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志和的《渔歌子》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张志和的《渔歌子》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
(其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二)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其三)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歌子》,又名《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廿七字,四*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渔歌子·浪花有意千重雪
【五代】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诗歌不长,短短27个字,勾勒出了渔父的舒适的令人羡慕的生活。不知道曾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在位时是否也曾羡慕过渔父的悠闲自得的生活!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在春风中摇起一叶小舟,春江垂钓。远处的小岛上开满了春花,身边则是满满的一坛美酒,四个一字连冠下来,一气呵成,不仅不觉重复,反而*添了悠然轻快的气氛,可见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在这样的万顷波中垂钓,真可称得上自由二字。
渔歌子·钓得鳊鱼环卖钱
【明】刘基
钓得鳊鱼环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
得鱼举酒看天,渔翁疏放兀傲之态可掬,这也是诗人自己心态的写照。刘基早年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晚年对统治者高压的畏惧,使他看透官场的污浊,希望早日得解脱,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渔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此词上片写景,词中描绘出一幅潇湘秋月,小艇垂纶欲归图。下片写人情,词中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自在自乐的隐居生活。这首词写景*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话。
渔歌子·柳如眉
【五代】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这首词写少妇闺情。上片描写女主人公的容貌,以及她梦醒后的所见所闻;下片女主人公追叙与少年郎分别时依恋的情状,抒写离愁别恨。
渔歌子·柳垂丝
【五代】李珣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
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
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这首《渔歌子》乃记游之作,有景致,有情趣,令人神往。暮春天气,楚江*,垂柳轻拂,袅娜多姿,一树树鲜花,姹紫艳红,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
渔歌子·楚山青
【五代】李珣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这首词写处士的生涯与心怀。全词淡淡写景,缓缓抒情,风骨俊逸潇洒,态度旷达超拔,语言清新流利,文笔洒脱豪放,无不洋溢着一种“清胜”之美。
渔歌子·泛流萤
【五代】孙光宪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9、不须:不一定要。
10、斜风:微风。
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
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
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不须归”表现了渔翁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不愿意回去了。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m.ju.51tietu.net)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词今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注释解说: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5)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6)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品鉴鉴赏:
壹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贰
白鹭就是*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叁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肆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渔歌子
张志和
xīsàishānqiánbáilùfēi 西塞山前白鹭飞,
táohuāliúshuǐguìyúféi 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ruòlì lǜsuōyī 青箬笠,绿蓑衣,
