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

关于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92) 语录(12) 说说(134) 名言(1) 诗词(924) 祝福(2) 心语(1)

  • 伤感说说:嘴里说着晚安,转身又和谁相谈甚欢

  • 伤感,晚安,转身
  • ★1☆  我本赢她千百倍,却输给一句你爱她。

    ★2☆  .得不到的爱人总归是风,强留千百次也会无踪。

    ★3☆  责怪我离你越来越远之前,请先想想曾经你的句句敷衍。

    ★4☆  你和她打来闹去你说是逢场作戏,那你和我在一起是不是在练演技。

    ★5☆  你是我误删的照片,错过的航班,丢失的日记本,经久不息的遗憾。

    ★6☆  有些人,是山川,是河流,唯独不是可停泊的港口。

    ★7☆  后来,我们都走在各自的路上,谁也没有再等谁。

    ★8☆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9☆  嘴里说着晚安,转身又和谁相谈甚欢。

    ★10☆  不要再十六七岁爱上一个人,因为,那会是你这辈子最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人。

    [阅读全文]...

2021-12-18 13:17:53
  • 2018年非主流伤感说说大全:嘴里说着晚安,转身又和谁相谈甚欢

  • 伤感,晚安,转身
  • ★1☆  是一起走过一段路而已,何必把怀念弄的比经过还长。

    ★2☆  对他念念不忘,他却在为另一个人赴汤蹈火。

    ★3☆  你是我误删的照片,错过的航班,丢失的日记本,经久不息的遗憾。

    ★4☆  句句皆你,你字字非我。

    ★5☆  见的时候能不能抱抱我,那年好多酸甜苦辣没来得及和你说。

    ★6☆  你和她打来闹去你说是逢场作戏,那你和我在一起是不是在练演技。

    ★7☆  后来,我们都走在各自的路上,谁也没有再等谁。

    ★8☆  还等吗?”“不等了”“为什么?”“凭什么?”

    ★9☆  我本赢她千百倍,却输给一句你爱她。

    ★10☆  得不到的爱人总归是风,强留千百次也会无踪。

    ★11☆  不要再十六七岁爱上一个人,因为,那会是你这辈子最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人。

    ★12☆  有些人,是山川,是河流,唯独不是可停泊的港口。

    ★13☆  怪我离你越来越远之前,请先想想曾经你的句句敷衍。

    ★14☆  嘴里说着晚安,转身又和谁相谈甚欢。

    ★15☆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阅读全文]...

2022-02-04 13:24:37
  • 相见欢古诗赏析(相见欢古诗意境)

  • 相见,意境
  • 李煜作亡国之词,虽大多用语浅白,但用情却至深。王国维认为他之所以用“赋体作词”直抒胸臆,是因他“阅历较浅”,于是只能夸他是“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

    其实,李煜能在南唐纷乱的宫廷斗争里活下来,怎么也谈不上“阅历很浅”。他之所以把词意写得很浅,除了天性之外,也是为了摆脱了“花间词”的步调。

    在《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李煜借鉴了杜甫诗歌中的句子。这就说明了:他词风的转变,固然与个人经历有关,但也是他主动追求的结果。

    正是这种“主动”追求,使李煜摆脱了前人的束缚,最终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了与“花间派”相抗衡的“南唐派”的代表词人。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的这一首词完全不需要翻译,现代人就可以将其读懂。事实上,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李煜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所以没读明白词中含义,误以为它只是一首普通的抒发亡国哀愁的词。

    周汝昌先生在讲解“林花谢了春红”的时候,说:这一句并没有说明是林中的什么花,但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李煜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事物的消逝。

    学界公认李煜的这首诗,化用了杜甫《曲江对雨诗》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周汝昌先生也同意这个观点。不过,他仍然没有解释明白,“林花”意象到底要说明什么。

    其实,如果《曲江对雨诗》说得还不够直白的话,那么在杜甫的另一首诗《别房太尉墓》最后一句中,有一句“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就讲解得很详细了。

