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在最后的古诗

关于山字在最后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字在最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字在最后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字在最后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46) 语录(30) 说说(206) 名言(1) 诗词(678) 祝福(20) 心语(2)

  •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 文艺,体育
  •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由孙庆田编导的《最后的山神》通过采访孟金福一家的山林生活,充分展示了鄂伦春人古老的山林文化与纯美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新一代鄂伦春人与老一代鄂伦春人完全不同的精神生活、美好愿望和追求。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影片以黑白影像将我们带入居住在大小兴安岭上最后一代鄂伦春人孟金福和老伴丁桂琴一家对山林的依恋与固守的情感生活之中。短短几十分钟就让我们既了解了古老的原始狩猎生活状态即人与自然融合的情况,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俗、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传承与发展。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一、以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出生动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片编导多次运用人物动作、物件和语言等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灵和品格,塑造出了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鄂伦春老人形象。当孟金福老人的枪老了,老得都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时,他在打猎中仍然坚持不用套索和夹子,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呵护生命的优良品质。他割桦树皮时从不伤树干,当有人砍了大树时他无限的伤感和不快,体现出鄂伦春人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当夏天来临,他用匕首给自己刮胡子,与老伴一起在岸边和小野鸭嬉戏的画面,既展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又反映出两位老人更加生活化的童心未泯。当记者问他是喜欢在山上还是山下时,他说:“山上舒服,在家不行,三天两头感冒。”但当问到是山上好还是定居点好时,他却回答:“定居点好。”这个细节反映出老人内心世界对历史传统*俗与时代变化进步的矛盾心理。

      大量的细节使我们看到了一位血液里流淌着古老鄂伦春老人——最后的山神,生动感人的形象。

      二、交叉剪辑的表现手法配之以黑白、彩色影像的鲜明对比

      凸显出两代鄂伦斯人的思想变化与生活的变迁,进一步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传承中变迁的主题。如老人住的帐篷,本来是鄂伦春人生存的住所,却变成了郭宝林、葛小华后辈们打造民族风情园游人休闲的场所,供游人们体验古老的鄂伦春人的民族*俗;本来用以狩猎、捕鱼的桦皮树船这一日常工具,被派上了新的用场,做成了一个个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山神孟金福是游牧、狩猎,而郭宝林是家庭驯养;老孟金福骑的是马,小郭洪波骑的是“电驴子”;孟金福不愿换枪,体现的是猎人的技术,而葛小华要学*的技术是进一步掌握旅游文化管理方面的知识,新一代的郭洪波在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不愿意再过老一辈鄂伦春人的旧的山林生活,他们追求的是更加现代化的理想,反映出历史的进步和生活的美好。

      这些细节,编导都以黑白、彩色的色彩对比手法和交叉蒙太奇的编辑技巧增强了细节对比的鲜明性,使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更加凸显,也使得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历史的变革中一种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新一代人应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先进的理念在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众多情节的推进与展示,或采用丁桂琴回忆叙述的方式展开,或采用旁白加解说的方式叙事

      使得不太完整和松散的情节显得紧凑清晰,深化了主题,渗透出情感的力量。如本片在追述三年前孟金福去世的经过时,就充满着对这一位最后的山神的追思情谊。老伴丁桂琴坐在二人常去的小河边,去追思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侣,口中喃喃地说着“他走了,他是做皮桦船累了得了脑血栓。”他病好了又要进山,只有进了山老人变得就会像儿童那样兴奋高兴。老人走了,妻子没有按传统的葬礼送他,而是把他埋在了自己父母的身边。

