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甘露僧舍古诗的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宿甘露僧舍古诗的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宿甘露僧舍古诗的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宿甘露僧舍古诗的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宿甘露僧舍》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宿甘露僧舍》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宿甘露僧舍①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①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
1.“天共流”描绘出水流浩荡、水天相连的阔大景象,开篇即为全诗营造壮阔的意境;与结句的想象相照应。(意思对即可。)
2.示例:同意。全诗从水天共流、长风万里的雄伟景象,想象到驶入大海的开阔自由,既流露出乘风破浪的快意,又表达了冲破现实羁绊、纵横广阔天地的豪情,可谓境界阔大,立意高远。(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
二:
(1)诗评家说,本诗中“放入”二字显得很有气魄,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一点作出评论。(4分)
参考答案:
(1)同意,她使通常的开窗欣赏景色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了作者的胸襟和气魄,使整首诗的格调显得豪迈高昂。
(2)用到的技巧有:嘘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千峰在侧,沉雄悲壮的松涛,就在窗下轰响,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将读者带人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中。夸张,后两句,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大江气势,索性打开窗扉,放长江如室内,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所造了一种豪壮之美。其余还有如寄情于景等。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三:
①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答: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
赏析
这首诗看似直白好懂,其实不然,未经深思的人很容易误解诗中的含义。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乍一看,这似乎是在说,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果真如此吗?再细一考虑,很快发现不对劲:北固山虽高,也绝没有到高耸入云的程度,何况诗人身处房间之中,既非远眺,何来云气?说“万壑”悉在“床底”,似也不谐,万壑松涛之事,山中也许会有,但从下文“银山拍天浪”来看,长江既有如此威势,自然是炸雷般响,诗人怎么可能听得到区区风声呢?所以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实则破绽百出。
其实本诗没有铺垫,通篇都是写江。
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
有如此雄壮的长江,诗人怎能错过?诗人想象着江水翻天卷地的气概,想象着那银山一般拍击天穹的巨浪,不禁胸怀激荡,想要一睹长江风采,“要看”二字将诗人按捺不住的向往和兴奋直接呈现,逗出了全诗的高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为何是放入?自然是长江先前想要入窗而不得,诗人到此刻才将它放了进来。可哪里有体现呢?此刻我们忽然明白,原来所谓“枕中云气”,所谓“床底松声”,都是长江有意而为。长江想要冲进房间,好让诗人欣赏自己的奇伟,便先以枕云相示,后以骇浪相呼,不停地邀请着诗人,召唤着诗人,诗人便再也无心睡眠,欣然开窗,与长江陶醉在了一起。明明是诗人向往长江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却成了长江招引着诗人去欣赏,通篇用反客为主而不露痕迹,前后呼应之间又只觉一气呵成,笔法实在高超。
这首诗不仅写江,而且像江,它是有江的性格的,而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精神状态,想必也是同这长江一般,雄豪奇伟,有囊括宇宙的雄心吧!
