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松鼓瑟的古诗

关于听松鼓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听松鼓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听松鼓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听松鼓瑟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7) 语录(3k+) 说说(1) 名言(735) 诗词(100) 祝福(1k+) 心语(150)

  • 省试湘灵鼓瑟原文及赏析

  • 省试湘灵鼓瑟原文及赏析

      《省试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此诗既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省试湘灵鼓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注释

      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见《后汉书·张衡传》注。空:一作“徒”。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

      杳冥:遥远的地方。

      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来:一作“成”。

      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人不见:点灵字。

      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赏析:

      本诗是古代应试诗中屈指可数的佳作。诗人以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鼓瑟的神奇力量,特别是末句,《旧唐书钱徵传》称其为“鬼谣”。此句神来之笔,妙造自然,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

      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

      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刘逸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唐代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阅读全文]...

2022-05-17 09:17:55
  • 省试湘灵鼓瑟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
  • 省试湘灵鼓瑟阅读题及答案

      《省试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此诗既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省试湘灵鼓瑟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该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的应试诗。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B.“冯夷空自舞”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一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句意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具有感染力。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15.同样是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

      14.选B。“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的理解有误,属于过度解读,此为应试诗。“冯夷”的表现是为了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

      15.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2分)异:《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属于实写;《省试》一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4分)

      词句注释

      ⑴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⑵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⑶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⑷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见《后汉书·张衡传》注。空:一作“徒”。

      ⑸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⑹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

      ⑺杳冥:遥远的地方。

      ⑻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来:一作“成”。

      ⑼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⑽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⑾人不见:点灵字。

      ⑿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白话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唐代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

      文学赏析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区)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有《钱考功集》。

    [阅读全文]...

2022-03-14 10:13:28
  • 胶柱鼓瑟的典故

  • 胶柱鼓瑟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胶柱鼓瑟的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胶柱鼓瑟

      【发音】jiāo zhù gǔ sè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解释】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

      【*义词】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反义词】随机应变、通达权变

      典故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译文

      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典故二

      原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今山西省高*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成语举例

      1、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2、我父亲曾在茶余饭后褒贬过:“你曹叔喜欢古诗古词,有点艺术家的作派,但未免胶柱鼓瑟,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口了!

      3、上下比较,《释词》所解更为文通字顺,而《文通》则有点胶柱鼓瑟。

      4、那点乡村里的人和事写得颇为生动,总难免透出一种文学的‘小家子气’”。这是中肯的甘苦之谈。如何摆脱“就事论事”的局囿,打破胶柱鼓瑟的.窘境,由“*视”转为“俯视”,升高立足点,不断提高对生活的涵盖力,确是古华多年来一直艰苦摸索着的难题。

      5、《易》者,皆以卦爻为主,粘着固执,胶柱鼓瑟,特多阴阳玄妙之谈。胡朴安先生的这部《周易古史观》却大胆地撇开卦爻,以卦爻为古人未有文字之先记载一切思想事物的符号

      6、撇开它对*古代文人思想上造成的禁锢不谈,就是它的考试内容,也导致了*文人举子们轻视自然科学而以死背硬记式地读经、胶柱鼓瑟式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更不必说它的考试结果往往决定了文人一生的荣辱贵贱、幸与不幸,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7、理解之路不是直来直去的窄桥。在伽达默尔看来,这是一个“事物本身和我们的前判断之间无穷的‘游戏’过程”。在“游戏”中既不宜胶柱鼓瑟,又并非只能落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沉潜往复”和“从容含玩”毕竟不能止于“神秘经验的整体”,而是期待着理解框架与文本视界的

      8、另一种解释,是自伤身世。持此说者为何焯。这种想法与“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句意切合,又因为由胶柱鼓瑟变为大致如此,错的可能性小了。不过究竟对不对,也是只有作者才能知道。

    [阅读全文]...

2022-05-06 00:15:47
  • 关于松的古诗100首

  •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松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宋·苏轼)

      2、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3、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4、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唐·皇甫曾)

      5、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宋·何孙)

      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7、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宋·夏竦)

      8、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

      9、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太康·左思)

      10、应有山神长守护。松风时为扫埃尘。(宋·史太章)

      11、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唐·陆龟蒙)

      12、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宋·洪适)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涧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

      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

      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

      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

      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

      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

      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

      历历天上种白榆。

      松树

      【唐】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栽松二首

      【唐】白居易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

      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

      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

      松

      【唐】成彦雄

    [阅读全文]...

