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闻虫古诗的配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闻虫古诗的配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闻虫古诗的配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闻虫古诗的配图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萤火虫的古诗
导语:萤火虫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传说是腐草所化,也有人说是死后的灵魂化成,因此从一诞生就带上了浓浓的悲悯意味。下面是描写萤火虫的古诗,欢迎阅读。
描写萤火虫的古诗
《拟咏怀诗·十八》
【南北朝】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鉴赏:庾信的《拟咏怀诗》是模拟阮籍《咏怀诗》所作,寄予了相似的身世之感。自己当年出入宫禁,本想为梁朝建功立业,但自从出使被留之后,功业无成。曾幻想这不过是庄生一梦,可惜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年复一年,忧愁不已,泪落连珠。初秋的残萤正像风烛残年的自己,纵然文名日重,故国却再也回不去了。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情感悲壮苍凉。
《咏萤火》
【唐代】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鉴赏:该诗句句写萤火,却未见萤字。一、二两句以务实的笔法赞美萤火虫,突出萤火虫的整体视觉形象:既是雨打不灭的灯,又是风一吹就更加鲜明的光亮。三、四两句展开想象,以务虚的笔法为萤火虫定位:如此不怕风吹雨打的萤火,它的走向,假若不是上天去,也一定是月亮旁边的一颗星!想象奇特,引人遐思。虽然只是一首简单的咏物绝句,却能看出李白的非凡功力,诗仙名不虚传。
《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鉴赏: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飞萤”“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它既没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狂放豪迈,也没有“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的威慑,它更以它的独特的意境,清冷的情思为后人所慨叹。
《长恨歌》(节选)
【唐代】白居易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鉴赏:战乱初定,玄宗回宫,大好河山在叛军蹂躏之下一片衰败。当年金碧辉煌的大明宫,现在秋草丛生,落红满阶。腐草化萤,若非杂草丛生,何来夕殿萤飞?物非人非,才更添伤感和思念。白天睹物伤情,夜晚“孤灯挑尽”不“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却缠绵悱恻的相思,寄希望于梦境,一生一死分别了多少月,可“魂魄不曾来入梦”。“长恨”之“恨”,动人心魄。
《隋宫》
【唐代】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无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扫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扬有幕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鉴赏:李商隐不止有《无题》的深情款款,也不只有《锦瑟》的凄冷幽微,也有这首《隋宫》的忧国忧民。此诗取材于前朝亡国故实,借以讽喻当今时局,原本是常见的套路,但却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取得了既整饬工严又流动活泼的艺术效果。以实词撑住全诗,以虚词斡旋其间,尤其是中间两联,句法摇曳多姿,言外有无限感叹,无限警醒,堪称咏史怀史的极致。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月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鉴赏:这首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第二句看似随意,却有三重深意。腐草化萤,深宫中竟有萤火虫飞动,可见凄凉;罗扇本是夏天所用,到了秋天,就跟这位宫女一样被遗弃;而孤独的宫女只能罗扇扑萤聊以取乐,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看见牛郎织女星的爱情传说,想到自己的孤独处境,满怀伤感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早秋》
【唐代】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夜月 / 月夜》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蚊虫遭扇打,只因嘴伤人!——《增广贤文·下集》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 / 冬夜书怀》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白居易《村夜》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墨子·49章 鲁问》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千金方·备急方·蛇虫等毒第二》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及门徒《秋水(节选)》
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十三首》
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韩非子·说林下》
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佚名《草虫》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黄景仁《杂感》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七绝·咏蛙》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七律二首·送瘟神》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杜甫《缚鸡行》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佚名《蜡辞 / 伊耆氏蜡辞》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陈与义《早行》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佚名《草虫》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柳宗元《蝜蝂传》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小窗幽记·集醒篇》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荧,而耀采于夏月。——《菜根谭·概论》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佚名《草虫》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李贺《南山田中行》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苏轼《范增论》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杜甫《缚鸡行》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佚名《草虫》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佚名《草虫》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秦观《秋日三首》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佚名《鸡鸣》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李贺《秋来》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保暹《秋径》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黄庭坚《秋怀二首》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六》
木蠹,生虫,羽化为蝶。——《*·卷十三》
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霜也,草虫知之。——《郁离子·卷一》
虫蛀木断,水滴石穿。
重门闭、败壁秋虫叹。——周邦彦《拜星月·高*秋思》
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柳永《集贤宾·小楼深巷狂游遍》
描写花鸟虫鱼的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花鸟虫鱼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带鸟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3、绘虫的诗句: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4、绘鱼的诗句: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1、送程六——王昌龄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
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2、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3、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白居易
宦情牢落年将暮,病假联绵日渐深。
被老相催虽白首,与春无分未甘心。
闲停茶碗从容语,醉把花枝取次吟。
劳动故人庞阁老,提鱼携酒远相寻。
4、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及注释】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的军队要启航了。这一走,他们的身躯将要永远留在异国战场了。
身戴铠甲,手拿长枪,顶着无情的太阳,走过了一座座
无名小城小镇,也翻越一座座荒岭,依旧是那整齐的步伐,行进着。不准叫苦,也不准叫累,那将是每一位将士的基本准则。
走着走着,便到了一场沙漠当中。一望天际的沙漠啊,是怎样的无情而丰富。多少行军队曾在这儿走过,最终也只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子而已。
是夜,孤独又寂寞,战士们在受降城边安下了营,望着那阖亮的明月,也只能望也不望,不让自己想起远方的.家与故乡。忽然间,也不知哪里传来阵阵芦笛,那声音啊,既悲伤又悠扬,看营的战士血红的眼眶,思念却从不流泪。
笛声还不断,这是一个怎样使战士集体失眠的笛声啊。多么的冷清又悲伤。
笛声充满着整个沙漠,好像不止有战士们,还有他们的亲人,故乡……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10.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原作者 窦凤才
春夜洛城闻笛——[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洛城,洛陽(现在河南洛陽)。时值李白客居洛城的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折柳,指《折杨柳》歌曲。《折杨柳》歌辞从梁至唐作者甚多,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玉笛,精美的笛。
故园,指故乡,家乡。
【古诗今译】
在这灯火渐熄的夜晚,是从谁家传出的嘹亮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了整个洛陽城。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折杨柳》的曲子,有谁会不萌发起思念故乡的深情啊!