有关曾公亮《宿甘露僧舍》全诗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很是熟悉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曾公亮《宿甘露僧舍》全诗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自曾公亮《宿甘露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⑴甘露: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重建。北固山下临长江,当时江阔十余里。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⑵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⑶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译文
床枕上弥漫着云气,使我恍若睡在千峰之上;阵阵松涛从万壑传来,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我忍不住想去看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扑进了我的窗栏。
赏析:
《宿甘露僧舍》是北宋诗人曾公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长江的雄伟壮观、气势宏大,表现出作者对长江盛况的的赞叹与热爱。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因此这首诗着力描绘地势,在构思时,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诗题是“宿甘露僧舍”,所以围绕“宿”字展开。睡在寺里,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起二句是睡在床上的感受与幻想,是通过感官来证实它存在,虽然没有具体的肯定,逼真感很强,尽管北固山没有千山万壑存在。“云气”、“松声”,一在枕上,一在床下,都反映了江水之猛劲;而感觉到云气,凝听到松涛,也反映了诗人心底的宁静。这两句写*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末句构思很奇特,仍用幻笔,不说开窗看如雪白浪,而说奔腾翻滚的长江被“放”进窗来,把长江的气势写透写活,作者眼前似乎看到浪花要扑进窗来的奇观,深深地被长江的伟观所震撼。“放入”,自然是长江先前想要入窗而不得,诗人到此刻才将它放了进来。原来所谓“枕中云气”,所谓“床底松声”,都是长江有意而为。长江想要冲进房间,好让诗人欣赏自己的奇伟,便先以枕云相示,后以骇浪相呼,不停地邀请着诗人,召唤着诗人,诗人便再也无心睡眠,欣然开窗,与长江陶醉在了一起。明明是诗人向往长江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却成了长江招引着诗人去欣赏,通篇用反客为主而不露痕迹,前后呼应之间又只觉一气呵成,笔法高超。这一写作及炼字方法,与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相仿,但杜诗写的是静态,曾诗写的是动态,更具魄力,只有稍后的王安石绝句“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与媲美。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诗人对此不无隐忧。“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语言质朴、*中见奇。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宿甘露寺僧舍》
作者: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1、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2、松声万壑: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谷,山沟。
3、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翻译:
云雾弥漫在枕边,
山峰环绕在*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
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
只要一打开窗子,
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赏析: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两句写*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放入”可说是再*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
《宿甘露寺僧舍》原文及译文
《宿甘露寺僧舍》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宿甘露寺僧舍》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宿甘露寺僧舍》原文:
曾公亮〔宋代〕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宿甘露寺僧舍》译文:
