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闺中思妇念远怀人的忧郁愁情。全词托思妇自诉口吻,以“愁”字贯串始终。“天涯”点明所思远隔,“旧恨”说明分离已久,四字写出空间、时间的悬隔。“独自凄凉人不问”表面讲无人过问,无人安慰,实际是说自己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离愁的人。“欲见回肠”两句犹如思妇的自言自语,谁想看我的愁肠环曲吗?“黛蛾”两句乃思妇为自己的蹙眉愁容作一写真,愁眉“长敛”正与胸怀“旧恨”相映。“春风吹”补出思妇恰因伤春而触离愁。“困倚危楼”二句写思妇愁望空虚,一个“困”字传达出思妇独倚高楼日久的困乏、倦怠和失望无聊的情绪。“过尽”二字写思妇眺望大雁归来过尽情景,“飞鸿”意象从来是为离人传递书信的象征,而今只见大雁排列着人字或一字队列飞过,却不见行人归来,连封书信也未见到,自然睹雁阵而“字字愁”啦!全词情调凄哀,意境含蓄,得南唐词风范,而语辞清丽隽永,风格情韵深远,则是秦词本色。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作者:*
原文: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
1、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2、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3、漫天:满天。
4、情更迫: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诗词》改为“情更迫”。大关:指险要关隘。
5、赣(gàn)江:江名,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
6、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翻译:
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赏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m.ju.51tietu.net)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古诗词
古诗原文
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译文翻译
五月二十四日,在晁补之扬州的寓所与他会面。主人从井里汲水灌入大盆中,浸泡白荷花,在座的`客人无拘无束,没有苦于酷暑的感觉。
清风回旋。东墙之上落着斑驳竹影。在座的客人都感到清爽舒适。
醉梦方醒。从苔藓遍布的井中汲水。清凉的泉水洒在白荷花上。
注释解释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无咎:晁补之的字。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时任扬州通判,东坡为吏。
渍:浸泡
翛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洒脱自如。
无复有病暑意:不再有苦于酷暑的感觉了。
景:通假字,同”影“
百尺飞澜鸣碧井:从布满青苔的井中汲水。
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指清凉的井水洒在白荷花上。白玉肌:白荷花。
描写木兰花诗句
*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见于《诗经》。后发展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见于唐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木兰花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杜牧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
白居易
<戏题木兰花>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木兰花慢以上振绮堂刻本赵待制遗稿.朱本》元代:赵雍
恨匆匆赋别,回首望,一长嗟。记执手临流,迟迟去马,浩浩*沙。此际黯然肠断,柰一痕、明月两天涯。南去孤舟渐远,今宵宿向谁家。别来旬日未曾过,如隔几年华。纵极目层崖,故人何处,泪落兼葭。聚散古今难必,且乘风、高咏木兰花。但愿朱颜长好,不愁水远山遐。
《苏州十咏其二·木兰堂》宋代:范仲淹
堂上列歌锺,多惭不如古。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次韵何伯温三首》宋代:洪咨夔
庭前木兰花,皦皦扶春阳。鹤鸣夜漏午,步花独歌商。低迷露湿衣,浩荡月满梁。深省渺谁语,中心空自藏。
《春日闲居》明代:王女郎
浓阴柳色罩窗纱,风送炉烟一缕斜。庭草黄昏随意绿,子规啼上木兰花。
《新市杂咏十首》宋代:华岳
朱门粉壁谪仙家,柳外秋鞑衬落霞。一涧碧云流不去,木兰舟系木兰花。
《闽中春暮》明代:张羽
吴山入梦驿程赊,身逐孤帆客海涯。九十日春多是雨,三千里路未归家。桄榔土润蛮烟合,杨柳江深瘴雾遮。倚遍阑干愁似海,杜鹃啼过木兰花。
《塘下行》唐代:孟郊
塘边日欲斜,年少早还家。徒将白羽扇,调妾木兰花。不是城头树,那栖来去鸦。
木兰花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3分)
(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阅读答案:
9.(10分)(1)(3分)①点明人物、季节;(2分)②奠定愁怨的情感基调。(1分)
(2)(3分)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1分)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2分)
(3)(4分)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2分)
赏析: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即所谓闺怨.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唐诗、宋词中是数不胜数的。但这首词在写法上自有它的新意。
起句在词序上有点倒装,并不是独上小楼便觉春欲暮,而是正当春欲暮时我们的这位女主人公独上小楼。拿王昌龄那首有名的《闺怨》(闺中少妇)来参照.王昌龄首先提出闺中少妇,是客观的叙述。
韦庄在这里却省去主语,是主观的抒情。王昌龄在那里先说这少妇不知愁,又逢美好的春日,于是便凝妆上翠楼,先一点也不写愁,为后面的悔教提供对比,反差愈大效果愈突出。这里却是一开始就强调独与暮,而且紧跟着愁望玉关芳草路,不仅提出愁,而且还指明玉关,反过来也把主人公的身份亮出来了。消息断,不逢人的人,是为玉关征人传消息的人。这个传递消息的人都等不到,无可奈何,当然只好却敛细眉归绣户了。敛眉即低眉、颦眉、蹙眉,含愁之态。连娟细扫眉(温飞卿语),细眉,正是晚唐风尚。
