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宛邑的古诗

关于描写宛邑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宛邑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宛邑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宛邑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1) 诗词(5) 祝福(1k+) 心语(51)

  • 襄邑道中全文翻译(襄邑道中古诗全文赏析)

  •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赏 析:夏初时节,诗人从开封出发到襄邑去赴任,乘船沿惠济河东行。天气晴朗,*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将满河春水映红,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物理解读:这是由于,太阳光是含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颜色的复合光,照射在*红色花朵上,红花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红花才看起来是红色的。红花反射的红光照射到船身上,再反射到人眼,因此,船身也看起来有淡淡的红色。一路顺风,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这似乎可以计算出帆船在风的吹拂下运动的速度:s=百里=50公里,t=半日=6小时,v=s/t=50km/6h=8km/h,这个速度比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略大,相当于慢跑。这是因为惠济河是向东流淌着的,船本是顺流而下,加上风也是向东吹拂,真可谓是顺风顺水。*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这次远行赴任,何等轻松畅快,心旷神怡呀!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天上的云和小船上的帆,本来是一道乘风前进的。这样,船舱里的诗人,看到的白云在空中是静止的,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也就是说:以船舱为参照物,白云是静止的;而以河堤为参照物,白云却是运动的。诗人虽然不知道运动的相

    [阅读全文]...

2021-12-28 23:35:32
  • 诗经:宛丘

  • 诗经
  •   《诗经: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注释:

      1、汤:“荡”之借字。游荡,*。子:你,这里指女巫。

      2、宛丘:四周高中间*坦的土山。

      3、洵:确实,实在是。有情:尽情欢乐。

      4、望:德望。一说观望;一说望祀;一说仰望。

      5、坎:击鼓声。

      6、无:不管,不论。

      7、值:持。鹭羽:用白鹭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

      8、缶:瓦盆,可敲击发声。

      9、翿: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译文:

      你起舞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

      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坎坎声传,宛丘下欢舞翩然。

      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美艳。

      你击缶坎坎声响,欢舞在宛丘道上。

      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赏析:

      关于这首的主旨,主要有三说。一是刺陈幽公说。《毛诗序》、郑笺、孔疏、严粲《诗缉》皆以为“子者,斥幽公也”。陈幽公荒淫好色,游荡无度,其德行一无可观,为人所恶,故有诗刺之。二是刺陈好巫风说。郝懿行《诗问》、魏源《诗古微》皆持此说,以为陈之先太姬妇人尊贵,好巫觋祭祀歌舞,国民传其遗风,遂成*俗,此诗实刺陈国臣民之陋俗。三是情诗恋歌说,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多数学者的看法。兹取第三说,认为《宛丘》一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爱慕之情。因为刺诗之说缺乏必要的文本支持,从诗的文本中的一个“汤”(荡、字,并不能得出刺舞者*的结论,荡有摇摆之义,正是写舞者热情奔放的舞姿。况且从文本语义的抒情性看,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热性、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的陈国,诗的作者怀着热烈的情爱,表达他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恋慕,实在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在同以巫祀着称的楚国,也有男女相思的内容反映在《九歌》等楚辞作品中。

