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稹的菊花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元稹的菊花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元稹的菊花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元稹的菊花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下面是元稹的描写菊花的诗句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描写菊花的诗句
1、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黄菊枝头生晓寒。 ——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
3、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 唐寅《菊花》
5、菊暗荷枯一夜霜。 —— 苏轼《浣溪沙·咏橘》
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7、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短篱残菊一枝黄。 —— 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9、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1、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12、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 李世民《度秋》
11、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曹雪芹《螃蟹咏》
14、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于谦《过菊江亭》
15、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
16、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7、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始闻秋风》
1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宿赞公房》
19、绮*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20、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 曹雪芹《残菊》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从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在自家门口悠悠然吟出此句,菊花在文学史上的形象陡然光辉起来,从一无足轻重的观赏花,变成最能体现隐者气节的“花之隐逸者”。
同一篇文章中,言道“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这一点倒不假。但无论世人怎样,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确乎对唐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的几个著名诗人几乎无一例外赋过菊花诗。
有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有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有赵嘏的“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有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有李商隐的“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御筵。”
此外,还有“落第诗人”黄巢最为著名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虽然诗人写菊花有诸多诗歌文章,但是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看待菊花的角度不同,故此总能写出不重样的菊花诗。
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中唐诗人元稹的一首《菊花》。这首诗立意新颖,独出心裁,是唐代菊花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篇】
菊花元稹 〔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诵析】
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创作背景,大概只是元稹在长安做官时,在宫中或者长安大街上看到了盛开的菊花勾起诗兴,遂有这样一篇小诗传世。
诗歌从题材上看属于咏物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情感寄托,所以对其背景倒也无需苛求。
第一句起笔便耐人寻味。“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这里指一丛一丛的秋菊;菊花绕着人家的屋子,令诗人一瞬间有些恍惚,“我这是在哪里,是来到陶渊明的住所了吗?”
这片刻的恍惚正是妙处,本来只是写赏菊之实景,加入“陶家”二字,场景就变得有虚有实,也在时间上拉出一条长线,诗歌的内容就丰富许多。
首句写初见,次句便是赏完菊花之后。“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当然不肯放过这样一个赏菊的机会,围绕着篱笆转了一大圈,等他回到原点的时候,却发现本来高高的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遍绕”二字体现出元稹对赏菊的沉醉其中,“日渐斜”则反映时间之久,从一个侧面证明元稹对菊花的喜爱。
前面两句都属于对赏菊实景的描写,从第三句开始,则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吐露。
“并不是在所有花中我更喜欢菊花,为什么会沉醉赏菊呢,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后面就再没有可以赏玩的奇花了呀。”
这最后一句,其实很像“我花开后百花杀”句意,不过一句强调菊花之后无花,一句强调菊花开时无花,着眼的时间点并不相同。
整体看这首诗,一二句对赏菊场景的描写便有新意,诗人并不直接描写菊花绕屋的盛况和颜色、花瓣等细节,而是通过写自己沉浸其中,不觉白日将斜的恍惚感侧面衬托菊花之美;三四句的抒情,更不从人们赋予菊花的种种气节起笔,而是着眼于她开放时间之晚,描写她不与百花争艳,却在寂寥深秋为世人送上一缕芬芳的美好品质,更令人觉得闻所未闻,新颖而自然。
诗歌语言*似白话、通俗好懂,但却丝毫没有掩盖作者布置其中的巧妙构思与安排,整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悠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菊花的诗句古诗元稹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下面是元稹的描写菊花的诗句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1、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黄菊枝头生晓寒。 ——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
