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于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99) 语录(31) 说说(66) 名言(23) 诗词(2k+) 祝福(7) 心语(3k+)

  • 古诗《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古诗《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望天门山古诗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的*,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现指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的。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名家点评

      《入蜀记》:(出姑熟)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阅读全文]...

2022-02-11 00:55:51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启发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少壮年华不努力,待到年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阅读全文]...

2022-02-12 11:43:24
  • 元日古诗的思想感情(元日古诗的讲解及赏析)

  • 思想,感情
  • 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是新的第一天。

    古时,人们十分重视这一天。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今天是正月初一,隐娘想分享8首元日诗词,送你最温暖的祝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春风送暖。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新年来了,一切都预示着希望,愿你的2020年,希望满满,如爆竹般热烈喜悦。

    《元日》

    唐·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四海升*,岁月静好。沐浴在春风里,让人心旷神怡。

    2020年,愿你的未来,温暖常在,春风无限。

    《元日》

    宋·王十朋

    元日年年见,天涯意故长。

    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

    白发又新岁,黄甘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有些朋友,只有在春节的时候见面,*时就天各一方。

    如果和友人能日日常相见,那么人生会拥有许多欢乐。

    2020年,愿你和朋友,能常见常聚,友谊万年。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这一年元日,杜甫抱着儿子宗武,满是怜爱。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了孩子,就会有了许多欢乐。生活再难,看看孩子可爱的笑脸,就会烦恼全消。

    2020年,愿你和孩子,笑颜常开,幸福满满。

    《元日述怀》

    唐·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这个元日,卢照邻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庆大唐的春天,乡间的风景是那么迷人,愿年年如此,共享美好生活。

    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说明一切都顺利。2020年,愿岁月长好,人长安。

    《元日早朝》

    唐·耿湋

    [阅读全文]...

2022-02-15 21:44:57
  • 万山潭作古诗的翻译(万山潭作古诗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附图)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孟浩然诗集就是宋代蜀刻本,这个本子中的这首诗题作《岳阳楼》,第二联作“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唐代殷璠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后一句也作“波动岳阳城”。孟浩然的后辈、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他的《郢州孟亭记》中引此句也作“动”。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西清诗话》,南宋的《唐诗纪事》,元代的《瀛奎律髓》也都作“动”,敦煌写本亦作“动”。也就是说,直到元代,人们读到的这句诗都是“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那么,“撼”字从何而来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明代人的改写,因为明代以后的孟集才开始出现“波撼岳阳城”的写法。一个“撼”字,洞庭湖那种波涛壮阔、摇撼天地的气势喷薄而出,相比之下,“动”字就太普通了。正是因此,改写后的版本流布更广,不少人还以“撼”字为例,分析孟浩然炼字的妙处。如果这个字真是明人所改,孟浩然先生应该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异代知音。

    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和谐,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是孟浩然奉献给我们的最为清新动人的诗篇。只有在一个生命力爆棚的诗人笔下,才会喷涌出如此的童趣诗心。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修炼到心无杂念的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纯朴自然的高度。诗人将花开花落,鸟鸣风雨与*静随和的情感融为一体,让焕然一新万物化合出生意盎然的意境,并由此引爆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诗意。

    [阅读全文]...

2022-02-01 15:37:43
  • 已亥杂诗龚自珍简介(五年级己亥杂诗思想感情)

  • 五年级,思想,感情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内容主旨

    这首诗托物言志,写诗人辞官回乡的复杂心情,表明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品格和奉献精神。

    译文

    在弥漫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策马东去从此便只身漂泊天涯。(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出了无限离愁,流露出作者天高地远、天涯漂泊的苍茫迷惘之感。)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阅读全文]...

2022-03-12 15:06:57
  • 清明古诗杜牧的思想感情(杜牧清明赏析)

  • 清明,思想,感情
  • 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变得忙碌起来。这个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节日,又叫做踏青节和祭祖节。它有很多*俗,但踏青和祭祖这两个活动是最主要的。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清明节。一个是自然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和气候的运行有关,相对应的是自然界温度的变化和一些农事活动。

    另一个方面是人文活动,就是人为安排的项目,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健身娱乐等*俗。

    诗词歌赋在古代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更贴*社会生活实际,更贴*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诗歌作品记录了古人清明节的风俗风貌。

