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谣的古诗词

关于天门谣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天门谣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天门谣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天门谣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6) 说说(116) 名言(1k+) 诗词(9k+) 祝福(53) 心语(1)

  • 望天门山古诗词

  • 望天门山古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边的青山……

      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阅读全文]...

2022-01-21 23:01:31
  • 含有谣字的古诗词 带谣字的诗词名句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佚名《箜篌谣》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李白《箜篌谣》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佚名《越谣歌》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刘禹锡《聚蚊谣》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佚名《桓灵时童谣》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李白《箜篌谣》

    休使圆蟾照客眠。——蔡伸《苍梧谣·天》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佚名《白云谣》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李贺《天上谣》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伸《苍梧谣·天》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佚名《吴孙皓初童谣》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佚名《神鸡童谣》

    察孝廉,父别居。——佚名《桓灵时童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李白《箜篌谣》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于鹄《巴女谣》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李贺《天上谣》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

    举秀才,不知书。——佚名《桓灵时童谣》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佚名《白云谣》

    丹室晓传青鸟字,瑶池时进白云谣。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歌且谣,意方远。——李白《梁园吟》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王建《水夫谣》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王建《海人谣》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曹邺《捕渔谣》

    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辛弃疾《山鬼谣·问何年》

    长钗坠发双蜻蜓,碧尽山斜开画屏。——温庭筠《夜宴谣》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李贺《天上谣》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李白《箜篌谣》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李白《箜篌谣》

    亭亭蜡泪香珠残,暗露晓风罗幕寒。——温庭筠《夜宴谣》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温庭筠《莲浦谣》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刘禹锡《聚蚊谣》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孙绰《秋日诗》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冯延巳《归自谣·寒山碧》

    [阅读全文]...

2022-04-25 09:10:20
  • 望天门山古诗词理解

  • 理解
  • 望天门山古诗词理解

      导语:李白无比热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望天门山古诗词理解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拓展阅读】

      李白——一位千古年来受世人追捧的诗人,被世人冠以“诗仙”名号。他的诗,豪放,似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他的诗,淡泊,似一位隐世多年的高人;他的诗忧郁,似一位迟暮之年的美人。 《行路难》

      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他却没有了食欲,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双眸迷茫,似被一层 薄雾阻碍了视线。他在犹豫,在徘徊,在思忖,前方长路漫漫,他又该何去何从?忽地,双眸变得清亮,澄澈,似黑曜石般闪亮。他想通了,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励*。顿时,一抹高挺自信的身影浮现于我眼前,暗下决心,我要做像李白一样的人,像他一样的积极奋发。

      《月下独酌》 一轮明月悬挂于天际,散发出暖暖的光辉。他坐在冰冷的石桌边,忘却世间烦恼,对月独酌。美酒佳酿,轻抿一口,唇齿余香久久萦绕。不过瘾,于是仰天豪饮,衣袖一挥,拔剑起舞,人剑合一,月影为伴,纵情潇洒,尽显风流之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为伴”,这样的超俗世间能有几人?我敬佩他这份“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我要做像李白一样的人,像他一样的洒脱自然。

      《望天门山》

      他坐在一叶孤零零的小舟上,望向远方,长江之水滚滚向东流,激起无数水花,像一头发怒咆哮的雄狮,又似一把利剑般将天门山一分为二。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他赞叹不已,创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的千古名句。吟诵此句,我仿佛也看到了昔日祖国的锦绣山川,内心涌起一股激昂,汹涌澎湃。难道我不该做像李白一样的人,想他一样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爱国吗?

      《蜀道难》《长干行》《静夜思》……一首首绝世佳作出自李白笔下,“笔落惊风,诗成泣鬼神”,这是李白诗歌的真实写照。所谓“字如其人”,从他的诗里,我也读出了他的人,我要做像李白一样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6-21 18:24:26
  •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拼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作者简介:

      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注词释义: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古诗今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其中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古诗中的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相关内容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阅读全文]...

2021-12-21 17:29:02
  • 诗名含有谣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谣字的诗词

  • 三谣。素屏谣

    白居易〔唐代〕

    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

    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

    张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

    吾于香炉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东西墙。

    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我心久养浩然气,

    亦欲与尔表里相辉光。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

    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

    贵豪待此方悦目,晏然寝卧乎其中。素屏素屏,

    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

    舍吾草堂欲何之?