2022-03-24 09:45:13
  • 锦瑟古诗词鉴赏

  • 锦瑟古诗词鉴赏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锦瑟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锦瑟

      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代七言律诗《锦瑟》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参考资料: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xx年8月:77

      唐代七言律诗《锦瑟》注释

      锦瑟(sè)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wǎng)然。 惘然:失意,忧思的样子。

      唐代七言律诗《锦瑟》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13弦;而“瑟”却有五十弦。用这么多弦,来抒发繁复之情感,该是多么哀伤。古有泰帝与素女之典故,已是哀伤至极了。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独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比兴用得多么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首*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长,令人失落惆怅。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诗人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对于诗人 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这就是诗人李商隐,借锦瑟而自况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原文:

      锦瑟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

      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句为转折句。)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阅读全文]...

2022-02-02 00:05:05
  • 赞美青松的诗句古诗

  • 赞美,文学
  • 赞美青松的诗句古诗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赞美青松的诗句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雨湿松阴凉,风落松花细。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戴叔伦《松鹤》

      2、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咏松》

      4、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陆惠心《咏松》

      5、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侵僧半窗月,向客满襟风。枝拂行苔鹤,声分叫砌虫。如今未堪看,须是雪霜中。——杜荀鹤《题唐兴寺小松》

      6、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景云《画松》

      7、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皎然《戏题松树》

      8、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李峤《松》

      9、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李商隐《高松》

      10、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白居易《涧底松》

      11、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成彦雄《松》

      12、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宋之问《题张老松树》

      13、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

      14、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白居易《题流沟寺古松》

      15、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白居易《松树》

      16、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烧烟。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莫教取次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曹唐《题子侄书院双松》

      17、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

      18、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李涉《题苏仙宅枯松》

      19、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韩溉《松》

      20、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着伴幽栖。——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

      21、虽过老人宅,不解老人心。何事斜阳里,栽松欲待阴。——耿《观邻老栽松》

      22、此木韵弥全,秋霄学瑟弦。空知百馀尺,未定几多年。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何当抛一干,作盖道场前。——曹松《僧院松》

      23、曾于西晋封中散,又向东吴作大夫。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直待素秋摇落日,始将凡木斗荣枯。——廖匡图《松》

      24、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种植,会看百世长青阴。——吴芾《咏松》

      25、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

      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3、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4、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5、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6、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7、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

      8、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9、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

      10、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11、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12、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13、松柏何须羡桃李

      14、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15、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16、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17、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阅读全文]...

2022-03-11 02:13:43
  • 关于松树的古诗句

  • 松树
  • 关于松树的古诗句(精选60句)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松树的古诗句(精选60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

      2、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白居易《庭松》

      3、虽过老人宅,不解老人心。何事斜阳里,栽松欲待阴。——耿湋《观邻老栽松》

      4、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李涉《题苏仙宅枯松》

      5、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白居易《栽松二首》

      6、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乘春日一溉,生意渐欣欣。——白居易《寄题盩厔厅前双松》

      7、列植成均里,分行古庙前。阴森非一日,苍翠自何年。寒影烟霜暗,晨光枝叶妍。*檐阴更静,临砌色相鲜。——李胄《文宣王庙古松》

      8、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

      9、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

      10、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李商隐《高松》

      11、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尽日,寒尽不知年。——贾岛《松下偶成》

      12、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白居易《松树》

      13、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白居易《题流沟寺古松》

      14、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南园桃李虽堪羡,争奈春残又寂寥。——崔涂《涧松》

      15、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16、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皇甫松《古松感兴》