      这些追忆都使人深深地动情,撞击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对于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本片编导在剪辑技巧上的娴熟应用使得影片的风格独树一帜,如对比式剪辑方式,通过镜头、场面或段落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使不同形象之间相互映衬,相互强调,从而表达某种寓意效果或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积累式的剪辑方式,以冰雪覆盖的大山、粗犷的鄂伦春猎手、神秘的拜山神仪式、恬静的家庭生活等等,这里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繁乱的生活实景,却向人们娓娓讲述着大山和鄂伦春老人朴素的故事。那森林、雪地、狩猎、风葬等等的积累,似乎就是一首用光、用色、用运动、用节奏写就的一首视觉诗篇,他们共同赞美着一个主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传承中变迁、发展与辉煌。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是中央电视台编导孙曾田的`代表作,这是一部荣获“亚广联”电视纪录片大奖和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视节特别纪录片奖的优秀电视作品。这部创作于1992年的作品,既表现了老一辈鄂伦春人对传统的山林生活的眷恋,也表现了新一代鄂伦春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反映了鄂伦春人由游猎生活到定居生活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碰撞,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无疑这一主题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片中是通过真实纪录主人公孟金福的狩猎和祭拜活动、表现日常生存状态来完成主题呈现的,《最后的山神》表现了鄂伦春人独特的生活*俗,这些反映民俗的令我们耳目一新的画面,带我们走进了生活在兴安岭深处鄂伦春人中间,更重要的是也走进了鄂伦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开始,主人公孟金福在一棵粗大、古老的落叶松树旁,在距根部一米左右处用斧子砍削树皮,那“咔咔”的斧砍树声非常悦耳,冬天的树被冻后是很脆的,因此砍上去便会产生这种铿锵声。在露出白茬的树上,用黑炭画上山神“白那恰”的图像,然后对着这一神像叩拜,推出片名“最后的山神”。这个开头就是很吸引人的,它让我们感到神秘、玄妙,促使我们要探个究竟。

      孟金福在猎马马尾巴上系上红布带,这是萨满教的*俗。鄂伦春猎人爱马是出名的,鄂伦春族在清代时被称为“使马部”,猎马在鄂伦春人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视优秀的猎马为珍宝。鄂伦春马是经过鄂伦春猎人长期的培育、驯养、**,形成独特的品种和特殊的禀性,鄂伦春马一般个体较小,但驮运能力强,速度快,尤其擅长在塔头甸子里飞奔,它不怕枪声,可以用野生动物的血、肉充饥。马与猎狗、枪一样,是和鄂伦春猎人须臾不可分的,鄂伦春人与马有着特殊情感,因此有人称鄂伦春人为“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马被称为“山林之舟”。

      作为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孟金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可亲可*,而不是一个让人捉摸不定的、不食人间的烟火的神。“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来成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教是原始的自然宗教,鄂伦春族的萨满教信仰及萨满教文化是在具有原始特征的狩猎时代里,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大崇拜意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始宗教形式。萨满施行巫术时,要穿神衣、戴神帽、拿神鼓,打扮成和*常人不一样的神人。萨满施行的巫术主要是跳神,它有三种情况:为人治病、教新萨满、举行祭神仪式。

      片中,孟金福和他的老伴在“斜仁柱”(又称撮罗子,用桦树杆、桦树皮、兽皮搭建的住所,定居前鄂伦春人就住在“斜仁柱”里)里支吊锅、煮肉。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他向火神乞求*安、福气。火神鄂伦春语称“透欧博如坎”,鄂伦春人认为火是自然界一大神灵。火对于原始狩猎生产时代的人们是弥足珍贵的,没有火,如何度过寒冷的漫漫长夜?没有火,如何将肉煮熟?另外,火还可以驱赶野兽。鄂伦春人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在“斜仁柱”旁点燃篝火,然后举行敬火神仪式。正月十五晚上,孟金福老人对着一轮冷月唱歌乞福,这是在祭拜月亮神,月亮鄂伦春语称为“别亚”,月亮神在鄂伦春语称“别亚博如坎。”他向月亮神叩拜,祈祷月亮神赐予他们猎物。

      新的一天到来,猎人与山林一起醒来。大森林空旷、辽阔,远山是神秘的。猎人纵马奔向莽林中,孟金福打中一头野猪,他尽力在雪野里拖着猎物,洁白的雪地上流下血的红色痕迹。按照*俗,猎人要把打到的第一只猎物的血涂在山神的嘴唇上,因猎物是山神赐予的,并祭拜道:请山神再带给我好运。