    三谣。朱藤谣

    白居易〔唐代〕

    朱藤朱藤,温如红玉,直如朱绳。自我得尔以为杖,

    大有裨于股肱。前年左选,东南万里。交游别我于国门,

    亲友送我于浐水。登高山兮车倒轮摧,渡汉水兮马跙蹄开。

    中途不进,部曲多回。唯此朱藤,实随我来。瘴疠之乡,

    无人之地。扶卫衰病,驱诃魑魅。吾独一身,赖尔为二。

    或水或陆,自北徂南。泥黏雪滑,足力不堪。吾本两足,

    得尔为三。紫霄峰头,黄石岩下。松门石磴,不通舆马。

    吾与尔披云拨水,环山绕野。二年蹋遍匡庐间,

    未尝一步而相舍。虽有佳子弟、良友朋,扶危助蹇,

    不如朱藤。嗟乎,穷既若是,通复何如,吾不以常杖待尔,

    尔勿以常人望吾。朱藤朱藤,吾虽青云之上、黄泥之下,

    誓不弃尔于斯须。

    三谣。蟠木谣

    白居易〔唐代〕

    蟠木蟠木,有似我身;不中乎器,无用于人。

    下拥肿而上辚菌,桷不桷兮轮不轮。

    天子建明堂兮既非梁栋,诸侯斫大辂兮材又不中。

    唯我病夫,或有所用。用尔为几,承吾臂支吾颐而已矣。

    不伤尔性,不枉尔理。尔怏怏为几之外,无所用尔。

    尔既不材,吾亦不材,胡为乎人间裴回?蟠木蟠木,

    吾与汝归草堂去来。

    燕燕谣(安禄山未反时有此二谣)

    佚名〔唐代〕

    燕燕,飞上天。天上女儿铺白毡,毡上有千钱。

    七谣赠璞冈赵明府 其一 孤高谣

    孙绪〔明代〕

    群哇向人争呜呜,雅音大吕声为孤。洪流四野钟波涛,远洲小渚形方高。

    假令郑卫无淫声,韶頀何由得雅名。下流沮洳无溟渤,岱宗华岳何突兀。

    濛濛乎,憧憧乎。吾虑其忒,人以为特。昔以为同,今以为崇乎。

    七谣赠璞冈赵明府 其二 寒冰谣

    孙绪〔明代〕

    中州淇水来泼泼,介鳞无数沾涓沫。流入漳河愈觉清,临流谁识源头活。

    化作膏池一片冰,炎威都被清风夺。冰之清,贮玉壶兮凝水精。

    纤尘无地可附著,瑶池月色光盈盈。冰之寒,冷风积雪山纥干。

    乌鸱燕雀不敢*,沟穴深处藏狸貆。乞儿一任附炎热,仙人笑抚碧琅玕。

    七谣赠璞冈赵明府 其三 弭盗谣

    孙绪〔明代〕

    [阅读全文]...

2022-01-12 22:51:01
  • 谒金门古诗词

  • 谒金门古诗词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谒金门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译文翻译

      人去楼空徒然相忆,没有办法再传消息。天上嫦娥人间不识,欲寄书信何处寻觅?

      困倦小睡觉来无力,不忍再看伊人书迹。满院落花春光清寂,伤心断肠芳草色碧。

      注释解释

      书:信。

      觉:醒。

      伊:她。书迹:指过去的来信。

      无计:没有办法。

      寄书句:意思是本想请嫦娥代为传书,但因不相识,而无处寻找她。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背景是韦庄有一个资质艳丽、文化修养也很高的宠姬被蜀主王建强行夺去,韦庄追念此人,写了此词和小重山。此说法不一定可靠,很可能是为某一个分手以后消息不通的旧时情人而作。

      诗文赏析

      诗歌史上,真挚、沉痛的悼亡之作甚多,都具有永恒的魅力。生活中一些有某种纪念意义的小物品,就会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池溏一样,在感情的波澜里激起层层涟漪。这首词通过一纸昔日情人的旧书信,在词人的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从而勾起了无数的回忆。全词以书信为中介,上片写读信后勾起的无数回忆,由此产生了渴望与意中人再传消息、寄书信的痴情;下片写思极而睡,醒来不忍再读伊人旧情书的情绪,并用景色加以陪衬。全词融纪实、写景和抒情于一炉,疏中见密又富有生活气息,脉络分明,情意真挚,将深切的悼亡之情表达得低回婉转,余韵袅袅。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怀想。上片着重勾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直吐衷肠。由回忆而动情,由动情而遐想,再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把伊书迹”是此词词眼。

