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题临安邸前两句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临安邸前两句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临安邸前两句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临安邸前两句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题临安邸
宋 /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品读】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华大地诸侯争霸、此长彼消、兼并融合、风起云涌,以秦为首的大国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变法改革,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大踏步地前进着,终横扫六国,成就大业。然而,这个无限耀眼的帝国,却仅仅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了十几年,宛若流星,一闪而过。究其原因,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施行*使得民不聊生,而秦二世胡亥的残酷无情、醉生梦死,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战国时期最优秀的观察员,儒家的“亚圣”孟子曾写下八个大字警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兜兜转转,在历史的沉浮中,我们见证了八字箴言的神力,亡国之君皆难逃魔咒。隋唐如此,杜牧有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大宋亦如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是个很奇葩的朝代,经济军事也曾空前繁荣,但国难当头之际,朝廷的君臣大都亮出“求和”牌,不断向侵略者妥协退让,尊严尽失,甚至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
公元 1127 年,著名的“靖康之耻”发生后,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公元 1138 年,迁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并在此修建园林宫殿,开始在这天堂之都打造帝王之所。华丽的宫殿,妖娆的歌女,无敌的美景,都让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统治者“乐不思蜀”。
然而,危难中总有几个清醒者、担当者,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复兴,他们屡屡向朝廷表明志向,雪耻若渴。或像壮志难酬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如豪情满怀的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像悲愤填膺的岳飞“怒发冲冠”,慨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或如舍生取义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像失声痛哭的范成大“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或如死不瞑目的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字字泣血,句句扎心。
这首《题临安邸》是题壁诗,诗人林升旅居杭州的一家小酒店时,看着窗外的繁华胜景,听着西湖的靡(m ǐ )靡之音,怀想家国的丧乱衰亡,遂写下这首讽喻之作。
林升是南宋一无名草民,却以高超的笔法,揭露当权者的腐朽堕落,表达自己的愤懑不满,真乃英雄气概,胆气才气,令人折服。本是冷言冷语的痛斥讥讽,偏从热闹的场面落笔。怒其不争,恨其不为,只把沉迷之态晾晒出来,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更见其哀。
全诗四句,有多处语意双关,炼字精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z h ì )比的楼台,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致。西湖上传来的歌舞声声,在诗人心里,却是刺耳的亡国之音。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几时休”既写出西湖上南宋君臣们纵情声色、浑浑噩噩的常态,又发出反诘,为国家命运深感痛心。“休”有多重意思,一是西湖歌舞的停止,二是讽刺当政者苟且的太*,一味“休”战,不思收复中原。我更觉得,这个“休”还谐音“羞”,国家危在旦夕,不能舍身报国,还在逍遥享乐,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一词双关,既指暖洋洋的春风,又指统治阶层的奢靡颓废之风。“熏”原指在烟或其他气味的烘烤刺激下,不知不觉被浸染的过程。这里同“醺”,是指南宋朝廷自愿沉迷,逐渐失去斗志,*们整天“醉醺醺”的丑恶行径。“游人”在诗人眼中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们,本应是战场上杀敌立功的铁血男儿,却恬不知耻地游荡在临安城内。“醉”和“熏”意义相*,只要当下安稳还可醉,哪管“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宋的图册中,一面是铁骑践踏,一面是盛世繁荣,一面是生灵涂炭,一面是推杯换盏,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和残酷。跨越时空,重游西子湖畔,再读《题临安邸》,*千年前斑斓的影像或许已经隐约黯淡,只见山外依旧青山,游人依然如醉,而今日之“游人”已非昔日之“游人”。
一,作者介绍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生*事迹亦不详。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二,墙头诗
街头诗即指抄在景点、酒楼、驿站、村庄墙壁、门楼上的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它没有一定格式,也叫题壁诗。
