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欢的古诗

关于寻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寻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寻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寻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 语录(2) 说说(9k+) 名言(502) 诗词(108) 祝福(2k+) 心语(141)

  • 寻隐者不遇古诗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寻隐者不遇古诗等相关内容,欢迎借鉴!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注释解释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带:*。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寓问于答手法,把寻访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苍松喻隐者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以答句包赅问句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

      然而,这首诗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浮想。从造型递变,色调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1-15 23:52:27
  • 寻欢作恶 游乐人间

  • 人间,经典
  •   1、别跟我谈感情,多伤钱哪!

      2、彼此不合适,在一起也是勉强,希望你能找到更爱你的人,希望你更幸福!

      3、要不是老师说过不能乱扔垃圾,不然,我早就把你扔出去了。

      4、当初那个可爱的我早已不在,如今的我变得越来越可爱。

      5、老兄啊,时间过得可真是快,瞧瞧,还差个三百六十五天我们就认识整整一年了!

      6、快说些什么夸夸我那个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

      7、你写不完作业的两大原因,旁边坐了个逗比,手里拿了个手机。

      8、做人就是累,不然怎么能叫人类。

      9、不是说贫穷抑制了我的想象力,是你的气质不配。

      10、今天看到一小三发了一条说说:别*到抢别人男朋友,我顿时笑了

      11、一个很短的鬼故事:今晚赶作业。

      12、生活就像一部庸俗的法国文艺片,没有*,没有*,连字幕都没有

      13、男女应当*等,当然,已结婚的除外。七夕情人节快乐!

      14、寻欢作恶,游乐人间。

      15、七夕这天,到大街上搞恶作剧,拆散一对是一对。

      16、想要好好的谈一场恋爱,不惊天,不动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便是此生最大的幸福。

      17、人生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

      18、老板来一份超甜的恋爱

      19、刚买的衣服,我穿上去就不想脱了,管它洗没洗。

      20、我画四不像很有天赋,因为我画的所有东西,都像四不像。

      21、我对着镜子说;镜子,镜子,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镜子碎了

      22、还说你是中国说唱界的东方不败

      23、装什么城里人,现在地球都叫村。

      24、不要叫我宅女,请叫我居里夫人!

      25、我希望我的零花钱像香飘飘奶茶一样,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

      26、主动多久我都不会累,我怕有天你会嫌烦了。

      27、不明白很多男人费尽心机藏私房钱的行为。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一样,没有女朋友不就行了?

      28、从现在开始申两个扣扣,留给以后的孩纸,到时候他们就可以跟小伙伴们炫耀扣扣等级了。

      29、 发财是每个上班族的梦想发呆是每个上班族的心愿。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成功的老板背后一定有一群倒霉的员工。

      30、这气出去是个小可爱回来就是一道菜

      31、铁拐李:我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全是风油精,谁抹谁的身上冒凉风。

      32、真心的爱一个人却伤了我最纯真的心,我的爱已没了

      33、给我一个枕头,我就能睡上一个世纪。

      34、还有天就过年了,回想上一次过年,仿佛就在昨天。。

      35、妈妈对女儿说:你要听话。你每惹妈妈生气一次,妈妈就长一根白头发。女儿茅塞顿开:哦,难怪姥姥的头发全白了。

      36、我的伤口无法愈合,心痛到无法呼吸还是依然想你

      37、出门在外,请记住:一定要把牛B还给牛!

      38、睡前必打一把王者荣耀,输了还睡不着的那种。

      39、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可是我这已经下了一周的暴雨耶,你不会已经死了吧。

    [阅读全文]...

