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有玉壶的古诗

关于三首有玉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三首有玉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三首有玉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三首有玉壶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6) 语录(3k+) 说说(2) 名言(611) 诗词(245) 祝福(2k+) 心语(90)

  • 关于玉壶的诗句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骆宾王《别李峤得胜字》

    万顷玻璃浸玉壶,夕阳外荷花带雨。——张可久《沉醉东风·湖上晚眺林》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李华《海上生明月·科试》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朱有燉《元宫词·一百三首》

    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游尽西湖赏尽莲,玉壶落日泊楼船。——杨万里《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泛舟绕孤山赏·游尽西湖赏尽莲》

    南山行尽到西湖,却上扁舟赴玉壶。——杨万里《玉壶饯客独赵逵明末至,云迓族长於龙山且谈·南山行尽到西湖》

    月行银汉上,人在玉壶中。——戴复古《饮萧和伯家醉登快阁和杨伯子题分明观韵》

    江山如彼君如此,正似玉壶寒露冰。——李廌《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好去西安苏县丞》

    青松树杪三千鹤,白玉壶中一片冰。——杨巨源《酬崔博士》

    金盘碧粽裹雕菰,九节菖蒲渍玉壶。——王仲修《宫词·金盘碧粽裹雕菰》

    中秋月魄两相照,玉壶皎洁无纖芒。——程安仁《西湖四景》

    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李白《拟古·其八》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李白《玉壶吟》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

    金镜开奁弄影,玉壶盛水侵棱。——王沂孙《锦堂春·中秋》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杜甫《解闷十二首》

    收拾金銮遗事,记取玉壶清话,此外复何求。——宋*《水调歌头·寄诚夫兄在江南,时克在史馆校》

    遍体浑如一片琼,寒蟾光照玉壶冰。——白玉蟾《万法归一歌》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卢纶《清如玉壶冰》

    鉴湖春日雁啼秋水移冰柱,蚁泛春波倒玉壶,绿杨花谢燕将雏。——张可久《喜春来·鉴湖春日雁》

    美人邀我饮,清酒开玉壶。——曹勋《长夜吟·智士名不足》

    卷帘满地铺氍毹,吹角鸣弦开玉壶。——韩翃《赠兖州孟都督》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一榼扶头酒,泓澄泻玉壶。——白居易《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白居易《秦中吟十首·议婚》

    三候火烧金鼎宝,五符水炼玉壶浆。——吕洞宾《七言》

    要趁秋香浓,共此碧玉壶。——郦权《木樨》

    先生清如玉壶冰,神闲志一精粹凝。——刘基《僧道士蒋玉壶长歌》

    玉壶满泛长生酒,持来再拜为公寿。——陈洪谟《贺闻山先生生旦用韵》

    忘却教人锁后宫,还丹失尽玉壶空。——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每岁东君召勾芒,玉壶淡淡晴烟暖。——白玉蟾《题诸葛绣香园》

    绿沈枪卓妖星落,白玉壶澄苦雾开。——贯休《送郑使君》

    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李商隐《深宫》

    瑞景森琼树,轻水莹玉壶。——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

    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弦。——黄庭坚《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岑参《西亭子送李司马》

    谁觉风光添一线,玉壶漏水报鸡人。——张耒《至后早赴馆二首·城围残雪寒催晓》

    句从冰柱思能苦,人在玉壶寒更多。——李处权《雪后赴徐氏招呈德孺》

    旧好飞琼翰,新诗灌玉壶。——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稍迁搜粟司釜区,皭然清冰双玉壶。——马之骏《悲崔行》

    金瑟玉壶,尽为愁媒。——李白《上崔相百忧章》

    检身不容玷,清冰莹玉壶。——李吕《送江宰别》

    华也南来送我行,青丝挈酒玉壶轻。——李梦阳《别李生》

    唇乾吻噪甚背痒,安得玉壶泻金波。——王迈《蔡实甫能酒而道中无可口者见其吻噪成长篇戏》

    *生慷慨共心胆,悲歌往往崩玉壶。——屈大均《哭王处士》

    [阅读全文]...

