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是山下的古诗

关于中间是山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间是山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间是山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间是山下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8) 语录(5) 说说(17) 名言(1k+) 诗词(1k+) 祝福(4) 心语(308)

  • 古诗次北固山下的中心思想

  •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次北固山下的中心思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中心思想: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次北固山下⑴

      客路青山外⑵,行舟绿水前。

      潮**阔⑶,风正一帆悬⑷。

      海日生残夜⑸,江春入旧年⑹。

      乡书何处达⑺?归雁洛阳边⑻。[1]

      版本二

      江南意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风正,风顺。悬,挂。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⑹入:到。

      ⑺乡书:家信。

      ⑻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3][4—5]

      白话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6]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2][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此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第三联说明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不禁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2]

      名家点评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皇甫子循曰:王湾《北固》之作,燕公揭以表署,才闻两语,已叹服于群众;“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曾不终篇,遽增悲于时主,美岂在多哉!中联真奇秀而不朽。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凡登览皆可用。“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凡燕集皆可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之名奚与?“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奉先之殳奚存?而皆妙绝干古,则诗之所尚可知。今题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咏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过也。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潮*”二语,俚气殊甚。“海日生残夜”,略有景色,“江春入旧年”,此溷语耳。

      明代邢昉《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阅读全文]...

2022-01-16 11:31:18
  • 次北固山下古诗词

  • 次北固山下古诗词

      【原文】: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韵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阅读全文]...

2022-07-29 11:41:15
  • 次北固山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解析与赏析

  • 文学
  • 次北固山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解析与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次北固山下古诗原文译文注释解析与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英文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名句解析

      潮**阔 风正一帆悬 “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

      鉴赏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现在的江苏镇江北。王湾,洛阳(先河南洛阳)人。《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

      作者介绍

      王湾

      王湾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2-09 16:30:39
  • 田园乐七首_山下孤烟远村_七夕古诗白居易烟霄

  • 七夕,祝福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田园乐七首_山下孤烟远村》,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王维 田园乐七首_山下孤烟远村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七夕古诗白居易烟霄。

    [阅读全文]...

2022-06-16 09:51:26
  • 此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次北固山下诗意)

  • 诗意
  •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①。

    潮**阔,风正一帆悬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④。

    [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注释]

    ①客路:大路。这两句是说大江和陆路都围着北固山转。

    ②这两句是说潮水上涨,江面宽阔。顺风驶船,桅上悬着船帆。

    ③残夜:天快亮的时候。这两句写泊舟翌晨的感受:黎明时旭日在江上冉冉升起;江南春早,还在旧年时候,已有春天的气息。江春是从景物上说的,旧年是从时间上说的。

    ④乡书:家信。这两句写正在思念故乡洛阳,忽然看见雁群飞过,想请它们捎封信回去。

    [说明]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开元时作者于某年腊月经过这里,泊舟山前,翌日写了这首记游的诗。

    [译诗]

    离乡出游,来到北固山下,乘舟轻驾,顺碧水流。春潮上涨,水与岸齐,更觉江面宽。风*浪已静,孤帆独飘零。残夜还未尽,江上红日,早升起。旧岁还未除,春意已到,暖融融。写好的家书,我往任处投?北归的鸿雁,替我捎信,回到洛阳城。

    [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诗人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春景而引发思乡之情。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江阔,风浪潜踪,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的过程中的景象。时光流逝,天运无情,而诗人犹自音书滞一乡,由此而引动末句的相思。全诗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清闲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6-24 06:21:27
  • 《西塞山下作》赏析

  •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

      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

      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

      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

      终傍芦花结一庵。

      韦庄诗鉴赏

      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 , 时间是公元八九○年,作者五十五岁时。夏承焘《韦庄年谱》以为诗人“秋间在鄂 ,旋至巫峡 ,冬乃回赣 。”依据诗意,似作者此行是顺江而下,从武汉向 九江前行,时间约在秋冬之际。

    整理:zhl201704

    [阅读全文]...

2021-12-26 20:20:31
  • 暮从碧山下下一句

  • 秋色有佳兴下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出自: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译文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阅读全文]...

2022-01-04 22:19:34
  • 韦庄《西塞山下作》全诗赏析

  • 韦庄《西塞山下作》全诗赏析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赏析

      韦庄(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

      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时间是公元890年,作者五十五岁时。夏承焘《韦庄年谱》以为诗人“秋间在鄂,旋至巫峡,冬乃回赣。”依据诗意,似作者此行是顺江而下,从武汉向九江前行,时间约在秋冬之际。

      西塞山,因为三国时是东吴的江防边塞,故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千古盛传的名作。诗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和前贤佳句勾起丰富的联想。但是,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在艺术处理上,前二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二联称美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许多轻快与倾慕,绝无盛衰存亡的议论感喟,读来清隽可喜。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次句写山势险峻,用“乱云如絮”描绘,云层如轻漂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故此句虽落笔在山,而水亦映带其中。试想,置身于蔚蓝*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渐映”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就全诗看,尽管前两联以暗示行迹的方式对西塞山的奇特地势环境作了描写,但若无第三联以羡慕的心情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虚笔赞美,不仅诗的尾联难以引出,并且全诗亦显得*泛*淡,难以因巧见意。第三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更显得自然巧妙。至于作者在遣词造语上的细微精炼,在达意的准确和追求七律诗成熟的技巧上,造诣深厚。

    [阅读全文]...

2022-02-06 00:34:16
  • 关于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的诗文赏析

  • 关于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的诗文赏析

      【年代】:唐

      【作者】: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内容】

      我宿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赏析】: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自己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多么凄凉啊!

      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老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象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诗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傲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老妈妈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铺直叙的写法,象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4-01 18:09:17
当前热门
中间是山下的古诗 - 句子
中间是山下的古诗 - 语录
中间是山下的古诗 - 说说
中间是山下的古诗 - 名言
中间是山下的古诗 - 诗词
中间是山下的古诗 - 祝福
中间是山下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