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

关于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120) 说说(343) 名言(25) 诗词(9k+) 祝福(60) 心语(1)

  •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 能力
  •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语:目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仍较欠缺,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阅读*惯,未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具备应有的的解题技巧。下面有百分网小编给大家讲一下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吧,希望大家喜欢!

      1、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2、克服出声朗读、逐字阅读和回归倒读的*惯,而采用无声视读法。

      3、运用概念阅读法组读。

      4、运用垂直阅读法作纵向扫描。

      5、采取跳读技巧,根据文献结构,抓住概要、掌握中心和重点。

      6、提高英语阅读理解速度:

      (1)抓住每一段的首尾句

      如果作者够水准的话,他/她在每段的开头都会交代一下该段所的大概内容。只要读每段的第一句话,你就能够判断出该段有没有你想了解的信息了。如果你读的是文学作品的话,这个方法依然适用。不过要知道,这样的话你可能会错过很多用于丰富故事的细节。如果所读的文学作品妙语连珠的话,我会选择逐字逐句地拜读。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也应该会包含有关这段材料的重要性的线索。段末一句话一般来说有2个功能-总结一下所表达的思想;为下一段作过渡。

      (2)抓住关键词,忽略小品词。

      当浏览过段首及段末的两句话后,如果你觉得这段内容值得你去读,你也不必逐字通读。眼睛快速扫描每行文字,寻找词组和关键词。你的大脑会自动帮你补全那些跳过的文字的。忽略诸如it,to,a,an,and,be等“小词”-这些词你太熟悉了,(在阅读过程中,)你并不需要他们,你的大脑会自动识别这些小词的。在以词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时,注意寻找要点。

      (3)先略读 (skimming)。

      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读阅读,如同从飞机上鸟瞰 (bird''s eye view )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4)后寻读 (Scanning)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熟练的读者善于运用寻读获得具体信息,以提高阅读效率。

      作为一种快速寻找信息的阅读技巧,寻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寻读的准确性。具体地说,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的答案。因此,可以把整段整段的文字直接映入大脑,不必字字句句过目。视线在印刷材料上掠过时,一旦发现有关的内容,就要稍作停留,将它记住或摘下,既保证寻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寻读技巧也很有实用价值

      7、解题技巧:

      (1)中心思想是解

      对一主题题型“中心思想是解”非常好理解。但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大多数细节题也符合“中心思想是解”,因为很多细节刀是围绕中心的细枝末节。

      (2)隐蔽处有解

      这是指文章中的一句话的隐蔽之处,常有同位语、插入语、定语、长句后半句、从句、副词、不定式等,常常隐藏着答案。

      (3)合理项不是解;不合理项是解;无关项是解;事实是解

      (4)照抄原文不是解;同义替换是解

      如果选项中出现照抄原文的情况,有时选项同文章中的某句话一模一样,此选项高度可疑,而某选项通过同义替换,或词类转换如由名词转换成动词,则“同义替换是解”

      (5)义肯定的不是解,含义不肯定的是解

      (6)具体的不是解,概括性的是解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很多学生阅读的一个阶段,命题者常利用这一点“欺负”考生,将解做成概括性的选项,干扰项使用具体的内容,使同学犯瞎子摸象的错误。

      (7)积极向上的是解

      凡是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是要选拔的人才,作为国家的未来的代表,一定要注意灌输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高考试题也不例外,这即是“积极向上的是解”的根源。

      (8)二选一,50%概率求解的方法:

      “反义项,解在其中”

      “形似项,解在其中”

      8、提高猜测词义的能力:

      查词典可以帮助读者弄懂生疏词的含义。但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大量阅读时,不断翻阅词典也是一件烦人的事。如果阅读过程中出现生词,读者要停下来查词典,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打断思路。我们可以尝试根据英语构词法,语法关系和文章的上下文确定生疏词语意思的办法来猜测词义。

      (一)英语构词法告诉我们,许多英语单词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合成,派生和转换。熟悉单词常见的词根,前缀,后缀对判断单词的意义和记忆单词有一定的帮助。了解了构词法就可以扩大词汇量,不用查字典就可以较容易地解决阅读中的一部分词义。

