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相思李白带拼音版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长相思李白带拼音版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长相思李白带拼音版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长相思李白带拼音版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如此排列诗句是为了展示诗的结构特色:完美的对称!以“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为转折,在句式、字数上形成完全对称,简单洁净却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长短句式的对称与重复,在节奏上形成复沓效果,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意趣。《长相思》是古乐府题,而两汉乐府诗是“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一],很显然,李白在创作此诗继承了乐府诗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但是,结构上的完美对称还不值什么,重在诗意的对称性。我们细品:首句起兴“长相思”,交待了地点“在长安”,意虽*淡却为后文的渲染留出许多余地。“络纬”句尽力描写了实景,纺织娘在井栏边鸣叫,霜露凄凄,已是深秋时节,竹*上透着寒意,用词明白如话却满是凄清。主人公在晦暗的孤灯下思念绵绵,打起帷帘对月长叹,这样的心境因何而起?原来是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
前面说“美人”句为结构转折点,此处亦是诗意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文字何浅,然意境何深!将诗人情感放到了一个无穷的空间中。“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似乎要把此情抽离出躯体,魂飞关山而关山难越,顿叫人心肝尽催!最后回到主题“长相思”上,而感情较之开篇已翻过数倍,“摧心肝”三字结句,话虽尽而情未绝,反复咀嚼,更显荡气回肠。诗意的对称美成了一种循环反复的情感体验。
浅浅读来,《长相思》固是一首真挚隽永的爱情诗,但我无意陷落于此小儿女情态中。此诗写于李白去朝之后,满怀失意和愤懑的诗人哪有心情在此缠绵婉转?细细揣摩诗中意象,我们完全可以得出更深的'涵义。
李白去朝后常有超世之语,但诗人难舍宫阙的心理始终存在。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是在发牢骚,呼喊得越激昂,心中就越痛苦。《长相思》中的相思在“长安”,相思的对象是“美人”,这正是借爱情表达思君之意。“美人”的意象从《诗经》发端,自屈原起,*文人无一不入过此“牢笼”。“由于*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呈现出伦理中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等基本特征,使生活于这一文化情境中的*文人的政治追求和爱情追求呈现出互通模式”[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把《长相思》作单纯的情诗解读是只看见了其“质”,我们有必要追求一下诗中的“文”。李白生活的唐代时代还没有把市井俗情当作描写的主体对象,无论是环境背景还是文人心态,恋阙的解释是都更合理些。
——【唐】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我在长安悠长的思念。秋夜的寒霜沾染在竹*上,啼鸣的纺织娘在清凉的井栏边。一盏孤灯的火光在风中摇曳不明,我思念她的心气将要断绝而尽,卷起帷帐,望向冷月,白白长叹。那美人像远隔云端之外的花朵!上有高空的渺渺青云,下有清水的阵阵波澜。天空辽阔而路途遥远,就算魂魄飞离也要叫苦不迭,梦魂难以飞越关山的阻隔。悠远持续的思念摧毁了心肝,碾碎了愁肠。
诗句第一句以三言起笔,指明行为、地点。
诗句第二句转至七言,用“络纬秋啼”渲染夜晚静谧的环境,而“微霜凄凄”写出空气中的寒冷,此外,“簟色寒”写出竹*的清寒,这为下句诗人睡不着觉埋下伏笔。
诗句第三句中“孤灯不明”写出夜晚的风很大,加之竹*寒冷,诗人自然无法入眠,只能任由思绪飘飞,而“欲绝”则说明思念的极端痛苦,“卷帷望月”正是在这样痛苦情绪下的自然动作,“空长叹”说明诗人见到月亮后,心中的情绪得以抒发而化作一声长叹,这长叹的内容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此等内容看似是思怀美人,感叹美人离自己很远,实则是思念君主或自身的政治抱负,因为香草美人从来不单指表象,而有其内涵的意义。
