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

关于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2) 说说(132) 名言(816) 诗词(11k+) 祝福(60) 心语(2)

  •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 阅读
  •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张若虚是唐代诗人,生*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连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一生中只留下了两首诗。但是,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却在千年的历史中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吧.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赏析: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一片晶莹剔透。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个大千世界,浸染成像梦一样的空灵幽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个江天浑然一色,干净得没有丝毫的杂质,这时只看到空中皎洁的一轮明月。在这样澄净的天地中,让人神思飞驰,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见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继,转世轮回没有穷尽,但比起来,江月却是永恒的。一轮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好像永远都不能如愿,只留下了滚滚的东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思念的人儿哪,像白云一样的离开了,只剩下住在江边的姑娘,愁思万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谁家的儿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好像也在怜悯着姑娘一样,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但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妆镜台上,也遍洒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怅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远方的那个人吗?两人虽然望着共同的月儿,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真想随着月光把相思遥寄给他呀!可是远飞的鸿雁,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而低头看看水中的鱼龙,他们却潜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纹。向来以传信为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捎去音讯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姑娘昨夜梦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将老,而思念的人儿还在天涯。江水带着暮春流走了,月儿也西斜了,即将落入江潭,这一切更衬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迷茫的海雾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问离别的人儿啊!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哪!在这美好的夜里,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树丛,还挂着落月的馀辉,勾动着人们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欣赏完了这首诗,到此真是荡气回肠,馀韵嫋嫋,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气,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对宇宙时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张若虚用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他最深沉的探问。整首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辽濶,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转世轮回没有穷尽。然而轮回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来经历这红尘中的`生老病死吗?张若虚在千年以前,悲悯人生的不能超越,而发出了这样的探问,然而在千年之后,我们真的找到答案了吗?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2-03 11:58:12
  •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

  • 阅读
  •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

      诗句“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春江花月夜》,诗句的意思: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原文:

      作者:张若虚 年代:唐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作者简介:

    [阅读全文]...

2022-03-23 19:02:23
  • 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全文: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2-18 18:16:25
  • 昆曲《春江花月夜》

  • 阅读
  • 昆曲《春江花月夜》

      很多人喜欢听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昆曲《春江花月夜》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此剧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孤篇压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80后才女罗周以此为灵感来源,创作了一出同名昆曲,讲述了一个历经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爱恋情愫生发,进而超越生死、直面浩渺宇宙的故事。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扬州元宵夜,月光如洗,花影绰约,明月桥边,才子张若虚对佳人辛夷一见倾心,却阴差阳错生死两隔。判官许诺一生富贵敌不过美人莞尔,掌权四海不及明月桥上与心上人再相聚。

      昆曲因其曲牌体严谨的格律而堪称汉语标杆的文学性,令许多当代剧作家望而生畏。但是,昆曲《春江花月夜》能按照曲牌的格律填词,用典准确而有深意,文学性是很出色的。

      剧中“阮籍哭兵家女”的典故,虽较生僻,但用得非常贴切。我们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昆曲剧本创作薪火相传、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希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春江花月夜》舞台,移步不换形,明月桥的弧线好美,披着薄纱的红灯笼好看,电音伴奏好听,还有那件挂在台上飘来荡去的绣花衣衫,阴曹地府中既风趣又世俗的判官小鬼……青年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全剧昆曲本体的美学神韵犹存。  

      通天灵,接地气,获知音。

      《春江花月夜》为昆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许多青年观众赞扬这出戏是“我们这个时代昆曲最好的样子”,这是最大的褒奖。《春江花月夜》的现代意味还表现为舞台构思的奇妙。它在台上还原了一座写实的古桥,主场阎王殿和仙界也是实景,阎王殿里不仅有奈何桥,还有“孟婆熬汤”的实景场面,都打破了昆曲“一桌二椅”的传统布景。有专家认为不妥,我以为这是主创人员更多地考虑了现代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只要不影响歌舞表演,也未尝不可。

      当今,进入读图时代,现代观众对舞台布景形象总的`要求实一些,好看一些。这样的表现手法,符合明人谢肇淛说的戏曲作法必须“虚实相半”:“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生,方是游戏三昧。亦要情景透极而至,不必问其有无也。”“桥畔惊艳”、“孟婆熬汤”是“出之贵实”,诗人起死回生,则是“不必问其有无”。虚实相半,成就了一出好戏。剧作家罗怀臻指出:《春江花月夜》不单单只是寄托了一介戏曲人的情怀,更是对当下世态和人心的拷问和关切。此次《春江花月夜》的圆满成功,不仅是观众对整个剧组历时三年严谨准备的赞许,也消弭了长久以来对昆曲编新剧的质疑。这个评介,我以为是准确而贴切的。