      (二)再有一种常用的办法是,利用生词所在句子的语法关系和文章上下文的内容来猜测词义。

      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是提高阅读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每个学生都会常常遇到生词,有些生词完全可以靠语法和上下文结构联系线索来猜测出词义。为了培养人们准确的猜测能力,首先要去掉头脑中的依赖思想或无能为力的思想。碰到生词或难点就去问人或去查词典,这种依赖的思想态度,遇到难题就想依靠外力来解决不利于猜测技能的培养或掌握。我们应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动用自己的大脑以获取解决办法。其次从技术角度来看,多注意从语法关系和上下文进行分析,这在上面举例中可看出,在短期内取得最好效果那就是选择一本好的教科书,依据书中要求进行猜测练*。

      9、提高推断的技能

      所谓推断能力,就是读者依据文章所提供的事实,运用常识和经验,读出文章中某些段落,句子和词语的真实含义,从而写出正确的结论。

      有些文章或作品,为了加强作品的表现力,作者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比如,比喻,讽刺,幽默,反话,委婉语等,遇到这种情况,读者需用自己的推断能力找出或抓住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推断能力如同其他阅读能力一样,也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我们应意识到这一技能的用途,有目的地加以培养,并在阅读中形成*惯,以提高全体阅读能力。

      10、培养预测技能

      预测是指读者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或提供的线索,运用自己的 知识和经验,预测文章下文要出现的语句,进行的解释或举例,将要发生的情节,产生的结果或引出的结论。预测也是一种推断,预料性的推断。在阅读中预测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加快阅读速度。比如,读过文章的开头部分,就能根据其中的线索预测整个文章,将会怎样展开。如果读到后来,结果不出所料,那就证明预测是对的,否则是错的。另外,预测能力强既可以节省时间,又提高阅读速度。

      11、提高略读技巧(skimming)

      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lglancing),是一种专门且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就是快读一种材料,迅速找到某一方面资料,获取文章大意。换句话说,略读就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阅读时,先把文章粗略浏览一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工作和学*需要的或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然后确定文章是否值得细读。在查找资料时,如果没有充足时间,就可以运用略读技巧。

      12、培养分析批判的能力(critical reading)

      我们对所读过文章的认识和想法就是一个人的分析批判能力的体现。读书时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相信或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也不能主观武断,否定一切;而是采取分析的态度,依据文章,比较客观,公正地写出自己的看法,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批判阅读。

      一、前言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学生学*过程的一项基本智力技能,是取得学*成功的先决条件。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典型载体,是从“知识向能力过渡”的尝试与积淀,是高考英语科目考查的重点也是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高级目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

    [阅读全文]...

2022-02-22 00:55:08
  •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 能力
  •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很多同学不愿碰触的题目,不仅很多字不知道怎么读,而且语法、理解都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出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要从对作者的认知入手

      文言文最难的.莫过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年代久远、而且满篇的大道理,想要翻译过来真的很难。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如从作者的风格上入手,这样也能找到规律。

      比如:儒家思想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因此,一旦遇到这类题不知道怎么回答时,可以尝试着往儒家思想上靠,也许就能另辟蹊径,找到解题思路。

      再比如:法家思想以依法治国为核心,遇到这类题,就围绕着严刑峻法、依法而治的中心思想即可。

      如果一点解题思路没有,不妨先从作者的写作风格、流派等方面考虑,也许能为文言文阅读开辟新的思路。

      第二,从选材上寻找规律

      很多文言文阅读都是从《XX传》中节选的文章,所以很多题材都围绕着廉吏、忠臣、义士等展开的,当然也有一些故事,比如:传统美德、相夫教子、官场风云等等,找到这些规律,加之写作风格、流派等,一篇文章基本上能懂十之五六。

      第三,耐下心来多读几遍

      很多文言文阅读材料既无作者可循,又无法理解题意,当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又没有任何解题方法的时候,不妨尝试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过,在正式的考试中要把握好时间,千万不要耽搁太多时间,如果实在读不懂就暂时搁置。

      第四,背诵固定短语或词组

      *时多背诵一些固定格式的短语或者词组,比如: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这类固定的词组或者短语,如果能够记下来,那么,考试的时候就会提升答题速度,节约考试时间。

      第五,弄懂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常用的文言虚词有18个,它们分别为:之、为、乃、于、所、其、以、因、而、且、则、与、何、若、焉、乎、者、也,如果能把这18个虚词学会,那么,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也会颇有心得。

      文言文阅读难点就在“译”上,只要把文言文准确的翻译过来,把以上的方法、技巧应用到文言文阅读中,再做文言文阅读理解就没那么困难了。

    [阅读全文]...