      此诗三章,首章感情浓烈,开篇两句写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随舞起,两个“兮”字,看似寻常,实深具叹美之意,流露出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而巫女径直欢舞,似乎没有察觉那位观赏者心中涌动的情愫,这使诗人惆怅地发出了“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慨叹,同是两个“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单相思难成好事而徒唤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画的巫舞场景,仍处处可感受到诗人情之所系。在欢腾热闹的鼓声、缶声中,巫女不断地旋舞着,从宛丘山上坡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空间改变了,时间改变了,她的舞蹈却没有什么改变,仍是那么神采飞扬,仍是那么热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难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时——尽管诗中未明言但读者仍能充分想像到——诗人也一直在用满含深情的目光看着她欢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么爱你,你却不知道!他在对自己的爱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仍然对她恋恋不舍,那份刻骨铭心的情感实在令人慨叹。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戴君恩《读诗臆评》评曰:“一之声曼,二、三之响切,真是流商变徵。”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先断后案,遂使下二章叙说处文情不尽,‘汤’字包尽下二章,‘无望’判尽下二章,上为下断,下又为上注,格法尽奇。”牛运震《诗志》评曰:“一头两脚,一曲两直,别格活调。”虽对诗旨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所评确为探骊得珠之论。全诗一开始就以“汤”字凸现出的舞之欢快,与“无望”二字凸现出的爱之悲怆,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回肠荡气,销魂凝魂。第一章将主要内容概括已尽,是为“头”,是为“断”,而其语势有似弦乐奏出的慢板,是为“曼声”,是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与上绾连,再加渲染、铺张,是为“脚”,是为“注”,而其语势有似铜管乐奏出的快板,是为“切响”,是为“直”。而人们读此诗时,虽然对诗人所流露的一腔痴情会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恐怕还是那无休无止、洋溢着生命的飞扬跃动感的欢舞。舞者那股不加矫饰、热烈奔放的激情,令处于现代社会高度物质化的机械生活中的读者体会到一种真正的活力。故此诗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它有别于一般的《诗经》篇章而具有特殊的兴发感动力量。

      联想起法国着名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这首被美国音乐评论家爱德华-唐斯称为“使人一听就产生无以言状而又不可抗拒的兴奋之情”的乐曲,描画的是舞剧中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女人独自在一张桌子上跳着舞,四周围观的男人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的动作。随着她的舞姿愈来愈热烈,他们的情绪也愈来愈高涨。男人们击掌顿脚,形成有节奏的伴奏。最后在转到C大调的那一刻(全曲的*、,男人们一个个拔剑出鞘。”(《管弦乐名曲解说》、这虽是西方乐舞,但反映的文化内涵却与《宛丘》相似:将不可遏止的情感投射于生命的存在本质的外化形式——乐舞。这话说得似乎有点玄,但绝不是对读者毫无益处的废话。

    [阅读全文]...

2022-03-07 04:19:28
  • 诗经:小宛

  • 诗经
  •   《诗经:小宛》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注释:

      1、宛:小的样子。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

      2、翰飞:高飞。戾:至。戾天,犹说“摩天”。

      3、先人:死去的祖先。

      4、明发:天亮。

      5、有:同“又”。

      6、齐圣:极其聪明智慧的人。

      7、温克: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温和、恭敬的仪态。

      8、壹醉:每饮必醉。富:盛、甚。

      9、又:通“佑”,保佑。

      10、中原:原中,田野之中。菽:豆。

      11、螟蛉:螟蛾的幼虫。

      12、蜾蠃: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负:背。

      13、尔:你、你们,此指作者的兄弟。

      14、式:句首语气词。榖:善。似:借作“嗣”,继承。

      15、题:通“睇”,看。脊令:鸟名,通作“鶺鸰”,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

      16、载:则、且。

      17、斯:乃、则。迈:远行,行役。

      18、征:远行。

      19、忝:辱没。所生:指父母。

      20、交交:鸟鸣声。一说是往来翻飞的样子。桑扈:鸟名,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

      21、率:循、沿着。场:打谷场。

      22、填:通“瘨”,病。寡:贫。宜:犹“乃”。

      23、岸:诉讼。毛传:“岸,讼也。”马瑞辰《毛传笺通释》谓与“犴”通,犴,狱也。

      24、温温:和柔的样子。恭人:谦逊谨慎的人。

      25、惴惴:恐惧而警戒的样子。

      译文:

      小小斑鸠不住鸣,展翅高飞破苍旻。

      忧伤充满我内心,怀念祖先倍感亲。

      直到天明没入睡,想着父母在世情。

      聪明智慧那种人,饮酒也能见沉稳。

      可是那些糊涂蛋,每饮必醉日日甚。

    [阅读全文]...