诗句第五句写出高天的青云、渌水的波澜,这两种意象都暗示着诗人内心十分不*静,也写出仕途环境的艰险,这一句之所以有“之”,是为了拖长声韵,以此表达思念的悠长,如果去掉了“之”,那么就会脱离整个情绪的节奏。
诗句第六句中的“天长路远”意在表明路途的遥远,就算“魂飞”也会感到艰苦,接着诗人又用“关山难”来表明重山阻隔的困难,这样的困难连“梦魂”也是“不到”,本来魂魄是虚无的,可以穿过实体,但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说梦魂也飞不到,表明自身的努力无法突破大环境的束缚。
诗句最后突然转到三言,以此表现强有力的断绝情绪,诗人说这样的思念能够把心肝都摧毁,足以表明诗人内心的痛苦挣扎已经达到崩溃的临界点,从而彻底断绝。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赏析】
首句起兴“长相思”,交待了地点“在长安”,意虽*淡却为后文的渲染留出许多余地。“络纬”句尽力描写了实景,纺织娘在井栏边鸣叫,霜露凄凄,已是深秋时节,竹*上透着寒意,用词明白如话却满是凄清。主人公在晦暗的孤灯下思念绵绵,打起帷帘对月长叹,这样的心境因何而起?原来是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
前面说“美人”句为结构转折点,此处亦是诗意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文字何浅,然意境何深!将诗人情感放到了一个无穷的空间中。“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似乎要把此情抽离出躯体,魂飞关山而关山难越,顿叫人心肝尽催!最后回到主题“长相思”上,而感情较之开篇已翻过数倍,“摧心肝”三字结句,话虽尽而情未绝,反复咀嚼,更显荡气回肠。诗意的对称美成了一种循环反复的情感体验。
李白去朝后常有超世之语,但诗人难舍宫阙的心理始终存在。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是在发牢骚,呼喊得越激昂,心中就越痛苦。《长相思》中的相思在“长安”,相思的对象是“美人”,这正是借爱情表达思君之意。
2019年4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上,伴着二胡与箜篌之音,著名歌手林志炫一曲《长相思》引爆全场。他用清冽高亢的歌声,深情诠释了这首“千年情歌”,带领观众回望长安,梦归大唐。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李白的这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灯不明思欲绝,倦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为乐府旧题,内容都是写相思的。
长相思,在长安。开篇即点题,直抒胸臆,但却很耐人寻味。你可以理解为“我在长安相思”;也可以是“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究竟是哪个意思呢?我们分析完下文,自有分晓。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在深秋之夜,听着纺织娘凄凄的叫声,而“霜送晓寒侵被”,孤独的人更加难以入眠了。从听觉到触觉,尽写孤寂之情。秋天的夜固然是凉的,而思念的人不在身边,这让人的心里也凉凉的。一个“金”,暗点居处非不华贵。夜不能寐,索性起来,于是“孤灯不明思欲绝,倦帷望月空长叹”。因为睡不着,起来把灯点燃,可一盏孤灯对着一个孤零零的人,相思之情不但没有排遣,反而更加深了,深到让人无法承受,这就是“思欲绝”。
屋子里的气氛真是太压抑了,他(她)便打开帷幕,看看外面。外面一轮明月清辉万里,它仿佛触手可得,又仿佛遥不可及。这感觉恰似心中苦苦思念的人啊!于是诗人才“空长叹”!那叹息什么呢?
“美人如花隔云端”。这句话出来,我们才看出,这是一位男子思念女性的诗。美人如花,令人倾慕;但美人又似月,远隔云端。这句是全诗中唯一的一个独立句式,它横空出世,让人印象深刻。
那么,他思念的就是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吗?可以是,但也可以像《离骚》那种,以“香草美人”做比赋,把美人比做君王。诗人日思夜想的到底是美人,还是为君王效力呢?都可以,所谓诗无达诂,这里并没有确切解释。但如果是思念君王,那开头的“长相思,在长安”,就是“我思念的人在长安”了。长安是帝京,是君王所在地,而李白写这首诗时,已经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以后了。
美人如花,却遥不可及,可诗人还在苦苦追求着。他怎样追求的呢?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有悠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汹涌的渌水,这是上天入地的追求啊!
