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月夜的古诗歌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明月夜的古诗歌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明月夜的古诗歌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明月夜的古诗歌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写明月夜的诗句
(一)
竹林深处月光华,清影灼灼隐绿桠。
草上露生星亮影,树间枝横鸟栖杈。
岩泉寂寂流幽谷,绿叶沙沙发轻哗。
谁说清风常负义,林间处处捡秋花。
(二)
姊妹同出有牡丹,雍容更是胜芝兰。
层层娇瓣情叠起,累累香笺梦著残。
带露面生俏月冷,怀愁心蕴洞萧寒。
一朝芳尽纷飞别,怕看花丛背向栏。
(三)
月明穹宇照荒洲,心梦若鸿心梦囚。
一去十年边塞远,百嘘千问笛声忧。
花容倾老霜华白,玉树临窗佩剑遒。
他日会君红柳下,相思整夜晓风柔。
(四)
吟尽相思悄问月,萧郎随梦几时还?
花间词就风流子,枝下吟来菩萨蛮。
秀目美兮流转盼,含情泪也婉然潸。
芬芳有过何余恨,离草依依低赧颜。
(五)
长堤暗柳桂飘香,短袖高跟聚以常。
娇小追声铃几串,龙钟倚杖影一行。
桥南故事陈年酒,城北街歌妙女郎。
最妒江流堪净月,轻松浣得好蟾光。
(六)
二十四桥那片月,至今未照玉人还。
香盈翠袖惭西子,风动轻枝胜小蛮。
知我思卿情盼盼,为谁带泪露潸潸?
春宵相对应无恨,酒过三巡共醉颜。
(七)
长堤暗柳桂飘香,短袖高跟聚以常。
娇小追声铃几串,龙钟倚杖影一行。
桥南故事陈年酒,城北街歌妙女郎。
最妒江流堪净月,轻松浣得好蟾光。
(八)
一弯冷月天边挂,快步流星过海峡。
故土乡愁心惦记,同胞宿怨梦夹杂。
波涛泣洒凄酸泪,凫雁沦歇苦难家。
*亲情连血脉,何时得统大中华?
(九)
月明穹宇照荒洲,心梦若鸿心梦囚。
一去十年边塞远,百嘘千问笛声忧。
花容倾老霜华白,玉树临窗佩剑遒。
他日会君红柳下,相思整夜晓风柔。
《月夜》诗歌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夜》诗歌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夜》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北斗、南斗:星宿名。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点评
《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明月夜留别》唐诗鉴赏
《明月夜留别》是唐代诗人李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男女离别,全诗以“月”为中心,写月夜的离别,从月下无声到有声,写出了有情人虽离心不离的执着深情。此诗融人与月为一体,构思新巧,比喻生动,想象丰富,风格潇洒泼辣。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明月夜留别》唐诗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李治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诗鉴赏
唐人写月夜留别或相思的诗很多,但这一首却非常别致。诗的前两句都是复迭句,首句用两个“无”
字,次句用两个“有”字,读起来抑扬顿挫,使人感到很有节奏。不仅如此,诗的前两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这就使诗的前两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复杂了。实际上,诗的前两句也可变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明月有光却无声”,或者为了合于*仄,也可以改为“无语离人却有情,有光明月却无声”这样就将人和月分开描写,前句写人,后句写月,但诗人此处却偏偏将人和月交织地描写在一起,两句中都有人和月。从第一句看,两人分离时都没有什么话说,而月亮也没有声音,四周很寂静,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但第二句马上一变,明月虽然无声,却有着洁白的光亮,而两人分离时虽然缄言,保持着沉默,内心里却百感交集,充满着离情别绪,这样一写,句与句之间就有一种起伏,一种变化。不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连月也有情。
句是写两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的分手时情景,后二句转而描写离别后情景。作者是个女子,从末二句的'口气来看,第三句中的“人”也应该是指一位女子。她不仅离别有情,别后相思也依然有情。这从“人似月”三字即可看出。这三字看似*淡,言外之意都很多,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从承上讲,前二句虽然月无声,只有光,但就如同人无语却有情一样,都是有情物,而此处说“人似月”,就是说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样,仍是有情物。从启下讲,月亮每天夜里从云中映射到水中,又从水中爬到层城,年年岁岁,周而复始,表现其时间之长,而“人似月”,正是为了说明人的相思也是天天如此,夜夜如此,说明其相思时间之长之久。
诗从月光下离人的依依惜别,到月光下闺女的独自相思,从头至尾都将人、月合写,以人喻月,以月形人,写得十分有情味,又别致。
刘方*的月夜诗歌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方*的月夜诗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月 夜
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杜甫《月夜》诗歌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月夜》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夜》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原文】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看,读*声。
