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

关于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4) 语录(2) 说说(10) 名言(1) 诗词(397) 祝福(8k+) 心语(2k+)

  • 萧曹两相国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萧曹两相国的历史典故

      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经典历史故事等你来品味。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萧曹两相国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萧曹两相国的历史典故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还问他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

      萧何不愿意表示意见,只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下呢?”

      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萧何。两个人就不那么和好。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

      “陛下的主意错不了。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他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候,天下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听哪个才好。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挺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曹参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是相信黄老学说的(黄老就是指黄帝老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

      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多去打扰百姓。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踏实。

      曹参的儿子曹窋(音zhú),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就上火了,他骂着说:“你这种毛孩子懂得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噜苏。”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宫的时候当然向汉惠帝诉说了。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

      曹参向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汉惠帝这才有点明白过来。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候正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阅读全文]...

2022-06-09 15:41:45
  • 两情相悦的古诗

  • 爱情
  • 1、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汉铙歌《有所思》

    3、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5、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6、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8、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0、紫燕一双娇语碎,翠屏十二晚峰齐,梦魂消散醉空闺。——毛熙震《浣溪沙·花榭香红烟景迷》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2、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唐寅《一剪梅》

    13、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1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5、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16、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17、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

    18、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19、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好事*》

    20、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21、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22、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23、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杭妓》

    24、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荷叶杯·其二》

    2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26、朝朝来报喜,误妾画双眉。——赵崇《闺怨》

    27、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北青萝》

    28、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野有蔓草》

    29、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30、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朱淑真《落花》

    31、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纬,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郑光祖·《双调·蟾宫曲·梦中作》

    32、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4、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35、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36、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3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8、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9、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40、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阅读全文]...

2021-12-02 23:18:21
  • 李白:清*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 李白
  •   《清*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作者: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译文: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

      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

      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赏析: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阅读全文]...

2022-01-03 03:45:41
  •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全诗翻译赏析

  • 气势
  •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全诗翻译赏析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两句是说,秋日远望终南山,它那险峻挺拔、高耸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秋高气爽、高远无际的秋色一比高低。用以实托虚的艺术手法,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使读者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以及它的气势,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意境高远,气势雄健。

      出自杜牧《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注释

      ⑴秋望:在秋天远望。

      ⑵倚:靠着,倚立。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⑶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⑷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⑸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译文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赏析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诗人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表现出“秋色”之“高”,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阅读全文]...

2022-01-16 20:20:20
  • 李白《清*调·名花倾国两相欢》赏析及译文

  • 李白
  • 李白《清*调·名花倾国两相欢》赏析及译文

      《清*调·名花倾国两相欢》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下面是李白《清*调·名花倾国两相欢》赏析及译文,快来看看吧!

      原文

      译文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注释

      清*调:一种歌的曲调,“*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得:使。

      解释:了解,体会。释,一作“识”。春风:指唐玄宗。

      春风:代指君王。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或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天的一日,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三首,这是其中一首。

      评析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

      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赏析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阅读全文]...

2022-02-21 12:14:33
  • 好听的空间说说-相爱的心息息相通

  • 好听,空间,相爱
  • ★1☆  努力弄丢我自己,还是找不回那个你。

    ★2☆  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3☆  谁对谁错,再无力分辨;谁是谁非,已无法看清。

    ★4☆  一些人,一些事,在这随手可拾的记忆里还魂。

    ★5☆  不要拿过去的记忆,来折磨现在的自己。

    ★6☆  我们曾誓死不弃,但如今却还是分离。

    ★7☆  一场戏剧,讲青春演的天荒地老,悲悲喜喜。

    ★8☆  都说爱情是毒药,却都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9☆  当爱得深沉执执卓,足以穿越时空。

