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关于春雨宋陆游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雨宋陆游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雨宋陆游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春雨宋陆游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55) 语录(25) 说说(38) 名言(4) 诗词(2k+) 祝福(4) 心语(164)

  •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鉴赏

  • 陆游,春雨,诗人
  •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鉴赏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下面是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鉴赏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临安春雨初霁⑴

      世味⑵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⑶京华⑷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⑸明朝⑹卖杏花。

      矮纸⑺斜行⑻闲作草⑼,晴窗⑽细乳⑾戏分茶⑿。

      素衣⒀莫起风尘叹⒁,犹及清明可到家。

      词句注释

      ⑴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⑶客:客居,原作“驻”,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

      ⑹明朝(zhāo):明日早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

      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校按:分茶指宋人饮茶之点茶法,乃将茶置盏中,缓注沸水,以茶筅或茶匙搅动,无何盏而现白色浮沫,即所谓细乳。

      ⑿戏,原作“试”,据钱仲联校注本改。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白话译文

      *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创作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全诗鉴赏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士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茶盐公事;家居五年,更是远离政界。所以诗的开头就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浇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睛窗”,“细乳”即是点茶时泛起白色的泡沫。“分茶”是高超的点茶技艺,要在茶汤中写出文字图像。也称戏茶。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戏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扩展: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阅读全文]...

2022-06-21 03:15:57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陆游,春雨
  •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翻译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只身住在小客楼上,夜里一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感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阅读全文]...

2022-04-25 01:13:02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陆游,春雨
  •   《临安春雨初霁》

      作者: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翻译: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

      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只身住在小客楼上,

      夜里一听到春雨淅淅沥沥,

      明天早上,

      深幽的小巷中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

      闲时写写草书,

      在小雨初晴的窗边,

      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作为一介素衣,

      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感叹,

      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阅读全文]...

2021-12-05 12:26:47
  • 陆游的爱国的古诗

  • 陆游,爱国
  • 陆游的爱国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的爱国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

      《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手枭逆贱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矩野受黄河倾;

      *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

      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阅读全文]...

2022-02-27 21:04:34
  • 陆游的爱国古诗

  • 爱国,陆游,文学
  • 陆游的爱国古诗(精选15首)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作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示儿》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书愤五首·其一》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关山月》

      作者: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7、《金错刀行》

      作者: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

      8、《水调歌头·多景楼》

      作者: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渺着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阅读全文]...

2022-03-31 23:54:39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及感悟

  • 陆游,春雨,感悟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及感悟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所接触的人和事而备受启迪,为了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可以写一篇感悟的文章。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写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及感悟,欢迎大家分享。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翻译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只身住在小客楼上,夜里一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感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陆游诗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陆游诗赏析感悟】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诗是淳熙十三年陆游在山阴时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的时候所作。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不是有点奇怪吗?

      颔联点出“诗眼”。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到深巷叫卖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湿漉漉、绿幽幽、亮晶晶、香喷喷的春色,浓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远。但细品一下,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在这春夜里他为何事辗转反侧呢?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又能给他一些什么样的愉悦和抚慰呢?不能。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独自惆怅。接下去的头联不更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吗?“闲作草”、“戏分茶”,一生出入于战场生死,贯游于天南海北,时刻思虑着报国和爱民的陆游,竟也“ 闲”而又“戏”了!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

      尾联虽不象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和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却也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

      整个一首诗,虽然写春,却不是欢春;虽不是伤春,也是“薄”春。春天虽美,但在心情郁闷的作者心目中,却引不起多少留恋。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初霁》极不相似。《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在临安写了此诗。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他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历史公断。《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诗人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急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我们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阅读全文]...

2022-02-27 13:39:32
  •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有哪些

  • 诗人,陆游,爱国
  •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有哪些

      引导语:陆游是南宋爱国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但爱国热情还是不减。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陆游的20首诗词,欢迎大家阅读!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梅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7、《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9、《渔家傲》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

      鬓丝几缕茶烟里。

      10、《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1、《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2、《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阅读全文]...

2022-07-14 01:41:10
  • 陆游示儿古诗及翻译

  • 陆游,诗人
  • 陆游示儿古诗及翻译

      引导语:《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下文就是这首诗的古诗原文以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学*。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翻译]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 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 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 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 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名家评析

      宋·梅尧臣《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明·徐伯龄《蟑精焦》:“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

      明·胡应麟《诗薮》:“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

      清·贺贻孙《诗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陈友冰、杨福生《宋代绝句赏析》:“诗的'三、四两句来了个大幅度的时空跳跃,由生前突然转为死后,由悲愤转为希望。”

      姚奠中《唐宋绝句选注析》:“二句‘但’字一转,引出‘不见九州同’,突出一个‘悲’字。”

      示儿对后世的影响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其他评述陆诗,特别提到《示儿》诗,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具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此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写:“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历代爱国诗中,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创作背景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阅读全文]...

2022-05-19 12:10:51
  • 古诗《咏梅》陆游朗诵(陆游的咏梅诗原文)

  • 咏梅,陆游
  •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原文: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一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被选入沪教版语文书 试用本第3版 第3单元宋词集粹<;下>;),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名家评价: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末句想见劲节。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续集》:排涤陈言,大为梅誉。

    明·钱允治《类编笺释续选草堂诗馀》:言梅虽零落,而香不替如初,岂群芳所能妒乎?

    *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咏梅,取神不取貌,梅之高格劲节,皆能显志。起言梅花开之处,骤外断桥,不在乎玉堂金屋;寂寞自开,不同乎浮花浪蕊。次言梅开之时,又是黄昏,又是风雨交加,梅之遭遇如此,故惟有独自生愁耳,下片,说明不与群芳争春之意;“零落”两句,更揭出梅之真性,深刻无匹,咏梅即以自喻,与东坡咏鸿同意。东坡、放翁,固皆忠忱郁勃,念念不忘君国之人也。

    *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亦作者身世之感,但借梅抒出之。上半阕写所遇之世,如此堪愁。下半阕写其生*,不慕荣华而品质坚贞,如梅之耐寒,虽“零落成泥”而香不灭也。

    [阅读全文]...

2022-05-21 13:31:38
  • 陆游的爱国古诗10首

  • 陆游
  •   一生笔耕不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的雄奇奔放与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者: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作者: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作者: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渺着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作者: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作者:陆游

      中原草草失承*,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阅读全文]...

2022-05-02 06:59:21
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 句子
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 语录
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 说说
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 名言
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 诗词
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 祝福
春雨宋陆游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