“青冥”就是“长天”,似乎不必写“青冥之长天”;“渌水”自然有波澜,似乎也不必写“渌水之波澜”,这大有重复之嫌。但假如只是“上有青天,下有波澜”,那就大为减色。两个“之”字的嵌入,化呆板为灵动,让诗读起来音调曼长,形成咏叹的语感,特别富有韵律美,像“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一样,这是李白的“乐用”之能。
上天入地的追寻,这是在纵向的空间寻找,这还不够,还要有横向空间的,那横向空间怎样去追寻呢?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两个人之间隔着万里关山,天长路远,不仅人走不到,甚至连梦都到不了的!这是多么让人无奈和痛苦啊!
从语义上看,这两句的词序应该是:“天长路远关山难,梦魂不到魂飞苦”。这样写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是通过这种连绵不断的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让人感觉好像真有一个人的灵魂,正在长路奔跑,正在关山飞渡,这是多么婉转而动人啊!
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美人也好,君王也罢,这个理想都是那么缥缈难求。就算上天入地,就算关山飞渡,也终究难有结果。所以最后,诗人发出一声浩叹——
“长相思,摧心肝”。连用两个三字短句,短促有力,荡气回肠。虽然沉痛,但绝不萎靡,给人以执着之感。这是李白的声调,这是盛唐的雄风!
这首诗形式匀称,结构严谨,用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把全诗分成非常均衡的前后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领起,再有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开始,也有两个三言句作结。*衡而不呆滞,颇具对称整饬之美。
一首《长相思》,反复抒写相思之苦,这种相思可以是男女之情,也可以是托兴意味,是对理想的追求,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这就是本诗含蓄蕴藉的妙处。
《长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的凉意。
译文:
长相思呵长相思,
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
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
竹*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
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
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
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
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
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
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
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
每每相思摧心肝!
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长相思》
作者:李白
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注释: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的凉意。
诗意: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赏析: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m.ju.51tietu.net)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一、《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注释:
1、重:量词。层,道。
2、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诗句。
3、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4、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5、帘:帷帐,帘幕。风月:风声月色。
赏析: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及远渐次展开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二、《长相思·云一涡》
