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

关于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96) 说说(647) 名言(17) 诗词(3k+) 祝福(67) 心语(4)

  • 暮江吟的诗意

  • 诗意,写作,文学
  • 暮江吟的诗意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暮江吟的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阅读全文]...

2022-02-17 13:03:23
  • 古诗暮江吟原文及译文(暮江吟古诗赏析及诗意分享)

  • 诗意,分享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古诗译文:一道残阳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让江水一半呈青绿,一半呈橘红。可爱的是九月初三之夜,颗颗露珠像珍珠,一轮新月如弯弓。

    暮江吟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铺”字用的很到位,把“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景色形象的描绘了出来。后两句写九月初三的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意境优美,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全诗造成了波澜。

    全诗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渗透着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阅读全文]...

2022-01-20 10:19:10
  • 暮江吟的诗意

  • 诗意
  •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

      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

      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

      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m.ju.51tietu.net)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阅读全文]...

2022-04-18 01:36:27
  • 暮江吟的意思是什么(暮江吟原文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当我们看到这夕阳西下的美景,我们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当我们看到云海弥漫、树木丛生、层峦叠嶂,会不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看到冬天盛开的梅花,会不禁感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接下来,就让我们透过文字,随着诗人一起去欣赏如画的自然风光,共同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吧。

    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首先,了解一下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那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呢?

    《暮江吟》大约创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瑟瑟”在这里形容为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出的青绿色。

    这一句是说: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在这一句诗歌当中呀,我们找到了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一个是瑟瑟,一个是红。当残阳照射在水中,江水一半是青绿色,而另一半则是红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换成“照”字好吗?为什么?

    答案是不好。因为秋天的“残阳”已接*地*线,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上一样。用“铺”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如果用“照”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因此,诗人用一道残阳铺水中,那为什么会半江瑟瑟半江红呢?当然,这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了。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上皱起细小的波纹。残阳斜射下,受光照多的部分,呈现出一片红色;未受到残阳照射的部分,就呈现出青绿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江面上的这两种颜色的变化,将江水的美丽展现了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一边想象,一边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理解了,这就是在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残阳将柔和的余晖铺洒在水中,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似”是好像。

    “真珠”在这里就是指珍珠。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那为什么在这里是“真珠”而不直接写“珍珠”呢?“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两者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的起源不同,发展脉络也各不相同。

    “可怜”两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可怜”在诗中意为“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诗为《暮江吟》,首先,写出了傍晚残阳斜照水面,又写出了江水半绿半红的景象,后两句写夜晚露珠似珍珠,月亮似弓。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上就是《暮江吟》这首诗要讲的所有内容。

    [阅读全文]...

2022-06-30 14:12:47
  •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 前一阵买了本讲中国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小册子,翻到白露那一章,开头就放了一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我们小时候曾经学过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是白氏七绝力作,被《唐宋诗醇》赞为“作色秋江图”。作者圣手妙笔,以诗作画,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感极强的风景图。开篇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更是千古名句。

    白居易诗风*易*人,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内容理解起来全无困难。但是《毛诗序》曾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然而,《暮江吟》背后所言的“志”却不容易弄明白。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词作意译:

    一道落日的余晖,徐徐自江面上铺开,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红,一半碧玉绿。我爱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风景。月光照耀下,草丛中挂满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儿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弯弓。

    这一首诗写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外放杭州刺史的途中,在九月初三的夜晚,他乘船行至长江下游某地时,有感而发。

    这一首诗和白居易的诗风略有不同,比较注重“炼”字,并且末句连用比喻,显得十分精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第一句中的“铺”,第二句中的“瑟瑟”以及第三句中的“可怜”。

    夕阳照到江面上,他不说“照”而说“铺”,显得动作十分轻柔。更衬得这日沉月升之间的风景画,一派宁静柔美。“可怜”的意思是指“可爱”,它直接吐露出作者的心声,表达了这首诗的情感倾向。

    至于“瑟瑟”,原来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风声,另一种是指碧玉的色彩。因为有这两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解释,也出现了一点分歧。一些人说“瑟瑟”在这里是描写颜色,半红半绿,在视觉上来说更有美感。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瑟瑟”在此处应当是指风声。并且举了白居易自己的《琵琶行》为例来说,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就是描写风的声音。

    因此“半江瑟瑟半江红”有可能是指:太阳照到的一半江水被染红了,而没有染红的另一半,被微风吹动,泛起了波纹。不过这一说法,大多数人都不认同。

    白居易这一首七绝描写的风景,时间跨度比较大。开头从傍晚写起,第四句已经是明月当空了。当中的色彩描写,借代与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非常出色。

    同时,因为“可怜”二字的存在,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白居易远离朝堂后荡舟五湖的逸志闲情。由于心情太过愉快,他竟然从傍晚看日落,一直赏玩到了皓月当空。

    落日余晖,江上残照,草丛中的露水和天上的弯月,本来都属*常之物,却被他用丹画妙笔,绘成了一座精致的七宝楼台。

    中国的古诗是言志的。那么,白居易这一首《暮江吟》到底在言什么呢?有学者运用现代文学理论对它进行了解析。《暮江吟》这首诗里面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月亮”。