xiéfēngxìyǔbùxūguī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融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渔歌子》其五
张志和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赏析:
第五首写青草湖赏月之乐。
时逢月半,月儿正圆,诗人泛舟于青草湖中,天上的圆月与湖中的月影相映成趣。在江流中来往,在风波中出没的诗人,置身其间,感到其乐无穷,飘然如仙,无怪乎他要自号“烟波钓徒”了。
由于有“乐在风波不用仙”之唏,传说诗人“一旦忽乘云鹤而去”(《唐才子传》卷三),坐实其乘鹤仙去。其实这样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的真意所在。
诗的第二句“巴陵渔父棹歌连”,谓此时此景,正与屈原《渔父》篇中渔父所唱之棹歌仿佛。屈原流放湖湘之间,行吟泽畔,有渔父劝其不如归隐,曾唱渔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青草湖中月正圆”的时刻,诗人不由想起这位巴陵(今湖南岳阳)渔父所唱之歌,体味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岂是挣扎于尘嚣之中人所能想象的,故诗人乐所其乐,吟出“乐在风波不用仙”之句。
综上所述,这些小词的形式与七言给予句比,只差一字,第三句七言化为两个三字句,然而其节奏与音韵已显得不同,读来颇有参差错落之致。可知初期的小词与绝句关系密切,只是更具音乐性,句式长短错落,已与诗明显有别。
诗人能够写出这些具有远韵远神的小词,得力于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志和善画山水,酒甘兴起之际,以击鼓吹笛助兴,挥毫作画,倾刻而就,无不曲尽天真,令人赞叹。这五首小词撰成后,诗人即据以作画,意兴高远。当是到而抱憾知,即百计求访,为不能得到而抱憾。可见这些词既是诗,又是画,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千百万来脍炙人口。苏轼即将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和《浣溪纱》两首词中。当然,比较下来,苏轼不免生硬之赚,“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刘熙载语)。不过于中也可知苏轼倾倒之意。
这些词撰成后,一时和者甚众,颜真卿、等均有和作,可惜皆已不传。张词不仅风靡国内而已,甚至于蜚声海外,赢得无数的海外读者,与唐穆宗时代的日本嵯峨天皇就有五首仿作问世,流传至今昔。
[古欣赏:渔歌子]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緌(ruí):蝉的触须
流响:蝉不停地鸣叫。藉(jiè):凭借、依靠的意思。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今宵:今天晚上。碧霄:青天、天空。牵牛:牛郎。渡河桥:牛郎织女渡过天河,踏上鹊桥。尽:完。几万条”的“几万”是虚指,比喻多。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本来就知道。
同:统一的意思。
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家祭:家中祭祀先人的仪式。
无忘:不要忘记的意思。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题:写。临安:现在的杭州。
邸(dǐ):旅店。题目表明这首诗是写在临安一家旅店的墙壁上的。
几时休:“休”是停,何时停止。
“直”是简直的意思。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九州:中国,因为中国古时候分为九个州。生气:生机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的意思。万马齐喑(yīn):喑:哑。千万匹马都沉默无声,比喻中国死气沉沉。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山居秋暝
陶渊明在自传《五柳先生传》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唐朝著名非流行诗人、词人张志和一样。陶渊明隐居之后,不详其姓字,张志和过着鱼隐的生活,历史也没有记录下他的生卒年月、籍贯何处;陶渊明一首《归园田居》写出了田园诗人的心声,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写尽了千年鱼隐生活。《渔歌子》是张志和的代表作,共有五首。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一直在被模仿描写鱼隐生活,可从未被超越。《渔歌子》流传很广,甚至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日本诗人嵯峨天皇曾仿照张志和的五首 《渔歌子 》作过五首《杂言渔歌 》,对张志和无比崇拜,把他奉为 “诗祖 ” 。在我国历史上有宋朝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渔父》、黄庭坚的《鹧鸪天》、元朝刘秉忠所做的《太常引·桃花流水鳜鱼肥》都有很明显对张志和《渔歌子》的仿写痕迹。甚至连大文豪苏轼在作《浣溪沙》的时候对词文、词义都没有改动,仅仅是做了一些增添。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张志和究竟是怎样一个传人物?《渔歌子》又是为什么流传千古却从未被超越!
张志和
张志和本人历史上记载并不多,生*事迹更是缺少,以至于到现在对于张志和的生*事迹、籍贯、生卒都不甚确定。最早的确切文字记载是在颜真卿所 作《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颜真卿与张志和两人是至交好友,所记载应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为详细、最为可靠的信史。《碑铭》所记载内容可以大致写出张志和的生*事迹,但是内容却缺少了张志和籍贯和生卒的记载。这样让张志和的籍贯、生卒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颜真卿书法