2021-12-26 19:10:50
  • 毛姆小说《寻欢作乐》经典语句

  • 经典,语句
  •   1、 其实一个人总是逐渐脱离周围的人而成长起来的。——毛姆《寻欢作乐》

      2、 伪善是人们所能追求的最困难和最令人心烦的恶*,它需要精神上的常备不懈和极端孤立,它不像偷情或者暴食那样可以在闲暇时进行,它是一种全日制工作。 ——毛姆《寻欢作乐》

      3、 人们从小就会被灌输这样一种观点,老人总是比年轻人聪明的,当我们发现这观点的荒谬时,我们也老了,然后突然发现这说法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于是便不自觉的让这骗局延续下去。 --毛姆《寻欢作乐》

      4、 我隐隐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会使她发火。我不愿让她有机会说出一些我无法原谅她的十分伤人的话。-- 毛姆《寻欢作乐》

      5、 你以为你道德高尚,就不寻欢作乐了么? --毛姆《寻欢作乐》

      6、 我发现要是有人打电话来找你,而你恰巧不在,于是他留下口信,请你一回家就打个电话给他,说他有要紧的事,那么这件事多半是对他要紧,而不是对你要紧。-------毛姆《寻欢作乐》

      7、 对于爱情我已经懂得很多,但我以为那只是一件与年轻人有关的事情。我以为人一旦结了婚,所有这一类感情就结束了。过了30岁的人居然还恋爱,我觉得相当令人恶心。——毛姆《寻欢作乐》

      8、 我早就发现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是要发笑。实际上等我过了一段时间重读自己当初用真诚的感情所写的那些话时,我也忍不住想要笑我自己。这一定是因为真诚的感情本身有着荒.唐可笑的地方。—— 毛姆《寻欢作乐》

      9、 我发现,你无话可说的时候就别说话,在你不知如何回答别人的话的时候就保持沉默,这是生活中一个很好的策略。—— 毛姆《寻欢作乐》

      10、 在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发笑。等我过了一段时间重读自己当初用真诚感情写的那些段落时,也忍不住想要笑自己。这一定是因为真诚的感情本身有着某种荒.唐可笑的地方,对于永恒的心灵而言,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毛姆《寻欢作乐》

      11、 赞扬老作家 对那些二十多年没有写过一点重要作品的作家予以表扬,主要是因为年轻一代的作家不在担心这样的作家来跟他们竞争。对一个自己并不畏惧的对手予以表扬往往是阻碍真正的竞争对手成功的好办法。 --毛姆《寻欢作乐》

      内容简介

      上个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毛姆也许不是最伟大的,却无疑是最雅俗共赏、最令读者喜爱的一位。《寻欢作乐》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一改以往作品中对女性的偏见,以爱慕者的身份来追忆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点缀以许多文艺圈中的韵事逸闻。大作家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小说的叙述者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作家的交往,故事由此展开,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我们发现了作家的前妻,迷人的罗西,她生性风流,处处留情,却不失善良坦诚与可爱……

      擅讲故事的毛姆将不少真人实事拼帖裁剪,虚实相掺。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在于,你在紧盯故事不舍的同时,会冷不丁瞥见某个熟悉的侧影,或是哈代,或是毛姆本人。可凝神一看,又不是。像是走在路上认错了人。这种蓄意制造的愉快的小误会,配上作者冷淡讥诮,优雅细腻的文风,使小说别有意趣。

    [阅读全文]...

2022-06-01 16:03:00
  • 诗名含有寻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寻字的诗词

  • 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

    孟浩然〔唐代〕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夜寻僧不遇(一作夜寻僧,僧游山未归)

    于武陵〔唐代〕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寻梅道士(一作寻梅道士张山人)

    孟浩然〔唐代〕

    彭泽先生柳,山**士鹅。我来从所好,停策汉阴多。

    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崔徐迹未朽,千载揖清波。

    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三字为韵,愈分得寻字)

    韩愈〔唐代〕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

    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九日,湖上寻周、李二君,不见,君亦见寻于湖上,以诗见寄,明日乃次其韵

