但诗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很值得回味。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今陕西兴*县西)。当时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亡四川,途经马嵬驿,部队不肯西行,最后迫使唐玄宗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袁枚的诗就是对这件事有感而发。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其中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同情。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被银河阻隔,也是很悲惨的。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第一句是因史事有感,第二句讲人间离散多,第三句举一个例子,第四句将它与第一句的史事相比。这真是往复回旋,如环无端,句句引人遐想,句句发人深思。

    [阅读全文]...

2022-05-25 10:30:41
  • 袁枚《黄生借书说》赏析

  •   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阅读全文]...

2021-12-23 02:31:54
  • 袁枚名言名句

  • 名言,名人名言
  • 袁枚名言名句

    1、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

    2、钓鱼须钓海土鳌,结交须结失风豪。

    3、杨花不倚东风势,怎好漫天独自狂。

    4、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5、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6、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磋跎!

    7、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

    8、胜事如用兵,愈多愈难。

    9、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10、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

    11、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12、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13、丈夫贵独立,各以精神强。肯如辕下驹,低头傍门墙。

    14、一诗千改始心安,头未梳成不许看。

    15、成败论千古,人间最不公。

    16、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已。

    17、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8、百物最可爱,惟钱最寡趣。生时不招来,死时不带去。

    19、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叶落每横千亩雪,花开曾作六朝香。不逢大匠材难用,肯住深山寿更长。奇树有人问名字,为言南国老甘裳。

    20、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

    21、文似看山不喜*。

    22、蔗味老弥甘,交情久更挚。

    23、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24、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

    25、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26、昨日之日背我走,明日之日肯来否?走者删除来者谁?惟有今日为我有。

    27、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

    28、骑马莫轻*地上,收帆好在顺风时。

    29、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30、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

    31、七十犹栽树,旁人莫笑痴。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

    32、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

    33、长绳难系日西沉,尽璧谁能买寸阴?

    [阅读全文]...

2022-03-01 09:25:19
当前热门
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 - 句子
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 - 语录
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 - 说说
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 - 名言
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 - 诗词
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 - 祝福
苔清袁枚古诗的评论和感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