枕中微湿,好似身处云峰之间;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户,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宿甘露寺僧舍》赏析: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诗人对此不无隐忧。“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语言质朴、*中见奇。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因此这首诗着力描绘地势,在构思时,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诗题是“宿甘露僧舍”,所以围绕“宿”字展开。睡在寺里,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这起二句是睡在床上的感受与幻想,是通过感官来证实它存在,虽然没有具体的肯定,逼真感很强,尽管北固山没有千山万壑存在。“云气”、“松声”,一在枕上,一在床下,都反映了江水之猛劲;而感觉到云气,凝听到松涛,也反映了诗人心底的宁静。这两句写*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
“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末句构思很奇特,仍用幻笔,不说开窗看如雪白浪,而说奔腾翻滚的长江被“放”进窗来,把长江的气势写透写活,作者眼前似乎看到浪花要扑进窗来的奇观,深深地被长江的伟观所震撼。“放入”,自然是长江先前想要入窗而不得,诗人到此刻才将它放了进来。原来所谓“枕中云气”,所谓“床底松声”,都是长江有意而为。长江想要冲进房间,好让诗人欣赏自己的奇伟,便先以枕云相示,后以骇浪相呼,不停地邀请着诗人,召唤着诗人,诗人便再也无心睡眠,欣然开窗,与长江陶醉在了一起。明明是诗人向往长江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却成了长江招引着诗人去欣赏,通篇用反客为主而不露痕迹,前后呼应之间又只觉一气呵成,笔法高超。这一写作及炼字方法,与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相仿,但杜诗写的是静态,曾诗写的是动态,更具魄力,只有稍后的王安石绝句“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与媲美。
作者简介:
曾公亮(998年-107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章事等。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1.《宿甘露寺僧舍》宋朝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2.《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宋朝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
3.《题甘露寺中峰·六朝晴树一江秋》宋朝
方岳
六朝晴树一江秋,尽入风烟顶{左宁右页}头。老手更擎江色出,小亭景却胜於楼。
4.《甘露寺东轩》唐朝
周繇
每日怜晴眺,闲吟只自娱。山从*地有,水到远天无。老树多封楚,轻烟暗染吴。虽居此廊下,入户亦踌蹰。 …
5.《诸公邀登甘露寺留别》明朝
吕时臣
天风飘忽绩袍轻,两度登临慰客情。疏磬雨催山寺晓,乱帆春放海门晴。江回铁瓮三吴尽,潮过金陵七泽*。明日别离何处问,断肠烟树漫芜城。
6.《题润州甘露寺》唐朝
张祜
千重构横险,高步出尘埃。日月光先见,江山势尽来。 冷云归水石,清露滴楼台。况是东溟上,*生意一开。
7.《甘露寺》宋朝
俞桂
占断淮南势,西风入鬓毛。一江流不尽,多景最为高。斜日迷烟树,孤帆送客舠。兴怀人物少,今古等秋毫。 …
8.《甘露寺》宋朝
杨蟠
沧江万里对朱栏,白鸟群飞云复还。云捧楼台出天上,风飘钟磬落人间。银河倒泻分双月,锦水西来转几山。今古冥冥谁借问,且持玉爵…
9.《题甘露寺》唐朝
曹松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10.《登北固山甘露寺》明朝
吴安国
寺忆南朝古,山横北固遥。千峰围铁瓮,双髻拥金焦。隔岸维杨树,空江建业潮。高楼信多景,秋意独萧条。
11.《甘露寺感事贻同志》唐朝
许浑
云蔽长安路更赊,独随渔艇老天涯。青山尽日寻黄绢, 沧海经年梦绛纱。雪愤有期心自壮,报恩无处发先华。 东堂旧侣勤书剑,同出膺门是一家。
12.《甘露寺》明朝
顾元庆
绝壁倚江滨,千峰带夕曛。断冈余王气,古镬隐雷文。沧海风烟接,高城鼓角闻。上方萧索尽,一塔出尘氛。
13.《游甘露寺寻海岳庵故址》明朝
欧大任
高寻海岳片云垂,绝壁天风万里吹。笔冢已荒书带萎,临池犹似学书时。
14.《偕姚唯之宿甘露寺》明朝
李时行
城头山势隐楼台,千古禅宫向水开。帆带暮云归海去,风吹明月过江来。数宵清话分僧榻,一片閒情付酒杯。世事悠悠君莫问,寒潮东下几时回。
15.《题甘露寺》唐朝
周朴
层阁叠危壁,瑞因千古名。几连扬子路,独倚润州城。 云*衔江色,雕高背磬声。僧居上方久,端坐见营营。
16.《晓登甘露寺楼》宋朝
释善珍
秦吴相接处,远客独来游。秋尽斗移柄,曙分河隐流。马嘶残月垒,雁入向阳州。北望长江在,悠悠波浪愁。 …
17.《少华甘露寺》唐朝
郑谷
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闻。饮涧鹿喧双派水, 上楼僧蹋一梯云。孤烟薄暮关城没,远色初晴渭曲分。 长欲然香来此宿,北林猿鹤旧同群。
寒露古诗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今天,小编总结了寒露古诗(精选33首),大家不妨一同来欣赏一下古人眼中的秋色!
婕妤怨
皇甫冉
由来咏团扇,今已值秋风。
事逐时皆往,恩无日再中。
早鸿闻上苑,寒露下深宫。
颜色年年谢,相如赋岂工。
晚次宿预馆
钱起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韩翃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
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授衣还田里
韦应物