      上片着重勾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首三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句句相联,环环相扣。首句“空相忆”,*地奇峰突兀而起,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基础。这三个字既笼罩全篇,又包孕无遗。一个“空”字不仅表现了“相忆”数量的以简代繁,而且写出了这种“相忆”的深和苦,“空相忆”是情至深处的痴人语。“无计得传消息”是紧承首句而答,意思是无法传递消息。第三句“天上嫦娥人不识”,是写欲向那位“天上嫦娥”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嫦娥”形容伊*貌之美,“天上”;则暗示了伊人已仙去。至此,才看出相忆成空是由于生死相分,幽明相隔。第四句“寄书何处觅”与第二句“无计得传消息”意思大致相同,显示了要通款曲情意的执着和真切。向亡人通消息、寄书信,看似无理,实是深情的反应。这最后一句将自己虽欲寄书而无处寄书以至于最终不合瞄书的款款情意,以反问的形式加以表达,更是含蓄曲折,哀婉动人。

      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从而传出了幽深的隐曲心绪。“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两句以形传神,将上下片衔接得异常紧密。“新睡”二字暗示出是困倦已极的不由自主的睡。“无力”紧应“新睡”,睡醒之后应觉得有力,此言无力,自是伤心人别有怀抱。沈际飞说: “‘把伊书迹’,四字颇秀。”(《草堂诗馀正集》)“伊”字,口吻非常亲切。“把伊书迹”可见伊人兼有才情。“不忍”二字更妙,正写出“伊书”的感人至深,宜于表现出伤心人看与不看的矛盾心理。“把伊书迹”不仅“颇秀”,而且是这首词通体皆活的词眼。这句词语意淡而情深,故沁人心脾。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两句别出心意,宕开一笔,以景作结。“满院落花春寂寂”是花落人亡的孤寂境。

      谒金门·花过雨原文: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谒金门·花过雨注释

      红素:指花色红、白相间。

      觅:寻找。

      玉关:玉门关。借指南宋抗战前线。

      玉楼:豪华的高楼大厦。

      胡尘:指蒙人发动的战争。

      侯万户:万户侯。

      谒金门·花过雨赏析

      在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大概是属于催春来。“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作者:薛昭蕴

      谒金门·春满院

      春满院,叠损罗衣金钱。睡觉水精帘未卷,檐前双语燕。

      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早是相思肠欲断,忍交频梦见!

      赏析

      句句写醒后相思,却又句句衬梦里相见。这不,她刚刚午睡醒来,又照例梦见久别的未婿,满怀怅恨与慵倦,水晶帘儿也无心卷起。可恼的是那对燕儿,在帘前翻飞着,亲昵着,呢喃着,把身影儿双双印上珠帘,仿佛在炫耀它们的成双成对,嘲笑她形单影只。从半掩的门儿望去。但这春色分明到了迟暮时分,换得落红无数。这个春天又白白过去了,那件绸纱春衫依然叠在箱底,没心思穿。他不在,穿给谁看呢!盼梦里相见,又怕梦里相见,倍增醒来相思……

      鉴赏

      《花间集》收薛词十九首,这是最后一首。在花间词人中,薛昭蕴词风雅*温(庭筠)、韦(庄),以婉丽软媚名世,这首词当然也不例外。全词写金闺相思之苦,然作者只在结句点明题旨,余则全写美人睡前睡后的情态。这情态又被融入双燕呢喃、落花千片的春色之中,活似一幅美人春睡图。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选取美人春睡乍起一瞬间的所见所闻及其心理感受,容易将相思之苦写到十分,是背面傅粉。词的开头先点明时与地:春光明媚的深闺小院。然而它的主人却似乎辜负了这大好时光,在蒙头睡觉。睡前的情态作者没有直接去写,却写她睡醒之后发现绮罗衣裳折叠得乱七八糟的,以致于将刺绣上的金线也摺损了,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并由此可知她是和衣而睡的。

      风乍起,

      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阅读全文]...