    苏轼〔宋代〕

    湖上野芙蓉,含思愁脉脉。娟然如静女,不肯傍阡陌。

    诗人杳未来,霜艳冷难宅。君行逐鸥鹭,出处浩莫测。

    苇间闻拿音,云表已飞屐。使我终日寻,逢花不忍摘。

    人生如朝露,要作百年客。喟彼终岁劳,幸兹一日泽。

    愿言竟不遂,人事多乖隔。悟此知有命,沉忧伤魂魄。

    自罗汉院欲游寻真观雨作不果遂次栖贤闻寻真景物尤美留为异日不穷之赏赋诗纪之

    李纲〔宋代〕

    羽人之宫邻五老,杖屦欣然事幽讨。那知一夜雨翻盆,山路难行愁滑倒。

    世间违意常八九,万事皆然宁自保。山灵岂是秘幽奇,欲结清欢故相恼。

    传闻景物冠庐山,小殿飞楼更精巧。古潭摇荡明月光,绿萝青松覆烟草。

    屏风九叠云锦张,古来诗句谪仙好。山中道士不出门,*金丹手亲捣。

    我方放浪谢冠裳,未觉山林迹如扫。真游傥有不尽缘,容我他年来访道。

    九日湖上寻周李二君不见君亦见寻于湖上以诗

    苏轼〔宋代〕

    湖上野芙蓉,含思愁脉脉。娟然如静女,不肯傍阡陌。诗人杳未来,霜艳冷难宅。君行逐鸥鹭,出处浩莫测。苇间闻拏音,云表已飞屐。使我终日寻,逢花不忍摘。人生如朝露,要作百年客。喟彼终岁劳,幸兹一日泽。愿言竟不遂,人事多乖隔。悟此知有命,沉忧伤魂魄。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唐代〕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唐代〕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阅读全文]...

2021-12-28 15:53:44
  •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赏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阅读全文]...

2021-11-29 02:50:07
  • 冮畔独步寻花古诗原文

  • 冮畔独步寻花古诗原文

      古诗句《冮畔独步寻花》由杜甫所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冮畔独步寻花古诗原文,欢迎参考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

      作者: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赏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阅读全文]...

2022-02-21 01:11:20
  •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意思

  •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为大家分享了寻隐者不遇 翻译,欢迎大家来欣赏!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词句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羡慕。诗中松树代表了高洁的精神,白云代表了洁身自爱的情怀。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飘渺的云雾,没有一个字写到隐士,但是每一个字都是在写隐士,也在写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憧憬和羡慕。全诗色调清新自然,色彩鲜明,青山、青松、白云,景物的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隐士的特征。但是诗人却没有寻访到这位隐士,让我们也为他感到惋惜。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人物轶事

      早年出家

      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释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推敲由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差人把他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没有闩,也不能鲁莽撞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夺卷忤宣宗

      《寻隐者不遇》据说,贾岛及第后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唐宣宗微服出游,行至寺中,闻人吟诗,便循声登楼,见案上诗卷,便取来浏览。贾岛在后面,一手夺走。他不认识唐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鲜食美服,哪懂这个?”事后十分紧张,伏阙待罪。朝廷给他一个长江县主簿的小官,将他贬出长安。唐代有两位诗人的作品,涉及此事。安奇诗云:“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李克恭诗云:“宣宗谪去为闲事,韩愈知来已振名。

      还俗有约

    [阅读全文]...

2022-07-30 01:02:45
  • 古诗《寻隐者不遇》赏析

  • 学生
  • 古诗《寻隐者不遇》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诗《寻隐者不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阅读全文]...

2022-02-23 19:32:55
  • 《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

      《寻隐者不遇》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从迷蒙的画面中得出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寻隐者不遇

      贾岛

      sōng xià w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此 山 中 ,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六句方能表达的,作者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真隐士。作者对他有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阅读全文]...

2022-03-10 01:52:33
  • 寻隐者不遇古诗意思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古诗意思

      同学们对于新课文的预*怎么样了呢?是否对于寻隐者不遇古诗意思还不够了解呢?下面让小编告诉你吧!

      简介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找人的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却未能遇到,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原文:

      寻隐者不遇⑴

      松下问童子⑵,言师采药去⑶。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⑷。

      词句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创作背景:

      这首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知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考证。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来还俗,屡次考不上进士。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著有《长江集》。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阅读全文]...

2022-06-30 22:15:38
寻欢的古诗 - 句子
寻欢的古诗 - 语录
寻欢的古诗 - 说说
寻欢的古诗 - 名言
寻欢的古诗 - 诗词
寻欢的古诗 - 祝福
寻欢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