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

关于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72) 语录(15) 说说(13) 名言(1) 诗词(218) 祝福(1) 心语(124)

  • 比兴修辞手法

  • 语文
  • 比兴修辞手法

      比兴分类 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兴修辞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比兴手法起源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不仅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且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的是“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的《离骚》。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往往是触景生情之下真实的描写,比兴材料仅仅是人类熟悉的自然物或者日用品,而屈原的《离骚》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蕙纕”、“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样把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全诗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同时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和联想,《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等,使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楚辞》的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比兴修辞手法介绍

      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比兴修辞手法作用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之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比兴含义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阅读全文]...

2022-03-22 20:35:55
  • 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

  • 诗歌
  • 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比兴详解】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太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

      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貌),灼灼其华(花)。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贲(果实大而多貌)其实(果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茂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门时唱的、歌词的大意是:鲜嫩的桃树呀,花儿开得火样红。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红火火!鲜嫩的桃树呀,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鲜嫩的桃树呀,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更兴旺。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兴中含比,比兴兼取,便有这样的妙处。可见,方东村的“兴而兼比”则“取兴不取比”之说未免有点偏颇。

      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不暖君床。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柳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这是兴起兴结同用于一篇之中的极好例子。

    [阅读全文]...

2022-03-13 14:51:00
  • 比兴的修辞手法

  • 语文
  • 比兴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比兴的修辞手法,快一起来看看吧!

      比兴的修辞手法

      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

      一、比兴的分类

      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

      (1)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1)是“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它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为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

      (2)是比与兴重叠在一起。表面写“羁鸟恋旧林”和“池鱼思故渊”,目的为引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污浊官场而渴望归隐田园”,这是起兴手法;而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有类似点,相似点是受束缚渴望回到原来生活环境中去,因此,又构成了类似于借喻的比喻。通过比兴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

      如(3)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卓然,香色超群,感叹其风霜相逼芳华易逝。诗人巧妙地用比兴双关手法,构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整的意义层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品格之高洁,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流逝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感慨。

      二、比兴的作用

      比兴手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加强了古诗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其意蕴,为古诗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因此诗人都把不便明说的意思通过比兴手法委婉含蓄表达出来。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常以比兴出之。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诗的意思是:“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身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巩固训练】

      简要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

      (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七)

      【分析】

      (1)比与兴叠用。表层意思是桑叶肥泽,深层意思是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以桑树未凋落时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2)“比+兴”式。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那贪吃的斑鸠啊,不要无节制地啄食桑葚)来引出下文的'“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上的女孩子呀,不要沉醉于男子编织的情网),前两句是要引出两句,这是兴;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这是比喻。

      (3)整体兴寄。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了严冬却能青葱翠绿,这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而是橘树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丹橘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无奈有着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这样一个命运只在机遇、事理难以穷究的纷乱尘世里,世人只知道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调的树荫吗?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自己。

    [阅读全文]...

2022-04-22 20:15:15
  •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

  • 诗经
  •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南宋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陈述铺叙的意思;“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起兴,先说其他事物,引起所咏之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文体之赋比兴,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赋

      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拓展】诗经赋比兴赏析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6-28 19:53:19
  •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阅读全文]...

2022-03-11 19:46:23
  • 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语文
  • 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兴”概念,属于*古典文艺理论领域“诗法”的范畴,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比兴详解】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太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

      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貌),灼灼其华(花)。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贲(果实大而多貌)其实(果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茂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门时唱的、歌词的大意是:鲜嫩的桃树呀,花儿开得火样红。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红火火!鲜嫩的桃树呀,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鲜嫩的桃树呀,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更兴旺。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兴中含比,比兴兼取,便有这样的妙处。可见,方东村的“兴而兼比”则“取兴不取比”之说未免有点偏颇。

      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不暖君床。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柳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这是兴起兴结同用于一篇之中的极好例子。

      1、作用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2、释义

      (1)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南朝梁刘勰:“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南朝梁刘勰:“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唐刘知几:“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唐刘知几:“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荣枯、贞脆而已。”参阅、宋。

      (2)指创作诗歌。宋王安石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清《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3、起源发展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4-24 18:12:14
  • 具有比喻手法的诗句

  • 具有比喻手法的诗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具有比喻手法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9、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1、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2、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13、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1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1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2、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

      2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2、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萧纲《采莲曲》

      3、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4、绿萍涨断莲舟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5、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6、绿杨堤畔闹荷花。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7、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杜甫《端午日赐衣》

      8、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李白《古风其十九》

      9、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0、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11、晚来妆面胜荷花。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12、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13、新荷跳雨泪珠倾。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14、手捻香笺忆小莲。晏几道《鹧鸪天手捻香笺忆小莲》

      15、笑艳秋莲生绿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16、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

      17、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18、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19、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幼卿《浪淘沙极目楚天空》

      20、拥红妆,翻翠盖,花影暗南浦。高观国《祝英台*荷花》

      21、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22、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孙光宪《河传风飐》

      23、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2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阅读全文]...

2021-12-13 21:24:32
  • 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阅读全文]...

2022-04-22 18:15:55
  • 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9、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1、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2、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13、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1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8、白雪却嫌春色晚,(m.ju.51tietu.net)故穿庭院作飞花。

      1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2、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

      2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阅读全文]...

2022-05-25 14:23:40
  • 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 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4.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5.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6.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7.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8.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9.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0.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湖白鹭飞。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1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5.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1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7.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9.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

      20.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1.世人皆欲杀,吾欲独怜才。

      2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阅读全文]...

2022-06-14 13:21:51
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 - 句子
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 - 语录
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 - 说说
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 - 名言
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 - 诗词
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 - 祝福
关于比兴手法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