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卧梅的古诗前两句的大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卧梅的古诗前两句的大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卧梅的古诗前两句的大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卧梅的古诗前两句的大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己亥杂诗前两句的意思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己亥杂诗前两句的意思,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就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在这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我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一、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二、赏析:
那么《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就从这一句,我们也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内容简介: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句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的,就是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运用比喻,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表明作者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写作特色: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欢迎阅读!
原文: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译文: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古诗赏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己亥杂诗前两句的意思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己亥杂诗前两句的意思,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就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在这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我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一、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二、赏析:
那么《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就从这一句,我们也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内容简介: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句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的,就是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运用比喻,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表明作者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写作特色: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古诗两首咏柳的意思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咏柳的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看)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想)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大家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大家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学*的重点是让大家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拓展阅读:古诗咏柳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4个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1)学*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
(2)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
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
(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4)学*绦:正音、识忆字形、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生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
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读1中1好、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
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有关变法的人,有关变法的事,层出不穷。
但是要论影响深远,为广大群众所知,只有两次,一次是商鞅变法,还有一次就是王安石变法。
但是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著名于世,同时又力主变法,这在历史上,独一无二。
这一首浪淘沙令,恐怕也只有他能够写出来,因为其余的诗词大师,没有他这样的经历。
这一首词,我认为有两重含义,表面的和潜在的。
首先是表面的,词中表达的非常清楚,机遇对人的重要性。世界上不缺人才,缺的是人才能够发挥才华的地方,缺的是能够发现人才的君主。
同样的道理,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也在四处寻找人才,找到了,就争霸天下,找不到,或许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
这就是这一首词表面的意思,感概机遇对君主和臣子都同样重要。
那潜在的意思是什么?我认为,是讲知音。叹千古,知音难觅。伊吕两衰翁,对应汤武两个君主,表面上是君臣 ,实际上可以称为知音。
王安石和宋神宗,也可以说是知音。一个有变法的想法,一个恰好有变法的能力,二者一相遇,那真的是兴王只在谈笑中。
通读全词,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王安石迎难而上的豪迈气概,以及报答宋神宗知遇之恩的情怀。
写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欢迎来参考!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然后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然后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然后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然后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王冕《墨梅图》
《墨梅》是一首风格质朴的题画诗,作者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王冕是元末人,籍贯是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字元章,一字元肃,号竹斋,有《竹斋集》。王冕出身贫寒,自幼好学,根据宋濂《王冕传》的记载,他曾经“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之后有幸为大儒韩性所赏识,“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王冕好学,出于本心,对功名不甚看重,科举落第后“焚所为文”,绝意仕途,“着高檐帽,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人或以为狂生”,开始了漫长的游历、归隐生活。
王冕有诸多别号,如煮石道者、闲散大夫、饭牛翁、会稽外史、会稽山农、江南野人、梅花屋主、梅叟等等,皆寄寓着他的品行追求,值得玩味。例如“饭牛翁”典出《庄子·让王》,用隐士颜阖“饭牛不仕”的故事,寄寓不慕爵禄、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又如“煮石”指制作印章,透露出王冕醉心书画、不拘俗务的自在超脱。至于“梅花屋主”“梅叟”,更与这首《墨梅》密不可分。王冕一生痴爱梅花,曾被好友刘基所戏谑,称其“一生只被梅花恼”。他痴爱梅花到什么程度呢?根据《王冕传》的记载,他带着妻子儿女归隐于九里山时,“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从创作来说,王冕对梅花的喜爱也显而易见,他留下《素梅》《红梅图》《题月下梅花》《梅花传》等等诸多与梅花密切相关的诗文画作传世,称赞梅花是“翩翩浊世之高士”,“清标雅韵,有古君子之风焉”。
