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诗相思语

关于李白的古诗相思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白的古诗相思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白的古诗相思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白的古诗相思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64) 语录(40) 说说(169) 名言(7) 诗词(2k+) 祝福(8) 心语(1)

  • 相思的诗句李白

  • 相思,李白
  • 相思的诗句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静夜思》,那么,除了这首《》之外,李白还写了哪些相思的诗句呢?相思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感情,是我们心中对于爱人,对于亲人,对于朋友的一种感情。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李白的相思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 李白《长相思·其一》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春思》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峨眉山月歌》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李白《长相思·其一》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李白《春思》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 李白《长相思·其一》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 李白《春思》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 李白《关山月》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 李白《长相思·其二》

      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 李白《长相思·其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 李白《长相思·其二》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 李白《太原早秋》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 李白《折荷有赠》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 李白《秋思》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 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 李白《秋思》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 李白《秋思》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 李白《千里思》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 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 李白《千里思》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 李白《长相思·其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静夜思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2021-12-04 07:45:45
  • 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

  • 李白,相思
  • 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如此排列诗句是为了展示诗的结构特色:完美的对称!以“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为转折,在句式、字数上形成完全对称,简单洁净却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长短句式的对称与重复,在节奏上形成复沓效果,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意趣。《长相思》是古乐府题,而两汉乐府诗是“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一],很显然,李白在创作此诗继承了乐府诗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但是,结构上的完美对称还不值什么,重在诗意的对称性。我们细品:首句起兴“长相思”,交待了地点“在长安”,意虽*淡却为后文的渲染留出许多余地。“络纬”句尽力描写了实景,纺织娘在井栏边鸣叫,霜露凄凄,已是深秋时节,竹*上透着寒意,用词明白如话却满是凄清。主人公在晦暗的孤灯下思念绵绵,打起帷帘对月长叹,这样的心境因何而起?原来是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

      前面说“美人”句为结构转折点,此处亦是诗意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文字何浅,然意境何深!将诗人情感放到了一个无穷的空间中。“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似乎要把此情抽离出躯体,魂飞关山而关山难越,顿叫人心肝尽催!最后回到主题“长相思”上,而感情较之开篇已翻过数倍,“摧心肝”三字结句,话虽尽而情未绝,反复咀嚼,更显荡气回肠。诗意的对称美成了一种循环反复的情感体验。

      浅浅读来,《长相思》固是一首真挚隽永的爱情诗,但我无意陷落于此小儿女情态中。此诗写于李白去朝之后,满怀失意和愤懑的诗人哪有心情在此缠绵婉转?细细揣摩诗中意象,我们完全可以得出更深的'涵义。

      李白去朝后常有超世之语,但诗人难舍宫阙的心理始终存在。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是在发牢骚,呼喊得越激昂,心中就越痛苦。《长相思》中的相思在“长安”,相思的对象是“美人”,这正是借爱情表达思君之意。“美人”的意象从《诗经》发端,自屈原起,*文人无一不入过此“牢笼”。“由于*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呈现出伦理中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等基本特征,使生活于这一文化情境中的*文人的政治追求和爱情追求呈现出互通模式”[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把《长相思》作单纯的情诗解读是只看见了其“质”,我们有必要追求一下诗中的“文”。李白生活的唐代时代还没有把市井俗情当作描写的主体对象,无论是环境背景还是文人心态,恋阙的解释是都更合理些。

    [阅读全文]...

2022-07-29 22:55:00
  • 李白的相思人诗句

  • 李白,相思
  • 李白的相思人诗句

      《相逢行》是汉代乐府相和歌辞的清调曲,乃酒宴上娱乐豪富之辞,为赞美君家的富贵而作。此诗作于汉代,但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相逢行

      两汉:佚名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译文

      在狭窄的小路间相逢,道路太窄容不下车子。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少年,停下车来问你家的情况。

