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关于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27) 语录(20) 说说(41) 名言(2) 诗词(2k+) 祝福(1) 心语(472)

  • 写明月夜的诗句

  • 月夜
  • 写明月夜的诗句

      (一)

      竹林深处月光华,清影灼灼隐绿桠。

      草上露生星亮影,树间枝横鸟栖杈。

      岩泉寂寂流幽谷,绿叶沙沙发轻哗。

      谁说清风常负义,林间处处捡秋花。

      (二)

      姊妹同出有牡丹,雍容更是胜芝兰。

      层层娇瓣情叠起,累累香笺梦著残。

      带露面生俏月冷,怀愁心蕴洞萧寒。

      一朝芳尽纷飞别,怕看花丛背向栏。

      (三)

      月明穹宇照荒洲,心梦若鸿心梦囚。

      一去十年边塞远,百嘘千问笛声忧。

      花容倾老霜华白,玉树临窗佩剑遒。

      他日会君红柳下,相思整夜晓风柔。

      (四)

      吟尽相思悄问月,萧郎随梦几时还?

      花间词就风流子,枝下吟来菩萨蛮。

      秀目美兮流转盼,含情泪也婉然潸。

      芬芳有过何余恨,离草依依低赧颜。

      (五)

      长堤暗柳桂飘香,短袖高跟聚以常。

      娇小追声铃几串,龙钟倚杖影一行。

      桥南故事陈年酒,城北街歌妙女郎。

      最妒江流堪净月,轻松浣得好蟾光。

      (六)

      二十四桥那片月,至今未照玉人还。

      香盈翠袖惭西子,风动轻枝胜小蛮。

      知我思卿情盼盼,为谁带泪露潸潸?

      春宵相对应无恨,酒过三巡共醉颜。

      (七)

      长堤暗柳桂飘香,短袖高跟聚以常。

      娇小追声铃几串,龙钟倚杖影一行。

      桥南故事陈年酒,城北街歌妙女郎。

      最妒江流堪净月,轻松浣得好蟾光。

      (八)

      一弯冷月天边挂,快步流星过海峡。

      故土乡愁心惦记,同胞宿怨梦夹杂。

      波涛泣洒凄酸泪,凫雁沦歇苦难家。

      *亲情连血脉,何时得统大中华?

      (九)

      月明穹宇照荒洲,心梦若鸿心梦囚。

      一去十年边塞远,百嘘千问笛声忧。

      花容倾老霜华白,玉树临窗佩剑遒。

      他日会君红柳下,相思整夜晓风柔。

    [阅读全文]...

2021-12-19 01:33:27
  • 赞美丹霞山风光的古诗

  • 赞美,文学
  • 赞美丹霞山风光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丹霞山风光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首)

      有山千丈色如丹,三叠风光一径盘。

      云阁凌空人*月,岩流喷雨石生寒。

      密林涛阵斜飞鸟,阔水烟波锁画阑。

      五岳群峰冬未尽,岭南诗客正吟兰。

      (第二首)

      残暴朝昏日影斜,景物迤逦映丹霞。

      周游中原垂千处,不雅景苦州唯一家。

      闲云逸兴山河壮,裕固情歌进梦涯。

      (第三首)

      一柱峰高元气醺,九天仙女下凡尘。

      青山有字谁曾得,绿水无情莫许姻。

      乃见关河千万岁,丹霞壁立巧工神。

      幽人自爱生身处,造化贻君亦可珍。

      (第四首)

      诗闻广馥蕴群兰,龙脑竹荪彩石间。

      庙立女娲功庇护,仙飞舜帝乐盘桓。

      有钦名相张公誉,不朽雄戈薛氏颁。

      醉度丹霞光海宇,千秋璀璨一韶关!

      (第五首)

      丹霞七过南还北,壁立千峰似人刻。

      侠者云游僻乡里,清皇避暑*国。

      今朝踏至仁人域,一石飞临天地塞。

      劝尔还持筇竹杖,长老峰上任君陟。

      (第六首)

      长老峰旁散云闲,远处雨线似天帘。

      一阵急风裹春衫,片刻冷雨湿满脸。

      浴水丹霞无红色,沐雨群峰衬绿颜。

      峭路不见游人影,雨中飞步趣无边。

      (第七首)

      青山冉冉翠微堆,绿水悠悠天地开。

      一掬仙泥红粉落,几家风景一时颓。

      九千里路轻舟去,十万金鳞绿玉苔。

      高树清江明影落,幽人游子不须陪。

      (第八首)

      攀云步雾看前村,疑是仙宫错踏门。

      阳峰笔向蓝天梦,碧水横悬绿岭魂。

      敢有雄心吞日月,怕无铁臂揽乾坤。

      丹霞一片谁装点,笑把山河送子孙。

      (第九首)

      色渥如丹峣云伸,灿若明霞吐芳芬。

      何来秒曲千年奏,层林幽静鸟声闻。

      天公民间两作美,阳元山傲显精神。

      名山奇绝花欲笑,功在乐善养护人!