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
颜真卿
士有牢笼太虚,戟掖元造,摆元气而词锋首出,轧无间而理窟肌分者,其惟元真子乎?元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父游朝,*好道,著《南华象罔说》十卷,又著《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代莫知之。母留氏,梦枫生腹上,因而诞焉。年十六游太学,以明经擢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令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仍改名志和,字子同。寻复贬南浦尉,经量移,不愿之任,得还本贯。既而亲丧,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著十二卷,凡三万言,号《元真子》,遂以称焉。客或以其文论道纵横,谓之造化鼓吹,京兆韦诣为作《内解》。元真又述《太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有五卦,以有无为宗,观者以为碧虚金骨。兄浦阳尉鹤龄,亦有文学,恐元真浪迹不还,乃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闭竹门,十年不出。吏人尝呼为掏河夫,执畚就役,曾无忤色。又欲以大布为褐裘服,徐氏闻之,手为织纩,一制十年,方暑不解。所居草堂,椽柱皮节皆存,而无斤斧之迹,文士效柏梁体作歌者十馀人。浙江东观察使御史大夫陈公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因表其所居曰元真坊。又以门巷湫隘,出钱买地,以立闬闳,旌曰回轩巷。仍命评事刘太真为叙,因赋柏梁之什,文士诗以美之者十五人。既门隔流水,十年无桥,陈公遂为创造,行者谓之大夫桥,遂作《告大夫桥文》以谢之。常以豹皮为屐,鬃皮为,隐素木几,酌斑螺杯。鸣榔杖,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肃宗尝赐奴婢各一,元真配为夫妇,名夫曰渔僮,妻曰樵青。人问其故,曰:“渔僮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裹煎茶。”竟陵子陆羽、校书郎裴修尝诣问有何人往来,答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大历九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前御史李以缣帐请焉,俄挥洒,横抪而纤纩霏拂,乱抢而攒毫雷驰。须臾之间,千变万化,蓬壶仿佛而隐见,天水微茫而昭合。观者如堵,轰然愕贻。在坐六十馀,元真命各言爵里、纪年、名字、第行,于其下作两句题目,命酒以蕉叶书之,援翰立成。潜皆属对,举*骇叹,竟陵子因命画工图而次焉。真卿以舴艋既敝,*更之。答曰:“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辨捷,皆此类也。然立性孤竣,不可得而亲疏;率诚澹然,人莫窥其喜愠。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希迹乎大丈夫,同符乎古作者,莫可测也。忽焉去我,思德兹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铭曰:
邈元真,超隐沦。齐得丧,甘贱贫。泛湖海,同光尘。宅渔舟,垂钓纶。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
经现代人考证,张志和生卒大致有生于732卒于774和生于714卒于774两种说法。两者最大的矛盾点在于张志和的出生时间,这两种说法的也都没有能够拿出确切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说法。都只是根据史料做出的推断。但是两种说法有两个统一点:第一个是:“帝令待召翰林 ,献策南宫,寻以扈跸功授金吾将军。”改名志和。这一点在颜真卿的《碑铭》当中也有记载,但具体年份并没有记载。另一点就是:至德元年或第二年初时候张志和:“寻复贬南浦尉,经量移不就,得还本贯,既而亲丧”
这两件事记载的一件事张志和的改名时间节点,一件是张志和归隐的时间节点。这是张志和人生的两次转折点。张志和三年守孝期满之后“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号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并自号玄真子”开始了自己的鱼隐生活。
张志和的籍贯根据现代人的考证的张志和好友陈少游在《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状》记载“先生姓张,祖籍浙江金华人。……大父侍御弘出刺歙州,弃官隐居歙州赤山镇”同时根据《祁门县志》记载,张弘在赤山镇石山坞筑室,号“顺德堂”。张志和父亲张游朝即以祁门县赤山镇为籍。最后再结合颜真卿的《碑铭》“元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最后得出结论张志和记挂是祁门县赤山镇。
渔隐
贬官、丧母的双重打击让守孝期满之后的张志和彻底远离朝堂,开始了隐逸生活。与陶渊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不同,张志和的隐逸生活是“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相传肃宗则赐志和奴婢各一,志和为两人分别取名为 “渔童”“樵青”,并为两人配成夫妻。“渔童”为其划船 ,提竿,设钓;“樵青”则砍柴 ,煮茶 ,烧饭。主仆三人 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 。在这期间张志和创作不少优秀的诗文《自歌 》一 首正 是他此期 间生 活 的真 实写照 :
七泽三湘碧草连 ,洞庭江汉水如天。
朝廷若问玄真子,不在云边即酒边。
而另一首诗《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 ,南溪老人垂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倚艇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 ,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 ,出为储皇定是非。