作者: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注释:
1、云:指如云的鬓发。涡:别作"窝".一涡(wo),即一束。一说音guo,意为青紫色的丝带,束发用。
2、玉:指玉簪。
3、衫儿:别作“春衫”。罗:丝。这里指丝制的罗裙。
4、黛螺:别作“翠娥”。指代眉毛。
5、秋风:别作“风声”。
6、雨相和:雨声和风声相交织。别作“雨如何”。
7、帘外:别作“窗外”。三两:别作"三四"。窠:别作"棵".意同。
8、人奈何:别作“争奈何”。争:怎。
赏析:
这是后主早期作品,描写闺怨的词。
上片写女子的外貌。这位女子,她的头发如云般蓬松浓密,头上的玉簪如梭。衣着淡雅。是个气质高雅容貌艳丽的女子。这样可爱的女子,想象中本应该春风得意,快乐的很。可是,她并不快乐,在微微的皱着眉。笔锋转的巧妙,突如其来。为什么不快乐?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作者没有说,下片却转而写周围环境:风雨相和。秋天本就容易引人忧思,偏又风雨相侵,更添苦闷情绪。但这还不够,雨打芭蕉,风吹残叶,窗外秋意更浓,内心秋思更苦。夜那么长,又风雨相和,听着风声,雨声,芭蕉声,帘内的人,更添寂寞情绪,却无可奈何。原来,秋思就是她上片中,眉头紧锁的原因。
整首词,人与景,景与情相交映,浑然一体。通篇写愁,却不见愁字。而秋思之意,浮于字里行间。
《长相思·山一程》
满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2、榆关:即今山海关
3、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4、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6、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7、故园:故乡
8、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
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赏析: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蔡篙云《柯亭词论》评价说:“纳兰小词,丰神迥绝。”“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馗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故其笔下的塞外风光更为亲切感人。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之。”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壮观”。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是说此种况味,此种情调表现了纳兰性德深层的伤感、痛苦的内心世界。
《长相思》
宋·宋无名氏
去年秋,
今年秋,
湖上人家乐复忧。
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
十五年前一转头。
人生放下休。
赏析:
据《东南纪闻》卷一载,这首词题于“(贾)似道贬时”,当在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作者因有感于左右两丞相吴潜、贾似道先后贬循州(今广东龙川)事而作此词。词中表现出对奸臣贾似道陷害忠良、坏事干绝而终无好下场的庆幸,也含有人事无常的感叹。
吴循州即吴潜(1190——1262),字毅夫,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历官至江东安抚留守,应诏陈事时,因得罪了当时的宰相被罢奉祠。理宗淳佑十一年(1256)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加强战备抗御元兵,不满苟安国策,并向丁大全、沈炎、高铸、贾似道等奸臣斗争,被奸臣忌恨。开庆初(1259)因贾似道、沈炎勾结陷害,贬谪循州。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派人将他毒死于贬所。时人为抱不*,于被贬十五年后,即度宗德佑元年(1275)追复原官。
贾循州即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理宗时,以外戚入朝,官至左丞相,权倾朝野。端*初(1234)蒙古兵灭金后,进攻鄂州,贾似道名为守汉阳,实际上向敌人纳币请和,而又诡称用兵解围,欺上瞒下,品质极为恶劣。当时,吴潜为右丞相,移兵黄州,扼守长江要冲,积极抗元。贾似道因怀疑吴潜对他不利,就利用吴潜同理宗在立太子问题上的矛盾,唆使沈炎诬告吴潜,致使吴潜含冤被贬。时吴已年*七十,为国忧伤不已,进而贾似道又派人将吴毒死于循州,正直士人无不愤恨,民间亦有歌谣讽刺。
