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世民与纪晓岚的爱情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世民与纪晓岚的爱情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世民与纪晓岚的爱情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世民与纪晓岚的爱情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忆息花间初识面,红袖半掩,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碧梧桐,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2.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3.君子不党,遇难必有人周济之。
4.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
5.生我的,我不敢。我生的,我不淫。其余无可无不可。
6.牛皮拧鞭鞭打牛,苇草织**盖苇。
7.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8.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光清圆;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9.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床前未觉黄金尽,镜前难教白发长。
10.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清稗类钞》一书,是清末民初徐珂编撰。书中汇辑了关于清代的朝野遗闻、以及社会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分门别类,按事情的性质、年代先后,共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
书中记载纪晓岚了和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一则故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观弈道人、河间才子,谥号文达,直隶沧县(今河北沧县崔尔庄)人,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史传,乾隆皇帝喜爱微服出访,曾经六次下江南。这一天,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游览扬州,君臣来到江边,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们便到江边的一家茶楼避雨吃茶,一边眺望江上景色。
只见烟雨霏霏,江天一色,纪晓岚不禁赞道:“好一派江南美景!陛下以为何如?”
“朕思江色一派,物最佳绝,当有所题留才好,”乾隆皇帝也来了兴致,就对纪晓岚说到:“你既是朕的大学士,朕现命你即刻用十个‘一’作一首七言绝句,记这一江秋色,以不负此美景。”
纪晓岚急忙站了起来:“臣谨遵圣旨。”
此时,君臣一起依窗远眺,心中索句。但见秋雨如丝,江雾绰绰,青山绿野,掩映着一片寂静的河山。江岸边泊着一条小船,一个渔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钓。纪晓岚见了此景,片刻间,便念出了开头两句:
“一篙一橹一渔舟,
一个梢头一钓钩。”
乾隆皇帝一手端茶,一手捋须颔首,微笑不语。但见渔翁手一甩,一条大鱼被活蹦乱跳的拽上岸来。那渔翁高兴地拍腿大笑。纪晓岚触景生情,当机吟出下两句:
“一拍一呼复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乾隆本极爱作诗,又是鉴诗的大行家,听了纪晓岚的这首一字诗,不禁大声赞道:“好个一人独占一江秋啊!”
无独有偶,在青岛崂山*,也有一首宋绩臣的“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髯叟,
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
一人独钓一海秋。
据传,清代诗人陈沆,也写过一首类似的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还有清人王士祯,也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是非常有名的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写过一字诗。比如唐伯虎就有一首《登山》的一字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起,
四海五湖皆一望。
而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一诗,则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都丝毫不给人重复之感:
一东一西垄头水,
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去一来道上客,
一颠一倒池中树。
清人易顺鼎在《天童山中月夜独坐》一诗中,这样写到:
青山无一尘,
青天无一云。
天上唯一月,
山中唯一人。
清代才女何佩玉,她的一字诗很有意境:
一花一柳一鱼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
一林黄叶一僧归。
下面的几首一字诗,笔者查不到作者和出处,现一并摘录如下。
第一首:
纪晓岚名言名句
1、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2、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3、牛皮拧鞭鞭打牛,苇草织**盖苇。
4、忆息花间初识面,红袖半掩,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碧梧桐,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5、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6、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
7、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床前未觉黄金尽,镜前难教白发长。
8、君子不党,遇难必有人周济之。
9、生我的,我不敢。我生的,我不淫。其余无可无不可。
10、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光清圆;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李世民的诗句
李世民的诗句
赠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正日临朝——李世民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幸武功庆善宫——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lq。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重幸武功——李世民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馀庆,畅武悦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执契静三边——李世民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 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4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5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6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7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8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1.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 “以人为镜”。
乃指以人为借鉴。
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3.李世民: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
夷虽众,有何惧哉
其人魅力永存中华盛事之景,个人开明专制无出其右者,天下富泽,万国来朝,四夷皆服,百姓乐业。
煌煌大唐,胡风汉韵,思想的融汇,文化的璀璨,个人武功比*更强,单骑对突厥,胆气魄力令人倾倒之
(*赞曰“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水能载舟,亦舟”原是魏征“”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久之成世民的“名言”。
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看作“舟”,而百姓是“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纪晓岚 即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二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一岁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代表着作《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名人名言: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
生我的,我不敢。我生的,我不淫。其余无可无不可。
牛皮拧鞭鞭打牛,苇草织**盖苇。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光清圆;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床前未觉黄金尽,镜前难教白发长。
忆息花间初识面,红袖半掩,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碧梧桐,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君子不党,遇难必有人周济之。
纪晓岚名人名言
李世民为什么报复裴寂
裴寂,唐朝宰相,见证了唐朝的建立,却遇到铁血的李世民,遭遇悲惨下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世民为什么报复裴寂,一起来看看吧。
裴寂,武德年间的大红人,老皇上李渊身边的铁哥们儿,曾几何时的当朝第一大佬,他怎么就失宠了呢?他怎么被罢官了呢?