      17、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杜甫《四松》

      18、青苍初得地,华省植来新。尚带山中色,犹含洞里春。*楼依北户,隐砌净游尘。鹤寿应成盖,龙形未有鳞。——李正封《贡院楼北新栽小松》

      19、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

      20、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皎然《戏题松树》

      21、曾于西晋封中散,又向东吴作大夫。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廖匡图《松》

      22、一阵雨声归岳峤,两条寒色下潇湘。客吟晚景停孤棹,僧踏清阴彻上方。——狄焕《咏南岳径松》

      23、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岑参《感遇》

      24、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白居易《赠王山人》

      25、人生不得为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李涉《题五松驿》

      26、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

      27、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杜甫《古柏行》

      28、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顾况《千松岭》

      29、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

      30、此木韵弥全,秋霄学瑟弦。空知百馀尺,未定几多年。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何当抛一干,作盖道场前。——曹松《僧院松》

      31、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苏辙《服茯苓赋叙》

      32、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甫《松》

      33、移床避日依松竹,解带当风挂薜萝。——白居易《池上即事》

      34、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李群玉《赠元绂》

      35、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白居易《松声》

      36、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侵僧半窗月,向客满襟风。枝拂行苔鹤,声分叫砌虫。如今未堪看,须是雪霜中。——杜荀鹤《题唐兴寺小松》

      37、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韩溉《松》

      38、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杜甫《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

      39、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白居易《栽松二首》

      40、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41、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烧烟。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曹唐《题子侄书院双松》

      42、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

      43、缘岸蒙笼出见天,晴沙沥沥水溅溅。何处羽人长洗药,残花无数逐流泉。——皎然《赤松》

      44、弱质岂自负,移根方尔瞻。细声闻玉帐,疏翠*珠帘。未见紫烟集,虚蒙清露沾。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严郑公阶下新松》

      45、凄凄百卉病,亭亭双松迥。直上古寺深,横拂秋殿冷。轻响入龟目,片阴栖鹤顶。山中多好树,可怜无比并。——《萧寺偃松》

      4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47、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崔涂《题净众寺古松》

      48、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白居易《涧底松-念寒俊也》

      49、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阅读全文]...

2022-01-21 08:00:02
  • 小松古诗词赏析(古诗小松拼音版)

  •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78首古诗词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白话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注释解说:

    (1)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2)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3)直待:直等到。(4)凌云:高耸入云。(5)始道:才说。

    品鉴鉴赏: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遭到的是同样悲惨的命运。

    创作背景: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本期名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阅读全文]...

2022-07-07 02:31:35
  • 赞美松树的古诗句

  • 赞美,松树
  • 赞美松树的古诗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松树的古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

      2、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

      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

      4、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5、人生不得为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李涉《题五松驿》

      6、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7、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

      8、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杜甫《古柏行》

      9、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尽日,寒尽不知年。--贾岛《松下偶成》

      10、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苏辙《服茯苓赋叙》

      11、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

      12、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岑参《感遇》

      13、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白居易《松树》

      14、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成彦雄《松》

      15、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杜甫《古柏行》

      16、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

      17、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杜甫《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

      18、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白居易《赠王山人》

      19、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20、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韩溉《松》

      21、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皇甫松《古松感兴》

      22、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23、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李群玉《赠元绂》

      24、松柏何须羡桃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1、答友人新栽松(张碧)

      石门新长青龙髯,虬身宛转云光黏。闻君爱我幽崖前,十株五株寒霜天。越溪老僧头削雪,曾云手植当庭月。三十年来遮火云,凉风五月生空门。愿君栽于清涧泉,贞姿莫迓夭桃妍。□□易开还易落,贞姿郁郁长依然。山童懒上孤峰巅,当窗划破屏风烟。

      2、再归松溪旧居宿西林(徐凝)

      五粒松深溪水清,众山摇落月偏明。西林静夜重来宿,暗记人家犬吠声。

      3、思在山居日偶成此咏邀松阳子同作(李德裕)

      闲思昔岁事,忽忽念伊川。乘月步秋坂,满山闻石泉。回塘碧潭映,高树绿萝悬。露下叫田鹤,风来嘶晚蝉。怀兹长在梦,归去且无缘。幽谷人未至,兰苕应更鲜。

    [阅读全文]...

2022-02-02 01:05:08
听松鼓瑟的古诗 - 句子
听松鼓瑟的古诗 - 语录
听松鼓瑟的古诗 - 说说
听松鼓瑟的古诗 - 名言
听松鼓瑟的古诗 - 诗词
听松鼓瑟的古诗 - 祝福
听松鼓瑟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