2022-02-08 06:45:56
  • 《玉壶吟》赏析

  • 玉壶吟  李白

      烈士击玉壶,

      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连。

      凤凰初下紫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

      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

      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

      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

      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

      无奈宫中妒*!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 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郁不*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前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吟诵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表达李白渴望建功立业之心,但他想到自己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而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将诗人心头不可自己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陡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转入描述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本欲一展宏图,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施展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

      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指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指嘲弄*。“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表现*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渲染倍受恩宠。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以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 “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有“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 之语。李白以东方朔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溢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倍受打击的不幸。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表现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言辞之间,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隐约可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这两句化用《离骚》之意,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文气陡然跃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墨酣畅,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陡转直下,以“大隐金门”等语暗喻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有致,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气势流转,首尾呼应。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1-12-25 11:25:45
  • 玉壶吟李白古诗原文及赏析

  • 李白
  •   ——《玉壶吟》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

      【赏析】: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勃不*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句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之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吧!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这两句化用《》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象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吴汝煜)

    [玉壶吟李白原文及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4-23 23:08:54
  • 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_村居全诗

  • 冰心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注释:

    1、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诗意:

    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谁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是不是觉得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同一片天空唯美句子,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5-05 12:56:50
  •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前一句

  • 冰心,学*,知识
  •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前一句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前一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前一句,欢迎阅读。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前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

      原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意思是: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这句话出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词翻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诗词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0~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阅读全文]...

2022-02-17 23:24:13
  • 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_村居全诗

  • 冰心,经典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注释:

    1、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诗意:

    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谁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是不是觉得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同一片天空唯美句子,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2-27 15:43:43
  • 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

  • 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青玉案·元夕》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前言】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阅读全文]...

2022-06-18 06:03:11
  • 关于春天玉兰花的古诗

  • 春天,文学
  • 关于春天玉兰花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天玉兰花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玉兰》

      明 睦石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题玉兰》

      明 沈周

      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

      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

      《玉兰》

      明 文征明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原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雪中玉兰花盛开》

      清 查慎行

      阆苑移根巧耐寒,此花端合雪中看。

      羽衣仙女纷纷下,齐戴华阳玉道冠。

      《满庭芳·玉兰》

      清 朱廷钟

      刻玉玲珑,吹兰芬馥。

      搓酥滴份丰姿。

      缟衣霜袂,赛过紫辛夷。

      自爱临风皎皎,

      笑溱洧、芍药纷遗。

      藐姑射,肌肤凝雪,

      烟雨画楼西。

      开齐、还也未、绵苞乍褪、

      鹤翅初披。

      称水晶帘映。云母屏依。

      绰约露含日、

      冰轮转、环参差。

      问琼英。返魂何处?

      清梦绕瑶池。

      《七绝玉兰花》

      临窗听雨亦怅愁,

      横笛斜吹未解忧,

      信手拈来花几许,

      自此暗香闺中留。

      《七律玉兰花》

      红是精神白是魂,仙娥唐女抖清纯。

      叶飘浦水花千树,春入林中酒一樽。

      胜景催诗牵客步,闲情携侣过江村。

      华姿若许谁相访?雨落风敲沪上门。

      ★《玉兰》

      净若清荷尘不染,

      色如白云美若仙.

      微风轻拂香四溢,

      亭亭玉立倚栏杆.

    [阅读全文]...

2022-03-31 18:55:18
  • 《玉楼春》古诗鉴赏

  • 《玉楼春》古诗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玉楼春》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玉楼春?戏赋云山【注】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本词作于作者受南宋“和谈”派排挤,闲居江西铅山期间。

      8.请分别简要概述词作上下阕描述的内容和作者的心情。(5分)

      9.词的开篇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加以简析。(6分)

      8.上阕写对青山被浮云遮盖的忧虑(遗憾);下阕写重睹青山的喜悦。本词通过描写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变化,寄寓了作者坚定的信念。 .

      9.设问和拟人手法。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拟人手法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赏析

      【鉴赏】: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词中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两句,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声形兼备、富于动感地描绘春景,勾勒出一幅城头上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使读者隐然感觉到主人公的伤春愁绪,从而为下文的遣怀抒情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末两句转而抒情,言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词人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极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词意陡转,波澜突起。

      过片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感叹老之已至,抒写了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怀。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结拍两句将借酒浇愁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赋予新意,敏锐而恰切地扣住词人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一细节,形成强烈反差,由景入情,画龙点睛,传神地抒发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云:“侍儿小名録云:”钱恩公谪汉东日(指钱惟演晚年谪随州),撰《玉楼春》词曰:“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往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每酒阑歌之,则泣下。后阁有白发姬,乃邓王歌鬟惊鸿也。遽言:“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亦将亡乎。果薨于随州。”可为此词注脚。