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
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
气收天地广,风凄草木衰。
山明始重叠,川浅更逶迤。
烟火生闾里,禾黍积东菑。
终然可乐业,时节一来斯。
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卢照邻
寂寂南轩夜,悠然怀所知。
长河落雁苑,明月下鲸池。
凤台有清曲,砒抽何人吹。
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涯。
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
劳歌欲有和,星鬓已将垂。
初到陆浑山庄
宋之问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
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
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使还都湘东作
张九龄
仓庚昨归候,阳鸟今去时。
感物遽如此,劳生安可思。
养真无上格,图进岂前期。
清节往来苦,壮容离别衰。
盛明非不遇,弱操自云私。
孤楫清川泊,征衣寒露滋。
寒露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2、《秋日望西阳》
刘沧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
3、《留别崔澣秀才昆仲》
刘沧
汶阳离思水无穷,去住情深梦寐中。岁晚虫鸣寒露草,日西蝉噪古槐风。
川分远岳秋光静,云尽遥天霁色空。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4、《别妻》
陈季卿
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
离歌凄凤管,别鹤怨瑶琴。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
5、《早发》
李郢
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
6、《晚次宿预馆》
钱起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7、《败荷鹡鸰图》
唐寅
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
8、《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韩翃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9、《海上寄萧立》
独孤及
朔风剪塞草,寒露日夜结。行行到瀛壖,归思生暮节。
驿楼见万里,延首望辽碣。远海入大荒,*芜际穷发。
旧国在梦想,故人胡且越。契阔阻风期,荏苒成雨别。
海西望京口,两地各天末。索居动经秋,再笑知曷月。
日南望中尽,唯见飞鸟灭。音尘未易得,何由慰饥渴。
10、《寓崇圣寺怀李校书》
许浑
几日卧南亭,卷帘秋月清。河关初罢梦,池阁更含情。
寒露润金井,高风飘玉筝。前年共游客,刀笔事戎旌。
11、《桑落洲》
李群玉
九江寒露夕,微浪北风生。浦屿渔人火,蒹葭凫雁声。
颓云晦庐岳,微鼓辨湓城。远忆天边弟,曾从此路行。
12、《黄雀行》
李频
寒露的古诗诗词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露的古诗诗词(精选100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可配寒露壶,清泠濯明月。——晁公溯《谢王元才见惠峨嵋山菩萨石》
2、曾识坡仙海上山,清冰寒露洗熇袢。——方岳《送荔子方蒙仲·曾识坡仙海上山》
3、菊华寒露浓,兰愁晓霜重。——李咸用《题友生丛竹》
4、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王昌龄《斋心》
5、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严维《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6、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韩愈《木芙蓉》
7、忽来疏雨微云句,置以清冰寒露边。——赵蕃《游宋衡送示登明录诗卷次韵并呈同赋诸公》
8、气得清凉开更早,色沾寒露久逾明。——韩维《桃花菊·霜女星娥不俗情》
9、清浮寒露在冰壶,一节三年更不渝。——姚勉《送周县尉满秩归·清浮寒露在冰壶》
10、金茎难复见,寒露落空中。——姚合《文宗皇帝挽词三首》
11、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
12、堪怜寒露冰壶玉,尘满冠巾汗满襟。——陈著《弟观为众奉里神于丹山僧舍有五绝因趁韵·人众由来口铄金》
13、为报乡闾看解橐,清永寒露胜琳球。——项安世《送曹提干归永嘉兼寄陈君举舍人·西船满载下东州》
14、枕簟入幽深,洒若寒露沃。——卫宗武《赋南墅竹》
15、霏霏伏雨湿杨柳,滴滴寒露凋芙蓉。——王炎《用元韵寄周推萧法》
16、敬公太古明月服,爱公九天寒露浆。——汪莘《访建康留守》
17、灿灿辰角曙,亭亭寒露朝。——韩愈《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呈一二知旧》
18、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钱起《晚次宿预馆》
19、明月初濡寒露白,篱花似趁重阳黄。——释正觉《题奉化西峰圆觉禅院》
20、离披寒露下,萧索微风触。——苏辙《和文与可洋州园亭咏·荻浦》
21、凄凄寒露下,亹亹孤蛩吟。——黎廷瑞《杂感六首·凄凄寒露下》
22、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邵雍《秋怀六首·寒露缀衰草》
23、寒露润金井,高风飘玉筝。——许浑《寓崇圣寺怀李校书》