题壁诗的历史很早,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不禁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生有诗在上头”。说明崔颢的诗就是题壁诗。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沿黄河向东游历。途中遇杜甫和高适,惺惺相惜的三人结伴而行,一日共到梁园,登上吹台。三位大才子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好不快活,此情此景,三人诗兴大发,分别赋诗墙上:李白作了著名的《梁园吟》,杜甫作了《遣怀》,高适作了《古大梁行》。之后,三人又畅饮畅谈了许久,然后才离开。而后,一位年轻的小姐协同丫鬟来到此处,这位小姐便是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宗小姐看到墙壁上的字苍劲有力,再看内容更是惊为天人,又一直对李白甚是崇拜,遂对此墙上诗视如珍宝,当即一掷千金,把这面墙买了下来。这就是“千金买壁”典故的由来。李白听闻了此事,非常感动。请杜甫和高适做月老,以求与宗小姐结成连理。这宗小姐对李白仰慕已久,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才子佳人,夫妻恩爱。
“墙头诗”一般为作者即兴而成,只有极少数比较经典的才能流传下来。杜荀鹤的《题所居村舍》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这首墙头诗,题在作者所住村舍的墙上,意在叫大家看,所以写得很通俗。某些前人和今人以“鄙俚*俗”贬斥杜荀鹤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孰不知既反映民间疾苦,又力图写得通俗易懂,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正是杜荀鹤的难能可贵之处。
《水浒》里的宋江就是因为在酒楼题反诗,被判死刑,梁山好汉劫狱,真的“血染浔阳江口”。
到了现代,墙头诗兴起于抗日战争初期的延安,1941年春夏间流行于盐城西北乡。它是一种富有政治鼓动性的通俗的诗,不受纸张和印刷条件限制,可以直接写在墙上,也可以写在纸上,贴在通衢要道墙上,便于大众随时阅读,因此成为根据地最受群众欢迎的大众文化。
1941年5月30日,苏北诗歌协会在盐城成立,*同志在会上号召广泛开展苏北诗歌运动,强调诗歌大众化,为抗日民主运动服务。诗词工作者林山同志带头倡议《开展墙头诗运动》,并提倡歌咏墙头诗,吹响了根据地大力推进墙头诗的号角。如《麦穗长在枪杆上》;“麦子黄又黄,快打、快收、快藏,武装兄弟来相帮,今年好风光。敌人小股来抢粮,你也防,我也防,干他小舅子,要他见阎王。”又如《厚皮脸》:“南京城门高,南京城墙厚,南京城里有个汪精卫,脸皮比城墙厚十倍。”再如《天上有个扫帚星》:“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手下白养几万兵,只会欺侮老百姓。”
*后的*时期,也有很多墙头诗流传,如 《*为你铲过土 》晏明
哪里的大坝,
比你更高大?
哪里的砂石,
比你更幸福?
拦河坝啊,拦河坝,
*为你流过汗,
*为你铲过土、、、、、、
《我来了 》陕西安康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三,作品分析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一首墙头诗。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这是在杭州西湖写的,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当时叫“临安”,是临时首都。西湖是著名的景点。西湖边现在还有一个“楼外楼”的饭店。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临安的风景优美,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 林升《题临安邸》
诗歌不同于文章,在于诗歌易传唱。几句话语,则有无尽的含义。意思幽隐,却可以有无数种解读。览之者,各能有其心得感悟。随着不断地被传播与解读,则诗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诗人写诗时的初衷。林升在客舍墙壁上题这首诗,是出于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讽喻。随着这首诗的传播,则成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符号。此诗是林升一人的心声,也是当时大多数士人的心声。诗一出,则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成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并流传至今。
此诗,直接大胆讽刺当时的南宋朝廷。题这样的诗在墙壁上,需要莫大勇气。林升必然是一个大无畏,且有爱国热忱的人。诗中有怨怒,有愤激,有对朝廷的规箴,也有忧国忧民之心在其中。诗人何尝愿意出言讽刺呢?不过是恨其不争而。诗人也想着朝廷能够奋发图强,恢复河山。渴望见其好,不愿见其败。但是其所作所为,真的令人失望透顶。这样荒淫无道,贪图享乐的朝廷,焉能不败?出于愤激,所以作这首诗,并且写在大庭广众面前,让更多人看到,也表明诗人心中愤恨之深。
西湖虽美,岂是享乐之地?杭州虽好,须念旧日邦畿。自古及今,渡江南来,偏安一隅者,有长存者乎?杜牧《阿房宫赋》云:“*哀之而不鉴之,亦使*而复哀*也。”南宋不鉴于古,后来被元所灭,逼于海隅,寸土不存,不亦宜乎?南宋如此,南明亦如此。“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南明之悼歌,正与南宋之悼歌同谱同调。
然志士徒愤恨于心,统治者依然我行我素。无能无力,无可奈何。正如对于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虽多方鞭策,终无所益。也如俗语所言:“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直恨不能把其手而教之也。彻底失望,而后浩叹:“不可喻也,不可教也,其亡可待也。”
林升此诗,在其时是讽喻,宋之亡后,则是教训。宏盛幻影,倏忽幻灭。纵是当时的朝廷亦未必不知,其所为其后必亡,然而依然没有远志,贪图享乐。忙于建造歌舞楼台,把杭州打造成一个安乐窝。沉迷于虚幻的繁华之中,执迷不悟,苟起偷安,得过且过。枉费了许多人为之揪心,为之规箴,为之筹谋,耗费许多心血,不惜牺牲生命,终不能挽救其至根的腐朽,正是疾在骨髓,不可救药。不欲其后世子孙被逼投海而死,其可得乎?只是当时未见而,将恐纵使之能预见,未必便能立时幡然醒悟,改过自新。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2、休:暂停、停止、罢休。
3、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4、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诗意: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