      《春江花月夜》虽然标新立异,仍是古典戏曲,昆味依然很浓。

      它选用了许多传统的昆曲曲牌和套数。例如上本第一折是仙吕庚青韵,带真文韵;第二折是中吕混韵,用an结尾的现代韵; 第三折是南吕鱼模韵;第四折是双调江阳韵。全剧共八折戏里用了七个宫调,意味着所需曲牌的丰富性相应大幅提高,没有任何两折重复用韵,精微至此,即使在老本子中亦不多见。老观众听起来,赞扬它保留了许多昆腔的原汁原味,新观众也觉得昆曲美妙动听。全剧33个曲牌、35段唱腔都是经过蔡正仁和张洵澎等老艺术家认证过的。《春江花月夜》不仅唱词格律、*仄、表述方式都遵循昆曲曲牌体传统,更难得的是,它抛弃了许多昆曲唱词佶屈聱牙的文辞,表述流畅婉转。在演出中还加入了不少生动幽默的话剧元素和热闹的民俗,更为引人入胜。

      张军扮演张若虚,在剧中历经生死,却始终活在27岁,与16岁、26岁和66岁时的女主角辛夷三度相逢。

      这三度相逢成为全剧的主线,生而枉死,死而复生,张若虚由此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感慨。张军的唱,高亢含情,大气磅礴,念白清脆,弦外有音。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魏春荣饰演令张若虚魂牵梦萦的辛夷,处处表现了她端庄内敛、大家闺秀的风范,扮相清丽淡雅,唱腔变化自如;上海京剧院著名演员史依弘饰演得道鬼仙曹娥,明艳热忱,演唱亮丽,感怀于诗人的执着真情,心有所动,但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著名京剧演员关栋天出演张若虚好友、书法家“草圣”张旭,珠联璧合,是谓绝配;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名丑李鸿良饰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刘安,表演诙谐幽默、细腻传神,为全剧增添了喜剧色彩。昆曲遗产的守望和创造是并行不悖的。新创昆曲《春江花月夜》的贡献,大大超越了这出戏的本身的票房价值。继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仅仅守望是不够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一唱三叹,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新的变化。

      “前朝曲”固然不能丢,新编“杨柳枝”更应鼓励。张军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尝试让昆曲接受现代审美考验,践行当代的传播方式。他说:“我们在戏里灌注梦想,付出努力,只为了让昆曲从高冷凄清的博物馆展台上走下来,活色生香,真正地活着。”

    [阅读全文]...

2022-05-04 05:33:10
  • 春江花月夜原文

  • 语文
  •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诗人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前呼后应地切合诗情的起伏让五种诗歌的意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诗人羡慕月夜回家的游子,想象中温暖的家园,诗歌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作结笔,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让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个空灵邈远的魅力意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诗,画中画的上品之作,有机地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会于一炉,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诗人依次有序地描绘月光笼罩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富有诗意的景象,宛如一幅淡雅淋漓的水墨长轴画卷,月亮是轴心,是神魂。并且,按照时间先后来布局谋篇、安排诗歌的结构的: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可怜楼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雾)。

      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如《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深情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他笔下的月是情爱的意象,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是对人类精神的不懈追求。月亮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切身感悟和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的深刻认识。可见,这首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是超然的,它把“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有机地融入了诗情画意之中,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逐层铺展,清丽而幽美,柔婉而酣畅,宽泛而轻淡,真切而缠绵,就好似三月的雨丝缓缓地沁人心扉,弥漫着“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把大自然之景与诗人感悟之情浑然于一体,从而创造了一个哲思睿智、恬淡豁达、寥廓悠远、虚静深邃的艺术境界。

      后记:

      今天,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选入高中课本让孩子们赏析,也因为如此,我一个教高中的朋友向我提出一个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这首诗歌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次间的关系蕴含的诗意的潜质性的关联是什么?怎样逐层递进的?

      我以此问题浏览了很多资料,大多是:(一)开头八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二)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关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余下二十句: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结构上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作品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地,小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望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只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阅读全文]...