日后度宗即位,贾似道又以太师同*章事,封魏国公,更加跋扈专权,不可一世。并在西湖建别墅,名后乐园,终日淫乐。“大小朝政,一切决于馆客,日与群妾斗蟋蟀”。元兵进攻南京,贾似道受命领兵抗元,正在战事紧急关头,他却乘小船逃跑,奔扬州,造成不可挽回的败局,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以至天怨人怒,国人皆欲杀之。大臣陈宜中等弹劾他的罪恶,终于德佑元年(1275)被贬,因他名声太坏,有的地方拒绝安置他,最后也流放到他曾毒害过吴潜的循州。时人大为称快。县尉郑虎臣是一个富于正义感的人,担任送贾似道赴贬所的任务,一路上对贾似道倍加报复,掀开轿篷,任烈日暴晒,让轿夫们唱杭州歌谣谑他。走到一个古寺,见寺壁有吴潜被贬南行时题词,故意问贾似道:“贾团练,吴丞相何以至此?”贾似道惭不能对。行至漳州木棉庵(今福建漳浦县),郑虎臣多次要贾似道自杀,贾不从,于是被郑虎臣“拉杀之”,用锤将贾锤死。
贾似道贬死于赴循州道上,为恭帝德佑元年(1275),距吴潜被贬循州(1259)整整过了十五年,故词中有“十五年前一转头”句。
上片,“去年秋,今年秋”言时光年复一年。“湖上人家乐复忧”,看去似乎泛指西湖一带人民生活变化,实际上是指贾似道,他生长在西湖,长期在这里为官,且有别墅“后乐园”在这里。往日,他青云直上,终日荒淫,得意、专横,何其乐也,今天,他竟遭可耻可悲的下场,又何其忧也,所以云“乐复忧”。接着用“西湖依旧流”作为反衬,大自然江山依旧,然而人事全非,显示历史无情。
下片,“吴循州,贾循州”,南宋末年同时在朝的两丞相,一个是坚持抗元的忠臣,一个是恶贯满盈的奸相,却先后贬徙同一循州,死于边远,时间仅仅相隔十五年。看来是一种偶然巧合,实际上,吴之贬谪循州,由于贾之陷害,贾之贬谪循州是他陷害忠良、恶事作绝后所得报复。十五年前蒙冤惨死的吴潜,今日追复原官,得到昭雪,虽死犹存。当年作威作福的贾似道,今天活活被人锤死,遗臭万年。“十五年前一转头”,时光何其速也,转瞬之间,命运向相反的方向作了转化,对这种恶人遭恶报,好人得昭雪的转化,时人拍手称快,庆幸欢欣。贾似道若早知今天的下场,当初何必那么残狠。“人生放下休”是从“十五年前(间)一转头”的历史变迁中申发出来的感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人事无常,为人不可狠毒,不要得意忘形,人生又切不可太认真,所以说“放下休”。放下休,即放下吧,休是语气词。“人生放下休”与“西湖依旧流”前后照应,既表明江山依旧,历史无情,又有人事无常的慨叹。
全词节奏明快,流畅通俗,有歌谣特点,同庆幸恶有恶报的心绪适应,而上下两片的最后一句均有咏叹韵味见感慨遥深。这是一首同时事密切相关的小词,表现了对贤*臣之间的人心向背,有历史资料和文献意义,艺术也是圆熟的。(陶先淮)
诗言志,词言情。然而这首词却独树一帜,以词进行讽刺,在唐宋词也极为鲜见,但在讽喻中不见尖酸刻薄,艺术表现力极强,是一朵散发异香的奇葩。这首词讽喻当时世道。南宋景定年间,奸臣贾似道当权,其谗毁宰相吴潜,使之被贬循州,并其后将其毒死。贾似道继为宰相,终日淫乐,不料事有偶然,德佑元年,贾与元军作战失利逃跑,也恰恰被罢贬循,且也是在循州被县尉郑虎臣锺杀于木棉庵。前后十五年如此巧合,因此作者抓住这点对贾似道的鞭挞。嘲讽和对弄权者的正色告诫,语言含蓄,但语意却是极其尖锐的。
上片开头“去年秋,今年秋”,两句,着意用两个秋字使词罩上一层萧瑟、落寂的气氛,年复一年,一个个凋谢的秋天又将过去。“湖上人家”两句又着意表现权臣贾似道权力显赫飞扬跋扈,与秋风落叶、灰飞烟灭的对比,“乐”“忧”转换何其快哉!“湖上人家”暗指在西湖大筑别墅,荒淫娱乐的贾似道。一个“湖上人家”落笔轻巧,而却充满对贾的嘲讽揶谕。“西湖依旧流”更是以西湖冷眼旁观的语调,衬托人生无常,善恶报应的无情。句式好像在写景,其实揭露主题,启人深思。
下片几句与上片不同。上片用笔曲中见直下片则直中含曲。“吴循州,贾循州”以简单的句式揭示深刻的含义。吴潜,贾似道同为权臣,同贬循州,同死于循州客乡,戏剧性的对此,又寄托作者对两人的爱憎。贾似道误国弄权,终死循州,而吴潜也虽有报国之志,却难脱循州之难。贾似道更是可憎可恶可笑,其害人终害已,十五年荣华,一朝也不过身败名裂,多么的可悲。“十五年间”二句,作者又郑重告诫说,“人生放下休”,人世无常,还是丢开世情,免生烦恼。其中虽包含对贾的讽刺,但也含有对人生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在此也应注意。
全词短小精干,口语化极强,语言质朴生动,极富节奏感,和浓愈的民歌风味,其中包含讽古喻今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极为难能可贵。另外在艺术表现上作者把含蓄与明快熔为一体,使形式和内容更好的统一起来,我们会在慢慢品味中体会出来。
长相思李白带拼音版的古诗
长相思带拼音版的古诗
白居易写的长相思古诗拼音版
长相思李白的古诗
长相思带拼音版的古诗其一
长相思古诗有拼音的
长相思加拼音的古诗
长相思古诗有注拼音的吗
长相思整个古诗的拼音
古诗长相思汴水流的拼音
长相思汴水流古诗的拼音
李白写的长相思其一古诗
长相思古诗字上面带拼音的
冯延己的古诗长相思注音版
长相思的古诗
古诗长相思榆的读音是
长相思的古诗诗
长相思金的古诗
白居易的长相思古诗
长相思的古诗题
白居易的长相思的诗句
长相思的诗句
长相思诗句
李白的秋思拼音版古诗
相思的古诗拼音版
相思拼音版的古诗
长相思雨古诗的空
长相思的古诗扩写
古诗168首的长相思
长相思晏殊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