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赠质上人》是由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七言绝句诗.描写了质上人无所牵挂以及将一切置身于世外的无所欲求的生活状态
作品原文
赠质①上人②
枿坐③云游出世尘
兼无瓶钵④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注释译文编辑
作品注释
①质:和尚的称号
②上人:对高僧的敬称
③枿(niè)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④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作品译文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整理:zln201705
五言抒情古诗
1、《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2、《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9、《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1、《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2、《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3、《江雪》
唐柳宗元
杜荀鹤《赠质上人》全诗鉴赏
《赠质上人》是由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七言绝句诗。描写了质上人无所牵挂以及将一切置身于世外的无所欲求的生活状态。下面为大家带来杜荀鹤《赠质上人》全诗鉴赏,快来看看吧。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注释】
①质:和尚的称号。
②上人:对高僧的敬称。
③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④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翻译】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鉴赏】
《赠质上人》是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诗。上人是对高僧的敬称。
既然是送给僧人的'诗,那么自然要说与佛事相关的言语,所以诗开头便干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枿(niè聂)坐,犹言枯坐。这句是说质上人有时打坐参禅,云游四方,行踪无定,颇有超尘超世之概。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可能缄口不语。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而诗人的感慨颇深。《斋闲览》中说:“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这里说出了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他的*体诗上尤为突出,即通俗浅*,明白流畅。所以人们说他是把严于格律的*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便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赠质上人》也是这样。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杜荀鹤《小松》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杜荀鹤《感寓》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杜荀鹤《感寓》
闲来吟绕牡丹丛,花艳人生事略同。——杜荀鹤《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杜荀鹤《重阳日有作》
他乡终日忆吾乡,及到吾乡值乱荒。——杜荀鹤《自江西归九华》
满眼有花寒食下, 一家无信楚江边。——杜荀鹤《长安春感》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杜荀鹤《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杜荀鹤《闽中秋思》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杜荀鹤《闽中秋思》
难与英雄论教化,却思猿鸟共烟萝。——杜荀鹤《别四明钟尚书》
眼昏经史天何在,心尽英雄国未宁。——杜荀鹤《寄温州崔博士》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杜荀鹤《泾溪》
却是*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与我为同志,如君能几人。——杜荀鹤《寄诗友》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杜荀鹤《*怨》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怨》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怨》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杜荀鹤《*怨》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客路行多少,干人无易颜。——杜荀鹤《与友人话别》
未成终老计,难致此身闲。——杜荀鹤《与友人话别》
月兔走入海,日乌飞出山。——杜荀鹤《与友人话别》
流年留不得,半在别离间。——杜荀鹤《与友人话别》
南海南边路,君游只为贫。——杜荀鹤《送友人游南海》
山川多少地,郡邑几何人。——杜荀鹤《送友人游南海》
花鸟名皆别,寒暄气不均。——杜荀鹤《送友人游南海》
相期早晚见,莫待瘴侵身。——杜荀鹤《送友人游南海》
吾今别汝汝听言,去住人情足可安。——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
天道不欺心意是,帝乡吾土一般般。——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
乡里为儒者,唯君见我心。——杜荀鹤《贻里中同志》
诗书常共读,雨雪亦相寻。——杜荀鹤《贻里中同志》
贫贱志气在,子孙交契深。——杜荀鹤《贻里中同志》
古人犹晚达,况未鬓霜侵。——杜荀鹤《贻里中同志》
戏把蓝袍包果子,娇将竹笏恼先生。——杜荀鹤《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
一茎两茎初似丝,不妨惊度少年时。——杜荀鹤《白发吟》
几人乱世得及此,今我满头何足悲。——杜荀鹤《白发吟》
家山苍翠万馀尺,藜杖楮冠输老儿。——杜荀鹤《白发吟》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杜荀鹤《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杜荀鹤《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杜荀鹤《乱后归山》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杜荀鹤《乱后归山》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杜荀鹤《乱后归山》
如君真道者,乱世有闲情。——杜荀鹤《乱后再逢汪处士》
《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写的一首哲理诗,它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翻译】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创作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的太*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借景抒情的古诗
当我们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时,常常容易借助景物抒**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借景抒情的古诗 ,供大家参考。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借景抒情的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本诗也许还有别的寓意,但作为爱情诗却是几无异议。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赏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上片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为伊”,方始画龙点晴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那“盈盈仙子”(《曲玉管》)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全词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充分细腻,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借景抒情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借景抒情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7、《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抒情母亲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抒情母亲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2、《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5、《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6、《豫章行》
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7、《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送人游吴》全诗诗人描写了苏州怎样的景色,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前言】
《送人游吴》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此诗八句四十字,通过想象描绘了苏州的风物景致,叙事状物可谓是恰如其分。其中“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两句成为描写苏州城建筑特色的千古名句。
【注释】
①姑苏:苏州的别称
②枕河:临河。枕:临*
③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④水港: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⑤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⑥未眠月:月下未眠
⑦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翻译】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鉴赏】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后情景。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抒情
杜荀鹤的五言古诗
小松杜荀鹤的古诗
杜荀鹤的古诗词
借秋景抒情的五言古诗
抒情的五首古诗
五首抒情的古诗
古诗小松杜荀鹤的大意
古诗杜荀鹤的(小松)的视频
秋夕古诗的视频杜荀鹤
杜甫借月抒情的古诗
唐杜荀鹤的小松古诗点评
直接抒情的杜甫的古诗
杜牧借景抒情的古诗
杜荀鹤的古诗闽中秋思
唐朝杜荀鹤的古诗小松拼音版
杜牧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古诗
唐朝杜荀鹤的古诗小松带拼音
杜荀鹤写的蚕妇古诗朗读视频
托物言志抒情的古诗
五分钟的抒情古诗词
抒情言志的诗句
运用代言抒情的古诗
直接抒情言志的古诗
古诗是抒情的
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古诗
只借物言志或抒情的古诗
写景抒情的七言古诗
抒情的古诗七言八句
抒情类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