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稹的菊花古诗读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元稹的菊花古诗读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元稹的菊花古诗读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元稹的菊花古诗读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jú huā
菊 花
táng yun zhěn
唐 元 稹
qiūcóng yào shè sì táo jiā
秋 丛 绕 舍 似 陶 家,
biān yào lí biān rì jiàn xié
遍 绕 篱 边 日 渐 斜。
bù shì huā zhōng ān ài jú
不 是 花 中 偏 爱 菊,
cǐ huā kāi jìn gèng wú 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推荐阅读: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篱笆。
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尽:完。
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赏析】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拓展延续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于公元807年(贞元十二年)作于长安。
菊花的诗句古诗元稹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下面是元稹的描写菊花的诗句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1、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黄菊枝头生晓寒。 ——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
3、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 唐寅《菊花》
5、菊暗荷枯一夜霜。 —— 苏轼《浣溪沙·咏橘》
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7、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短篱残菊一枝黄。 —— 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9、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1、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12、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 李世民《度秋》
11、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曹雪芹《螃蟹咏》
14、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于谦《过菊江亭》
15、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
16、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7、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始闻秋风》
1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宿赞公房》
19、绮*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20、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 曹雪芹《残菊》
2019年10月8日,寒露,成都无雨。
二十四节气中,“寒露”在“白露”与“霜降”之间,代表着天气由秋凉转为寒冷,莹白的露水因为气温持续下降即将凝结成霜。寒露有三候:一为最后一波南飞的大雁来到水边;二为小鸟雀落似蛤蜊一般落在海边;三为菊有黄华。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虽至,菊花仍开。
自从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陶渊明就成了爱菊之人的典范,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优秀的咏菊诗篇也比比皆是,从各自的角度颂赞着菊花。
陶渊明爱菊,赋予了菊花隐逸者的气质,以下两位诗人则赋予了菊花坚守本心的坚强品格。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绕着篱笆欣赏着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他家菊花之多,如同当年陶渊明的家。诗人专注地欣赏菊花,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到了“日渐斜”的傍晚时分。各色菊花花团锦簇,花香芬芳扑鼻,是何等美好的景色。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勾勒出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乐不思返的画面。
为什么诗人偏爱菊花呢?
诗作往往与诗人自身的境遇有极大关系。这首诗作于807年,在前一年,元稹高中状元,春风得意,锋芒毕露。但好景不长,因触怒了*被贬。又遇母亲去世,丁忧在家中。
元稹的房屋四周遍种菊花,秋天一到,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东篱。绕篱赏菊,不知时刻,抬头一看已是黄昏。此时的元稹,估计也产生了如同陶渊明一样的隐居心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说,不是他偏心,而是菊花的品格让他钦佩。
大部分的花只在春天或者夏天开放,到了深秋,百花尽数凋谢,只有菊花在这万物凋零的季节开放。显然菊花与百花不同,坚守着自己的品格,凌风傲霜。
在一片肃穆的深秋中,菊花给庄严的大地一抹欣喜的颜色,为大地增添了盎然的生机,说明菊花与众不同,赞美了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高洁操守。
这是对菊花的赞美,更是对自身高洁情操的坚持。忍得住风霜,耐得住寂寞。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但不似陶公全用意象,饱含哲学。诗人同样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在描绘具体画面之后,以解释一般的口吻,道出爱菊的原因;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最后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了菊花的品格,提升了整首诗的格局,让人有遐想,有惆怅。
宋代郑思肖的《寒菊》,同样表现了菊花的孤傲。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进一步描绘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的画。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即使衰败,也决不被吹落地面,不愿被践踏,不愿与污泥混杂。
凋谢后的残菊,虽然没有了芬芳的香气、没有了娇艳的色彩,但依然坚持自我,傲立枝头。
郑思肖的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他托物言志,赋予了这首菊花诗特定的内涵。
要读懂这首菊花诗,或者说,要读懂南宋诗人的菊花诗,必须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后,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提出抗敌之策。但是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统治者纸醉金迷,根本无心抵抗,更别提收复国土。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南宋灭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将“大宋”二字隐喻其中,这是一种拆字再组合的方法:将“本”字拆分,“十”置于“穴”中,即为“宋”字;没有了十的“本”,即为“大”。
他擅长画墨兰,宋亡后,他画兰花再不画土,当人们问起原因,他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
诗中的“北风”,指向来自北方的蒙古汗国。这首诗是郑思肖颂菊自喻,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南宋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都与当时南宋小朝廷的偏安、软弱有关。陆游在《枯菊》中写下“空余残蕊抱枝干”,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相比之下,“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语气更加坚定,后者只是普通的陈述句,“舞”字又带有些许柔美的情调。更重要的是,“北风”更加明确地点出作者的反抗之情。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也都是好诗,但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更为深广,打动人心。