24、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王昌龄《斋心》
25、明月照疏林花果,寒露滴空山薜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第五本》
26、朔风剪塞草,寒露日夜结。——独孤及《海上寄萧立》
27、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28、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唐寅《败荷鹡鸰图》
29、兰苕猎翠凄寒露,枫叶摇丹啸暝猿。——宋祁《屈原祠》
30、炯炯寒露冰,皎皎白驹谷。——曹彦约《老梅晦父改韵见贻走笔奉和》
31、柳底繁阴月易藏,无端寒露泣寒螀。——景翩翩《夜坐》
32、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卢纶《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33、疏影暗栖寒露重,空城饥噪暮烟多。——李频《黄雀行》
34、泽雁和寒露,江槎带远薪。——*《旅怀》
35、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武元衡《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36、茂陵刘郎老更痴,夜守铜盘饮寒露。——李复《和李夷行游西溪醉归》
37、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韦应物《授衣还田里》
38、清风泛寒露,夜久气转凉。——李处权《月夜鼓琴》
39、疎蝉有思曳长缲,寒露无声洗残燠。——胡寅《赠朱推》
40、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杜甫《解闷十二首》
41、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2、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
43、寒露正催黄菊晚,断云不锁碧山秋。——叶秀发《兴国寺》
44、菊色滋寒露,芦花荡晚风。——吴芾《初冬山居即事十首·节物随时变》
45、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韩愈《木芙蓉》
46、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刘沧《秋日望西阳》
47、寒露应秋杪,清光澄曙空。——权德舆《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
48、朝来寒露重,旭日庆新晴。——郭印《晚晴》
关于寒露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寒露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败荷鹡鸰图
唐寅
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
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韩翃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
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海上寄萧立
独孤及
朔风剪塞草,寒露日夜结。
行行到瀛壖,归思生暮节。
驿楼见万里,延首望辽碣。
远海入大荒,*芜际穷发。
旧国在梦想,故人胡且越。
契阔阻风期,荏苒成雨别。
海西望京口,两地各天末。
索居动经秋,再笑知曷月。
日南望中尽,唯见飞鸟灭。
音尘未易得,何由慰饥渴。
婕妤怨
皇甫冉
由来咏团扇,今已值秋风。
事逐时皆往,恩无日再中。
早鸿闻上苑,寒露下深宫。
颜色年年谢,相如赋岂工。
硖州旅舍奉怀苏州韦郎中
令狐峘
儒服学从政,遂为尘事婴。
衔命东复西,孰堪异乡情。
怀禄且怀恩,策名敢逃名。
羡彼农亩人,白首亲友并。
江山入秋气,草木凋晚荣。
方塘寒露凝,旅管凉飙生。
懿交守东吴,梦想闻颂声。
云水方浩浩,离忧何*时。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严维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
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
宿甘露僧舍古诗的字
宿甘露寺僧舍古诗中倒叙的词
宿甘露寺僧舍爱上古诗的视频
有关杨枝甘露的古诗
早上的甘露古诗
逢甘露的诗句古诗
有关甘露的古诗词
甘露蒙顶的古诗词
描写甘露之变的古诗
我心灵的甘露引用古诗
蜘蛛与甘露的古诗解析
有关天降甘露的古诗
描写甘露的诗句古诗
形容甘露的句子
诗中有甘露的古诗词
久旱逢甘露的说说
描写甘露的优美句子
北固山甘露寺的古诗词
久旱逢甘露的下一句古诗
形容久旱逢甘露的诗句
赞颂武汉黄陂甘露山的古诗
王安石甘露歌三首古诗的诗意
题山寺僧舍的古诗
宿舍背的古诗
露宿野外的古诗
关于宿舍的古诗
古诗的宿舍名字
能运用到宿舍的古诗
雨露甘霖诗句
宿舍楼下的古诗
一个月背诵的古诗
形容漫天白雪的古诗
果实在古诗中的称呼
关于古诗停顿的练*
带鸟名的古诗及出处
初中的27首古诗
有酒和柳的古诗
除夜雪的古诗拼音版古诗朗读
使至塞上古诗的内容
关于人道博爱奉献的古诗
古诗词文言文的故事
赞中国人的古诗
关于三峡的传说故事或古诗文
拆字填环的古诗
寄情于古诗的小孩子
友情的诗古诗词
毕业赠言引用古诗词的名言的
七级语文上所学的古诗
描写飞鹰的古诗
关于经济类的古诗
关于虚情的古诗
古诗对诗意境的描写
人性的古古诗词
关于楼的古文古诗
形容妖女桃花的古诗
温暖*静的古诗
关于腊味的古诗词
冈的古诗有哪几首
爆笑古诗李白的大全
咱们女人的古诗
描写山风吹拂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