2022-05-29 13:54:00
  • 出其东门古诗词

  • 阅读,文学
  • 出其东门古诗词

      出其东门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位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专一不二的小诗,表现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也蕴含着是对那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的曲折婉转的批评之意。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朴实无华,明白如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其东门古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原文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译文翻译

      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

      漫步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虽若茅花白,亦非我所怀。唯此素衣红佩巾,可娱可相爱。

      注释解释

      东门:城东门。

      如云:形容众多。

      匪:非。思存:想念。思:语助词。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籍。

      缟(gǎo稿):白色;素白绢。綦(qí其)巾:暗绿色头巾。

      聊:愿。员(yún云):同“云”,语助词。

      闉闍(yīn dū因都):外城门。

      荼:茅花,白色。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

      且(jū居):语助词。一说慰籍。

      茹藘(rú lǘ如驴):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创作背景

      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旧说颇有争议。《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之”,断此诗主人公的爱恋对象为恋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或其妻子)专一不二的诗。

      诗文赏析

      郑之春月,也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此诗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好奇的读者自然要打听:他那幸运的恋人而今安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到了你的眼前。如果你还知道,“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恐怕在惊奇之际,更会对主人公肃然起敬:原来他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

      由此回看诗章之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阅读全文]...

2022-05-03 16:17:16
  • 古诗望天门山的意思

  • 古诗望天门山的意思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望天门山的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此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诗望天门山的意思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阅读全文]...

2022-01-08 22:42:47
  • 谒金门古诗词(6篇)

  • 谒金门古诗词(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谒金门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谒金门·花过雨原文: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谒金门·花过雨注释

      红素:指花色红、白相间。

      觅:寻找。

      玉关:玉门关。借指南宋抗战前线。

      玉楼:豪华的高楼大厦。

      胡尘:指蒙人发动的战争。

      侯万户:万户侯。

      谒金门·花过雨赏析

      在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大概是属于催春来。“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元]王庭筠

      这是一首描写闺怨的词。选材虽传统,但由于作者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及思妇的情感表现得极其凄婉深刻,因而令人震撼,百读不厌。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表现了闺中人急迫盼望丈夫归来又极其失望的心情。在我国民俗中以喜鹊鸣叫为吉祥。“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开元天宝遗事》)。“几”极写闺中人的惊喜,失望、复惊喜复失望。久守空房、孤寂的少妇是多么的深情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啊。双喜鹊的双字极好地衬托出少妇的孤单,真是人不如禽。“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假设旧愁可以忘记,即使旧日的愁苦都忘掉,眼前被引起的新愁烦又多得没有地方容纳了。“着”多解,这里当安置、容纳解。与该句句式相同的如北宋失调名词“苦恨春醪如水藻,闲愁无处着”,吴淑姬《小重山》词“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其中的“着”均为安置之意。(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绯侧淋漓尽致,堪与辛弃疾《念奴娇》的“旧恨春江流不断,旧恨云山千叠”相比美。过片描写了景物。“瘦雪一痕墙角,专子已妆残萼,”墙角的梅花凋谢了,孤零地沾在那里;几粒青而又小的梅子妆点着花的残萼。明显的暮春景色意味思妇的惜春自怜。雪,指白色的梅花,用“瘦”来形容如雪梅花,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的凋零衰败。清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赞扬作者“字新”欣赏其“瘦雪”的形容。“一痕”即写孤独,又蕴含空漠无依,“墙角”是环境的冷落,也是女主人公的写照。青春而逝,红颜将老,恰如流水年华一去不再,触景伤情,其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助无奈跃然纸上。“不道技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写景抒情,总括全篇,承上作结。目前已是败花残枝,光秃秃的枝上已无花可落,寡情的东风却依然逞凶肆虐,继续摧残着孤寂无依的梅树。

      本词上阙重在心理描写,对闺中人的深沉挚受、痴情盼望的刻画极其深刻。下阙重在景物,以花喻人,贴切自然。艺术上达到极高境界。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王庭筠不同于一般金人词风,“间河幽峭之书,绵邈之音”《谒金门》是词*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原文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译文翻译

      人去楼空徒然相忆,没有办法再传消息。天上嫦娥人间不识,欲寄书信何处寻觅?