3.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闺中:指妻子。“闺中人”的省称。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只有”。独看:一个人看。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怜:怜悯。小儿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忆长安:怀念长安。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带有脂粉香的雾气。云鬟:乌黑如云的头发。湿,打湿。设想夜深雾起,妻子的鬟发被水气沾湿了。清辉:指月光。玉臂;洁白如玉的臂膀。寒:感到凉意袭来。○设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无限。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何时:什么时候。期盼之词。倚:相倚。虚幌:薄而轻的帷幔。“倚虚幌”是团聚的具体形象。双照:“双”承“独”,“照”承“月”,月光同照两人,反衬此刻“独看”。泪痕干:眼泪不再流淌。反衬此刻妻子涫流不止。○末二句表示对团聚的期望。以设想团圆的情景结,仍扣月夜。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翻译】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评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讲解】
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当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的一个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改元至德。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把家人安置在羌村之后,只身奔往灵武的肃宗行在,想为国效力,不料在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押往长安。因官职卑微,也没有什么名声,未被囚禁,但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句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悬念之苦。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她)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须溪()云:‘愈缓愈悲’是也。”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这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绘了一个似乎*在身旁却又远在天边的幻象,诗人神思恍惚的情态也可以想见。明末王嗣奭《杜臆》云:“语丽而情更悲”。“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雾”,夜雾本无香,香是从云鬟中散出。“云鬟”,妇女如云一样的鬓发。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何时能团聚,双双依偎在薄帷前,共赏和今天一样的月光?让月光照干我俩两地相思的泪痕!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曾经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和掌*,淮南节度使的使府在扬州,扬州在当时非常繁华,杜牧每日歌舞生涯,“十年一觉扬州梦”,当真是倜傥风流之极,杜牧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当时节度判官韩绰,韩绰也是风流儒雅之人,杜牧与他交情极深,在韩绰死后,杜牧还写了一首《哭韩绰》,足见两人深厚的友谊。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调笑诗,诗中从先江南秋景写起,借助扬州名胜二十四桥的典故,调笑友人,并借以达到怀念故人、故地的目的。从这样诙谐幽默的调侃中,我们也能够再一次看到两人深厚的友谊。
扬州在唐代十分繁荣兴盛,历代诗人为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之美,可见一斑,而杜牧的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无疑也是一首写扬州的千古佳作,悠扬的诗调,优美的意境,让这首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得到了无数读者的好评,尤其是末尾两句,活泼俏皮,更是深受*喜爱。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一幅扬州的远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苍翠的青山隐于天际,如带的绿水接连不断,在北方,秋天早已经到来,但江南地区的草木还没有枯萎凋零的意思。扬州地处长江北岸,正是典型的江南气候,当时杜牧正在北方,扬州的秋天,无疑是风光旖旎的,这是诗人心目中的印象。
杜牧用了“隐隐”和“迢迢”这对叠字来描写山水,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了扬州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风貌,青山绿水,更加衬托了扬州之地的繁华,而且用词用句抑扬顿挫,悠扬有致,可见在杜牧心中,对扬州是非常怀念和眷恋的,这也为下文中“调侃”故人在扬州的诗酒生活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写景兼怀人的佳句,意思是说,二十四桥明月映照着幽清的夜晚,你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又在何处教美人吹奏玉箫呢?二十四桥是扬州特有的美景佳地,诗人将回忆集中在二十四桥明月夜上,是因为这一景色最能表现扬州的风光与繁华、浪漫与悠然,同时也体现了扬州江南水乡的特点。
杜牧当年在扬州为官时,估计经常在夜晚到十里长街一带诗酒风流,想必韩绰是和他经常一起赏游的朋友,所以此刻诗人回忆起扬州,便想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其实杜牧此处是在问候友人*况,但却采用了这样一种诙谐幽默的口吻,这收到了很好地艺术效果,既将韩绰风流倜傥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也显示出了两人深厚的友情,当然,还有对扬州生活的追忆与眷恋。
末尾两句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将二十四桥与扬州繁华的夜生活结合了起来,非常具有代入感,仿佛令读者也身入其中,看到韩绰与许多美人月下歌舞,耳边是悠扬的洞箫声,北方秋天的夜晚是肃杀凄冷的,扬州的秋夜却是风流儒雅、青山绿水的,这样优美的意境,早已经超过了朋友间的调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秋尽之后的江南已然如此美丽,那么春暖花开的时候呢?岂不是更加迷人了!