    这里的“林花”,就是指逝者坟旁树木上开出来的红花。只要读过杜甫这两首诗就会知道,这里是很明显地发出了“亡国悲音”。

    词中的故事发生在一次凭吊事件之后,李煜很有可能是刚刚焚香祭拜过南唐将士的亡灵。“谢了春红”,指春天过去了。也就是说,不知不觉,南唐亡国又一年了。

    根据北宋王铚《默记》记载,李煜最后是有复国之心的。然而他却是有心无力,两年间南唐军节节败退,直至退无可退。自己身陷囹圄之中,也只能感叹“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明指遍地的落红,仿佛是在说美人泣血,但是事实上却是指那些为南唐作最后征战的英雄们。因为李煜投降的时候,南唐并没有全境沦陷。

    在江州,指挥使胡则与左军招讨使柯昶继续与宋军作战了四个月,最后城破殉国。根据《南唐书》记载:吉州刺史申屠令坚、袁州刺史刘茂忠二人相约,誓死以报南唐。

    后来,申屠令坚无故发狂,半夜在军帐中,不知与何人搏斗而亡。刘茂忠独力难支,为了保持袁州百姓才投降。他们二人的抗争,一直持续到李煜降宋的两年之后。

    再后来,又由卢绛接过重担,继续与宋军作战。卢绛改走山中,打算从金陵突围,未能成功。他身边的那些州县都投降了,就他依然不肯降。

    于是,卢绛就打算到转到闽中,继续和宋军战斗。但是当他路过歙州的时候,刺史龚慎义不肯出来迎接他的军队,他直接就把龚慎义杀掉了。

    在李煜降唐的前后,发生了很多类似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李煜本身也曾经努力利用长江天险,积极御敌。最后只是因为双方的力量太悬殊,为了保全城中人民,不得不投降罢了。

    所以说他后来,一心想等待一个复国的机会。而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宋太宗赵光义不能容忍一个还有复国之心的阶下囚活着。

    “胭脂泪,留人醉”。*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这个意思,它是遍地“林花”陨落之后带来的感触。

    在这里,李煜并非是因为“落红”而产生的伤感。对于牺牲的英雄,任何的“同情”都是侮辱。对于南唐那些牺牲的英雄,只有尊重与赞美。

    “几时重”的“重”字,按照《相见欢》的词格,应是*声字,所以读“chóng”,意思是“几时再重现”。但是说完这一句后,李煜就知道根本“不可重见”,于是他又说“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这首《相见欢》,如果只从表面上理解,你可以将它当作一篇简单的伤春之作。读者甚至可以完全不必理会作者身份,就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与这一首词达到最大的“共鸣”。

    假如不研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单纯地来看这首词的话,那么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

    在这里,把“胭脂泪”当成了美人泪。爱人离去了,什么时候才能重温鸳梦呢?没有办法重温了。人生的恨意,只有附着流水,滚滚向东流去了。

    因此,这一首诗表面上看着有些粗浅,但是事实上确实蕴藉隐秀,内涵和境界远胜普通的“花间词”,是一首典型的“南唐派”作品。

    李煜这首《相见欢》,拆解了杜甫《曲江对雨诗》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把“林花”与“胭脂湿”的意象,分别用到了上下两阙当中,并且赋予了它们更加细腻、丰富的内涵。

    再通过长短句特有的音律之美,从艺术上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因此,绝对不是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只是因为李煜“阅历浅”,所以才能写成这样。

    以赋的手法来写词,很显然是李煜有意而为之。看起来,他也没有少读杜甫的诗歌。

    从前看梁实秋在书中谈阅读时,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中国古代不靠阅读而能自己成书的,恐怕只有屈原一人。因为屈原写《楚辞》时,我们无法知道他当时有什么可供参考的书籍。

    李煜纵然是天才,也绝对不可能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只靠着“阅历浅”保持住了赤子之心,再凭着赤子之心去进行创作,这种说法未免把李煜看得太低了。

    事实上,李煜的确是“天才”,但是他也有努力学*前人的长处,并经过自己的摸索,才形成了后来的风格。最终,成为了与“花间派”并驾齐驱的“南唐派”的代言人。

    [阅读全文]...

2022-02-05 16:06:48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古诗赏析(相见欢李煜原文翻译)

  • 相见
  • [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集评】

    黄昇《花庵词选》: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思路凄惋,词场本色。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

    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

    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

    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

    “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

    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

    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

    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后阕仅十八字,而肠回心倒,一片凄异之音,伤心

    人固别有怀抱。

    [阅读全文]...