则是写出了“无复宦情”之后张志和的人生追求——却把渔竿寻小径 ,闲梳鹤发对斜晖
这样的潇洒日子吓坏了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张鹤龄:“恐其浪迹不还,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大约是在广德二年(765)张志和由安徽祁门移居到了会稽东郭。从此开始了“闭竹门,十年不出”的隐逸生活。
渔隐——乾隆书
前面提到了陈少游和颜真卿两人,这两人都是在张志和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在张志和隐居会稽的时候与任浙江东观察使御史大夫陈少游成为好友。这里要插一句题外话,为什么一个隐居人士能够结识到陈少游。张志和除了诗人、词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更负盛名的身份——画家。据《新唐书 》载其 “酒后击鼓*笛 ,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 ,应节而成。”闭目、背面舞笔两个词就充分表达了张志和的绘画技艺。这三重身份让隐居在会稽的张志和成为了一方名士,与陈少游成为好友也是正常。颜真卿的《碑铭》一文中也有关于两人交往的记载“闻而谒之,坐必终日,因表其所居曰元真坊。又以门巷湫隘,出钱买地,以立闬闳,旌曰回轩巷。仍命评事刘太真为叙,因赋柏梁之什,文士诗以美之者十五人。既门隔流水,十年无桥,陈公遂为创造,行者谓之大夫桥,遂作《告大夫桥文》以谢之。”
张志和与颜真卿的交往始于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被任命为持使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书法大家颜真卿也是喜欢交友唱和,茶圣陆羽、裴秀、皎然等名士都是颜真卿的座上宾。而这一点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张志和的身份地位。《渔歌子》就创作于大历九年颜真卿的一次宴会之上。
文人*
“大历九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接到张志和的来讯,颜真卿在湖州举办了一场60人大型*。与当年的出了《滕王阁序》的都督阎公*一样,这一场*也注定留名千古。就像当初王勃一场大醉写下《滕王阁序》,这一次的张志和作为首要嘉宾,首先唱和,写下《渔歌子》五首。颜真卿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四人共和之,包括《渔歌子》在内共计写下诗25首。后张志和为这25首诗做了佩画。此次*,颜真卿见张志和所乘之蚱蜢舟破敝,愿为之更换新船,张志和则高兴地以“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泝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加以对答。只是可惜这场*之后不久张志和也和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一样,不幸溺水而亡。两人之间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泝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的约定也是成了空话。
西塞山边白鹭飞
《渔歌子》的名字出现在宋代,张志和原作题为《渔歌》,宋代词牌《渔歌子》就是有张志和《渔歌》演变而来。张志和创作出《渔歌子》之后,《渔歌子》很快就流传开来,只可惜张志和很快不幸溺亡。这导致《渔歌子》五首散失。后经过“世与玄真子有旧”的宰相李德裕多方访求,才得以留存至今。但是颜真卿等人的合作画卷已经散失。
《会昌一品集*玄真子渔歌记》:
德裕顷在内庭,伏睹宪宗皇帝写真求访玄真子《渔歌》,叹不能致。余世与玄真子有旧,早闻其名,又感明主赏异爱才,见思如此,每梦想遗迹,今乃获之,如遇良宝。於戏!渔父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处二子之间,诚有裕矣。长庆三年甲寅(引者按:干支有误)岁夏四月辛未日,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记。
《渔歌》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撅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歌》一出,暴得大名,不仅颜真卿等朋友辈叹赏不已,连宪宗皇帝都因读不到《渔歌》而写真求访,又为求访不致而叹息。这也是李德裕收集整理《渔歌》的原因之一。在这之后《渔歌》广为流传,而且不到五十年之后,被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君臣的喜爱,纷纷拟作。“《经国集》(日本汉诗集)收有*安朝嵯峨天皇拟张志和《渔父 词》五首,题为《杂言渔歌》。其一云:‘寒江春晓片云晴,*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嵯峨天皇并命朝臣滋野贞主奉和五首。
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五首从内容来看,无论是写作描写地点、时节都不尽相同,但是五首词所表达的内在思想却是统一的渔隐思想。甚至有学者说这五首词应该是张志和以前浮三江,泛五湖之时所积累的作品,这一次*之上只是集中发表而已。理由是五首词第一句中:西塞山、钓台、霅溪、松江、青草湖五个地点都不相同,而且想去甚远。五首词所描写的风景也各不相同:西塞山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钓台是“两两三三蚱蜢舟”,霅溪是“江上雪,浦边风”,松江是“枫叶落,荻花干”,青草湖是“青草湖中月儿圆”。五处渔隐者形象不同,西塞山是“青箬笠,绿蓑衣”,钓台是“褐为裘”,霅溪是“笑着荷衣”,松江是“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青草湖是“巴陵渔父棹歌连”。渔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踞水边石矶而钓,这是姜子牙垂钓于渭水磻溪的方式,可称为岸钓;一种是乘船而渔(钓),这是与屈原对话并唱沧浪之歌的渔父的方式。然而这个观点最后一点却赞成了五首词内在思想的统一性,“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着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表现的是作者摆脱了官场的束缚之后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快乐,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无忧无惧,是心灵得到*、怡然自得的欢愉。