      古诗原文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译文翻译

      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游丝有意,苦留游客丝萦绕。杨柳无情,争相送别为那般。

      杏花红处,遮去青山一片青。山路远,行人山下歇驿站。相去远,今宵谁能与我伴,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注释解释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相间(jiàn)发:先后连续不断地开花。

      游丝:蜘蛛和青虫之类的昆虫所吐之丝,被风吹到空中,成为游丝。

      垂柳句:古有折柳送别之俗,故云。

      馆:驿馆。

      创作背景

      此篇述离情,作于景佑元年(1034)春天离开洛阳之时。

      诗文赏析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上片写洛阳春季花柳盛开的洛阳这之春,并以柳丝萦牵喻难舍之情。离别的时候正值花草芳香的洛阳之春,浓艳的、清香的,相继开花争妍。接下来写忍离别之情。词人拈出两个象征依恋和离别的意向,“游丝”、“垂柳”,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用一“苦”一“争”,写离别之人对洛阳及送行者依依不舍的深情。

      下片设想离开洛阳所经之处的风景及旅途之状,进一步渲染离情。“杏花”二句为远望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离开洛阳要经过的青山缺口之处,红杏似火,一路行人或行或歇。词人也即将加入这行人的队伍,他不由得想象着离开满是好友和知交的洛阳后的寂寞旅程,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一路之上,又会有谁相随呢?陪伴自己的,恐怕只有寂寥孤馆的那一轮明月吧。

    [阅读全文]...

2022-04-09 21:52:22
  • 形容玉龙雪山的古诗句

  • 形容玉龙雪山的古诗句

      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 足盘厚地背擎天,衡华真成两丘垤。 *生爱作子长游,览胜探奇不少休。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形容玉龙雪山的古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1淡妆素裹玉龙山,晶莹剔透雪中情。

      2雪域仙山秘境长,无人踏雾揽苍茫。

      3久慕逢飞霰,尊容隐雾中。留得遗憾在,且作梦游龙。

      4亘古冰峰高域情,玉龙持护纳西擎。

      5杜鹃仍叠银铧处,忽见过云隐玉龙。

      6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7嶙峋万仞终年雪,泻玉流穿古镇滂。

      8谁言破腊无春意,且看山巅雪莲花。

      9雪歇晨光十几峰,半山绿白半山红。杜鹃仍叠银铧处,忽见过云隐玉龙。

      10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

      11峰高云自扰,雾重絮飘繁。

      12留得遗憾在,且作梦游龙。

      13雪峰映碧潭,意境如仙赋。

      14云浮瑶玉色,皓首碧穹巍。

      15萧风劲舞玲珑处,笑访冰魂雪域家。

      16柔水绕雄山,玉壁金川。咆哮巨浪上云端。素裹银妆娇且艳,游客惊叹。扇子竖峰颠,雾绕腰间。一条索道上高悬。览尽玉龙风景秀,壮丽天然。

      17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

      18皑皑银雪山峰遍,遐尔闻名一泫然。

      19雾笼云遮缥缈中,浑然浩气贯苍穹。寒光耀日峥嵘面,好个擎天碧玉峰!

      20摘下浮云作嫁纱,撷来银月试菱花。萧风劲舞玲珑处,笑访冰魂雪域家。

      21寒光耀日峥嵘面,好个擎天碧玉峰!

      22巅峰寻雅趣,何惧步维艰。

      23玉龙飞舞云缠绕,万仞冰川直耸天。

      24雪山高,雪山娇,索道如飞上碧霄。十二峰峦犹白马,皑皑公主策蹄遥。

      25四季常思雪,孤村见雪山。

      26久慕逢飞霰,尊容隐雾中。

      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

      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

      足盘厚地背擎天,衡华真成两丘垤。

      *生爱作子长游,览胜探奇不少休。

      安得乘风临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阅读全文]...

2022-02-22 13:52:22
三首有玉壶的古诗 - 句子
三首有玉壶的古诗 - 语录
三首有玉壶的古诗 - 说说
三首有玉壶的古诗 - 名言
三首有玉壶的古诗 - 诗词
三首有玉壶的古诗 - 祝福
三首有玉壶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