    ★10☆  终于了解,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照得进来。

    ★11☆  我仍然为你守候,那些小幸福,我认真,你随意。

    ★12☆  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流泪了。

    ★13☆  无论过去发生什么,最好的尚未到来。

    ★14☆  那首关于我们的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听。

    ★15☆  对不起,我忘了,你根本不需要我,还一直烦你。

    ★16☆  谁能走到时间的前面,帮我看看未来的画面。

    ★17☆  本文由《雨露文章网》负责整理首发

    ★18☆  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的,悲伤请适可而止。

    ★19☆  曾经的海誓山盟已逝去,最终涐们彼此还是回到了原地

    ★20☆  若不是我变了摸样,便是你淡忘了时光。

    ★21☆  一个人过,一个人走,跟自己说少个人爱我。

    ★22☆  没有太阳的时候,连影子都不能陪着我。

    ★23☆  幸福很容易,只要多几个理由骗自己。

    ★24☆  他们说,忘掉一个人挺简单,不要见,不要贱。

    ★25☆  眼泪是自己的,不要轻易的施舍给不值得的人。

    ★26☆  我需要牵着你的手,才能告诉你什么是永远。

    ★27☆  有时候为一个人倾尽一切,比不过别人什么都不做。

    ★28☆  你可以选择是否爱我,对不起,而我别无选择

    ★29☆  时间摆*了所有的伤痛,我也摆*了回忆。

    ★30☆  所有事,当你选择珍惜的时候,它早不属于你

    ★31☆  如果可以请不要念念不忘,伤口好了,就要舍得离开。

    ★32☆  错的时间错的人,可悲的错误,而我们却一犯再犯。

    ★33☆  如果爱情只是路过,又何必到此一游。

    ★34☆  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35☆  爱情究竟是精神*,还是世纪末的无聊消遣。

    ★36☆  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37☆  相爱的心息息相通,无需用言语倾诉。

    ★38☆  一颗心,宁缺溃烂,也不会再装下你。

    ★39☆  越是在在乎的人面前,人就会变得越卑微。

    ★40☆  庸人才会自扰,所以俄们要懂得如何让自己快乐。

    ★41☆  抬头仰望天空不是在寻找什么,而是害怕泪流。

    ★42☆  有时候,你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

    ★43☆  不能等自己忘记,只能等时间过去。

    ★44☆  放手不是不爱的借口,牵手才是天荒地老的永久

    ★45☆  一千个相信的理由,最终在别人的故事里被遗忘。

    ★46☆  听不到的声音,摸不到的身影,属于你,在我梦里。

    ★47☆  爱是一种遇见,不能等待,也不能准备。

    ★48☆  你的离去,使我在悲伤之中迷失了幸福和我自己。

    [阅读全文]...

2022-06-02 05:02:22
  • 让人心痛的说说 从此天各一方,两两相忘

  • 心痛,人心,伤感
  •   1.因为,你以为子既然这样一天一天过来。当然也应该这样一天一天过去,, ,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放手,一转身的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远分开了。

      2.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变模糊的*,心会在你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

      3.你的心就是我的海角和天涯,我不能去得更远。我们此生共赴天涯海角,不是游走半个地球,而是人间相伴。

      4.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

      5.爱情犹如一场奢华的盛宴,每每盛装出*,结果却总是满杯狼羁。而下一次盛宴到来,却依然又要盛装出*……

      6.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7.地球之所以是圆的,是因为上帝想让那些走失或者迷路的人能够重新相遇……

      8.因为*淡,我们的爱情有时会游离原本温馨的港湾;因为好奇,我们的行程会在某个十字路口不经意的拐弯,就在你意欲转身的刹那,你会听见身后有爱情在低声地哭泣

      9.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0.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11.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

      12.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13.爱情,是自身的圆满,我不再缺少些甚么了。

      14.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

      15.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16.记住了并不代表是永恒,忘却了也不等于没发生;缘起了与你携手望苍穹,缘灭了桃花陪我笑春风~

      17.我们也有过美好的回忆,只是让泪水染得模糊了

      18.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19.阳光擦干了我思念你的泪水

      20.深深地伤害了最爱我的那个人,

      21.人生的大部份时间里,承诺的同义词是束缚,奈何我们向往束缚。

      22.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们就这样迷散在陌生的风雨里,从此天各一方,两两相忘

      23.生活,匀速的是爱,不匀速则变成一种伤害

      24.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25.只想找一个在我失意时可以承受我的眼泪,在我快乐时可以让我咬一口的肩膀。

    [阅读全文]...

2022-06-30 07:28:14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15篇

  •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 “草”一课的学*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在学校里孩子的学*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一、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的兴趣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生字词。

    [阅读全文]...

2022-05-13 16:58:57
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 - 句子
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 - 语录
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 - 说说
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 - 名言
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 - 诗词
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 - 祝福
形容两个人相通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