上片是登楼远望,一无所见,消息全无,只好无可奈何地归房。写的是白天,在楼上。下片却写楼下院中,时间也到了黄昏。坐看落花的坐,用如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际,这方引起空叹息。落花在时序上照应上片的春欲暮,又是主人公的自我写照。罗袂湿斑红泪滴句子也有点倒装。正因为红泪滴,罗袂上才会出现湿斑。红泪暗用《拾遗记》所载魏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被选入宫,别父母,泪下沾衣,以玉唾壶承泪,壶中泪凝如血的故事,极言相思之苦。
所以说下片写的是黄昏,是从结尾两句推测出来的.。征人在玉关,当然要相隔千山万水。一个闺中少妇,何曾经历过干山万水的远行呢。远望不见,愁闷无端,当然只好托诸魂梦,希望在梦中相见了。做梦本是虚无飘缈的事,用不着遵循道路的。这里却故作痴语,玉关道路未曾经行,梦中恐怕也无从寻觅。俞陛云《五代词选释》引沈休文诗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作比,认为皆情至之语,是很有道理的。主人公因见落花而滴泪叹息之余,进而想到梦中寻觅,时序应该已是黄昏。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与王昌龄《闺怨》中那忽然的懊悔也是对比鲜明,很不相同的。
俞陛云又说:此词意欲归唐,与《菩萨蛮》第四首同。这是联系韦庄的身世来立论的。张惠言编《词选》,创常州词派,认为温飞卿的《菩萨蛮》(小山重叠)是感士不遇也,认为韦庄的《菩萨蛮》五首是留蜀后寄意之作,都是这种解释方法.温词比较隐晦.书目却比较明快,《菩萨蛮》寓有思唐之意,也不能说全是穿凿附会,不过,这首《木兰花》的归唐之意却不甚明显,似不必节外生枝地去搞有寄托入,无寄托出那套。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词作鉴赏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时冶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请它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注释:
1、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枝将要开放梅花。
2、泪染:眼泪濡湿,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3、彤霞:红色彩霞。这里指梅花之色彩。
4、簪:名词作动词,即插于发中。
5、徒:只。
6、比并:放在一起比较。
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挚着。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上片主旨是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似乎小丫环入报以后,女主人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春”字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下片主旨写戴花。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m.ju.51tietu.net)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丰神如画。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诗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是宋代词人苏轼作的一首词。上片写古松,写凌霄,却不着花树一字,在奇瑰幽雅、有色有香的藏春坞整体画面中,突出清顺和尚闲适独处、无牵无挂的“幽人”形象,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诗词鉴赏,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诗词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宋朝:苏轼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时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古诗简介
《减字木兰花 双龙对起》作者是是宋朝词人苏轼。苏轼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自然透露出禅机。本词的作意,小序里交代得很清楚。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注释
①元祐五年(1090)五月,苏轼过访藏春坞。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六:”西湖僧清顺,字怡然,清苦多佳句。“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游西湖僧舍,壁间见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者,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词当作与此时。苏轼另有《僧清顺新作垂云亭》诗,亭在杭州葛岭附*之宝严院,藏春坞似在其中。
②凌霄花:一名紫葳,夏秋开花,茎有气根,可攀援棚篱。
③为郡:指为杭州知府。
④屏骑从:屏退随从人员,独自过访。
⑤骚然:骚骚作响。
⑥”双龙“二句:写门前二古松的形状与气势。白甲,松皮如鳞甲。苍髯,深绿的松针。
⑦幽人:幽栖之人,《易经·履·九二》:”幽人贞吉。“孔颖达疏:”幽隐之人。“此指清顺。
⑧翠飐(zhǎn展)红轻:形容双鹊跳动引起松叶和凌霄花的颤动。
⑨”时上“句:谓双鹊时而飞上高处的凌霄花。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赏析/鉴赏
这首词的作意,小序里交待得很清楚。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自然透露出禅机。
“双龙对起”,起笔便有拔地千寻、突兀凌云之势。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在烟雨中飞腾。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在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也容易产生烟雨的错觉。
接着,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正在沉沉大睡哩多么悠闲自在啊。
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多么温柔,不知是怕吹醒了幽人呢还是怜惜娇嫩的凌霄花。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争吵些什么呢?但树自在,花自香,幽人自梦。有人说,一对喜鹊争噪,将”疏影微香“、”幽人梦长“的意境搅得稀糟。这是不明白闹与静的辩证关系。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隋王籍不是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的名句吗?