2022-02-10 06:15:25
  • 相见欢的诗意

  • 相见,诗意
  •   《相见欢》

      作者:李煜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2、剪,一作翦。

      3、离愁:指去国之愁。

      4、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诗意: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

      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

      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赏析:

      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m.ju.51tietu.net)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全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阅读全文]...

2022-06-06 07:05:01
  • 《相见欢》诗词鉴赏

  • 相见,文学
  • 《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者】:

      李煜——《相见欢》

      【内容】: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谢:凋谢。

      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古诗原文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译文翻译

      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冷溶溶的远山,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的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水沉香的香气沉晕。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注释解释

      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宋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溶溶:宽广温润之意。晏殊《寓意》: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个人:犹言那人,指意中人。此句谓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那人清晨所画的眉毛。

      画眉:比喻夫妻感情好。出自《汉书·张敞传》,张敞,汉时*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据说,张与妻同村,儿时张顽皮,一次投掷石块,误伤其妻,但当时逃逸了,长大做官后,听家人说起其妻因此一直未能出嫁,便上门提亲,自此,每日为妻画眉,并且画的眉毛很妩媚。后被后人评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指夫妻恩爱。

      蜡泪:蜡烛燃烧时,油脂熔化,好似泪流,故称蜡泪。

      青绫(líng)被:青色薄布缝制的被子。

      水沉:即水沉香,古时多陈设于闺房。

      黄茅野店:即黄茅驿,此处泛指荒村野店。王彦泓《丁卯首春余辞家薄游》: “明朝独醉黄茅店,更有何人把烛寻。”

      创作背景

      这首词有解为是思念妻子的作品,时间尚存争议,但大抵认同创作于边塞。纳兰虽只有三十余年生涯,但可以肯定的是,步过了坎坷的感情经历,他可谓已熟谙人生,对于生涯中美好的悲剧性追忆,成为他词中主旨。

      诗文赏析

      秋色浓郁,远山连绵,一抹淡淡的云彩,笼罩在远山周围。秋气乍起,升起一阵阵凉意。远山、微云,似乎也冷溶溶如水。这般景致,与作者所思恋的那位女子在清早画眉相像。清晨微凉,一派凄美销魂,是那一豆残焰也令蜡烛顾影自怜,起了思念,不然它如何会流下殷红的泪水来,沾湿自己的全身。青色丝被任它不整,也不管它可否盖在身上,沉水香袅绕出浓浓的香烟。这般景致,却如何只我一人独自念想。猛地回头,仍旧独自在这野店茅屋中听得西风一阵紧、一阵严。

      词的上阕借景物起兴,抒发离情。词人在旅途之中见到了那被一抹微云遮掩着的远山,恰似清晨闺中妻子梳妆时所描画出的蛾眉,不由得开始怀念家中的妻子。

      下阕以“红蜡泪”三句描绘想象中妻子孤独凄清的情景。妻子正独守空闺,对着红烛沉香,孤寂难眠;而此时的自己却停宿在这荒村野店中,耳畔西风猎猎,卧听西风,怎能不凄迟伤感,孤清寂寞?寥寥数笔,兼写了妻子和自己的.孤寂之情,哀怨至极。

      这首词意象选用亦颇为着力,词整体的意象“温度”有一番清凉微冷的感觉,情感上则营造了一种悲哀的秋氛。意象呈现方式也是素描与工笔结合。素描如:微云一抹,雾岚菲薄,山如眉黛,斯人独立,黄昏野店,秋叶西风;工笔如:红烛泣泪,青绫不整。意象上,觉出了它“温度”的冷,情思上,读之则感同身受,纳兰词的“真”,其感染力便是如此淋漓痛彻。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2.描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意境。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产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3.简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2-13 01:26:36
  •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 相见,古诗文
  •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导语:这是一首惜春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借物抒情的手法。首句“年年”二字透露出一种自责的心情,由于错过美好春光,因而每每满怀愁绪,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相见欢》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作者资料阅读】: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天祚三年七月初七(相传),李煜出生于金陵,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精于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被誉为“千古词帝”。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韵,下片两仄韵两*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2-24 05:34:08
  • 《相见欢》全诗赏析

  • 相见
  • 《相见欢》全诗赏析

      [出自] 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韵,下片两仄韵两*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5]?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6]?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阅读全文]...

2022-04-01 18:11:34
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 - 句子
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 - 语录
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 - 说说
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 - 名言
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 - 诗词
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 - 祝福
故人相见相谈甚欢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