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僵尸唐王维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僵尸唐王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僵尸唐王维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僵尸唐王维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相思唐王维的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思唐王维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
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
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
“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竹里馆古诗王维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全诗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huánɡ),竹林。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宁静、淡泊的心情。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赏析】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以简朴清丽的诗句描写山林幽居的情趣,表现的是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追求宁静、淡泊、脱俗的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便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一个人*于幽深茂密的竹林里抚琴弄弦,显然是情有不足,不然怎么会又打起口哨来呢?这是诗人情致绝佳的抒发,颇有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品味与格调。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时曾有过“夜半更深,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奈之下,索性起来弹琴”的句子,在《咏怀·其一》中诗人阮籍表达的是“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在这一点上,王维与之是截然不同的,诗人王维“独坐幽篁”,流露的是一种孤寂情怀,追求是一种宁静、淡泊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外界看不见人,也很难听到琴声,没有人知道诗人此时在竹林里干什么,只有皎洁的明月知道他此时的所作所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因而才“来相照”。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时曾作过如下阐释:“‘薄帏’上的清冷月光,撩动衣襟的徐徐‘清风’,月色之下,清风之中,独自弹琴,内心苦闷无人可诉。所见气氛肃杀,寒气森森;所感孤独凄冷,落寞至极。”作为夜中弹琴的阮籍,作品“抒写的是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而“独坐幽篁”“弹琴”“长啸”的王维,虽然内心深处也同样有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结,但王维本篇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心境*和,不问世俗,比起阮诗《咏怀·其一》的意境,本篇则要宁静安详很多,悠然淡泊很多。
在写作艺术手法上,作品以简朴的词句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充满想象的意境。幽深茂密的“幽篁里”,“独坐”着以为“弹琴”、“长啸”的老者,无人知晓它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意境是何等的清新淡泊,何等的宁静悠然。特别是结束句“明月来相照”,诗人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的丰富情感,对于诗人和他的琴声来说,那竹林梢头挂着的一轮明月仿佛就是陪伴着他的知己,是他琴声的欣赏者。
*上古四大僵尸鼻祖
僵尸由来已久,但到底僵尸从何而来呢?*的僵尸始祖又是谁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上古的四大僵尸鼻祖吧。
*远古四大僵尸鼻祖
比较权威的四大僵尸是:赢勾、后卿、旱魃、将臣。
他们的来历也是颇为神秘,民间故事里的僵尸就像行尸走肉一般,无魂无魄,不死不朽,有利于三界之外。
传说中虽然有四大僵尸始祖,却并非都是吸血僵尸!四大僵尸始祖中,只有将臣是吸血僵尸,因此,我们嘴里说的僵尸都是将臣的后代。
将臣是犼的躯体变化所成,无魂无魄,因此,将臣的后代均没有魂魄,并且继承将臣的吸血特性。
一、僵尸始祖后卿:
后卿是诋的亲弟弟,最初作为黄帝手下的一员大将帮助黄帝攻打蚩尤。
后卿骁勇善战,身强体壮,颇受黄帝重用。
可惜的是,蚩尤有81个强悍的兄弟,个个强悍,再一次战争中,后卿不幸战死。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后卿死后,曝尸荒野,他的魂魄更实在四周游离。
长期下去,后卿的怨念越来越重:后卿生前为黄帝拼死杀敌,死后,却没有人来给他收尸!后卿魂魄的心里更为怨恨黄帝。
碰巧的是,犼的一份魂魄恰好漂游到这里,这魂魄虽然只是三分之一,但是作为和女娲一样的四大古神,其神通也是强大无比。
犼对女娲心存怨恨,而后卿对黄帝也心存恨意。
后卿为了报复黄帝,愿意将自己的三魂七魄奉献给犼。
为了再次复活,犼的残魂吞噬后卿的魂魄,并且利用后卿的残破身躯复活,化为四大僵尸始祖中的后卿!
后卿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僵尸,他是第一个死而复生而变成的僵尸!后卿虽然是僵尸始祖,但是却不是吸血僵尸,而是一种会飞的神奇僵尸。
后卿的身躯并不强悍,他的力量和灵力也不强大,但是他的能力却十分的可怕——诅咒能力极为强悍。
为了报复黄帝,后卿夜闯军营,在军营里大闹一通。
虽然后卿的攻击力不强,但是远非一般的神仙能够抵挡。
后来,女娲感到,将后卿除去。
后卿也成为四大僵尸始祖中最短命的一个,也是最为神秘的一个。
后卿在死之前,用自己的灵魂对所有刚死去的尸体下了一个诅咒:所有含冤而死的人,都可以变成僵尸!也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人死后尸体变成僵尸的现象,才会出现后来的火葬。
二、僵尸始祖将臣:
将臣,据说原为春秋野史中所记载的,吸血型僵尸的始祖,属一级僵尸,出处不明。
传说很久之前,犼曾经向昊天要了一根巨大的神树树枝。
在犼被封印之后,神树树枝接触到犼的躯壳后,居然慢慢的融入犼的体内,成为新的生命体,占据犼的身体,这就是僵尸王将臣!
