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情人的古诗

关于见情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见情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见情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见情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 语录(51k+) 说说(109k+) 名言(1k+) 诗词(100) 祝福(26k+) 心语(1k+)

  • 夜书所见古诗

  • 夜书所见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2-05-28 08:56:41
  • 古诗所见的诗意_古诗所见的意思

  • 诗意
  •   《所见》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m.ju.51tietu.net)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5-28 21:32:31
  • 《所见》古诗改写

  • 《所见》古诗改写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古诗改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名五岁的小牧童骑着他的小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里玩耍。树林郁郁葱葱的,地上的花儿和小草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都耷拉下了脑袋。

      小牧童一边骑着小黄牛,一边唱着动听的歌。忽然,一棵高大的树上响起了一阵悦耳的鸣叫,这让小牧童感到非常奇怪,心想:咦?我唱的歌不是全村最好听的吗?怎么突然来了个比我唱歌还好听的小家伙呢?怎么会这样,我到要看看究竟是谁!

      于是,小牧童先从牛背上猛得一跃而下,然后走向那高大又茂盛的树,抬头看了看。过了一会儿,一只正在鸣叫的蝉从隐蔽的树叶间飞了出来。于是小牧童自言自语道:“我要抓到你,可是我该用什么办法抓你呢?”牧童左思右想了许久,终于想出办法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可以用双手轻轻地捂住它。”说完,小牧童蹑手蹑脚地靠*蝉,快速地伸手抓了上去,结果蝉没抓到,却抓到了一片碧绿碧绿的树叶。

      最终,小牧童只好带着遗憾失落地回家了。

      一个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

      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在树林深处回荡。歌声越来越*了,只见一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山。你瞧,他头戴着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黄牛背上,一边高兴地唱着歌,一边将小脚丫欢快地摆动着,好像做了好事被大人们夸奖了。肚子圆圆的老黄牛悠闲的迈着稳重的步伐,往村子里走去,似乎也沉浸在牧童那嘹亮的歌声中。

      牧童唱得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响起。忽然,牧童从牛背山跳了下来,停住了脚,不再唱歌了。他又慢下步子,猫着身子,仰着头,牧童小心翼翼向蝉靠*。他原来是想捕捉树上的鸣叫的蝉呀!*了,又*了,只见牧童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毫无发觉危险就要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叫着。这时,牧童迅速地将双手向中间一合,蝉立刻变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笑着,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情景,刚好被清代大诗人袁牡看见了。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午后,一个身穿白色衣服、脚踩草鞋、头戴草帽的七八岁的牧童,正坐在牛背上放牛,当时的天气十分地炎热,茂密的树林非常地安静,轻风拂来,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花香。

      牧童手上拿着一个鞭子,他坐在牛身上,嘴里发出悦耳动听的歌声,正一步步地走向树林,牧童的歌声好像要穿越过树林似的,时不时有一两声鸟叫来陪衬。

      牧童正在一边赶牛一边唱歌,突然,他的耳中传来一丝蝉叫,他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要抓蝉。他马上停止了唱歌,在那仰着头,看着树,在想一个抓蝉的好办法。

      只见牧童摘下帽子,准备用帽子抓蝉。他爬上树,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来到蝉跟前,当时十分安静,静得能听到呼吸声,他快速地把帽子扣了下去,抓住了蝉,一抓一个准,很快就抓了好几个。

      此时的小牧童高兴极了,赶着牛,拿着蝉,回家做饭去了!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他轻捷地像个小猴子,从树上下来,翻身上了牛背,一边用手拎着篓子里的知了,一边唱着歌,向家走去。

      诗人袁枚看到了这一幕,不禁吟出了《所见》这首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树林幽静、安闲,但在凉爽的树林中的几声蝉鸣却为这个树林添了一些聒噪与生机。微风拂过,蝉鸣戛然而止;烈日穿射,蝉鸣再次响起。

      “踏、踏、踏”什么声音呀?一个七八岁的小牧童手握一支短笛骑着牛过来,小牧童脸上红润润的,口中一会儿浪漫地吹着短笛,有种“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情趣;一会儿舞动短笛,口中唱出高昂愉快的歌声。小牧童在树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惬意,真令人神清气爽。