      然而,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连日来都是无功而返。孟金福和他的狩猎同伴又来到老松树下,向山神“白那恰”齐齐跪拜,并为山神敬烟。再次出围,我们看到片中出现了山神像的特写。林中开始下雪,孟金福举枪瞄准,却无猎物可射击,树木越来越稀,动物越来越少,山神渐渐远去。他坐在一株倒木上,凝神思索,表现出一种无奈,一种落寞,一种困惑。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真的就要放下心爱的枪,告别那个终日以山林为家的日子,是很痛苦的选择。但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该停止射杀越来越少的野生动物,当然,鄂伦春人也不能例外。

      做为萨满的孟金福终究是个人,他有寻常猎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鄂乡,孟金福和老母亲、孩子高兴地合影,他用锋利的匕首刮胡子,他要让自己年轻起来,这样才与美丽的夏天相匹配。当然这一细节也蕴含着老人的怀旧心态,因定居前在山里就是这样刮胡子的。随着布谷鸟的鸣叫,春天来了,孟金福脱下狍皮大哈,卸去一个冬天的烦恼,开始了一个富于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他划着桦皮船,沿河搜寻猎物,并在夜晚“蹲碱场”,等着猎物来喝水时伏击,他在河边支起枪架,静静守候,但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他和老伴、还有其他猎民一道制造新的桦皮船,片中为我们展现了造船的全过程,顺便为观众介绍了桦树皮文化。孟金福和老伴逗弄野鸭雏的细节,很好地表现了两位老人的快乐心情和未泯的童心及爱心。他在静谧、美丽的河面上,划着新桦皮船,下网捕鱼,我们看到起网时,只得到一条鱼。

      我们又看到了山神像,但老树被砍伐,山神头像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其实这时孟金福的心也与被砍伐的树毫无二致,他的心在破碎,在流血。

      孟金福在鄂乡过着定居的生活,他说相对于在山里飘泊,他愿意过定居生活。但愿意在家里还是在山上呢?孟金福说:“山上舒服,在家里不行,三天两头就感冒。”这语言再纯朴不过,透过这*实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孟金福内心的矛盾,喜欢定居却又向往山林生活,鄂伦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到了山林里就如同鱼儿得水,传统在孟金福老人心里根深蒂固,很难割舍。孟金福一家和郭宝林一家带着行装、枪、猎狗,乘坐桦皮船再次进山了。我们看到郭的女儿也逗弄着野鸭雏,那样天真无邪。她跟孟金福学吹桦皮哨,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她向往外面的世界,她渴望现代生活。孟金福这个萨满没有教新萨满,也不会有哪个年轻人会愿意跟他学。随着孟金福生命的终结,鄂伦春人里就再也没有萨满了,今后研究萨满文化的人,再也不会找到活生生的标本,不知这是萨满宗教的幸或是不幸。

      暑往寒来,转眼又是冬天,老人带上已快长大的儿子骑马驰骋在厚厚的雪原上。来到已模糊不清的山神像前叩拜,乞求山神保佑、赐福,他唱起萨满歌。山神寂然无语……一老一少,对待山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老萨满是虔诚的,因为他真的是在敬神,他的灵魂早已与山神融为一体。而他儿子却对山神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那种虔诚之心。

      孟金福萨满为去世的老人主持丧葬仪式,我们看到的是土葬,但片中却又为观众展现了鄂伦春人传统的风葬*俗,我们看到松树上的吊棺。其实鄂伦春人早已完成由古老的风葬*俗向土葬的过渡,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鄂伦春人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这也反映出社会在进步。

      夕阳西下,萨满鼓“咚咚”敲响了,萨满孟金福“全副武装”地在篝火旁跳起了萨满舞,他边舞边唱起萨满神歌。

      蒙太奇之后是一个优美的俯拍画面,孟金福沿着冰封的河道,又一次骑马进山了。纪录片至此结束,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孟金福的心属于山林,最终他要皈依山林。