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
他们通宵达旦与歌*一起寻欢作乐,
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
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m.ju.51tietu.net)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题临安邸》语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题临安邸》语文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①题临安邸:题:书写。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②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③熏:吹。
④游人:这里指达官贵人。
⑤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____的青山,__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景象。(各填一个四字词语)
答案:(重重叠叠,鳞次栉比)
(2)“暖风”、“游人”在诗中又怎样的含义?
答案:(“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3)用“____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
(几时休)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颓废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在回答文学社什么是讽刺这一问题时,鲁迅道:“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他又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时是谁都不可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以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是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惯了,加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宋代这类小诗,颇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如《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壁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与林升之作,可谓貌异心同。又《程史》载郑广事云:“海寇郑广,陆梁莆福间,官军莫能制,自号滚海蛟。有诏勿捕。阃以官,隶师阃。广旦望趋府,群僚无与立谈者。广郁郁无语。一日,群僚或及诗句,广曰:‘郑广粗人,有拙诗白之诸官,可乎?’众属耳,乃长吟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满座惭噱。”这些小诗正是当时腐败*的绝妙写照。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以下是小编带来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句注释】
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 :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杨柳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⑻更:再。
⑼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老朋友。
⑾尽:喝尽。一作“进”。
⑿君:元二。
(13)尽:喝(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知心的老朋友了。
诗词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七步诗后两句的意思,欢迎阅读!
原文: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译文: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古诗赏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题临安邸前两句的古诗意思
题临安邸的古诗意思
古诗题临安邸后两句的诗意
题临安邸的古诗全诗意思
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古诗意思
题临安邸的古诗意思作业帮
题临安邸古诗的题意思
题临安邸的古诗的句子意思
题临安邸古诗的完整意思
题临安邸古诗的诗意
古诗题临安邸的诗意
题临安壁的古诗意思
题临安邸相同意思的古诗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诗句意思
题临安邸古诗的诗意40字
题临安邸的古诗和诗意
题临安邸这首古诗的诗意
题临安邸的古诗诗意视频
古诗题临安邸的诗意短小
题临安邸古诗的诗意及视频
题临安邸作者林升古诗的诗意
提临安邸古诗的诗意
题临安邸的古诗的意境
题临安邸古诗的大意
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题临安邸的古诗是
临安邸古诗题临安邸的特点
《题临安邸》的古诗
an的古诗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的诗句
初冬的古诗和图片
用于迎接牛年的古诗词
关于书法爱国的古诗
形容莲花池的古诗一
古代关于吃的古诗词
奉献付出的古诗文
花开头的七言古诗大全
表达又长一岁的古诗词
赞美河南历史的古诗词
4个字的题目4行字的古诗
月亮的古诗带诗意
写老人皱纹的古诗
描写桃花落花瓣的古诗
岁寒三友图的古诗
古诗陶者的教案
关于元旦的古诗300首
古诗中明日的意象
仿写教室里的古诗掌声
画古诗中的三对反义词
关于春节古诗的诗
关于会前学法的古诗
杜甫描写衡山的古诗
赠刘景文的古诗儿歌大全
家人温暖的古诗词
关于写月亮的两首古诗
初中要求背诵的31篇古诗文
感受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古诗
所见古诗的书法作品展
关于春城最有名的古诗
有关24节气内涵的古诗
带良人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