3、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 唐寅《菊花》
5、菊暗荷枯一夜霜。 —— 苏轼《浣溪沙·咏橘》
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7、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短篱残菊一枝黄。 —— 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9、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1、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12、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 李世民《度秋》
11、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曹雪芹《螃蟹咏》
14、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于谦《过菊江亭》
15、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
16、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7、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始闻秋风》
1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宿赞公房》
19、绮*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20、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 曹雪芹《残菊》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却在深秋时节绽放。它凭借着傲霜的品质和高洁的气质被人们所喜爱,历代文人为它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菊花》一诗,赞美菊花的品质,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秋天,一丛一丛的菊花环绕着房屋,让人觉得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秋天,诗人看到丛丛菊花绽放,为萧瑟的秋天增添了生命的活力,看着眼前的菊花,不禁联想到陶渊明隐居田园,欣赏菊花的事。诗人觉得,眼前这处被秋菊环绕的田舍,足以和当年陶渊明的相媲美,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就会让人觉得心情愉悦。
“遍绕篱边日渐斜”,我围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快落山了。诗人被眼前的菊花吸引住了,于是,神情专注地欣赏起了菊花。诗人是如此喜爱菊花,状态是如此专注,甚至忘了菊花是环绕着房屋的,循着菊花的踪迹,边绕篱笆,丝毫不觉得疲倦。猛然间,诗人觉得天光起了变化,这才发现此时已是夕阳西下。
“不是花中偏爱菊”,不是因为在百花丛中偏爱菊花。诗人从对菊花的沉醉中醒来,开始分析自己欣赏菊花的原因。诗人一方面承认自己喜爱菊花,另一方面却否认自己偏爱菊花。诗人的这种表述并不矛盾,而是以否定自己偏爱菊花的方式,表达自己喜爱一切的花,喜爱“花”所代表的所有美好事物。
“此花开尽更无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欣赏。诗人并非没有来由地喜欢菊花,而是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的,在菊花之后,无花可以欣赏。诗人只能把对花的喜爱之情集中到菊花上,如此,菊花可谓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了,这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谢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前两句写赏菊的情景,渲染了一种爱菊的氛围。在第三句中,诗人的笔触一转,以一个否定句使诗意跌宕,为最后一句赞美菊花蓄势。诗人虽然不偏爱菊花,但在此时,把对花所有的喜爱之情都倾注在了菊花之上,可谓是对菊花喜爱到极点了。
2019年10月8日,寒露,成都无雨。
二十四节气中,“寒露”在“白露”与“霜降”之间,代表着天气由秋凉转为寒冷,莹白的露水因为气温持续下降即将凝结成霜。寒露有三候:一为最后一波南飞的大雁来到水边;二为小鸟雀落似蛤蜊一般落在海边;三为菊有黄华。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虽至,菊花仍开。
元稹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下文是有关元稹诗人的描写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菊花]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残菊》
[菊花]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唐寅《菊花》
[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菊花]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
[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菊花]绮*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菊花]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菊花]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苏轼《送顿起》
[菊花]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菊花]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菊花]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菊花]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九日登清水营城》
[菊花]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菊花]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菊花]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菊花]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菊花]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菊花]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菊花]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菊花]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菊花]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菊花]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菊花]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古代出色的爱情诗恒河沙数,但以爱情诗而留名于世的诗人却寥寥无几,或许是士大夫们对爱情并没有那般重视吧,所以爱情诗数量质量并重的,不过李商隐、元稹、黄仲则等诗人。