中秋明月故人情感诗词六首:故人心似中秋月,二千里外故人心
用月亮代表一片诚挚的相思和牵挂之情,早在有中秋节之前。
年代真的是久远而不可考。因为上古的人们更接*自然,如同我们的童年,看见美丽的光芒常常痴迷很久,又往往记得那月光下的人和人温暖的互动。
故人,不是指故去和死去的人,在相当长的汉语语境当中,它是指的你熟悉的人,他们是一切熟悉的人,是兄弟姐妹,是同窗同学,是和你有过交集的童年伙伴,是岁月中回望和你发生过感情和关联的人。
故人的分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支撑过你的成长和感情。通常古人会把熟悉又有段时间不见的朋友称呼为”故人“,但其实“故人”也包括了曾经发生过爱慕爱恋的女性。
在明月的光芒如衣裳一样覆盖在你身上,那些亲人和故人的思念,是一种天然的思绪,飘荡在月光下。
最早出现“故人”的文字是在春秋时代的《庄子》里,但是最初的文字是语言思想的记录,可以知道“故人”这个词,起源和使用更古老。古老在诗经之前,文字之前。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最早的明月友情诗是在《古诗十九首》,
这是秋冬的月光,蟋蟀还叫唤在东边的墙壁见,一个男人在明月下徘徊,想到的是他的同窗好久,曾经两个人一起读书,一起登高如飞。
虽然这里写的是怨恨之词,说你们不记得我们曾经相处的美好,把我忘记了,把我丢在这无情的地老天荒的月亮下,你们哪里记得当初的友谊?那些都是假的。
实际有爱才有怨恨,有牵挂才有伤心。只是汉朝末年,他的朋友在外面也未必是真的忘了他,或者音讯不通,或者是自身茫茫,生死都没有知道。
我一念及此,忽然潸然,这明月下的怨恨,也是爱啊,因为他一直惦记他们。
”芳洲有杜若。可以赠佳期。
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
行行未千里。山川已间之。
离居方岁月。故人不在兹。
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
安得同携手。酌酒赋新诗。“谢朓[南北朝]《怀故人诗》
唐朝之前,是没有中秋节这个节日的,但是会有秋天的明月,且当时的人,多在秋天月明之夜登高祈福。古代读书不容易,也倍加珍惜一起读书的同学,或者有好感的朋友。在少年和年轻时代,读书不但获得知识,更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是感情的重要交流场所,此时结下的友谊更纯真动人。
时到今日,童年少年结实的朋友,同学,仍旧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友情资源。当我们离别后,这种感情往往经历岁月更加醇厚,甚至持续终生。
比如谢朓在离开朋友后,到了秋天,他看到地上开满杜若花,天上有美丽的月光,忍不住想起了知心的故人。我离开你还不到一年,却惆怅你不在我身边。
这清风吹动帘幕,一轮孤独的月亮升上天空,如果是从前,我们一定会把酒写诗,一起畅谈热闹,但现在,我只能对着月亮,写下我对你的相思。什么时候能够携手一起,在月光下重温美好岁月?