      小牧童歌声嘹亮,响彻树林。一唱歌,蝉不叫了,鸟不啼了,风不吹了,树不摇了,一切都安静下来,都聆听着自由演奏家动人的歌声。须臾,蝉飞落在牛背上,用拍动翅膀来为他鼓掌,鸟儿接着为牧童高歌,风柔和的为小牧童吹着,树则摆动着树枝随歌而舞,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小牧童周围。

      正唱到兴头上呢,突然,猛烈的骄阳窜了进来,树枝中冒出了几根倾斜的光柱,四周马上向蒸笼般热了起来。蝉鸣立刻从四面八方传来,富有节奏感的歌唱起来。“知了知了……”“这个声音蛮好听的!”小牧童想,“那我就抓一只蝉,让它为我唱歌吧!”

      牧童下了牛背,找了根细竹竿,四下一望,爬到牛背上。抬起头,只见树上有一张蜘蛛网,便不顾一切三抓两挠,抱起树干爬了上去,呲溜一下又滑了下来。这可把小牧童吓醒了,因为树上正停着一群吸树汁的蝉,要是惊动了蝉,一只蝉逃跑,其他蝉就要接二年三的溜走啦!牧童连忙挺直背,踮起脚尖,屏息凝神,再次爬上牛背,用竹竿再次一绕蜘蛛网。嗨!这第一步OK了。

      然后他找到了一处知了“鸣声大噪”的地方,见树上的知了正在开演唱会呢。他趁其不备,踮起脚跟躬起背,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到树下,拿出竹竿,把头对准蝉,徐徐上升,竹竿马上碰到了——他再次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蝉,直盯得脸上起皱纹,牙齿打架,手汗直流,用力一扑,一粘,一抓——终于逮了个正着。牧童一手抓着蝉,一手拿着短笛,哼着歌,骑着牛,欢天喜地的回家了……

      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个放牛的娃娃穿着小褂,扎着一个朝天辫,手拿一根小树枝,骑着一头大黄牛,到山上去放牛。

      娃娃到了丛林里。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朵,青翠的小草。黄牛低着头吃着美味的野草。放牛娃唱起了动人的歌儿,这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清脆嘹亮。他的歌声在山林里回荡,吸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忽然,一阵吵人的知了声打断了放牛娃。放牛娃赶紧闭上嘴巴,想把蝉抓下来。

      放牛娃从牛背上跳了下来,悄悄地走到树下面。刚要抓住蝉,蝉飞走了。

      一天傍晚,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到森林里玩。他穿着一件白色的短袖,头上扎着几根小辫子,左手拿着牧鞭,右手扶在牛背上。

      他来到森林里,看到百花盛开,蝴蝶、小鸟、蜜蜂在花丛中追逐,有的站在花朵上唱歌,有的在花丛里捉迷藏,还有的在花朵上采蜜。看到这番美景,牧童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牧童抬头一看,看到树上有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知了全身长满了毛,黑乎乎的,身上长着一双透明的翅膀。牧童觉得知了很可爱,想把它抓下来。他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跳起来抓住了知了。

      他又坐到牛背上,手里拿着牧鞭左右摇摆,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啦!

      一天,袁枚在森林里散步。

      他看见一个小牧童骑在一头壮壮的黄牛上,正快乐地唱着歌儿。那歌儿真好听,似乎整个森林都在听呢。突然,那个小牧童听到一个难听的声音。“原来是一只知了,它的声音真难听。我一定要把它捉下来,让它闭嘴。”牧童说。牧童不唱歌了,跳下牛背走到了树下面准备捉知了。知了感觉到了危险,飞走了。袁枚便提笔写下了《所见》一诗。

      夏天的上午,一个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来到一片林子里放牛。

      小牧童看见树林里美丽的风景,不禁唱起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这动听的歌曲震动起了一片树叶,送到了袁枚的耳朵里。袁枚顺着歌声找到了小牧童。这时,小牧童听见了蝉的叫声,赶紧闭上嘴巴跳下了牛背,悄悄走到了树下,想要抓住蝉。可是蝉仿佛早已知道自己有危险,震动翅膀飞走了。