2022-01-16 00:47:44
  •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能力
  •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也是拉开成绩的关键所在,阅读理解没有公式可以套用,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因此,只有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更好的解阅读理解题,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希望有所帮助!

      1、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读第一遍时,我们不要总考虑做题找答案,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阅读,理解内容,获取信息、把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在读文学作品时,最主要的是情感体验,是与作者交流,要用心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头脑中重现以往的生活场景,激起心灵深处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审题者对文章内容的获得,都建立在仔细阅读、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因此所有的题目都一定是这个“本”的“末”,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2、用铅笔标画

      为了提高效率,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边读边想,边看边画。给自然段标号,为重点段落的句子标号,找出重要的语句,在表示次序的词语前标出①②③等,都要用铅笔。这样不但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还不至于把卷面弄脏弄乱。审题时,题干上带引号的关键词语、括号里的说明,也一定用铅笔标出,这样可以抓住题目的重点。

      3、掌握试题设计的顺序

      中考阅读试题的设计总有一个规律,或总—分或分—总。关于“总”的试题无论在前还是在后,我们可以先看它,因为这正好和我们的'阅读步骤一致,便于我们总体把握。关于“分”的试题一般根据文章从前到后,依次设题。知道这一点,一句题干顺利地在原文中寻找阅读区间,就能按部就班地答题。

      4、题目之间可以互相启发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某一题不会解答,这是可以先看下一道题目,或许可以从后一道题目中得到启发;有时后边的试题也能从前满的题目中找到灵感。

      5、多角度思考,分点回答

      有时答题的内容较多,千万不能写成一大片,既不分段也不分点,给老师判卷造成困难。可用①②③的形式分项作答,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答题思路清晰,又会让答案一目了然。

      6、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

      要认真研究题干,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因为题干中往往有重要的暗示作用,能体现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显示答题的阅读区间和答题方法。特别是题干上带引号的语句,把它当成一个固定的“集装箱”还原原文,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除了耐心读文之外,细心读体是最关键的。

      7、轻松应对阅读理解三部曲

      在掌握了阅读解题思路的基础上,不妨来个临场阅读三部曲,轻松应试。

      第一部曲,浮光掠影。这是第一遍阅读,要耐心地读,边读边想,用铅笔标画,并且意念组合,所得到的“光”和“影”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各段什么意思,分几个层次,哪些地方很重要,含有深意,哪些地方难懂,搞不明白。

      第二部曲,镜中看花。这是带着思考阅读的第一印象,看看命题者是怎样出题的。所有的题目都来自于文章,就像“花”在“镜”中一样。当你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又进了一部,这时带着“镜中的花”在读一遍文章,而且边读边画重点句子,就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真正理解了文章,回答什么问题也不在话下了。

      第三部曲,蜻蜓点水。这是建立在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读题干,换原文中寻找阅读区间,确定答题范围,分析筛选信息。这第三部曲是把题干上带引号的关键词语还原,需要在那个阅读区间找答案,就“点”那个语境的“水”。临场阅读三部曲轻松应试,确保答题万无一失。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时练*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阅读全文]...

2022-02-12 11:54:08
  • 野菊李商隐古诗词赏析(野菊李商隐阅读理解答案)

  • 晚唐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堪称超级“菊粉”,他常以菊花自况,借“菊”言志,留下数首脍炙人口的咏菊诗,深受读者喜爱。

    公元813年生于河南荥阳的李商隐,字义山,19岁因出众的文采深得“牛党”要员、时任太*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又被“李党”大员、时任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看中,辟为幕府*,并招为婿,且与王茂元小女儿夫妻恩爱情笃。但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两首著名的咏菊诗,便可窥见一斑。

    开成五年(840年),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李商隐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当年九月,为谋求新的出路,他辞掉了宏农县尉。可直到会昌四年(844年),仍未受重用,不得已移居永乐(今山西芮城县)。这年秋天,他写下借菊抒怀诗《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诗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淡雅的风姿。第三句则进一步引申描写菊花的颜色,称之为“陶令(陶渊明)篱边色”,一下子抬高了眼前菊花的地位。诗的第四句描写菊花之香,五、六两句诗表面虽继续写菊,而暗里则饱含寄托,即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他没有彻底失望,正如诗的最后两句所委婉的表达:“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他自己的心绪。