2022-05-23 09:18:29
  • 赞美临邑的诗句

  • 赞美
  • 赞美临邑的诗句

      邢侗故里,吾乡临邑。

      居赤县神州北,

      偏齐鲁大地西;

      于黄河左岸,为海右古城。

      处泱泱大国之东,虽云蕞尔,

      然造化人事,

      亦有胜景大观者。

      吾尝立于高楼北望,

      *林阜垤,名胜古迹,

      槐林胜境,沃野千里。

      鹊声阵阵响林间,

      波光粼粼嵌良田。

      人生也有涯,力也有竭,

      吾仗履不倦,神魄振策,

      盖因吾乡之人杰地灵。

      若夫西望运河,九达天衢,

      东挽渤海,烟波浩渺。

      扼华夏要冲而堪顾盼自雄,

      南撷泉城之鹊华秋色,

      北掬*野之田园春光,

      据神州咽喉而勇乎鼎故革新。

      古人名有字号之别,

      临邑地亦类似。

      县以故国为名。

      然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上古西周,原属齐地;

      春秋有名,曰犁邱邑;

      秦设漯阴,魏晋因之,

      而又改隶济南郡。

      自后,地陷于石赵,

      则漯阴县废,而汉之临邑亦废。

      至宋武帝收复广固,

      始于汉著县、漯阴县地侨置临邑县。

      民间有“狮子红了眼,

      震了犄角城”之传,余尝闻之。

      然春秋两千余,人事已非昔。

      物换星移,兴废相替,

      文脉而绵延千载。

      三国祢衡,恃才傲物,

      不媚豪门,“淑质贞亮,

      英才卓砾”。然吾观其,

      《鹦鹉赋》,“浩气坌涌”、

      “慷慨倬厉”,堪称绝唱。

      *昌孟郊,巡游南北,

      作《游子吟》,威震大唐。

      明葛守礼,为官清廉,

      三部尚书,“柱国名臣”。

      子愿邢侗,能诗善画尤工书,

      二王风韵美名传。

      今人宋雨桂、邓广铭、

    [阅读全文]...

2021-12-25 05:44:49
  •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古诗赏析

  •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古诗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

      出自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

      ⑴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⑵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⑶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吴越春秋》:“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⑷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阅读全文]...

2021-12-14 08:44:13
  • 《宿石邑山中》全诗及简析

  • 《宿石邑山中》全诗及简析

      出自韩翃《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注释

      ⑴石邑: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

      ⑵浮云: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共:同,与。

      ⑶山霭(ǎi):山中的云气。唐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诗:“衣裳与枕*,山霭碧氛氲。”望:一作“翠”。迷:分辨不清。

      ⑷晓月:拂晓的残月。南朝宋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暂:短暂,突然。高:一作“千”。

      ⑸秋河:秋夜的银河。

      译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译文二

      白云散乱地漂浮在天上,不与山一边高,山中的云气使人难以分辨眼前的景物。

      清晨,月亮短暂地穿行在高高的树林里,银河被千千万万座山峰阻隔在了西边的天上。

      简析

      此诗描绘了石邑山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全诗意境幽美,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陈子昂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景色,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了投宿山中的节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独到含蓄。这里“暂”字表现出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显现在树丛中的`景象;“飞”字写出了拂晓时万籁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添了动感的情景。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景色错落有致,引人遐想。由于曙色渐开,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数峰西”,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这两句一详一略,一实一虚,把*景远景、明暗层次、时间空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绘的景色熔铸在俊美流畅的对句中,给全诗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与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同时,这两句对景色的描绘,也体现出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阅读全文]...

2022-03-24 09:15:01
描写宛邑的古诗 - 句子
描写宛邑的古诗 - 语录
描写宛邑的古诗 - 说说
描写宛邑的古诗 - 名言
描写宛邑的古诗 - 诗词
描写宛邑的古诗 - 祝福
描写宛邑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