元稹写菊花的诗句
元稹写的菊花的诗句,大家学*了?下文就是相关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菊花
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庭际晚菊上主人》:“九月将欲尽,幽丛始绽芳。都缘含正气,不是背重阳。采去蜂声远,寻来蝶路长。王孙归未晚,犹得泛金觞。”
《和张尹忆东篱菊》:“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李端)
《奉和陆鲁望白菊》:“白艳轻明带露痕,始知佳色重难群。终朝疑笑梁王雪,尽日慵飞蜀帝魂。燕雨似翻瑶渚浪,雁风疑卷玉绡纹。琼妃若会宽裁剪,堪作蟾宫夜舞裙。”(郑璧)
《九月菊花咏应制》:“可讶东篱菊,能知节候芳。细枝青玉润,繁蕊碎金香。爽气浮朝露,浓姿带夜霜。泛杯传寿酒,应共乐时康。”(广宣)(一作清江诗)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兹播乐章。”(刘禹锡)
《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 何处曾移菊,溪桥鹤岭东。篱疏还有艳,园小亦无丛。日晚秋烟里,星繁晓露中。影摇金涧水,香染玉潭风。罢酒惭陶令,题诗答谢公。朝来数花发,身在尉佗宫。”(许浑)
《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朱湾)
《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愿比三花秀,非同百卉秋。金英分蕊细,玉露结房稠。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卢纶)
《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得菊)》:“离情折杨柳,此别异春哉。含露东篱艳,泛香南浦杯。惜持行次赠,留插醉中回。暮齿如能制,玉山甘判颓。”(萧彧)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骆宾王)
《暮秋与裴居晦宴因见采菊花之作(一作暮作秋见菊)》:“菊花低色过重阳,似忆王孙白玉觞。今日王孙好收采,高天已下两回霜。”(鲍溶)
《病中辱谏议惠甘菊药苗,因以诗赠》:“萧萧一亩宫,种菊十馀丛。采摘和芳露,封题寄病翁。熟宜茶鼎里,餐称石瓯中。香洁将何比,从来味不同。”(姚合)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还是延年一种材,即将瑶朵冒霜开。不如红艳临歌扇,欲伴黄英入酒杯。陶令接篱堪岸著,梁王高屋好欹来。月中若有闲田地,为劝嫦娥作意裁。”(陆龟蒙)
《和令狐相公九日对黄白二菊花见怀》:“素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繁华照旄钺,荣盛对银黄。琮璧交辉映,衣裳杂彩章。晴云遥盖覆,秋蝶*悠扬。空想逢九日,何由陪一觞。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刘禹锡)
《军事院霜菊盛开,因书一绝寄上谏议》:“ 金华千点晓霜凝,独对壶觞又不能。已过重阳三十日,至今犹自待王弘。”(皮日休)
《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谢偶书所怀见寄》:“数丛如雪色,一旦冒霜开。寒蕊差池落,清香断续来。思深含别怨,芳谢惜年催。千里难同赏,看看又早梅。”(刘禹锡)
《九日与敬处士左学士同赋采菊上东山便为首句》:“采菊上东山,山高路非远。江湖乍辽夐,城郭亦在眼。昼日市井喧,闰年禾稼晚。开尊会佳客,长啸临绝巘。戏鹤唳且闲,断云轻不卷。乡心各万里,醉话时一展。乔木列遥天,残阳贯*坂。徒忧征车重,自笑谋虑浅。却顾郡斋中,寄傲与君同。”(戴叔伦)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才过重阳后,人心已为残。*霜须苦惜,带蝶更宜看。色减频经雨,香销恐渐寒。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顾非熊)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杜牧)
《恩门小谏雨中乞菊栽》:“握兰将满岁,栽菊伴吟诗。老去慵趋世,朝回独绕篱。递香风细细,浇绿水弥弥。只共山僧赏,何当国士移。孤根深有托,微雨正相宜。更待金英发,凭君插一枝。”(郑谷)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李商隐)
《奉和谏议酬先辈霜菊》:“紫茎芳艳照西风,只怕霜华掠断丛。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陆龟蒙)
《奉酬皮先辈霜菊见赠》:“菊花开晚过秋风,闻道芳香正满丛。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崔璞)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白居易)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白居易)术感染力。
元稹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下文是有关元稹诗人的描写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菊花]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残菊》
[菊花]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唐寅《菊花》
[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菊花]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
[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菊花]绮*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菊花]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菊花]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苏轼《送顿起》
[菊花]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菊花]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菊花]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菊花]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九日登清水营城》
[菊花]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菊花]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菊花]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菊花]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菊花]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菊花]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菊花]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菊花]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菊花]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菊花]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菊花]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添了盎然的生机。(m.ju.51tietu.net)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元稹的菊花古诗读音
元稹古诗菊花斜的读音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元稹菊花的古诗
古诗菊花元稹的
古诗元稹的菊花
菊花的古诗元稹写的
关于元稹的菊花的古诗
菊花唐元稹拼音版的古诗
元稹的菊花古诗视频朗读
元稹的菊花的古诗图片
有关菊花的古诗元稹
菊花元稹古诗的全部拼音
元稹菊花的古诗视频
元稹菊花的诗句古诗
菊花唐代元稹的古诗
古诗菊花的诗意元稹
菊花唐元稹古诗的视频朗读
古诗菊花元稹的诗意
元稹的菊花古诗词
菊花元稹的古诗词
完整的菊花古诗元稹
古诗菊花元稹的押韵
古诗菊花唐元稹的解读和感受
菊花唐元稹古诗带拼音的视频
唐朝诗人元稹的菊花古诗阅读
元稹的菊花古诗现代文
菊花元稹这首古诗的品格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古诗
古诗元稹菊花的视频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