      (第十首)

      丹霞地貌一奇观,赤壁悬崖矗岭南。

      迤逦秀峰浮眼底,蜿蜒锦水载舟船。

      迷离梦幻烟波渺,造化神工玉宇轩。

      甲午新春登峭顶,仙山禅境逸超然。

    [阅读全文]...

2022-01-06 00:11:38
  • 《明月夜留别》唐诗鉴赏

  • 明月,唐诗
  • 《明月夜留别》唐诗鉴赏

      《明月夜留别》是唐代诗人李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男女离别,全诗以“月”为中心,写月夜的离别,从月下无声到有声,写出了有情人虽离心不离的执着深情。此诗融人与月为一体,构思新巧,比喻生动,想象丰富,风格潇洒泼辣。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明月夜留别》唐诗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李治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诗鉴赏

      唐人写月夜留别或相思的诗很多,但这一首却非常别致。诗的前两句都是复迭句,首句用两个“无”

      字,次句用两个“有”字,读起来抑扬顿挫,使人感到很有节奏。不仅如此,诗的前两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这就使诗的前两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复杂了。实际上,诗的前两句也可变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明月有光却无声”,或者为了合于*仄,也可以改为“无语离人却有情,有光明月却无声”这样就将人和月分开描写,前句写人,后句写月,但诗人此处却偏偏将人和月交织地描写在一起,两句中都有人和月。从第一句看,两人分离时都没有什么话说,而月亮也没有声音,四周很寂静,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但第二句马上一变,明月虽然无声,却有着洁白的光亮,而两人分离时虽然缄言,保持着沉默,内心里却百感交集,充满着离情别绪,这样一写,句与句之间就有一种起伏,一种变化。不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连月也有情。

      句是写两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的分手时情景,后二句转而描写离别后情景。作者是个女子,从末二句的'口气来看,第三句中的“人”也应该是指一位女子。她不仅离别有情,别后相思也依然有情。这从“人似月”三字即可看出。这三字看似*淡,言外之意都很多,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从承上讲,前二句虽然月无声,只有光,但就如同人无语却有情一样,都是有情物,而此处说“人似月”,就是说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样,仍是有情物。从启下讲,月亮每天夜里从云中映射到水中,又从水中爬到层城,年年岁岁,周而复始,表现其时间之长,而“人似月”,正是为了说明人的相思也是天天如此,夜夜如此,说明其相思时间之长之久。

      诗从月光下离人的依依惜别,到月光下闺女的独自相思,从头至尾都将人、月合写,以人喻月,以月形人,写得十分有情味,又别致。

    [阅读全文]...

2022-02-25 14:32:18
  • 二十四桥明月夜全诗赏析(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典故)

  • 明月
  •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曾经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和掌*,淮南节度使的使府在扬州,扬州在当时非常繁华,杜牧每日歌舞生涯,“十年一觉扬州梦”,当真是倜傥风流之极,杜牧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当时节度判官韩绰,韩绰也是风流儒雅之人,杜牧与他交情极深,在韩绰死后,杜牧还写了一首《哭韩绰》,足见两人深厚的友谊。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调笑诗,诗中从先江南秋景写起,借助扬州名胜二十四桥的典故,调笑友人,并借以达到怀念故人、故地的目的。从这样诙谐幽默的调侃中,我们也能够再一次看到两人深厚的友谊。

    扬州在唐代十分繁荣兴盛,历代诗人为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之美,可见一斑,而杜牧的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无疑也是一首写扬州的千古佳作,悠扬的诗调,优美的意境,让这首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得到了无数读者的好评,尤其是末尾两句,活泼俏皮,更是深受*喜爱。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一幅扬州的远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苍翠的青山隐于天际,如带的绿水接连不断,在北方,秋天早已经到来,但江南地区的草木还没有枯萎凋零的意思。扬州地处长江北岸,正是典型的江南气候,当时杜牧正在北方,扬州的秋天,无疑是风光旖旎的,这是诗人心目中的印象。

    杜牧用了“隐隐”和“迢迢”这对叠字来描写山水,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了扬州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风貌,青山绿水,更加衬托了扬州之地的繁华,而且用词用句抑扬顿挫,悠扬有致,可见在杜牧心中,对扬州是非常怀念和眷恋的,这也为下文中“调侃”故人在扬州的诗酒生活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写景兼怀人的佳句,意思是说,二十四桥明月映照着幽清的夜晚,你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又在何处教美人吹奏玉箫呢?二十四桥是扬州特有的美景佳地,诗人将回忆集中在二十四桥明月夜上,是因为这一景色最能表现扬州的风光与繁华、浪漫与悠然,同时也体现了扬州江南水乡的特点。

    杜牧当年在扬州为官时,估计经常在夜晚到十里长街一带诗酒风流,想必韩绰是和他经常一起赏游的朋友,所以此刻诗人回忆起扬州,便想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其实杜牧此处是在问候友人*况,但却采用了这样一种诙谐幽默的口吻,这收到了很好地艺术效果,既将韩绰风流倜傥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也显示出了两人深厚的友情,当然,还有对扬州生活的追忆与眷恋。

    末尾两句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将二十四桥与扬州繁华的夜生活结合了起来,非常具有代入感,仿佛令读者也身入其中,看到韩绰与许多美人月下歌舞,耳边是悠扬的洞箫声,北方秋天的夜晚是肃杀凄冷的,扬州的秋夜却是风流儒雅、青山绿水的,这样优美的意境,早已经超过了朋友间的调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秋尽之后的江南已然如此美丽,那么春暖花开的时候呢?岂不是更加迷人了!