    李商隐的这首咏菊诗,最大的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堪称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同时,这首诗在用典上也堪称一绝,既无切削之迹,又无晦涩之感,如同己出,浑然一体。

    当然,最能表达李商隐心声的是创作于大中三年(849年)的《野菊》:“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御筵。”全诗触景感怀、咏物托意,真实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思想状况。诗的开头点出野菊所处的环境恶劣,也揭示了野菊的“生不逢时”。然而,菊花毕竟是花中强者,它决不会甘于寂寞,故而三、四句诗便是“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以上四句,每一句看似写野菊,但实际上是写自己。五、六两句诗笔法一变,由隐到显,追忆自己受令狐楚恩遇往事,那时自己多么惬意啊!大中二年(848年)重阳节李商隐专门写过《九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诗的最后两句想起令狐楚一个交代。自从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为妻之后,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绚认为他“背恩”,跟他断绝来往,尽管李商隐一再陈情,但始终得不到谅解。

    李商隐的《野菊》构思精密,立意高迈。他采用象征的手法,有意识地避实就虚,字面上除五、六两句外,句句写菊,又句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别开生面,不落窠臼。尤其是“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含意精警,令人回味感叹:一个满腹才华又胸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因各种缘由,如同无人观赏的野菊凋谢,怎不令人惋惜。(赵柒斤)

    [阅读全文]...

2022-02-01 18:38:01
  • 赞美古诗词的魅力(对中国古诗词的赞美)

  • 赞美,魅力
  • 诗词文化传承千年,它不仅可以抒*感陶冶情操,也可以寄情山水,表达政治抱负等等。古代有无数先贤大家,以诗为乐,以词为乐,他们留下无数宝贵的优秀作品,那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笔者闲暇之余,亦或伤感之时偶尔会写几首小诗以排解心中苦闷,或者抒*感!若您阅读的同时能呈现出笔者心中所想,诗中所绘的画面亦是笔者的最大荣幸。希望您能喜欢!

    我心早已入深山

    愁苦无人替,空心空折枝。

    飞入深山处,青灯长伴时。

    禅院

    遥望云端千丈雪,低嗅枝头几度梅。

    雪山梅花图

    一缕残阳,一抹殇,

    一杯清酒,一江春水。

    残阳饮酒图

    月半孤城黄沙

    深巷陋室凉茶

    蒲扇,湿榻

    几声叹息,几户人家

    也罢!也罢!

    孤城黄沙图

    深巷陋室图

    在这个浮华的时代,古代文人高尚的情操和文人的风骨,永远值得我们学*,传承

    ,发扬。

    [阅读全文]...

2022-03-07 01:05:12
  • 语文古诗词通观全篇才能准确理解

  • 语文,理解
  •   所谓“古多角度鉴赏”,是指要求考生就某一首(一联、一句)词的表现手法(或技巧),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这种题型通常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本文试以南宋邓剡的《唐多令》一词的鉴赏为例,谈谈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希望考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这首词并对题目进行初步的思考。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又日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邓剡,字光荐,号中斋,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题目:请你就词中画线句的表现手法,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如何解答此类古诗词多角度鉴赏题,这里提醒考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视。

      第一,知人论世,把握主旨。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因为诗词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情怀、志趣,并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又因为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因此,考生在动笔鉴赏之前,首先要理解诗词作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体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从《唐多令》一词下面所附的“注释”不难看出:这首词是邓剡被俘北上,途经建康时所作。作者触景伤情,吊古伤今,全词抒发的是自己的流亡之苦和亡国之悲。

      第二,通观全篇,选准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对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应该全面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所谓“思想内容”,是指古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寄托的情感。所谓“表现形式”,是作者在要表达主旨和情感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但无论从什么角度鉴赏古诗词作品,都要从该作品的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总的倾向。故解答此题,考生先要通观全词,然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作全面而深入的阅读分析,以求选准鉴赏的角度。

      第三,指向明确,目标单一。

      除极少数情况外,高考古诗词多角度鉴赏题通常仅仅要求考生就其“表现手法”任选某“一个”角度来鉴赏。因此,考生答题时所选择的鉴赏角度务必要指向明确,目标单一。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切忌脱离文本去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切忌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言不及义的任意罗列。