      你家的情况是容易知晓的,因为你家是这里的豪门大户,所以我不但容易知晓而且还难忘。

      你家的门是用黄金做的,堂屋的'用料是汉白玉。

      你家堂屋里常常设有樽酒,还有赵地的歌女在这里演奏。

      你家庭院中央有棵桂树,树上挂着很多彩灯,每当夜晚来临,这些灯光灿烂明亮。

      你家有三个弟兄。家里的老二是皇帝的侍从,官为侍郎。

      他五天休一次假,当他休假回家时,一路上光彩照人。

      驾马所用的马鞍是用黄金装饰的,围观的人很多,充满道路两旁。

      进入家门,向左边的池塘望去,只见成对的鸳鸯飞来。

      七十二只鸳鸯罗列成行,它们欢乐地在水里游着。

      噰噰的声音叫个不停,在东西两侧还有白鹤鸣叫。

      老大媳妇正在织罗绮,老二媳妇在织黄紫相间的绢。

      老三媳妇没有事情可做,就拿着把琴瑟去堂屋。

      老人在屋内安坐后,她便开始调弦准备弹奏美妙的乐曲了。

      注释

      ⑴不知何年少:《玉台新咏》作“如何两少年”。

      ⑵毂(gū):车轮中心的圆木,辐聚其外,轴贯其中。这里代指车。夹毂:犹“夹车”。这两句是说,两个少年站在车的两旁而问。

      ⑶置樽酒:指举行酒宴。

      ⑷作使:犹“役使”。邯郸:汉代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城西南。倡:歌舞伎。赵国女乐,闻名当时。

      ⑸中庭:庭中,院中。

      ⑹华灯:雕刻非常精美的灯。

      ⑺兄弟两三人:兄弟三人。从下文“中子”、“三妇”可证。“两”字无意义。

      ⑻侍郎: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侍郎三十六人,作文书起草。”秩各四百石。

      ⑼五日一来归:汉制中朝官每五日有一次例休,称“休沐”。

      ⑽左顾:回顾。

      ⑾双鸳鸯:鸳鸯为匹鸟,总是成对并游。双鸳鸯,就是“双双的鸳鸯”,汉乐府诗中常用这种省字法。

      ⑿噰(yōng)噰:音声相和貌,这里形容众鹤和鸣之声。

      ⒀流黄:或作“留黄”、“骝黄”,黄间紫色的绢。

      ⒁丈人:子媳对公婆的尊称。《论衡·气寿篇》说:“尊翁妪为丈人。”但后世的拟作《三妇艳》中,当用“丈人”处亦用“丈夫”、“夫君”、“良人”,另外汉乐府中“丈人”也有“丈夫”之意(如《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所以具体如何解释,当视演唱时所指对象而定。

      ⒂调丝:弹奏(瑟),调弦定音以奏乐曲。丝,指瑟上的弦。未央:未尽,这里是尚未调好音。“方未央”或作“未遽央”,“未遽央”与“未央”同义。这句是说弹瑟正在进行。

    [阅读全文]...

2021-12-19 02:08:54
  • 李白《长相思》

  • 李白,相思
  •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赏析】

      首句起兴“长相思”,交待了地点“在长安”,意虽*淡却为后文的渲染留出许多余地。“络纬”句尽力描写了实景,纺织娘在井栏边鸣叫,霜露凄凄,已是深秋时节,竹*上透着寒意,用词明白如话却满是凄清。主人公在晦暗的孤灯下思念绵绵,打起帷帘对月长叹,这样的心境因何而起?原来是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

      前面说“美人”句为结构转折点,此处亦是诗意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文字何浅,然意境何深!将诗人情感放到了一个无穷的空间中。“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似乎要把此情抽离出躯体,魂飞关山而关山难越,顿叫人心肝尽催!最后回到主题“长相思”上,而感情较之开篇已翻过数倍,“摧心肝”三字结句,话虽尽而情未绝,反复咀嚼,更显荡气回肠。诗意的对称美成了一种循环反复的情感体验。

      李白去朝后常有超世之语,但诗人难舍宫阙的心理始终存在。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是在发牢骚,呼喊得越激昂,心中就越痛苦。《长相思》中的相思在“长安”,相思的对象是“美人”,这正是借爱情表达思君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4-17 01:40:16
  • 李白:长相思·其一

  • 李白,相思
  •   《长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的凉意。

      译文:

      长相思呵长相思,

      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

      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

      竹*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

      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

      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

      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

      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

      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

      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

      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

      每每相思摧心肝!

      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阅读全文]...

2022-06-28 22:48:22
  • 李白用酒写相思的诗句

  • 相思,李白,经典
  •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

    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

    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

    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对杜甫非常敬重。

    他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原文】  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

      恐非*生魂, 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 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赠李白 - -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  (唐)杜甫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阅读全文]...