      鄂伦春人崇拜大自然,信奉原始宗教,片中的山神像是一个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精神象征。本片细腻地展示老萨满孟金福的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和谐、统一,主创人员通过孟金福一家老少之间的思想冲突,折射出他们从传统山林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孟金福处在历史交叉点和时代转轨期,他又是萨满唯一的活标本,因此他在片中既是一个具体的人(即表现对象),又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通过孟金福,我们较为全面、形象、直观地了解较多的鄂伦春*俗,如狩猎*俗、宗教*俗、饮食*俗、丧葬*俗等,但这些都是表象的。通过对孟金福这一人物形象的刻划,我们较为深刻、理性、细致地认识了孟金福的人生哲学、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观赏这部片子,我们被唯美的画面迷醉的同时,会被片中蕴含的深层次思考所震撼,而这种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则是最重要的,是该片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我接触过很多鄂伦春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鄂伦春人,他们都那么热爱大自然,比如,听说树木被砍伐,他们由衷地痛心,也非常痛恨这种行为,概叹树没了,野生动物也没了家园。一位老猎人跟我说,过去林子密,到山上转一圈儿,就能打到猎物,就跟自己养的一样,用时上山就能抓一个回来,现在不行了,树没了,动物也没影了。还有几位鄂伦春老年妇女,跟我讲起刺尔滨河被非法采金者污染的事儿,个个义愤填膺,“过去河里有大哲罗(鱼),现在没了。河道让他们改了,不知情的人过河,还淹死了人。”鄂伦春人狩猎时,不打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打渔时不用“绝户”网、不用炸药崩,不乱伐树木,不下套索、夹子逮猎物等等,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片中的孟金福向往这种和谐,追求这种和谐,坚守这种和谐。只有实现和谐,才不会被大自然惩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今天我们重看此片,意义不同寻常,它会给我们新的启示。

      这部片子的编导孙曾田曾四上大兴安岭,可以说很费心血和精力,他是内蒙古赤峰人,对北方粗犷、阳刚的美再熟悉不过,拍摄鄂伦春题材的片子,他有一定优势,但拍什么?表现什么主题?却是很难的问题,他踏破铁鞋,当“看到鄂伦春人雕刻在树上的山神像时,眼前一亮,几天来纷乱的感受、想法,一下子变得条理清晰起来,山神像和这个民族在我心中叠印在一起了——山神就是鄂伦春人,鄂伦春人就是山神。”找到了立意,拍起来也不容易,学电视摄影出身并做过多年摄影工作,喜欢画油画的孙曾田,对色彩非常敏感,他讲究构图、用光,他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这为纪录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创作人员张林刚,当时在中央民族学院电教馆从事摄影工作,他本人就是鄂伦春人,他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乡出生、并在那里长大,对鄂伦春生活了如指掌。他与孟金福还沾点亲,由于同一民族的亲*感,语言的相通,以及长时间朝夕相处,拉*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距离,融洽了双方感情,为《最后的山神》顺利拍摄创造了条件。《最后的山神》画面拍摄得很美,构图、角度、光线等,都运用、处理得很到位,画面语言丰富,有许多无声的画面却传递出异常丰富的信息,如冬日山林的画面,表现出那种苍茫和辽阔。夏日的山林,则非常纯净、清新。这如诗似画的景致,都很好地服务了主题,冬日山林表现了山林之魂的神圣、庄严、肃穆;夏日山林反映了鄂伦春人心灵的晶莹、透明、圣洁。特别是反复出现的山神像,极具震撼力,极有视觉冲击力,它每出现一次,我们就加深一次对鄂伦春族大自然崇拜民俗的了解,透过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情绪符号,我们也就更进一步走进孟金福老人神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难怪亚广联第30届年会评委会*罗伯特·保尔德给《最后的山神》留下的评语的第一句话就是:“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2-28 06:06:01
  •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 文艺,体育
  •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片分析

      由孙庆田编导的《最后的山神》通过采访孟金福一家的山林生活,充分展示了鄂伦春人古老的山林文化与纯美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新一代鄂伦春人与老一代鄂伦春人完全不同的精神生活、美好愿望和追求。