      第四,表述流畅,要言不烦。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每一道主观题都对语言表达有较高要求,古诗词多角度鉴赏题自然也不例外。考生在选准角度动笔鉴赏时,在语言表达上要力求做到准确、规范、简洁、流畅,切忌语言筻拢辞不达意。

      下面是该题的三个不同角度的鉴赏实例,供同学们参考与借鉴。

      [例一]本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把自己对国家破亡后感到无比悲伤的情绪都融入在这深秋的雁、月、芦花等让人感到凄凉、萧索、悲伤的景象之中,亡国的悲伤之情与眼前的悲凉之景和谐地统一。

      [例二]此句中的“和”和“宿”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南雁孤单落寞,无家可归,只得“和明月,宿芦花”。大雁的这种“寄寓”的孤寂无助之感恰与作者亡国被浮后的孤独愁苦悲伤之情相一致,表达出作者内心无以名状的惆怅、落寞和悲苦之情。

      [例三]作者在色彩的描绘上颇具匠心。苍白的月光下,一望无垠的白色芦苇丛,这种单一的冷色调给人视觉上造成的冲击直接导致了心理上的冲击:凄凉、落寞,更加渲染了作者的亡国和漂泊之痛,凄凉哀婉,读之令人恻然。

      上述三个不同角度的鉴赏示例,基本上都是紧扣以下三个要素来构思成文的:首先,选准鉴赏的切入角度;其次,结合该词句的内容对鉴赏角度进行简明的分析;最后,结合该词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写出表达效果。也可以用一公式简单地表述为:表现手法的鉴赏=鉴赏角度+具体表现+表达效果。由于这三位同学熟练地掌握了诗词鉴赏的一般结构特点,故所写出的鉴赏语段均层次清晰,言简意赅。

    [语文古诗词通观全篇才能准确理解]

    [阅读全文]...

2022-03-31 01:07:44
  •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

  • 文学
  •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古诗词鉴赏非常熟悉吧?古诗词鉴赏,通常是体会诗词中的字词、意境、句意、语言特色、主旨、技巧、结构思路等更深层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

      一、熟悉鉴赏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意象(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等等。

      7、语言:清新自然、*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8、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类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梅花——傲骨

      二、牢记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①关注标题

      ②关注作者

      ③关注情景

      ④关注手法

      ①细节提取类: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什么环境?

      环境有什么特点?什么氛围?什么心理?从那些词语(语句)可以看出?

      ②意境描写类:描写(描绘)某句诗的画面。

      ③语言赏析类:哪个词语(句子)好在哪里?赏析某个词(某句诗)。把“某词”改为“某词”好不好?

      ④主题情感类:什么主题?什么情感?什么思想?

      三.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 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梅花——高洁人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另外还表示高洁的人格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落寞的心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秋蝉——高洁,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8.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9. 柳——与“留”谐音,离情依依挽留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阅读全文]...

2021-12-19 18:09:07
  • 初中古诗词

  • 初中,文学
  • 初中古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登飞来峰》

      王安石

    [阅读全文]...

2021-11-30 13:37:50
  • 古诗词解析:商山早行

  •   广益小升初语文古考点解析: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 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 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古诗词解析:商山早行]

    [阅读全文]...

2022-04-28 22:06:04
  • 朝中措古诗词

  • 朝中措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中措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简介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刘敞到扬州任职时所作。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起词人几年前在扬州所建的*山堂并抒发人生的感慨。全词通篇文字鲜明生动,情感豁达温愉,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其格调疏宕豪迈,在欧词中极为少见,对后来苏轼的豪放词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译文

      *山堂的栏杆外是晴朗的天空,远山似有似无,一片烟雨茫茫。我在堂前亲手栽种的那棵柳树啊,离别后又过了几个春光。

      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一饮千杯很豪爽。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已白发苍苍。

      注释

      ⑴朝中措: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又名“照江梅”“芙蓉曲”。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韵,后片两*韵。

      ⑵刘仲原甫:当指刘敞。庆历进士,曾官知制诰、集贤院学士等,是欧阳修的年辈稍晚的朋友。维扬:扬州的别称。

      ⑶*山:即*山堂,为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修建,后成为扬州名胜。

      ⑷“山色”句:此处借用王维《江汉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句意。

      ⑸手种堂前垂柳:*山堂前,欧阳修曾亲手种下杨柳树。

      ⑹别来:分别以来。当时作者离开扬州大约八年。

      ⑺文章太守: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一说“文章太守”是作者用以指刘敞。太守,汉代官名,即宋代的知州。