      困倦小睡觉来无力,不忍再看伊人书迹。满院落花春光清寂,伤心断肠芳草色碧。

      注释解释

      书:信。

      觉:醒。

      伊:她。书迹:指过去的来信。

      无计:没有办法。

      寄书句:意思是本想请嫦娥代为传书,但因不相识,而无处寻找她。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背景是韦庄有一个资质艳丽、文化修养也很高的宠姬被蜀主王建强行夺去,韦庄追念此人,写了此词和小重山。此说法不一定可靠,很可能是为某一个分手以后消息不通的旧时情人而作。

      诗文赏析

      诗歌史上,真挚、沉痛的悼亡之作甚多,都具有永恒的魅力。生活中一些有某种纪念意义的小物品,就会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池溏一样,在感情的波澜里激起层层涟漪。这首词通过一纸昔日情人的'旧书信,在词人的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从而勾起了无数的回忆。全词以书信为中介,上片写读信后勾起的无数回忆,由此产生了渴望与意中人再传消息、寄书信的痴情;下片写思极而睡,醒来不忍再读伊人旧情书的情绪,并用景色加以陪衬。全词融纪实、写景和抒情于一炉,疏中见密又富有生活气息,脉络分明,情意真挚,将深切的悼亡之情表达得低回婉转,余韵袅袅。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怀想。上片着重勾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直吐衷肠。由回忆而动情,由动情而遐想,再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把伊书迹”是此词词眼。

      上片着重勾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首三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句句相联,环环相扣。首句“空相忆”,*地奇峰突兀而起,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基础。这三个字既笼罩全篇,又包孕无遗。一个“空”字不仅表现了“相忆”数量的以简代繁,而且写出了这种“相忆”的深和苦,“空相忆”是情至深处的痴人语。“无计得传消息”是紧承首句而答,意思是无法传递消息。第三句“天上嫦娥人不识”,是写欲向那位“天上嫦娥”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嫦娥”形容伊*貌之美,“天上”;则暗示了伊人已仙去。至此,才看出相忆成空是由于生死相分,幽明相隔。第四句“寄书何处觅”与第二句“无计得传消息”意思大致相同,显示了要通款曲情意的执着和真切。向亡人通消息、寄书信,看似无理,实是深情的反应。这最后一句将自己虽欲寄书而无处寄书以至于最终不合瞄书的款款情意,以反问的形式加以表达,更是含蓄曲折,哀婉动人。

      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从而传出了幽深的隐曲心绪。“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两句以形传神,将上下片衔接得异常紧密。“新睡”二字暗示出是困倦已极的不由自主的睡。“无力”紧应“新睡”,睡醒之后应觉得有力,此言无力,自是伤心人别有怀抱。沈际飞说: “‘把伊书迹’,四字颇秀。”(《草堂诗馀正集》)“伊”字,口吻非常亲切。“把伊书迹”可见伊人兼有才情。“不忍”二字更妙,正写出“伊书”的感人至深,宜于表现出伤心人看与不看的矛盾心理。“把伊书迹”不仅“颇秀”,而且是这首词通体皆活的词眼。这句词语意淡而情深,故沁人心脾。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两句别出心意,宕开一笔,以景作结。“满院落花春寂寂”是花落人亡的孤寂境。

      风乍起,

      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注释: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阅读全文]...

2022-01-01 21:43:55
  • 冬天的古诗词

  • 冬天
  • 冬天的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冬天的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诗经·小雅·角弓》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2、《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观雪杨万里(宋)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4、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5、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7、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8、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9、元·黄庚《雪》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10、雪望洪升(清)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11、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12、山中雪后郑燮(清)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3、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14、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5、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

      16、唐·杜甫《对雪》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指直:手指僵直。

      17、唐·杜甫《*县怀古》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18、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无行:不成行列。

      19、唐·高骈《对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0、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21、唐·李白《北风行》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2、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23、唐·李白《冬日归旧山》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24、唐·李商隐《对雪二首》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25、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26、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27、唐·柳宗元《江雪》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28、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天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29、唐·孟郊《苦寒吟》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30、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

      31、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32、唐·元鸲南秦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33、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4、雪梅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阅读全文]...

2022-04-24 17:53:58
天门谣的古诗词 - 句子
天门谣的古诗词 - 语录
天门谣的古诗词 - 说说
天门谣的古诗词 - 名言
天门谣的古诗词 - 诗词
天门谣的古诗词 - 祝福
天门谣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