      影片以黑白影像将我们带入居住在大小兴安岭上最后一代鄂伦春人孟金福和老伴丁桂琴一家对山林的依恋与固守的情感生活之中。短短几十分钟就让我们既了解了古老的原始狩猎生活状态即人与自然融合的情况,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俗、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传承与发展。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一、以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出生动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片编导多次运用人物动作、物件和语言等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灵和品格,塑造出了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鄂伦春老人形象。当孟金福老人的枪老了,老得都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时,他在打猎中仍然坚持不用套索和夹子,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呵护生命的优良品质。他割桦树皮时从不伤树干,当有人砍了大树时他无限的伤感和不快,体现出鄂伦春人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当夏天来临,他用匕首给自己刮胡子,与老伴一起在岸边和小野鸭嬉戏的画面,既展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又反映出两位老人更加生活化的童心未泯。当记者问他是喜欢在山上还是山下时,他说:“山上舒服,在家不行,三天两头感冒。”但当问到是山上好还是定居点好时,他却回答:“定居点好。”这个细节反映出老人内心世界对历史传统*俗与时代变化进步的矛盾心理。大量的细节使我们看到了一位血液里流淌着古老鄂伦春老人——最后的山神,生动感人的形象。

      二、交叉剪辑的表现手法配之以黑白、彩色影像的鲜明对比,凸显出两代鄂伦斯人的思想变化与生活的变迁,进一步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传承中变迁的主题。

      如老人住的帐篷,本来是鄂伦春人生存的住所,却变成了郭宝林、葛小华后辈们打造民族风情园游人休闲的场所,供游人们体验古老的鄂伦春人的民族*俗;本来用以狩猎、捕鱼的桦皮树船这一日常工具,被派上了新的用场,做成了一个个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山神孟金福是游牧、狩猎,而郭宝林是家庭驯养;老孟金福骑的是马,小郭洪波骑的是“电驴子”;孟金福不愿换枪,体现的是猎人的技术,而葛小华要学*的技术是进一步掌握旅游文化管理方面的知识,新一代的郭洪波在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不愿意再过老一辈鄂伦春人的旧的山林生活,他们追求的'是更加现代化的理想,反映出历史的进步和生活的美好。这些细节,编导都以黑白、彩色的色彩对比手法和交叉蒙太奇的编辑技巧增强了细节对比的鲜明性,使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更加凸显,也使得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历史的变革中一种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新一代人应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先进的理念在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众多情节的推进与展示,或采用丁桂琴回忆叙述的方式展开,或采用旁白加解说的方式叙事,使得不太完整和松散的情节显得紧凑清晰,深化了主题,渗透出情感的力量。

      如本片在追述三年前孟金福去世的经过时,就充满着对这一位最后的山神的追思情谊。老伴丁桂琴坐在二人常去的小河边,去追思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侣,口中喃喃地说着“他走了,他是做皮桦船累了得了脑血栓。”他病好了又要进山,只有进了山老人变得就会像儿童那样兴奋高兴。老人走了,妻子没有按传统的葬礼送他,而是把他埋在了自己父母的身边。这些追忆都使人深深地动情,撞击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对于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本片编导在剪辑技巧上的娴熟应用使得影片的风格独树一帜,如对比式剪辑方式,通过镜头、场面或段落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使不同形象之间相互映衬,相互强调,从而表达某种寓意效果或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积累式的剪辑方式,以冰雪覆盖的大山、粗犷的鄂伦春猎手、神秘的拜山神仪式、恬静的家庭生活等等,这里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繁乱的生活实景,却向人们娓娓讲述着大山和鄂伦春老人朴素的故事。那森林、雪地、狩猎、风葬等等的积累,似乎就是一首用光、用色、用运动、用节奏写就的一首视觉诗篇,他们共同赞美着一个主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传承中变迁、发展与辉煌。

    [阅读全文]...