事实上,传说中虽然有四大僵尸始祖,却并非都是吸血僵尸!四大僵尸始祖中,只有将臣是吸血僵尸,因此,我们嘴里说的僵尸都是将臣的后代。
将臣是犼的躯体变化所成,无魂无魄,因此,将臣的后代均没有魂魄,并且继承将臣的吸血特性。
野史中所记述,将臣与其它三名僵尸始祖(后卿、嬴勾、旱魃)一同诞生于人类未现,洪荒妖兽时期,直到中古才消失不见。
应注意的是,在*古代神话体系中,四名僵尸始祖的说法中的“后卿、旱魃”都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出现,其中的后卿更是在大战之中死后才变为僵尸为害。
五千年来,*出现过三个犼,将臣、将帅的将、大臣的臣;蚩尤、也就是被黄帝打败的那个魔君蚩尤;还有一个,就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乌戈国’国君兀突骨。
《三国》中,兀突骨和他率领的藤甲兵被诸葛亮封山火烧而全军覆没;据史*载,东汉末年云南边陲深山密林之中,确有‘乌戈国’这个邦落,国主兀突骨身高丈二,要知道吕布身高也不过九尺,兀突骨比吕布还高出三尺多,此人‘身长丈二,眼有光芒,浑身鳞甲,刀枪不入、以生蛇猛兽为饭。
华夏历史和传说对蚩尤的记载与兀突骨极为相似,‘铜头铁臂、刀枪不入、身长丈余,眼射光芒,食猛兽沙石’。
将臣最为可怕,相传其有不死之身,活了几万年,为僵尸的最高始祖。
中原神话传说中,将臣甚至早于伏羲时代,直到中古时期,他突然销声匿迹,有一说为将臣被格萨尔王杀死。”
三、僵尸始祖旱魃:
黄帝的女儿原名女魃,长的颇为漂亮,并且也十分的善良。
黄帝蚩尤大战后,旱魃由于担心自己的父亲,身心俱疲,得了一场大病。
女魃的病情极为严重,按照当时的巫师的说法,女魃无药可救。
而在女魃病危的时候,犼的三份魂魄破了女娲和伏羲的封印,逃了出来。
为了报复女娲,犼的一份魂魄偷偷的潜入女魃的房间内,趁机夺得了女魃的身体。
而犼的这份魂魄本身就不完整,不完整的魂魄无法占据女魃的身躯。
犼,为了夺取女魃的身躯,随将自己的魂魄和女魃的三魂七魄尽数融合。
融合之后,女魃就发生了异变。
女魃的头发开始变白脱落,她的额头更是变得皱皱巴巴,她的身体水分开始散失,变得极为干枯。
更为可怖的是,女魃身体散发出庞大的热量!女魃周围数里内,水分快速蒸发,土地变得干旱无比。
女魃的异变,引来了黄帝和村民的惶恐。
无奈之下,黄帝将女魃驱逐出去,将女魃流放在北方。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编者叹: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诗人的作品有一种玄妙的感觉,仿佛境界到了另一个层次,但不要惊奇,可能就是将人的精神融入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以物拟人。当秋夜场景中的一切,都变得如此人情之时,是否也就多了几分古灵精怪呢。秋夜微凉,薄衣单裙,拨动心弦,如此之下,空房反而变得如此神秘而充满了期待。想必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应当和我们一样吧。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是盛唐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其组诗《杂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诗的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有些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繁为简,把复杂的感情说得单纯、空灵。全诗*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关于写诗,古人曾有“炼字”之说,讲究“一字之工”。有的为了一字之工,曾呕心沥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但炼字不如炼意。
首诗,须有意境的创造,形象性的表现,方可称为好诗。意境不妙,纵有佳句,也是枉然。王维这首诗,字句*淡无奇,但他构思巧妙,意景优美,感情真挚。
写作手法,是以第一人称询问的形式开始,显得格外亲切。一二两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概写。三四两句才是细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故乡的父老亲友,皆不在诗人的问答之中,唯独关心和问起的是绮窗前的寒梅,有没有开放。这是暗点时令吗?不是。诗人对故乡的怀念,正是通过这样生动的形象,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王维的五言古诗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最擅长的就是五言诗,五绝和五律都写得很好,且多为咏山水田园之作。遣词造句言简意骇,通俗易懂,又让人难以忘怀。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的五言古诗,欢迎阅读借鉴。
一、《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这首诗时,王维正游历江南,他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的五云溪(也称若耶溪),是他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的五首组诗中的第一首。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在这首诗中不仅如此,还通过花落、鸟鸣等“动”景,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同时也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二、《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一首眷怀友人之作,诗题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李龟年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与王维相识。四句诗句句不离红豆,却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
三、《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诗千万首,但这首与一般的送别诗完全不同,在于王维匠心独运的下笔着墨之处。在诗的'头一句,就“相送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不写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希望别后的重聚。
四、《画》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的每一句读起来似乎都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读完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描绘的是“画”中所见。
五、《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读作zhài),通“寨”,指防守的栅栏篱障,是王维在辋川(今陕西蓝田县)的别墅胜景之一。辋川别业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朋友裴迪逐处作诗,编成《辋川集》。这首诗是第五首,描绘的是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六、《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在孟津(今河南洛阳孟津县)住了十多年,久在异乡,忽然有一天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他强烈的乡思之情,因此创作了这首诗。关于“故乡事”,可问的应该有一张A4纸那么长的清单,但诗人却选取家中窗前的一株腊梅,问同乡人梅花开了没……真的独具匠心。