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安然无声。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如此境界,令人神清气爽,思虑顿消,整个身心都融化在一片无我、无物、无思、无虑,纯任自然,天机自运的恬淡之中。
综观全词,在对立中求得和谐,是其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整首词写的物象只有两种:古松和凌霄花。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从词的上片看,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词的下片是闹与静的对立,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就是在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主观的评价,没有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露,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风景画。而在这天然的图画中,没有任何人力的作用,没有人的丝毫活动,树风花鸟自由自在,了无交涉,昼梦的幽人似乎也融化为自然之中了。这是禅意的诗的艺术表现。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描写木兰花纯洁的诗句
古人是怎么描写木兰花的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分享的描写木兰花纯洁的.诗句吧,欢迎阅读参考!
描写木兰花纯洁的诗句
《闽中春暮》 唐代:裴廷裕
吴山入梦驿程赊,身逐孤帆客海涯。九十日春多是雨,三千里路未归家。桄榔土润蛮烟合,杨柳江深瘴雾遮。倚遍阑干愁似海,杜鹃啼过木兰花。
《塘下行》 唐代:孟郊
塘边日欲斜,年少早还家。徒将白羽扇,调妾木兰花。不是城头树,那栖来去鸦。
《辛夷坞》唐代: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木兰花即辛夷。
关于木兰花的宋代诗词
《苏州十咏其二 木兰堂》 宋代:范仲淹
堂上列歌锺,多惭不如古。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次韵何伯温三首》 宋代:洪咨夔
庭前木兰花,皦皦扶春阳。鹤鸣夜漏午,步花独歌商。低迷露湿衣,浩荡月满梁。深省渺谁语,中心空自藏。
《新市杂咏十首》 宋代:华岳
朱门粉壁谪仙家,柳外秋鞑衬落霞。一涧碧云流不去,木兰舟系木兰花。
关于木兰花的元代、明代诗词
《木兰花慢 以上振绮堂刻本赵待制遗稿 朱本》 元代 :赵雍
恨匆匆赋别,回首望,一长嗟。记执手临流,迟迟去马,浩浩*沙。此际黯然肠断,柰一痕、明月两天涯。南去孤舟渐远,今宵宿向谁家。别来旬日未曾过,如隔几年华。纵极目层崖,故人何处,泪落兼葭。聚散古今难必,且乘风、高咏木兰花。但愿朱颜长好,不愁水远山遐。
《春日闲居》 明代:王女郎
浓阴柳色罩窗纱,风送炉烟一缕斜。庭草黄昏随意绿,子规啼上木兰花。
《闽中春暮》 明代:张羽
吴山入梦驿程赊,身逐孤帆客海涯。九十日春多是雨,三千里路未归家。桄榔土润蛮烟合,杨柳江深瘴雾遮。倚遍阑干愁似海,杜鹃啼过木兰花。
《木兰花》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作品赏析
【注释】:
原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
【注释】
①将旦:天色将晓。《天问》:楚词篇名,屈原所作。作者向天提出种种奇问,作品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或自然,或社会,涉及面极广,表现出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唐,更有柳宗元作《天对》,对《天问》之问逐一作答。辛词仿《天问》体,在词中一气提出九问。 此词咏月,卓有创新:一,前此有待月诗,而无送月诗。二,引《天问》体入词。三,《天问》问月仅二,辛词不仅九问,且“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球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善想象,富描绘,丰美瑰丽,把对天宇的探索和神话传说熔为一炉,而又自出新境。此亦前之未有,故弥足珍贵。
②“可怜”两句:一问。天色将晓,月亮悠悠西行,将行向何处?可怜:可爱。言中秋之月团圆皎洁,惹人生爱。
③“是别有”三句:二问。难道西天极处别有人间,月从这边冉冉西落,又从那边人间缓缓东升?光影:指月亮。
④“是天外”三句:三问。太空浩渺,月亮运行是否凭借浩荡秋风?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
⑤“飞镜”句:四问。月亮如飞镜无根,是谁用绳索将它悬系太空?李白《拟古》:“长绳难系日。”
⑥“?娥”句:五问。月中嫦娥千秋不嫁,又是谁殷勤将她留下??(héng横)娥:即月里嫦娥。据神话传说,她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乘风奔月,从此永居月宫。
⑦“谓经”两句:六问。听说月亮西经海底而重返于人间东方,究竟是真是假。问无由:无从查询。恍惚:谓此说迷离恍惚,不可捉摸。
⑧“怕万里”三句:七问。谓上说如真,则月亮行经海底时,月中的玉殿琼楼怎不为恣意纵横的万里长鲸冲破撞坏?玉殿琼楼:神话传说谓月中自有“琼楼玉宇烂然”(《拾遗记》),故俗称“月宫”。
⑨“虾蟆”两句:八问。倘言月中虾蟆自会游水,则玉兔何以能在水中自由沉浮?按:神话传说谓月中宫中有金蟾戏水,白兔捣药。故堪:固然能够。