      袁枚看见了,吟诵了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头扎辫子,身穿白上衣、黑裤子的小牧童在树林里放牛。树林中很凉爽,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小鸟卯足了劲儿展示着自己婉啭动听的歌声。一阵微风拂过,树叶沙沙地唱着歌,好像在为小鸟伴奏。小牧童手里拿着用粗麻绳做的赶牛鞭,老黄牛驮着小牧童,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牧童也很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十分地嘹亮。

      忽然他听到了“吱——吱——”的叫声,“咦?这不是蝉鸣吗?嘻嘻,我要捕一只蝉回去斗独角犀玩儿。”小牧童顽皮地想,想到这儿,小牧童赶紧将还在唱歌的小嘴闭上了,生怕惊扰了蝉,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蓄势待发,瞅准了时机抬起手扣了下去,蝉就被“捕”了。

      小牧童拿着蝉如拿着珍宝一般,得意洋洋地去找他孩子斗蝉。果不其然,他的蝉成为了新一届的蝉王。从此以后,“蝉王”也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小牧童还给它取名为“好斗”呢。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

      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

    [阅读全文]...

2022-02-01 04:06:15
  • 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

  • 诗意,文学
  • 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一阵阵寒冷的秋风吹动了梧桐树的叶子,发出“唰唰”的声音。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一阵阵寒冷的秋风吹动了梧桐树的叶子,发出“唰唰”的声音。叶子缓缓下降,地上盖了一层金黄的落叶,好像铺了一层黄色的地毯。秋风让我感受到了一阵阵寒意。

      江面上的`风呼呼地吹着,牵动了我浓浓的思乡之情。

      夜深了,我思念家乡,想念远方的父母,怎么也睡不着。站在窗前向外望去,看见篱笆后面有一些灯光,一个小男孩手挑灯笼和一个小女孩在找什么,我知道那是他们在捉蛐蛐呢。

      一年年过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扩展阅读:

      古诗扩写《夜书所见》一

      一天夜里,大诗人叶绍翁正在江边散步。忽然,刮来一阵阵风,叶绍翁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想:我的孩子现在好吗?家里又怎么样了呢?

      想着想着,叶绍翁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两个孩子在玩蛐蛐。一个孩子说:到我这来!另一个孩子说:蛐蛐,不要过去!在两个孩子身边的草房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他不由自主地说: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哎!他说如今,我漂流在外,要是可以回家就好了。他更加地想念家乡了。

      古诗扩写《夜书所见》二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寒风悄悄的吹着万物,周围的树木初迎着飘萧的凉风,都在同他们快摇落的树叶儿私语,层层的薄雾向旷野中散漫着卷来,令人看着容易起无尽的秋思。那一轮明月悬在空中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银纱般的衣裳。叶绍翁站在江边,眺望着*静的江面,不禁自言自语: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啊!我那故乡的亲人现在何处?他们过得好吗?江上的秋风让他感觉到丝丝寒意,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故乡一直是最难割舍的字眼。

      这时,他一转身看见茅屋前有两个小小的黑影,叶绍翁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两个小孩拿着个小棍在逗蛐蛐,手里还提着一个有点昏暗的小灯笼,两个孩子兴趣盎然的玩耍着,时常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这笑声打破了夜的沉静,也勾起他对童年的回忆,遥想当年自己也是跟小伙伴夜半逗蟋蟀,时光流逝的如此之快,一晃几十年我已两鬓斑白了,叶绍翁捋了捋自己长长的胡须,陷入了沉思。夜色越来越浓,秋风越来越凉,只有篱笆旁还隐隐约约闪着忽明忽暗的微光。

      古诗扩写《夜书所见》三

      我住在禹家一千公里的旅店,夜深了,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我从门外一看,发现梧桐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我心想:这些梧桐的叶子散下时,不就像当年离家漂泊在外吗?