      ⑻挥毫万字: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

      ⑼千钟:饮酒千杯。钟:古代酒器。

      ⑽直须:就该,正应当。

      ⑾尊:通“樽”,酒杯。衰翁:词人自称。当时作者五十岁。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今江苏扬州)知州,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山堂”,据说壮丽为淮南第一。堂建在高岗上,背堂远眺,可以看见江南数百里的土地,真州(今江苏仪征)、润州(今江苏镇江)和金陵(今江苏南京)隐隐在目。由于堂的地势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故名“*山堂”。每当盛夏,欧阳修常和客人一起清晨就到堂中游玩,饮酒赏景作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任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写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赏析/鉴赏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江汉临泛》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无形之中却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搏动人的心弦,涤荡人的心灵。这是跟他在一开头时定下的基调分不开的。

      这首词从*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从被送者写到送者,层层转折,一气呵成,不落一般酬赠之作的窠臼,历来受到词评家的赞赏。

      尔黄发,欲三寿之作朋;遗我绿琴,顾双金之何报。”尝邀公至五羊,特为开宴,令洪丞相适代为乐语云:“云外神仙,何拘弱水。海隅老稚,始识魁星。”又寄调“临江仙”以侑觞云:“北斗南头云送喜,人间快睹魁星。向来*步到蓬瀛。如何天上客,来佐海边城。

      方伯娱宾香作穗,风随歌扇凉生。且须滟滟引瑶觥。十年迟凤沼,万里寄鹏程。”及高要倅满,权帅置酒,令洪内相景卢迈作乐语,有云:“三山宫阙,早窥云外之游;五岭烟花,行送日边之去。小驻南州之别业,肯临东道之初筵。”时二洪迭居帅幕下,又云:“欲远方歆艳于大名,故高会勤渠于缛礼。”洪时摄帅司机宜。

      玄冥司柄,雪敷南亩之丰登;庚岭生辉,梅报东君之消息。当一阳之来复,庆维岳之降神。某官节莹冰霜,家传清白。遐荒草木之细,皆知威名;调和鼎鼐之功,终归妙手。愿乘谷旦,即奉芝函。某望启戟以趋风,适桑蓬之纪瑞。自惟弱植,方沾雨露之深恩;强缀芜辞,用祝椿松之遐算。敢靳采览,第切兢惶。

      屑瑶飘絮满层空。人在广寒宫。已觉楼台改观,渐看桃李春融。

      一城和气,宾筵不夜,舞态回风。正是为霖手段,南来先做年丰。

      古诗原文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关心*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

      译文翻译

      谭氏心爱之人懒于送往迎来,所以她怕唱歌,愁跳舞,所以故意病春酒而迟迟不去梳洗打扮。她性格内向,总是把爱人放在内心深处深藏不露,所以不能说她是一个缺乏情感的人。

      谭氏关心恋人*况,因而想象她双泪啼红,秘密写信,倾诉衷肠。恋人向谭氏说了很多柔情蜜意的话语,山盟海誓,以表达坚贞的爱情。想起那时在杏花馆内,俩人在深深的花阴之中,没人能看得见,但是她却还嫌那花阴浅不避人;两人同宿画堂,本来是普通的银烛,而她却羞于见光,嫌烛光太明。

      注释解释

      朝中措: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名为《照江梅》《芙蓉曲》。双调四十八字,前片四句三*韵,后片四句两*韵。

      谭德称:名季壬,字德称,西蜀名士。为崇庆府学教授,徙成都。与陆游交往甚密。

      春酲(chéng):春日病酒。酲,喝醉了神志不清。

      向人:爱人。向,爱。

      啼红:用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的典故。灵芸被选人宫时,以玉吐壶盛泪,壶呈红色,泪凝如血。

      剪绿:剪烛。绿,绿烛。

      深盟:即盟誓态度坚决。

      杏馆:种有杏树的院落。

      画堂:装饰豪华的卧房。

      创作背景

      此词是陆游代谭德称而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乾道九年(1173),时词人在成都。

      诗文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6-05 19:42:07
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 - 句子
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 - 语录
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 - 说说
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 - 名言
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 - 诗词
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 - 祝福
古诗词中的理解能力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