2022-03-15 01:51:27
  • 台城古诗翻译(台城韦庄最后两句赏析)

  •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台 城

    朝代:唐 代 ‖ 作者:韦 庄

    原文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注释

    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刘禹锡《台城》);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了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江面烟雨迷蒙,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起句不正面描写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濒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既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茫惆怅。这就为下一句抒情做了准备。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粗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经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逐欢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的衰败灭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刘禹锡《台城》),但眼前这一切都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有很深的感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盛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两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容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借,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更加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此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的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采用了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

    韦 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阅读全文]...

2021-12-30 12:06:13
  • 断指最后一首诗

  •   我选择梦中轻声泣泣叹息

      中午小憩

      缓慢各种崎岖小径流水,又仿佛各个岔口都

      关闭。

      这不到一个小时的时光深陷一生

      坐进黑暗,与对面蛇道黑势力相斥抗争。

      昨晚有明清代小说,言之

      捕蛇猎虎人;我发现自己损断一只手指

      不言亦言之,我是笨拙的捕杀虎狼的猎人

      捕杀不成,反受其害而为虎狼食。

      轻声泣泣,走遍各种岔口坡度询问。

      揉碎中午小憩,仿佛,

      藏一淋血手指。

      

      在电脑键盘未知而有知的响动

      无需编译,我的指纹

      自然,少一朵花样的纹络,颜色已有血染化一团火光。

      过了这场雪,

      就去辩论申诉一年来的法律。

      也许,一根诗人骨头就这样永远离开花骨了。

      没有什么遗留,也没有什么遗物

      我在另一个世界会来看花一样诗;

      只要我们懂得

      轻声泣泣,

      ……不匍匐周围黑色暴力围堵。

    [阅读全文]...

2022-01-10 18:43:24
  • 最后的最后,你还是将我错过爱情诗歌

  • 错过,爱情,诗歌
  •   《其一》

      海风太过招摇

      趁着太阳还在梳妆

      就偷偷爬过沙滩

      亲吻我失眠的长发

      来不及躲藏

      小小的心就被浸染的冰凉

      那个曾写满你的地方

      如今却迷失了方向

      没有人知道

      熬了一整夜的忧伤

      是怎样迅速苍老

      《其二》

      最后一次

      与风月深情的拥抱

      最后一次

      在田野热烈的奔跑

      明天

      是怎样的明天

      我该以何种姿态行走于世间

      不敢想象

      一个人的旅途该怎样走完

      但我愿

      在红叶老去之前

      将所有柔情通通尝试一遍

      我要弹琴,我要唱歌

      还要为漫长的黑夜

      写一首长长的诗

      通向那未知的黎明

      《其三》

      沉默的梧桐

      在雨中笃定从容

      我踏着湖风

      向秋水借来一段懵懂

      茉香流动的天空

      心陷入朦胧

      留恋那些年躺在眉间的似懂非懂

      缘分抵不过我再三的劝哄

      在微光中呈现你的笑容

      那一刻,情开始解冻

      融化在明媚的红尘梦中

    [阅读全文]...

2022-05-16 13:04:47
  • 最后一句呐喊诗行

  • 呐喊
  •   最后一句呐喊诗行

      

      这无端的黑势狂风,黑色奴役

      的手仗。

      吆喝,乌云黑色饲育死刑。

      

      森林的叶子失常,狼兽闪影

      裂开的阴风,在狰狞狂笑

      凄凉的黄昏,惊落了鸟的巢寝。

      

      我无端的身骨鞭子, 似走进

      劳役、痛苦的天堂

      我听不到声音,再也听不到。

      

      天空的洪钟沉没了,黑虫吸尽黄昏

      最后一滴光明信仰

      我下沉了,在无法分辨黑色的海。

      

      我如一具浮尸,飘浮在记忆木筏

      光明的记忆

      我大声呐喊,我的血腔,红色的。

      

      我在黑色的海浪,锯成碎片的木头

      口腔的泡沫

      撒向了大海的花,啊,我是木之花。

      