因为变天了。
李世民早就憋着想把他拿下了,只不过一直没机会下手而已,自武德九年到贞观三年,三年多了,你裴寂的运气也该到头儿了,你呀,下去吧你!
裴寂落得如此下场,这个祸根是他自己种下的,早在武德二年,这个祸根就已经种下了,从那时候起,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有朝一日将裴寂拉下马。
武德二年发生了什么事呢?
武德二年,刘文静死了,他的死是因为裴寂。
在我这篇长文里,刘文静一直是个正面人物,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他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秦王征伐薛举的那一篇里,之后他再未出来,不是他不想出来,而是出不来了,刘文静于武德二年被杀,真正的壮志未酬身先死。
刘文静和裴寂本来是朋友,而且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晚上都在一起睡觉(类似关张之交,列位别想歪了),李世民为劝李渊起兵而拉拢裴寂,用的那些手段,都是刘文静教的,李渊起兵前,隋将高君雅等欲害李渊,也是在刘文静的大力协助下除掉高氏等人的,可以说,在举义旗之初刘文静功高盖世,除了李世民之外,里里外外策划得最积极的就是他刘文静了。
后来李渊采纳了刘文静提出的四步走(举义兵、入长安、立隋室、篡位建国)的方针,才逐步建立了李唐王朝。
就是这么个大功臣,就是这么个大能耐人,就是这么个一号辅臣,怎么就被杀了呢?被谁杀的呢?
被李渊杀的,因为他得罪了裴寂。
刘文静犯了一个最不该犯的错误,他得罪了李渊最信任的人,得罪了李渊最喜欢的人,得罪了和李渊最为志趣相投的人,得罪了和李渊一起喝花酒的人——裴寂。
他咋得罪的呢?
刘文静这个人素有大才,志向高远,胸有韬略,知兵勤政,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他也有个人才们都有的毛病——傲慢。由于傲慢,所以就处世轻狂,一轻狂,就容易犯一个毛病:很小瞧不如自己的人。
和浑身闪着智慧光辉的刘文静同学比起来,裴寂那两下子可真拿不出手,裴同学除了陪领导发一发花痴、哼一哼小曲、灌一灌小酒儿之外,其他一概不通,什么用兵打仗政务处理国计民生,对他来讲都是擀面杖吹火。
可人家裴寂同学,领导就是喜欢,就是官儿大,而且官儿比刘文静还大。
刘文静和裴寂,那是一个床上睡过的,谁不知道谁呀?
哦,你裴寂啥啥不是,凭啥官比我大啊?别人不知道你,我刘文静还不知道你穿几条腿的裤子?