2021-12-25 19:11:30
  • 李白《长相思》原文及翻译

  • 李白,相思
  • 李白《长相思》原文及翻译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长相思》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长相思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分外清寒。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

      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注释】

      ⑴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⑵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

      ⑶簟:供坐卧用的竹*。

      ⑷渌:清澈。

      ⑸关山难:关山难渡。

      ⑹欲素:一作“如素”。素:洁白的绢。

      ⑺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

      ⑻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阅读全文]...

2022-03-14 05:55:30
  •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

  • 夜思,诗意,李白
  •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欢迎大家阅读!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作文

      夜,永远是一天当中最宁静的时刻,最能钩出万千思绪的时刻。

      夜是什么?夜是街道上闪烁的霓虹灯;是满天眨着眼睛的小星星;是孩子梦乡里甜甜的糖果;也是一轮摇摇欲坠的弯月亮。

      我爱夜,爱它的神秘。抬头仰望像渗在墨水里的夜空,满天繁星乱七八糟地躺在天上,不知是谁把它们弄乱了,徐徐的晚风还是那冰凉的雨点?偶尔也会有几颗流星跌跌撞撞的冲出来,划破寂静的夜幕,随之也引发无数遐想,不知那像香蕉的月亮里是否住着美丽的嫦娥?不知那天之外是否有那挥着利剑怒目而视的王子?还是那美丽善良的公主?一段段古老神秘的故事在脑海中跌宕起伏,一首首传诵千年的歌谣在耳边萦绕。夜,很神秘。这来源于它本身就具有的飘逸美,又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无法捉摸。

      我爱夜,爱它的纯洁。如果感到心烦,你就抬抬头,看看调皮的星星,望望白嫩嫩的月亮,想想宇宙的宽广。沧海一栗的生命犹如泡沫幻影,弹指一挥间则沧海桑田;回眸侧耳时已斗星移。生命本来短暂,快乐才是人生的资本。夜有一颗水晶般纯洁的心,那就是月,明媚了人们眸子的是一轮明亮的旭日;舒展了人们愁容的是飘逸的雨丝。而那嵌在天上的月亮则是过滤悲痛的净化器,只要你愿意细细感受,夜将赐给你一颗水晶般的心。

      我爱夜,爱它的宁静。诗仙李白有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那个宁静的时刻,一轮明月遥寄千里情怀,我想李白必是厌倦了官场的黑暗,才会蜷缩在夜的角落里,望着那轮见证历史沧桑的月亮,轻轻吟出《静夜思》没想到他这轻轻一叹,竟让后人传诵千年。夜也是思念的港湾。

      一轮皓月将光辉投在一条乌黑的小巷,依稀听到青石板上的鞋子踏出一串妙音,最好鞋底再钉几颗铁钉,当当的节奏合着心脏砰砰的心跳,敲碎一团静谧。远处房屋的轮廓墨黑墨黑的,它们以沉稳的曲线勾勒出夜的边界,月光柔柔的在夜的湖面上荡漾,溢出的光华洒在身上,浸骨的凉。子夜的智慧七星没了踪影,宁静的黑夜还在留连,但愿远方的灯塔能为迷失的小船指引方向。

      《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原是李白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如今被编成了一首歌曲。悲伤的旋律充分的描绘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家乡是一个很常见的词,它在我们愉快时也许会被忘记,在我们孤独时也许会被想起,但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家乡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每当新年来临时,我们穿着漂亮的新衣乘着火车回到家乡,看看路边坚强的雪松,还有那盛开的野花,自己的亲人正在门口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但是,李白却享受不到这种优越的待遇。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供你使用,只有渔船、马车。可是乘坐他们*则一周两周,远则两至三月,还很贵。所以有些人士总是回不了家,李白也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凄凉的明月,思念家乡的心情,久久难以入睡,此时此刻,那诗句也在纠结着我的心。在这悲伤的诗句中,配上那凄凉的音乐,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条件,不仅可以回家乡看看,还可以去各个地方旅游。以前思念亲人还需要写信,而现在有网上聊天,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看到亲人的样子。原来,是一个个的梦想,如今,我们已经把它变成现实。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共同携手,创造未来!

    [阅读全文]...

2021-12-15 06:54:44
  • 静夜思李白的诗意(古诗静夜思李白赏析)

  • 李白,诗意
  • 原文: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2022-04-23 16:01:37
李白的古诗相思语 - 句子
李白的古诗相思语 - 语录
李白的古诗相思语 - 说说
李白的古诗相思语 - 名言
李白的古诗相思语 - 诗词
李白的古诗相思语 - 祝福
李白的古诗相思语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