    这首诗先从太阳讲起,再到月亮结束,中间包含了一个月升日沉的交替过程。要知道诗背后所言的“志”在哪里,就应该先弄明白在这一首诗中“太阳”和“月亮”各自象征着什么。

    在西方文化当中,太阳和月亮是“二元对立”的。一个是光明,另一个是黑暗;一个是主动,另一个是被动。而在中国神话中,太阳代表的是炽热、光明和希望,它是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的,而月亮则代表温润、贞洁、美丽与永恒。

    中国神话里有《羿射九日》的传说。故事里面天帝的九个儿子就是九个太阳,它们一齐出动时,带给人间是巨大的灾难。因此,太阳在中国思维里面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而中国神话中的月亮总是和嫦娥这样的女性,以及“团圆”意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它象征着一段关系的恒定,与态度上的保守。

    中国的月亮别号“太阴”。那么一个日月交替的过程,就是一种由阳向阴的更迭过程。从光明走向黑暗,从炽热走向温润,从进攻走到保守,就是这一过程。

    于是,我们结合《暮江吟》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就知道: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不被采纳,主动要求外放杭州当官。

    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岁了,早已经厌烦了朝廷内的党争。“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残阳”是指代他中年以前那种激进的政治态度,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从前,他以杜甫为榜样,在朝中当谏官,努力创作了像《卖炭翁》、《观刈麦》这样的“敏感”作品,后来又和激进派宰相武元衡交朋友,结果遭到政治报复,吃足了苦头。

    但是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眼前的江水是“一半碧绿一半红”,这正象征着他眼中时事的阴阳两极。

    但是,经过了许多事以后,他再度回到了权力中心,却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党争还在继续,他的主张也不被皇帝所接纳。然后他主动请求外放,说明他内心已经豁然开朗了。

    他不再执着于在朝廷里当一名谏官,而是要到地方为人民干一点实事,比如到杭州为老百姓修筑水堤。

    他在九月初三这个日子想通了这个道理,他感觉自己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是不再选择像开始一样积极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温和的办法。

    所以,他笔下的月亮最后变成了一把弓箭,它可以帮助他继续实现治国的理想。于是这个日子,就变得十分“可怜”(可爱)了。

    中国古诗是言志的,就像古人常说:文以载道一样。好的诗,一定要表达作者的志向,但是如今的人并不这样看。

    《暮江吟》言的是什么志,上面只是一种猜测,未必一定是正确的。白居易这一首七绝,因为描写技法传神,“炼”字得当;即使并不言志,依然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5-07 22:59:42
  • 暮江吟古诗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2、瑟瑟:碧绿的颜色。

      3、怜:可爱。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7-16 09:29:11
  •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古诗词翻译赏析

  • 文学
  •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古诗词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古诗词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唐朝·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前言】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注释】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翻译】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所以他是下邽人。白居易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五六岁时便学作诗,九岁通晓音律,十五六岁时,就能写出很好的诗篇。唐贞元时的进士,曾在朝中任左拾遗等职,后因得罪权相,贬为江州司马,以后累任杭州、苏州刺史等职,晚年曾任刑部尚书。他的诗题材广泛,描写细致动人,语言生动、通俗,主要作品有《卖炭翁》《观刈麦》《长恨歌》等。

      拓展阅读:暮江吟阅读答案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意对即可)

    [阅读全文]...

2022-03-17 10:03:21
  • 游子吟诗意简短(游子吟的古诗诗意简短)

  • 诗意
  • 《游子吟》是一首唐代的五言诗,只有短短的六句、三十个字,而且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采用最朴素的语言,却成就了歌颂母爱的唐诗佳作,千百年来这首诗备受人们的推崇,成为千古传颂之名篇。

    《游子吟》的作者为唐代诗人孟郊,孟郊出身贫寒,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的时候,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而为官之后,孟郊便将母亲接来同住,彼时的孟母已经年迈,孟郊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和付出,慨然写下了这首“游子吟”并在诗题之下自注“迎母溧上作”。

    游子吟

    这首诗几乎采用最朴素的白描手法,最开始的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俗易懂,刻画了一位慈母挂念远行的儿子,亲手缝制衣服的感人场景。

    第三、四句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则说明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一阵阵密密的缝补,恐怕儿子归来的时候衣服已经破损,这四句的描写极为朴素,读之却让人感受着一种深刻的母爱。

    诗人孟郊

    最后的两句,作者又说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谁可以说,子女如同小草般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母爱如春日般的恩泽呢?

    游子吟

    这首诗发自肺腑,虽无华丽辞藻,却是完全真情流露,让无数人读之无不想到自己的母亲,而在1992年香港举办的“我最爱的十首唐诗”的评选中,这首《游子吟》得票名列榜首,也足见其影响之大。

    [阅读全文]...

2022-04-25 09:03:29
  • 蒹葭在古诗里象征意义128句

  • 意义,经典
  •   原文:

      蒹葭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意思: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我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蒹葭》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蒹葭》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蒹葭》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蒹葭》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蒹葭》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蒹葭》为本改写的。

    [阅读全文]...

2022-06-19 08:36:30
  • 古诗江南春的诗意

  • 诗意
  •   《江南春》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是杜牧的名作之一。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诗意

      《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江南春》散译

      干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有临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江南春》注释

      ⑴莺啼:即莺啼燕语。

      ⑵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⑶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⑷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阅读全文]...

2022-04-24 14:26:43
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 - 句子
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 - 语录
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 - 说说
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 - 名言
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 - 诗词
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 - 祝福
暮江吟古诗的诗意和字义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