      忽然,我看见了微弱的小火光,我心里又想:这肯定是那边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捉蛐蛐儿。于是,我顺着小火光的亮处摸索着终于,我找到了一条路。

      我便向着那条路慢慢地走,突然,我停下了脚步,我生怕惊动了孩子。我慢慢地走*一看,有两个孩子在那儿忽闪忽闪的。

      我渐渐地看清楚了,一个孩子手拿着灯笼,另一个孩子捉蛐蛐儿。那些被捉住的蛐蛐发出了凄美的叫声,似乎在向我求救。

      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儿时捉蛐蛐的时候。我静静地走回了旅店,而那些孩子却不知疲倦,在那儿兴高采烈地捉蛐蛐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啊!

    [阅读全文]...

2022-07-03 19:01:44
  • 遇见古诗作文

  • 遇见
  • 遇见古诗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遇见古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于放假了,终于下雨了。雨不大,却给我的“五一”增添了另一种味道。独自在家里,我将脸贴在玻璃上,望着外面淅沥的雨,心在雨声中渐渐沉寂,几句古诗像雨中被浸润的草芽,在脑海中冒了出来。

      林语堂先生说过:“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的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的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古诗,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古人,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古诗,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到处可见,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诵读古诗的人很多,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让你回味无穷……

      李清照才华横溢,身世却凄惨悲凉。她一心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到头来只落得个报国无门,连个哀怨的地方都没有。她独自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不知曾经感动过多少人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哀婉的凄苦情,让我们抚肺痛心!《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我喜欢李清照,喜欢她那非人的才华,喜欢她写的每首诗词。

      诗词如歌,在**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恋不完的,如画江山;说不尽的,盛世中华;美不过的,悠悠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

      我爱你,宋词。我爱东坡的豪迈奔放,也爱易安的婉约深沉。东坡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被“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触动,只愿“江海寄余生”。我爱他这份淡泊与豁达。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回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她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地走过,走过了一个词的时代。我爱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漫步你飘过的地方,我手心的雪花温暖融化,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中华古诗词,你的美丽,让人心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和,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古往今,有不少诗人留下来美词佳句,而我却情有独钟于李煜的《渔父词》。

      唐朝有李白写有《把酒问月》:宋朝有苏轼留有思乡的《水调歌头》;清朝有郑燮留有出尘脱俗的诗句;当代有叶挺,写有雄心壮志的《囚歌》;现有朱自清文笔清新的《荷塘月色》......张满红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让我记忆犹新,“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则让我一段时间内沉迷其中,后来,经过上网查询,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秦始皇一统七国,荆轲去刺秦王,所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渔父词》这首诗,是我偶然从一首歌末尾听来的,刚开始,没什么,后来,不知不觉,竟开始喜欢这首诗了,这首诗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万顷波中再得自由"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比起现代的诗词散文,我最喜欢的还是古诗词,《洞仙歌》、《湘妃怨》、《玉楼春》、《虞美人》、《临江仙》都别具一番风昧,有的凄美惨凉;有的则是抒景感怀;而那宫妃,也是众多诗人锁描写人物:花蕊夫人、杨贵妃、虞美人、梅妃......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诗、词是一个朝代、一个人的代表,具有历史风范,不恐绝代风华,往事已去,只是那往事背后令人心酸的回忆。

      风华绝代,往事如烟;乱世之中,那些唐诗宋词,一一保存完整,流芳百世,细细品味时,会让你收获意外的惊喜,这也是一种乐趣,意料之中的乐趣。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李白。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我最喜欢李白的一首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也是一首家喻户晓且脍炙人口的古诗了。当年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安徽泾县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以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李白,继写送行者汪伦,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用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安徽最美古诗词,和我一起来遇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在临死前留下的千古佳句。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写了很多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

      诗篇,《示儿》便是其中一首。在挫折之中,陆游从未忘记自己的思想,直到自己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也还想着自己的抱负。 最能够让我们体会到陆游的爱国情怀的句子,自然是《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致意思是说:朝廷的军队在收复了沦落金人手中广大土地的时候,家里祭奠的日子里,别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陆游至始至终都想着国家的统一,这样的精神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细细品味着陆游的《示儿》,不禁想到了2008年奥运会,我们国家体育代表队在奥运会上获得了辉煌成绩,金牌榜上是第一,而且超过了美国,中国人得到了从所未有的最高尊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变得更加耀眼,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无比的激动,为什么呢?源自是我们每个人的爱国心,祖国强大,体育才能强大,体育强大证明我们祖国在不断强大。我也为陆游感到惋惜,一个大诗人,不能为收复中原出力,也不能看到中原回归,在忧患悲伤中度过了晚年。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你的子孙后代已经实现了你的梦想,在五千年文化底蕴下,我们迎来奥运开幕,在举世瞩目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我看来,《示儿》是一首经典的诗文,陆游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示儿》几乎概括了埋藏在他心底的所有爱国情怀,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陆游这样的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强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花瘦。——题记

    [阅读全文]...