刘文静可就犯开了不*衡。
这人一不*衡,做事就开始糊涂,刘文静亦然。从此以后,上朝议事,只要裴寂说东,刘文静必说西,裴寂打狗,刘文静必然骂鸡,反正什么事儿都是拧着劲儿地来,三两下子,两个人闹臭了。
闹臭之后刘文静的火儿更大,恨不能没事儿就咬裴寂几口,咬不着怎么办咧?他就喝酒,喝醉了就抡大刀,咔哧咔哧砍自家的柱子,边砍边叫“裴寂砍死你裴寂砍死你”。
家里人可吓坏了,刘大人这不是魔怔了吗?
偏此时刘文静有个小老婆失宠了,失恋的打击让她抓狂,便把刘文静的事儿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为了给妹妹出气,竟把此事告到了李渊那里。
李渊顿时勃然大怒,这还了得?
老裴同志,出生入死陪我玩儿了这么些年,容易么?!
天天尽心尽职地服侍我、陪我解闷儿,容易么?!
咋了,他官儿大点儿咋了?就不行?就要喊打喊杀的?我看你刘文静是想找不痛快了是不是?
皇帝生气后果很严重,很快,萧瑀、裴寂、李世民等全部都到了,李渊的意思很明确:刘文静这是要造反。
萧瑀脾气虽不好,但素来正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他左左右右也看不出来刘文静要造反,就说刘文静没有造反的意图啊,他只是和裴寂关系不好罢了。
李世民更是罗列了刘文静自建国以来的所有功劳,为刘文静求情,他心说爹你眼瞎啊?凭这么个人,要想造反能等到今天?
可李渊是铁了心要杀刘文静了,他又看了看裴寂,裴寂最会察言观色,一看,该我了,嘿!他立刻稽首道:“刘文静自恃才高,一向不安分,就凭他说这话,就凭他这毛了三光的德行,我看他就是要反!”
妥了,李渊要的就是这句话,随即命令将刘文静和其弟刘文起一并斩首,家产查抄。
李渊这个做法一来保护裴寂,二来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三来也确实是看刘文静不顺眼。
可怜刘文静临刑前尚不知所以然,还在大呼“飞鸟尽良弓藏”呢。
这笔账,李世民一天都没忘。
登基后,为了稳定人心,李世民仍旧把萧瑀、封得彝等旧臣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对裴寂也十分厚待,当时玄武门之变首功长孙无忌的封户才一千三百户,而裴寂无尺寸之功,竟也封了一千五百户。
别忙,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裴寂的好日子快到头儿了。
贞观三年,有个沙门法雅在宫中讲经,不知为何被赶了出来,不由得口出怨言。敢对皇室生怨?那还了得?抓!
法雅被捕,杜如晦亲自审问,这一审还真审出条大鱼来,原来法雅的这些个怨言,竟然私自对裴寂讲过!
哈!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裴寂,原来你早知道这件事,那你为何不报?
杜如晦立刻禀报李世民,李世民传裴寂来一问,果然如此,法雅被逐后,确实对裴寂说过,京师要发瘟疫。
这就够了,非常足够了,裴寂,我可抓住你了。
李世民望着裴寂,面色凝重,裴寂跪在那里心里七上八下,心说完了完了这下子要回家养毛驴子了。
李渊退休了,谁能再保你裴寂?谁能再保你这个大草包?