    [阅读全文]...

2022-04-17 07:02:56
  • 《明月夜留别》赏析

  • 明月
  •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

      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

      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治诗鉴赏

      唐人写月夜留别或相思的诗很多,但这一首却非常别致。诗的前两句都是复迭句,首句用两个“无”

      字,次句用两个“有”字,读起来抑扬顿挫,使人感到很有节奏。不仅如此,诗的前两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这就使诗的前两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复杂了。实际上,诗的前两句也可变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明月有光却无声”,或者为了合于*仄,也可以改为“无语离人却有情,有光明月却无声”这样就将人和月分开描写,前句写人,后句写月,但诗人此处却偏偏将人和月交织地描写在一起,两句中都有人和月。从第一句看,两人分离时都没有什么话说,而月亮也没有声音,四周很寂静,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但第二句马上一变,明月虽然无声,却有着洁白的光亮,而两人分离时虽然缄言,保持着沉默,内心里却百感交集,充满着离情别绪,这样一写,句与句之间就有一种起伏,一种变化。不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连月也有情。

      句是写两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的分手时情景,后二句转而描写离别后情景。作者是个女子,从末二句的口气来看,第三句中的“人”也应该是指一位女子。她不仅离别有情,别后相思也依然有情。这从“人似月”三字即可看出。这三字看似*淡,言外之意都很多,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从承上讲,前二句虽然月无声,只有光,但就如同人无语却有情一样,都是有情物,而此处说“人似月”,就是说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样,仍是有情物。从启下讲,月亮每天夜里从云中映射到水中,又从水中爬到层城,年年岁岁,周而复始,表现其时间之长,而“人似月”,正是为了说明人的相思也是天天如此,夜夜如此,说明其相思时间之长之久。

      诗从月光下离人的依依惜别,到月光下闺女的独自相思,从头至尾都将人、月合写,以人喻月,以月形人,写得十分有情味,又别致。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3-08 22:14:54
  •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 月夜,杜甫,诗人
  •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月夜》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全诗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杜甫《月夜》赏析,一起来学*一下。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阅读全文]...

2022-01-01 21:47:52
  • 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 月夜
  • 公元759年,安史叛军攻陷汴州、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陷入战乱之中。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战乱阻隔了杜甫与诸弟们的联系,引起了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一诗,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驻防军中的鼓角声阻断了行人,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声大雁的哀鸣。在这个秋天,形势危急,秦州地区的驻军高度警惕,时刻戒备着,即使是在夜里,诗人依旧能够听到军营里传出来的鼓角声。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人们都躲在家中,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此时,一声大雁的哀鸣,使秋夜显得寂寥空阔的同时,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在诗人看来,这只孤雁仿佛是自己的化身,离群独飞,孤独而惆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颔联承接首联,点明时序,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在这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肃杀之气越来越多,这更能触动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诗人更是如此,仰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却认为还是家乡的月光更明亮。其实,月光无所谓哪里更明亮,诗人把不符合情理的事说得如此郑重,从中可见诗人心中难以抑制的乡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虽然有兄弟,但都各自分散,天各一方,不知道他们现居何处,无法打听他们的消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人们为躲避战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就是在这种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诗人与弟弟们失去了联系。此时,叛军已经攻陷中原地区,听闻这一战况,诗人更加为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弟弟们而担忧,但他们却生死未卜。在这一联中,“有”和“无”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痛苦。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我寄出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因为得不到弟弟们的消息,诗人尝试着按照以前的地址给他们写信,虽然希望渺茫,但除此而外,诗人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但寄出的家书却因战乱的阻隔而迟迟地寄不到地方,真可谓“家书抵万金”了。诗人无法消解心中的乡愁,又想到目前战乱还没有结束,一时之间,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沉痛不已。

    在白露之夜,孤雁的哀鸣,他乡的月光触动了诗人的乡愁,但战乱使兄弟分散,并且阻隔了道路,亲人之间不通消息,一时之间家书抵万金。诗人知道,这种痛苦的根源是国家局势的动荡,只有国家恢复了和*安定,人民才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2-01-06 13:01:58
  • 月夜古诗刘方*赏析(月夜古诗有怎么样的感情)

  • 月夜,感情
  • 唐.刘方*《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①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②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③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④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⑤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⑥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⑦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

    朦胧的月色映照着千家万户,寂静的庭院一半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一半则笼罩在暗夜的黑

    影中;抬头仰望,天宇寥廓,月色空明,星斗阑干。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这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窗纱传入诗人的耳朵

    【作品简介】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

    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创作背景】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

    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

    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

    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

    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作者简介】

    刘方*(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

    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

    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

    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阅读全文]...

2022-03-25 16:35:47
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 句子
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 语录
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 说说
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 名言
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 诗词
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 祝福
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