2022-05-18 01:05:53
  •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

      sòng yè shào wēng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

      萧萧梧叶送寒声,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

      知有儿童挑促织,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4-15 08:06:02
  •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欢迎阅读!

      原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1-12-19 19:52:33
  • 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

  • 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

      《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的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挑弄、引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译文一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译文二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这一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这首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接着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在三、四句中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作者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作者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作者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作者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一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作者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2-01-15 12:19:39
  • 相见欢古诗赏析

  • 相见
  • 相见欢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见欢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遥思当日情浓,梦匆匆。

      暗想低回何处伴征鸿。

      含泪叹,言辞淡,冷心融。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相见的欢愉竟然会和乌鸦夜半啼哭的凄哀相同。这个倒是千真万确,世间的事总是在好了一时后滑到了低谷,甚至是直接坠入深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我们古人说的天理循环的道理。

      一个声明极高、用了十数年堆起来的声望,可以被一时糊涂糟蹋成一个道貌岸然的小丑;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本来满是希望,一段飞来的横祸,可能留给你只有愣神的份;一个有梦的、有能力的追梦的人,见到了世事百态堕落到了混世的.地步;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好好的家,一些好好的人,一个美美的生活可能就会被命运设计出来的一个个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闹剧破坏的残碎败落。

      以前听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还不信以为只有自己家才有。在这难念的经念到我头疼得不行的时候,又听了些朋友的故事,心里很不是滋味。记得听人说过*人的劣根,不担心自己家的牛死,就怕邻居家的牛不死。我居然也是劣根很重,听了别人的苦,自己的负累居然觉得轻了。想想其实也并非全然如此,有人和自己一样那不就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沦落人,也算得上是一种知心,有了知心自己的心锁不就解开了许多。

      正月十五刚刚过完,今年年过得早,这个时候离着开学还很远。能在这个时候回来学校,心思不全然是学*的人大概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有个朋友很有志气,来自重山之中却思量着自己飞翔于四海九州之上。背负着行囊,怀揣着梦想,独自到了四*小城,无家可归、流浪几日后才被特批回到寝室。她做得一切为的只是给自己的梦做得真实加上些筹码。哭笑过后,留给我的是对她的钦佩。还有个朋友,含泪于破梦之刻,肩头担子重得千斤。在人前却怎么也看不出她的苦楚,看到的最多也就是怀疑她家境的困难而已。这样的人我称之为英雄,英雄不一定要经天纬地,英雄需要有一颗英雄的心。

      对于第一个朋友我有的是惭愧,我游手好闲二十年还是没有变化,差不多成了啃老族。对于第二个朋友,我有的还是惭愧,我怎么也没有她那份坚强。对于她们我还同样怀有敬佩,敬佩她们不畏千险万难,敬佩她们不畏严寒身单,敬佩她们不屈不挠没有被世俗污染的心志,敬佩她们我所没有、所欠缺的一切。

      我就是很悲情的,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却总是提不起勇气去做。暗暗寻思见到了沦落天涯的朋友,却比不上朋友们坚强的心,我的心不觉得又脆弱了些。

      虞美人

      风花雪月何时尽,

      双泪将心浸。

      娉婷娇燕醉梦中,

      不畏天涯歧路有狂风。

      天涯不过天边远,

      能有几多险?

      谁人看剑挑明灯,

      不弃相随携我踏征程。

    [阅读全文]...

2022-07-18 14:33:45
当前热门
见情人的古诗 - 句子
见情人的古诗 - 语录
见情人的古诗 - 说说
见情人的古诗 - 名言
见情人的古诗 - 诗词
见情人的古诗 - 祝福
见情人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