      我在大海里浸泡,收集了零散失缺

      的情绪与梦想

      那浮动的影子,没有日记的颜色

      为我,沉哀而歌唱

      在天际的无穷,无穷的天穹,是金黄。

      

      我揣着没有日记的颜色,向黑浪征伐。

      我种了灵神之花,我摸着生灵之光

      向上帝说:

      让我飞向白鸽的天堂,我富有生命的诗华。

      

      我听见了,听到森林的喧哗,松柏的清香

      绿茵卑微的韶华,沙漠深处的手掌

      那里亮着,亮着无屈服黑势力奴役的手仗。

      在晨晖的绮光,太阳永恒着天穹的神光

      天亮了,天亮了

      我复活了。

      活了写好的诗的最后一句呐喊诗行。

    [阅读全文]...

2022-02-08 00:32:07
  • 带山的古诗

  • 带山的古诗(精选105首)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下面是带山的古诗大全,请参考!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阅读全文]...

2021-12-25 15:31:45
  • 最后的时光

  • 时光
  •   这样一个黄昏

      逝去的时光一一陈列

      我的山水之下

      那被温婉了一生的纠缠

      被时光的大树带走了最后的气息

      黑夜关上我生命的窗户

      我的梦不会再来临

      我的心也不会再为谁而悲喜

      我的爱人

      我那百回千转的爱情

      在我胸口还残留着昨天的气息

      我的幸福多么贵重

      在时光的天*上却称不出爱你的份量

      一切都是寂静的

      飞鸿的身影从眼角的余光中滑过

      我在天荒地老的最后一刻想你

      你的笑还侍我如初

      一如最开始的相遇

      有只小鹿怀揣在心头

      让我为你最后一次擦干泪水

      以后也不要轻易为我掉眼泪

      长长久久的一生

      一不小心就与你错过

      千年的轮回

    [阅读全文]...

2022-01-16 20:36:25
  • 风过无痕- 四月的最后一首诗

  • 四月
  • 风过无痕- 四月的最后一首诗

      四月的最后一首诗

      居然有风过的一刹惊奇

      提前抵达我的下一个月份

      梦开始的欢愉

      四月的最后一首诗

      被我错觉成了一笛

      清浅的.梅影

      命里不肯屈服的傲骨

      横斜在月的黄昏

      西北风的四月,那些诗句

      在古桥上

      在屋檐下

      在石巷里

      飘洒着,不再悲伤

      亦不狂喜

      只是在用自己的节奏

      为自己歌唱而已

      风过无痕

      枯竭的泉,月光不来流涟

      焦灼的痛,掀不动

      水的痴想——

      一井春光的潮汛

      枯竭的泉,月光不来流涟

      哑语的枝桠,不知道

      风的方向——

      是哪年哪月的思念

      往事:一把锈锁

      石头的纹路,蔓延

      理不出头绪的

      怀旧

      象一把待弹的古琴

      早已暗藏忧伤的音符

      往事,往事你这把锈锁

      你将给我怎样的惊诧

      我又如何洞开快乐之门

    [阅读全文]...

2022-06-13 02:57:21
  • 黄山的古诗

  • 黄山
  • 黄山的古诗

      《题黄山》

      明方勉

      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百道飞泉鸣玉佩,千寻石柱架琼峦。

      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

      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

      《登黄山凌 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唐李白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

      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

      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

      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

      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

      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

      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

      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翠微峰》

      宋无名氏

      洞里乾坤世莫知,时闻啸鹤带云归。

      几回洞口乘风立,欲挟飞仙入翠微。

      《石床峰》

      元汪珍

      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晓出黄山寺

      □ 高 翥

      晓上篮舆①出宝坊②,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注】 ①篮舆:竹轿。②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认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地表现了山中的美景,详细地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悟。

    [阅读全文]...

2022-01-14 23:26:32
山字在最后的古诗 - 句子
山字在最后的古诗 - 语录
山字在最后的古诗 - 说说
山字在最后的古诗 - 名言
山字在最后的古诗 - 诗词
山字在最后的古诗 - 祝福
山字在最后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