⑩“若道”两句:九问。如说月亮一切安然无恙,则何以一轮圆月渐渐变作一弯银钩?按:此指月亮的盈亏圆缺变化。无恙(yàng样):完好无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 。但是 ,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 。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 》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 ,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 ,象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 ,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 ,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 》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 ”,就是豪纵跌宕 ,横绝古今 ;所谓“放 ”,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整理:zhl201608
《木兰花》
张先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赏析:
原题作“和孙公素别安陆”。此词言送别,没用一般写景伤怀或凄楚哀怨的苦调,而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虚处着笔,靠对惯常送别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将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点明,以少胜多,思力惊力。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伫立,直至看不到,还不忍离去的痴情。但词人却用翻案技法,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其幽咽。“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无物比多情”认为“多情”是最可珍贵的,无物可比,与沈邈“情多是病”(《剔银灯》)语意相悖,意旨却同。“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全词一处用“无”,三处用“不”,此种谋篇布局,可称为“否定式”结构。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张先 木兰花》,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木兰花》
张先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赏析:
原题作和孙公素别安陆。此词言送别,没用一般写景伤怀或凄楚哀怨的苦调,而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虚处着笔,靠对惯常送别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将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点明,以少胜多,思力惊力。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伫立,直至看不到,还不忍离去的痴情。但词人却用翻案技法,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其幽咽。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无物比多情认为多情是最可珍贵的,无物可比,与沈邈情多是病(《剔银灯》)语意相悖,意旨却同。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全词一处用无,三处用不,此种谋篇布局,可称为否定式结构。
编辑推荐
《木兰花慢》
作者: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注释:
1、将旦:天色将晓。《天问》:楚词篇名,屈原所作。作者向天提出种种奇问,作品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或自然,或社会,涉及面极广,表现出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唐,更有柳宗元作《天对》,对《天问》之问逐一作答。辛词仿《天问》体,在词中一气提出九问。此词咏月,卓有创新:一,前此有待月诗,而无送月诗。二,引《天问》体入词。三,《天问》问月仅二,辛词不仅九问,且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球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善想象,富描绘,丰美瑰丽,把对天宇的探索和神话传说熔为一炉,而又自出新境。此亦前之未有,故弥足珍贵。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古诗
减字木兰花新月的古诗
木兰花的诗词
题木兰花的古诗
木兰花令的古诗
写木兰花的古诗
木兰花慢的古诗
木兰花的诗句
晏殊的木兰花古诗
木兰花的名句
关于木兰花的古诗
木兰花古诗的感悟
《木兰花病毒》的古诗
赞扬木兰花的古诗
白色木兰花的古诗
关于木兰花的诗句
描写木兰花的诗句
木兰花的带拼音古诗
形容木兰花的诗句
赞美木兰花的诗句
描写木兰花的诗词
形容木兰花的句子
木兰花唯美句子
宋祁的木兰花古诗拼音
有关木兰花的古诗词
朗读古诗宋祁的木兰花
描写白木兰花的古诗句
描写木兰花的古诗名句
步步惊心木兰花的诗句
木兰花花语的经典语录
请假回家的古诗词
一生不求人的古诗
有韧劲的古诗词
带有*缝的古诗
适宜集体朗诵的古诗文
描述元宵佳节的古诗词
轻手轻脚的古诗
形容心烦事多的古诗
乡间小路的古诗词
激励自己的一首古诗
唯美的古诗完整的
关于汉乐府诗中的古诗
小学关于古诗敕勒歌的题目
杜甫的20首古诗
写成都历史悠久的古诗
古诗悯农的美术图画
含日的古诗表时间
赞美女侠客的古诗词
害怕男子爱上别人的古诗词
贝微微看的古诗词
关于感关于感恩的古诗
寒冬暖心的古诗词
画的古诗词有几个反义词
描写冮南水乡的古诗词
饭湖上的古诗朗读
张若虚的两首古诗
描写有关写景的古诗
关于杜甫写的花的古诗
古诗相伴的诗简短
以梦境抒情的古诗
仿写描写节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