但我认为这恰巧是《渔歌子》五首的高明之处,五处不同的地点;五种不同的风景;两位不同方式的渔者,最后再以内在思想作为统一的串联。让五首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思想才是一首诗、词的灵魂。写景内容、时间都是让思想更加丰富,并不能作为作品判定作品是否同时写出的依据。我认为五首词是作于同一时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渔歌》原来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出自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教坊记》与敦煌写卷中。若果五首《渔歌》不是同一时期就要求张志和在五个不同的时期产生相同的思想,产生相似的灵感,来填写同一个词调的《渔歌》。而填词就算是在宋朝前期都不登大雅之堂,何况是诗作巅峰期的唐朝。我想这一点是不现实的,也是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情。第二、前文写过参加*的颜真卿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四人共和之,写下包括《渔歌子》在内共计写下诗25首。从*均数据来看,每个人刚好五首。而张志和作为主要嘉宾、首唱如果拿出5首旧作出来显然是不可能能够瞒过其余几位好友的。如果是旧作也不会引起与会者的惊讶。从这两点来看,张志和《渔歌》五首必然是在这一次*之上所写,写的场景则包含了曾经浮三江,泛五湖所经历的各种场景。这也是这一组词的高明之处!
渔歌
五首《渔歌子》一首惊千古
南宋中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玄真子《渔歌子》,世止传诵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诚然若论单首词的成就而言,当属《渔歌子》第一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后世对于《渔歌子》的引用也大都是选取的第一篇。如苏轼的在作品写道:
《浣溪沙》
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张志和的《渔歌子》极其推崇,只可惜曲度失传了。于是苏轼就在原作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词句来赞美这首词。而苏轼增添之后所做的《浣溪沙》对张志和《渔歌子》内容仅仅是做了增添,对词作的行文方式、内在思想都没有改变。可见苏轼都觉得这首词,已经完美到不可改动一字的程度。
1-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代:张志和《渔歌子》
-2-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代:柳宗元《渔翁》
-3-
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
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
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
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
——唐代:罗隐《赠渔翁》
-4-
草衣荷笠鬓如霜,自说家编楚水阳。
满岸秋风吹枳橘,绕陂烟雨种菰蒋。
芦刀夜鲙红鳞腻,水甑朝蒸紫芋香。
曾向五湖期范蠡,尔来空阔久相忘。
——唐代:韦庄《赠渔翁》
-5-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唐代:张志和《渔父》
-6-
一竿青竹*隈,荷叶衣裳可自裁。
潭定静悬丝影直,风高斜飐浪纹开。
朝携轻棹穿云去,暮背寒塘戴月回。
世上无穷嶮巇事,算应难入钓船来。
——唐代:秦韬玉《钓翁》
-7-
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褐外无馀。
闲垂两鬓任如鹤,只系一竿时得鱼。
月浦扣船歌皎洁,雨蓬隈岸卧萧疏。
行人误话金张贵,笑指北邙丘与墟。
——唐代:罗邺《钓翁》
-8-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唐代:岑参《渔父》
-9-
问君何所适,暮暮逢烟水。
独与不系舟,往来楚云里。
钓鱼非一岁,终日只如此。
张志和的《渔歌子》古诗
古诗渔歌子唐张志和的诗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古诗还是词
张志和写的渔歌子古诗
渔歌子的古诗唐张志和
张志和的古诗渔歌子拼音版
渔歌子张志和的古诗的拼音
渔歌子张志和相关的古诗
渔歌子的古诗是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古诗渔歌子
朗读渔歌子唐朝张志和的古诗
渔歌子的诗句
古诗渔歌子的诗
渔歌子唐朝作者张志和的古诗
渔歌子是借物言志的古诗
渔歌子古诗的画
古诗渔歌子的画
渔歌子诗句
渔歌子名句
古诗《渔歌子》的画
渔歌子张志和古诗哪个朝代的
渔歌子古诗谁的诗
渔歌子古诗的图片
渔歌子的古诗五首
古诗渔歌子的配图
古诗渔歌子的拼音
古诗画的配图渔歌子
渔歌子的古诗图片
《渔歌子》的古诗配画
有关古诗渔歌子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