【简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经*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陽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
笛声喑哑,作者不得不努力寻找它来自何处;客观上来看,笛声如果散入春风,极有可能就飘散不见了,但作者把笛声想象成有形的事物,散入春风并且飘满了整个洛阳城。
后两句,作者想象洛阳城中的客居之人听到了这首《折杨柳》的笛声,没有一个人不在想起故乡,这也是一种想象和夸张的表达,作者客观上看不到这种景象,也不可能每一个听到的笛声的人都会想起家乡。
综合来看,笛声随风散满全城,听闻此曲的人都想起故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作者“说谎”了,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想象和夸张,但正是在这想象和夸张的景象里,藏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每一个听到《折扬柳》曲子的人都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这份故乡之思变得浩大而又厚重。
整首诗并没有一个字直写思乡之情。
扩写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扩写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伴着春姑娘轻盈的脚步,凛冽的冬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力,把春天的温暖带给我们。剑门外的春天似乎比*时来得更早了一些,春姑娘轻轻把小草唤醒,让大地焕发出一片盎然的生机。春姑娘是快乐的,人们也在春姑娘的感召下充满着活力。纷纷开始播种希望的种子……
在成都浣花溪畔有一座小茅屋,虽然简陋但也不失清新雅致。大诗人杜甫全家就住在这里。此时此刻,杜甫正手捧一本书站在窗前向远处眺望。想着自己颠沛流离,远离家乡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都是“安史之乱”惹得祸呀!不知道家乡的父老乡亲怎么样了?难道还在承受着战乱之苦吗?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息叛乱,*安还乡呢?
想着想着,不禁一阵愁绪涌上心头,摇头叹息。正想到这里,却见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跑进院子,边跑边叫道:“杜兄,杜兄。喜从天降呀!”
杜甫定睛一看,原来是诗友张兄。忙出门迎接道:“别急别急,慢慢说,喜从何来呀?”
“你不是时时刻刻思念故乡吗?这下好了。听说唐军打胜仗了,蓟北已经被收复了。官府也贴出来告示。不久就可以返回家乡了。此乃大喜之事呀!”
杜甫听得怔住了,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门外“咣当”一声,夫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激动地连打翻了水盆都不知道了,只顾着喜极而泣起来。撩起衣角擦了擦满脸的'泪水。就匆匆忙忙带着孩子去后堂收拾东西去了。
这喜讯来得太突然,慌忙之中,碰洒了书桌上的墨汁,也已经顾不上收拾了。胡乱把桌面上的书卷了卷。激动的都不知如何是好。是啊,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终于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
“来,来,来。张兄!为这个好消息干一杯吧!”说着拉张兄坐下。一起纵酒放歌,好不舒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好,就这么决定了。明天就按此行程出发,一刻也不再耽搁。
几年来的思乡之情终于如愿以偿了,这个消息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他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挥毫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闻虫古诗的配图
冬夜闻虫的古诗
闻虫古诗带拼音的
闻虫古诗注音版的
闻的古诗
闻雨的古诗
关于虫虫的古诗
鸟虫的古诗
有鸟有虫的古诗
鸣虫的古诗
含虫的古诗
蛩虫的古诗
关与虫的古诗
闻令而动的古诗
百闻的古诗
徐闻的古诗
含香闻的古诗
代闻笛的古诗
蠹虫的古诗
带虫鸟的古诗
虫类的古诗
有关虫的古诗
鸟和虫的古诗
古诗闻的含义
带有雁闻的古诗
闻雁的古诗意
鸟虫鱼的古诗
有鸟有树有虫的古诗
有虫子的古诗
闻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