梅花是贯穿于王冕各种创作的典型意象,这首《墨梅》是典型的题画诗,题在王冕《墨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左上方,是王冕完成画作后,为画题词时所作;诗本无题,现题名《墨梅》为*在整理题画诗时所加,在流传过程,又颇多异文。下面我们主要对《墨梅图》中的版本展开品读,并对一些流传较广的异文加以探讨。题画诗重在画境与诗境的交融映衬,请看:
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首句“吾家洗研池头树”,或又作“我家洗砚池边树”。“吾家”即“我家”,“研是“砚”的古字,“头”与“边”在此处含义相同,表示处所,如“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惶恐滩头说惶恐”(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一句虽然看似极为简单,却仍有争议,有人视为用典,有人则不以为然。前者认为,此处“吾家”指的是“王家”,“王家”而有“洗砚”,自然让人联想到大书法家王羲之。据说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常常因为洗笔而“创造”出许多“墨池”。一方面,王冕与王羲之同姓,不免对他有着天然的追慕亲*之感。另一方面,二人的人生轨迹也有相似之处。王羲之也是一生追求隐逸,徜徉山水,把毕生精力倾注于书法艺术,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为同样精通书画的王冕所服膺。因此,诗中的“吾家”既指诗人自己,亦暗指王羲之。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此处“吾家”就是最*常的意义,就是指“王冕家”。
那么,什么是吾家呢?在古人诗作中,*亲属是“吾家”,左思《娇女诗》曰“吾家有娇女”。隔了十几代仍是“吾家”,杜甫《回棹》:“吾家碑(指杜预碑)不昧,王氏井依然。”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友人,也可以是“吾家”,施肩吾《赠施仙姑》曰:“缥缈吾家一女仙,冰容虽小不知年。”“吾家”甚至可以用于以下称上,唐代郑愿有《守岁》一诗:“吾家贵主*开”。可见,“吾家”的使用情境非常泛化,上面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我们不必过多纠结“吾家”的实指和“池边树”的具体所属,而是要在“吾家”的用法中,看到古人的情感共性——在这里,“吾家”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喜爱亲*之感。其实,不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的用词*惯,不管话语具体内容是什么,哪怕是抱怨,只要“我家”这个词一出,就透着一股子亲昵喜爱。总之,首句既写出了梅花的位置,长在洗砚池边,也巧妙地定下了全诗歌咏、赞美梅花的情感基调。
次句“个个花开淡墨痕”,又作“朵朵花开淡墨痕”。诗句中叠用的个个,强调了每一朵梅花都颜色淡雅,只有浅浅的墨痕,同时又暗示出梅花各自绽放,与墨梅图的构图是一致的。在解读这句诗时,也许是因为王冕爱梅的形象太过突出,有的人把这首诗来自《墨梅图》的事实忘到一边,将其误读为一般的咏物诗,把诗想得太实。于是开始困惑“花怎么会有淡墨痕呢”?进而有了“洗砚池的池水染就了池边树的独特颜色”等等解释。其实,题画诗的歌咏对象既可能是画中物,也可能是画中物在现实中的本体,更有可能是二者的结合。王冕将墨梅的外形特征和梅的精神特质融合在了一起。一方面,墨梅自然是淡墨之色,另一方面,淡淡墨色也体现出高洁淡雅的气质,与梅花淡泊闲雅的文化内涵相统一。
最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直抒胸臆,大胆赞美墨梅。这句诗很像是在代墨梅发言,替墨梅道出它的内心独白。“好颜色”和“淡墨痕”相对而言,只有淡淡的墨色自然算不上“好颜色”。古人咏花,往往爱其淡雅而恶其浓艳,备受文人雅士推崇的偏偏不是绚丽张扬的鲜花,而是那朴素淡雅的梅兰莲菊。如韩愈将兰视为“君子之守”的典范,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周敦颐更把莲赞为“出淤泥而不染”,那墨梅对于自己不够娇艳、不够显眼的外形作何感想呢?墨梅不作感想!别人的夸奖评价与我何干,我只要坚守好自己的秉性就好了,我将会把梅花的清香之气布满天地之间——“只流清气满乾坤”,一个“满”字,又与上半段“个个花开淡墨痕”的“淡”对应,虽只是淡墨,可依旧能够“满乾坤”,这就更加传神写出了看似不起眼的墨梅之中,蕴含着怎样充盈醇厚的香气,暗示出墨梅坚实充沛的道德精神。
在这里,“只流清气满乾坤”也有一个异文——“只留清气满乾坤”。“留”与“流”哪个更好呢?我个人更倾向于“流”。“留”则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结果,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而“流”描绘的是一种动态,清气的流动散布是自然而然的;同时凸显了“本”——能够流满乾坤天地,不断地给周围的世界带来沁人心脾的清香,不正是由于墨梅自身香气的馥郁浓厚吗?王冕借用对墨梅的描写,表达出坚贞纯洁的人生追求,赞颂了那种不向世俗献媚的高洁品质。墨梅不求人夸,只愿为人间散播清香,我们为人处事也要高洁自守,立身天地之间,但求问心无愧。这种高洁品质与慷慨情怀令人感叹。
梅 花
[北宋]王安石
墙 角 数 枝 梅 ,
凌 寒 独 自 开 。
遥 知 不 是 雪 ,
为 有 暗 香 来 。
注释:
1.寒:冒着严寒。
2.遥知:远远的就知道。
3.为wèi:因为。
4.暗香:梅花飘来的清幽味道。
译文:
墙角里散落着几支梅花 ,迎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远看去一片洁白却又不是瑞雪 ,因为我闻到了一阵阵清香。
陶者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译文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注释
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⑷沾:同“沾”。
⑸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赏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虽不如“寸”字尖新,但也写出了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形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文化,*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色。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东溪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译文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注释
⑴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⑵野凫:野鸭。
⑶蒲茸:初生的菖蒲。
⑷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⑸薄暮:黄昏。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沙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创作背景
皇佑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卧梅的古诗前两句的大意思
雪梅古诗的前两句意思
古诗别童大前两句的大体意思
山行的古诗前两句意思
村居古诗的前两句意思
所见古诗的前两句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的前两句意思
望洞庭前两句的古诗意思
题临安邸前两句的古诗意思
别董大这首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山行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蜂的古诗意思后两句
秋夕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元日大意的古诗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前两句意思
早发白帝城前两句的古诗意思
蜂这首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出塞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游子吟古诗后两句的大意
所见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春晓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古诗奇巧的后两句意思
望洞庭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赠汪伦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寒菊郑思肖写的古诗的大意思
古诗静夜思前两句的诗意
清明夜古诗的后两句意思
元日后两句的古诗意思
将晚景后两句的古诗意思
墨梅古诗前两句写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