七、《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的是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在这首诗中,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八、《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隐居在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的,描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景色的诗,为山水名篇。他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九、《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于途中所作。描写了途中所见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十、《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信佛,自号“摩诘”,都带有佛教色彩,这首算得上是首禅诗,诗中有表现禅理,尤其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句。
十一、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
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欢迎大家分享。
古这首诗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
此这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这首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乐曲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这首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这首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这首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这首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这首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这首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王昌龄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9]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诗歌内容
题材综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边塞称世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融,*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艺术特色
诗歌意境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语言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1、《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6、《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7、《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8、《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9、《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10、《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王维古诗《画》
《画》一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下面是关于王维古诗《画》的内容,欢迎阅读!
画
作者: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春去:春天过去。
3.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山水花鸟画的特点。画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颜色的,都是静止的',不会有任何活动,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这首诗写得相当恰切,也较有趣。
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的是直观的客观物象。此乃“静境”,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得其有无限的风光。此色含义无穷,可是清秀俊朗红湿绿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苍苍的绝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异色,唯有静心者能品之。第二句“*听水无声”,有“动境”,因为源头活水来。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在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而且诗之所咏既然是画,则所画之物自然是无声的,与“*听”、“远听”有应无关,然而按逻辑说来,“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题总先假设着肯定命题。“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本来应该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因此才使得观者欲“*听”之,这即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僵尸唐王维的古诗
唐王维的古诗
唐王维的古诗还
唐王维的画古诗
唐王维写的古诗
观猎唐王维的古诗
僵尸的古诗
古诗唐王维的画的画
舒适唐王维的古诗
竹里宫的古诗唐王维
松山的古诗唐王维
鹿寨唐王维的古诗
红豆唐王维的古诗
古诗的僵尸片
竹林馆唐王维的古诗
春游曲唐王维的古诗
画唐王维的古诗有没有
僵尸与女孩的古诗
二鹿柴唐王维的古诗
竹林官的古诗唐王维
画唐王维古诗的朗诵
描写鸟的古诗唐王维
钟南山唐王维的古诗
播放华唐王维的古诗
古诗画唐王维的创作
我要听华唐王维的古诗
古诗配画唐王维的《画》简笔
关于僵尸的古诗
西宫春怨唐王维的古诗
缺题其一唐王维的古诗
描写*代中国的古诗词
古诗中出现的官职
写一首为祖国风光的古诗词
适合温暖发朋友圈的古诗
关于天水历史文化的古诗
带幻字有意义的古诗
形容失去自己的古诗
写两首描写月夜和月亮的古诗
主题字是叶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雪的古诗全首
古诗中描写冬景的诗
古诗中的灼灼桃花
关于花朵美丽的古诗词
无法表达自己情感的古诗是
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于生肖鼠的古诗词
关于秋词的古诗鉴赏
友谊的古诗词的情感
含云和汐的古诗词
写一首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词
驾之章的古诗有那些
写读书境界的古诗
描写冬至的古诗古诗网
对某种事物依恋的古诗词
古诗人工修饰是多余的
表示思念另一半的古诗词
表示成功的古诗词大全
夸外孙古诗读得好的词语
关于批判皇帝的古诗
时髦的花猪小姐的古诗词
关干四季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