十余年的憋闷,终于在今日得以一舒为快。
太宗缓缓开口了:“计公(裴寂的尊称),我大唐自起兵以来,你的实际功劳屈指可数,你觉得自己该不该坐到这个职位呢?”裴寂心里咯噔一下,立时匍匐于地不敢再起。
太宗并不理会,继续道:“武德年间,政绩考核松弛,所以你裴寂才能爬到这个高位,如今纲纪严明,你自己说,你的罪行该不该杀?”可怜老裴,老了老了还遭这个罪,被吓了个真魂出壳,一句话也吭哧不出,最后皇帝叹了口气:“算了,你也算我李家的老相识了,看在父皇的面上,你就告老还乡去吧。”
就这样,裴寂失魂落魄地回老家去了,走得那叫一个凄惨。
想想刘文静的遭遇和李世民最后说的那句话,这位太宗皇帝实在是个宽厚的人。
《幸武功庆善宫》
作者:唐·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
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
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一作盛】入款,驾海亦来思。
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枇。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
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一作坻】。
共乐还乡【一作谯】宴,欢比大风诗。
【注释】
①《全唐诗》题下注:“《乐府》诗题作《唐功成庆善乐舞辞》,一曰《九功舞》,殿庭朝会所奏文舞也。《新唐书·礼乐志》曰:‘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间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挎褶,长袖漆髻,屐履而舞。’(旧书·乐志》曰:‘《庆善乐》,太宗所造也,名(九功之舞》,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冬正享燕及国有大庆,与《七德舞》偕奏于庭。”’武功:县名,今属陕西。据《册府元龟》卷一0九,诗当作于贞观六年(632)九月己酉日。(金石补编)卷一0录此诗,题作(贞观六年幸慈德寺旧宅十韵)。按:慈德寺在庆善宫侧,唐太宗为其母窦太后所建。
②寿丘:在今山东曲阜东北,传说是黄帝诞生地。
哪邑:当作“丰邑”。沛县丰邑是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
④悬弧:弧即弓。古代风俗,生男孩于门左悬弧,以示男子志在四方。见《礼记·内则》。
⑤运改:时运更替。此指隋末战乱。
⑥郁:忧愤积聚。匡时:治理天下。
⑦指靡:指示方略,调度一切。
⑧怀柔:招来远方异域,使之归附、夷:*。
⑨梯山:遇到高山峻岭,施梯而登。比喻经历险远的路程。
⑩驾海:乘船渡海。亦喻经历险远的路程。
11、单于:汉时匈奴对其君长的称呼。
12、日逐:匈奴王号,位次于左贤王。文媲(pi第二声):文阁。媲,屋檐前板。
13端雇(州:端拱无为,负展而坐。雇是帝座后画有斧形的屏风。四岳:四方诸侯。
14、芸黄:花草枯黄。《诗·小雅·苔之华》:“曹之华,芸其黄矣。”
15、散:全诗校:“一作抵。”
16、乡:全诗校:“一作谁。”
17、大风诗: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归故乡沛县,召故人父老欢宴,帝自击筑,作歌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见(史记·高祖本纪)。
【赏析】
《乐府诗题》作唐功成庆善乐舞辞。一曰九功舞,殿庭朝会所奏文舞也。《新唐书·礼乐志》曰: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裤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旧书·乐志》曰:庆善乐,太宗所造也,名九功之舞。舞蹈安徐,以像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冬正享燕及国有大庆,与七德舞偕奏于庭。
《经破薛举战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这首诗是在统一中原之后,李世民重经殊死决战大破薛举之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经破薛举战地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注释】
⑴减:一本作“灭”。
⑵抱:《英华》作“拖”。
【赏析】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天下,才深感*。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时期的图景,既有世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逐步向排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又是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被誉为“千古一帝”。在位二十三年(627-649),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称他在贞观(627-649)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上也颇有成就。
李世民与纪晓岚的爱情古诗
纪晓岚诗句
纪晓岚的诗词
咏雪的古诗纪晓岚
纪晓岚名言
有关纪晓岚的古诗
纪晓岚围棋的古诗
形容纪晓岚的古诗
纪晓岚的古诗解说
纪晓岚为香妃写的古诗
纪晓岚经典诗句
吟雪纪晓岚的古诗拼音
纪晓岚写的古诗文字
纪晓岚怀才不遇的古诗
纪晓岚经典台词
纪晓岚经典语录
关于纪晓岚的古诗的小故事
李世民的古诗
纪晓岚名言生我的不敢
铁齿铜牙纪晓岚台词
纪晓岚名言生我者不敢
唐李世民的古诗
李世民的古诗大全
咏兰的古诗李世民
李世民名句
李世民格言
李世民语录
李世民名言
李世民的名言
李世民时期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