    古人清明节到底有哪些具体风俗,节日前后他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不用我们去翻阅查考复杂繁琐的文献资料,读一读诗词我们就有足够的理解。这些诗词大体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写踏青春游

    春天阳气生发,温度快速回升,阳光明媚,百草丰茂,鸟语花香。特别是清明处于仲春时节,更适宜于户外活动。到大自然里呼吸新鲜空气,登山越野,观花赏草,更是一种时尚。

    同时还有拔河、荡秋千、踢球打毽子、放风筝等健身娱乐活动。杜甫的名篇《丽人行》就是记载当时春游曲江的盛况,程颢的《郊行即事》也是写的踏青乐而忘归的情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

    二、写扫墓祭祀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在慎终追远怀念先人方面,中元节即七月半大多是在家里化袱烧纸钱,只有清明节才登山亲临坟茔祭拜。

    扫墓就是要到实地去打扫墓地,焚香烧纸,进献祭品,并和逝去的祖宗亲人对话,默默祈祷,告之以家中的具体情况,寄托自己的崇敬和哀思。高翥的《清明日对酒》等就是记载扫墓的情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三、写田园农事

    清明时节正是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春耕春种时期,田野里树木花草发芽开花,像桃树樱桃等早熟的品种也挂上了小小的果实。同时植树插柳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农事活动。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古代以农耕为主,这个时候人们在犁田耙地,准备培育水稻蔬菜了。南去越冬的燕子都飞了回来,它们又在水田上空飞翔,衔着新泥筑巢。黄庭坚的诗《清明》等就是写的这方面的内容。

    清明佳节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黄庭坚《清明》)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韦应物《寒食》)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朱敦儒《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四、写思乡怀亲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既然是祭祀已逝祖宗长辈的节日,就不免会引起对家中亲人的珍爱和关切。特别是远在异乡的文人士大夫和做生意的商人,清明节不能赶回家乡祭祖,不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很遗憾的。

    很多诗词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其中杜牧的《清明》更为突出。什么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指浪迹天涯的游子那种孤独和寂寞,那种愧对祖宗愧对家人的内疚和自责。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五、写人生感慨

    岁月匆匆太无情,人生路上本来就很艰难,再加上这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到来,人们在禁烟禁火纪念介子推纪念先祖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其中多是对古代仁人志士的崇敬和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王禹偁就把清明节写得很清冷,生活清苦困顿,节日过得像山野庙宇里的和尚一样。而他的《清明日独酌》,更是表达了自己被贬谪为团练副使这个清闲职位的不满,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问题。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阊门即事》)

    上面所列的清明节诗词,只是选用了带清明字样的诗句,大家如果有兴趣要读全诗,可以按图索骥去找了来读。当然清明节的诗词还有很多,反映的内容也不止上面这五种,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阅读全文]...

2022-06-21 07:53:51
  • 春夜喜雨的思想感情

  • 感情,思想,阅读
  • 春夜喜雨的思想感情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春夜喜雨的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好像懂得时令节气,当万物萌生,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它有多么“好”!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之所以“好”,不仅好在适时,而且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写到这里,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不求人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它细柔无声地轻轻飘洒。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作 者喜得睡不着,临窗远望,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都得到润泽。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将会汇成花的海洋。

      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可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欢喜之情。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赏析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鉴赏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时间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读春夜喜雨有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刚翻开课本,就进入到了古诗词的怀抱……

    [阅读全文]...

2022-03-28 01:53:17
  • 表达思想感情的经典诗句

  • 思想,感情,经典
  •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2、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戴叔伦《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6、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4、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15、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阅读全文]...

2022-03-18 14:37:45
  • 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古代,情感,诗歌
  •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导起感慨而抒*怀抱负的诗。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通常会和咏史诗结合在一上进心,并”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常见主题:

    1、悲叹怀才不遇。如《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2、抒发昔盛今衰愤慨。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3、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现了统治者的腐败。

    4、同情下层人民。如《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

    *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乌衣巷:《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附:《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漂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义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阴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漂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家,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象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化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译文:船上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开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阅读全文]...

2021-12-27 01:20:52
  • 夏夜追凉古诗赏析及思想感情(夏夜追凉翻译)

  • 夏夜,思想,感情
  • 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鉴赏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诗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阅读全文]...

2022-02-19 15:17:09
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句子
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语录
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说说
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名言
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诗词
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祝福
汾上惊秋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