这首诗比《古诗十九首》直白动人,或者这个时代还有所谓的安稳,知道故人安好,只是等待一场重逢,没有怨恨,只有牵挂和惆怅。那皎洁的明月,照见纯洁牵挂的内心。
古人是发自内心的珍惜朋友,因为许多人离开家乡,在外读书,同龄人,同学,同乡,这些都是人海中的难得的同类项,支撑和陪伴着你的成长,让你闯荡世界的同时,又是最好的救生圈,有现实的,也有心灵的。
月亮在树上Moon over trees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楼)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唐朝白居易时代,还没有中秋节这个称呼,但是八月十五是法定的节假日,这个节日基本涵盖了后世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比如祭祀祖先月神,阖家团圆,也是重要的社交时段,有重要一项功能,就是牵起或者怀念友谊。
元稹和白居易虽然不是同乡和同窗,但是他们是同一批的进士,分在同一个部门做事,两个人有着同样对于文字的敏感和时局的共鸣,很快由同僚变成了知己,而且两个人当时都不宽裕,相同的处境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和精神上中互相支撑,情同兄弟。
所以当元稹因为耿直得罪*而被皇帝贬谪到江陵,白居易感同身受,坐立不安。
虽然这个中秋节,他还在皇宫的翰林院值守,心早已经飞到元稹的江陵荆州。
白居易比元稹大七岁,在日常生活中,元稹大气外向,但是不会照顾自己,白居易因为小时候生活艰苦,就一直是病秧子,反而很会生活和养生。
所以他担心元稹是自然的。这家伙,不知道在那边怎么安排自己,这又是贬官,又是外放,元稹性格刚烈,只怕心里有很多不痛快。
于是这个八月十五,他赶紧写了一首诗。
这里的月光虽然美,可是我牵挂两千里外的你,想必你今夜也在看月亮吧。
我就是担心你那个江陵,不像北方多晴少雨,只怕那边今夜没有月亮。
这潜台词并不是要求元稹一定要看月亮,而是希望他赶紧回信,那边天气如何,你住的如何,有没有生病,心情可好?
这二千里外故人心,有一多半是说自己,放心不下他。而也担心元稹受到这样的挫折,看见月亮,远离京城和家乡,心情悲凉。
说实话,友谊做到如此程度,我都感慨啊。这才是患难与共,牵肠挂肚的故人,绝对不是虚词。
当然,能够给白居易做兄弟,元稹也不惭愧,元稹会经营,不像白居易又穷又老实,白居易生活中重大的经济坎,都是这位小兄弟想办法接济,哪怕他自己也并不富裕。
唐.刘方*《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①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②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③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④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⑤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⑥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⑦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
朦胧的月色映照着千家万户,寂静的庭院一半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一半则笼罩在暗夜的黑
影中;抬头仰望,天宇寥廓,月色空明,星斗阑干。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这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窗纱传入诗人的耳朵
【作品简介】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
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创作背景】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
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
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
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
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作者简介】
刘方*(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
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
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
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月夜下路边的樱花瓣
被风吹得像个一个仙女跳舞
那婉转动听的琴声
那飘飘落下的樱花瓣
就是像历经沧桑的人回到自己的童年
被遗忘的童年再度惊过脑海
一个女孩在樱花树下
想着曾经妈妈说过的话
女儿,你己长大了,要学会照顾好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靠自己好好生活下去
一惊过脑海才回神望着月夜之樱花瓣
谁不能会视为月夜之樱花舞?
因为月夜下的樱花林边有人正跳着舞
所以能视为月夜之樱花舞
一个女孩躲在樱花树下
默默滴哭泣而不放声
她不知道前方的道路会如此迷茫
她哭泣,或许是因为迷途未知的恐惧
或许连她自己也不知原因
晨光总会出现
或许下个晨光出现之时
迷途不在,恐惧也不在
是一个谜
待下一次樱花飞舞时
一切未知便豁然开朗
明月夜的古诗歌
明月夜别留的古诗
月是故乡明月夜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夜的古诗
霞山明月夜是古诗里的
明月的古诗歌曲
杜甫的24桥明月夜古诗
皎皎明月夜的古诗词
描写扬州明月夜的古诗
床前明月光的古诗歌
描写月夜的现代诗歌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的古诗
关于中秋明月的古诗词诗歌
明月日歌的古诗
夜晚明月的古诗
今夜明月的古诗
关于夜空的明月的古诗
明月歌的古诗视频
明月歌的古诗李白
上元夜吟明月的古诗
夜空的明月古诗词
歌咏明月的古诗词
《明月歌》的古诗朗诵
明月歌的古诗作者
月夜的古诗月夜的古诗
夜晚跟明月的古诗词
清凉明月挂夜空的古诗
静夜诗中的关于明月的古诗是
云月夜的古诗
月夜唐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