只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无题》组诗过于隐晦,诗评家都认为这些诗歌多有爱情之外的含义,故而失之纯粹。黄仲则《绮怀》、《感旧》组诗美则美矣,但落李商隐之巢窠。而元稹的爱情诗,则是动人纯粹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
或许是因为元稹将爱和相思写得太过动人,很多人都只记住了他的《离思》和《遣悲怀》,而忽视了元稹其他主题和风格的诗作。毕竟是和白居易齐名的唐诗大家,在元稹现存的八百余首诗中,除了爱情诗亦有不少精品,比如他的《菊花》就是咏菊的千古名篇,还曾选入语文课本。
秋丛绕舍似陶家,边绕里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与菊花为伴,将其象征意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元稹这首诗的第一句,便以陶渊明来体现菊花的雅,它在秋天生长成丛,围绕着房舍,就好似陶渊明的草屋一般,再简陋的建筑,在菊花丛中,也幽雅无比,是远离尘俗喧嚣的绝佳隐逸之地。
万木萧条之时,金黄一片的菊花,令诗人入了迷,他也绕着屋舍的篱笆,观赏着菊花。太阳渐渐西下,可诗人却没有离开的意思,仿佛也成为了五柳先生。花瓣娴静,花香清雅,置于玉堂不俗,生于茅屋有光。
为何诗人都偏爱菊花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人也一样,对物也如此。菊花能够从百花中脱颖而出,位列四君子,是因为当所有花儿都惧怕干燥和冷冽的时候,它在霜风中绽放金黄,用不媚不俗的姿态,为木叶摇落的萧瑟秋季,增添了一抹亮眼的色彩。
当菊花凋谢之后,再无花儿留在枝头。它就像一位孤独的守护者,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去守护世界的魅力,菊花在奉献,却高洁,这教人如何不爱。
晋代时期,菊花就被赋予了隐逸孤高的精神。菊花不在东风中与百花争奇斗艳,只在秋风落叶中盛放。这种不趋时的*性,恰似幽人独往来。而风霜中傲然的身姿,又似积极同黑暗斗争的勇者。
这种精神,像极了道家的隐士,又有儒家的君子之风。穷则恪守自己的气节,独善其身;达则奉献自己的力量,兼善天下。菊花既像是国士,又像是高士,自然也成了文人寄托精神的绝好意象。
王安石读到这首诗后,觉得元稹以“菊花最晚凋零”的立意角度十分不错,因此也用这个立意挑战了一首《菊花》,其中相同立意的那句是“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王安石写完觉得自己这首诗不错,至少是胜过了郑谷的《十日菊》。
然而许多诗家认为此诗并不如何。清代冯班认为:
首先“凋零”就用得不合适,“闲人”更是牵强,而“一枝”像是说梅花,因为南北朝有“聊赠一枝春”来写梅花。完全不如元稹《菊花》诗语意俱足。
元稹用简短的语句,通过菊花的*性,体现了菊花承载的精神,最后一句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说出了喜爱菊花的理由,但又没有说透彻,说明显,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品味,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绝句,正是唐诗“无迹可寻”的意境所在。
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如牡丹花、美人蕉、君子兰、荷花、海棠花、杜鹃花、杏花、郁金香、百合花、玫瑰花等等,其中菊花的品种最多,且产量居首。
中国十大名花菊花排列第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
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早在《离骚》就有关诗句:“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古代文人当中,陶渊明爱菊成癖,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名句,流传甚广。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俗。有诗为证,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丘浚的“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如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寅的“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等等。
古典文化中,菊花也常用来表示容颜憔悴。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张养浩的“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等等。
菊花也用来表示伤春悲秋的善感情怀。如吴文英的“雁声不到东篱畔,满城但、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怨蝶飞狂”、晏几道的“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曹雪芹的“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等。
菊花也代表高洁的品格,如:于谦的“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菊花也代表思念,如:岑参“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等含义。
没想到菊花有这么多的含义。下面呈上八首经典菊花诗,以飨亲爱的朋友们。
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
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饮酒·其七
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菊
宋代: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叹庭前甘菊花
唐代: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赵昌寒菊
宋代:苏轼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黄花
宋代:朱淑真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注释秋丛:指丛丛秋菊。舍(shè):居住的房子。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遍绕:环绕一遍。篱(lí):篱笆。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尽:完。更(gèng):再。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的菊花古诗词
菊花元稹的古诗词
元稹菊花的古诗
古诗菊花元稹的
古诗元稹的菊花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菊花的古诗元稹写的
关于元稹的菊花的古诗
元稹的菊花的古诗图片
有关菊花的古诗元稹
元稹菊花的古诗视频
元稹菊花的诗句古诗
菊花唐代元稹的古诗
古诗菊花的诗意元稹
古诗菊花元稹的诗意
完整的菊花古诗元稹
古诗菊花元稹的押韵
元稹的菊花古诗读音
元稹古诗菊花斜的读音
元稹的菊花古诗现代文
菊花元稹这首古诗的品格
菊花唐元稹拼音版的古诗
元稹的菊花古诗视频朗读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古诗
古诗元稹菊花的视频讲解
菊花元稹古诗的全部拼音
菊花古诗元稹的品质和志向
菊花唐元稹古诗的视频朗读
菊花唐元稹古诗带拼音的视频
古诗菊花唐元稹的解读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