2022-06-03 22:03:54
  • 古诗《春江花月夜》带拼音(春江花月夜全诗注音及翻译)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是诗的哲学,是哲学之诗。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了短暂与永恒的哲学命题。

    注解:

    1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2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3 文:同“纹”。

    4 碣(jié)石潇湘: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5 斜:读音是xié,另有古音念xiá,在部分古诗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韵。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张若虚(约公元647年-约公元730年)的诗作。此诗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附中英文:

    春江花月夜

    A Moonlit Night On The Spring River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

    And with the river’s rise the moon uprises bright.

    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es for ten thousand li,

    And where the river flows, there overflows her light.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The river winds around the fragrant islet where

    The blooming flowers in her light all look like snow.

    You cannot tell her beams from hoar frost in the air,

    Nor from white sand upon farewell beach below.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No dust has stained the water blending with the skies;

    A lonely wheel like moon shines brilliant far and wide.

    Who by the riverside first saw the moon arise?

    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side?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Ah, generations h*e come and past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 old and new.

    We do not know tonight for whom she sheds her ray,

    But hear the river say to its water adieu.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Away, away is sailing a single cloud white;

    On farewell beach pine away maples green.

    Where is the wanderer sailing his boat tonight?

    Who, pining away, on the moonlit rails would learn?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Alas! the moon is lingering over the tower;

    It should h*e seen the dressing table of the fair.

    She rolls the curtain up and light comes in her bower;

    She washes but can’t wash away the moonbeams there.

    [阅读全文]...

2022-07-10 21:39:53
  • 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

  • 阅读
  • 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

      “春江花月夜”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乃乐府旧题,隋炀帝杨广有两首同题五言短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然仍为乐府旧题,但他将五言短诗发展为七言长篇歌行;尽管依旧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已经摆脱宫体诗的藩篱,洗尽艳情诗的绮罗脂粉气息,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的同时,还有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因其非凡的艺术魅力,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构思巧妙,紧扣题目。据统计,整首诗中春、江、花、月、夜这几个字的出现次数如下所示:

      可见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而且对“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首句的“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天边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写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是写天边的斜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的是摇荡在江树之间的落月。如此,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妙。

      二、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见”韵同。之后几句的末字“轮”、“人”、“似”、“水”不按此规律。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为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树”。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为主,但又略有变化,显得整齐而不呆板。

      三、情、理、景的交融

      全诗按照写景、叙理、传情可分为三个层次。“春江潮水连海*……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景的描绘。宁静的夜晚,江水与岸齐*,烟波浩渺,一轮明月浴水而出,挂在广袤的天空中,如水的月光与澄澈的江水交相辉映,意境华美清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对宇宙奥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暂。在这无限永恒的宇宙之间,人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助。但诗人略有伤感却不颓废,充满了对人生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正如李泽厚所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对传统游子思妇感情的抒发。诗中抓住“妆镜台”、“落花”、“捣衣砧”等典型意象将思妇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人之悲在于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于美人迟暮。因为时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现代的女性可以通过工作来自立,她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对她们来说美貌似乎就成为找到如意郎君维持婚姻极为关键的筹码,青春对她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也就成为必备的功课。泛黄的铜镜映照着如花的容颜,镜外的精致之美,而镜内呈现出另一种朦胧之美,两美相映。自古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然而,那个“悦己之人”或为前程或因远游不在眼前呢?镜中的人儿就*添一份愁思,独依妆镜台望月怀人,相思之情溢于双眸。韶华在无声中逝去,唯美但略显凄苦。“落花”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往往也象征着青春不在,意蕴哀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林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对红花凋零惋惜的同时也是对韶华易逝的哀叹。

      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场面阔大、气势恢宏的景致描写给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营造了一个明丽悠远、空明宁静的意境,也给思妇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华美清新的背景;对月怀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诗既有细腻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恐怕是这首诗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四、语言风格

      《春江花月夜》摒弃了宫体诗的绮靡,具有民歌清新明丽的特点。王运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复吟唱,“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用到了顶真写法,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

    [阅读全文]...

2021-11-29 04:12:55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 阅读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下面我们来具体赏析一下。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7]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阅读全文]...

2021-12-27 22:52:05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春江花月夜全诗赏析)

  • 一首诗篇,倾倒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可入画、可入曲,闻一多赞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他,但如果说起《春江花月夜》,你也许就能随口诵出了他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的名气的确不像李白、杜甫那样家喻户晓。他仅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二首,其中一首就是这大名鼎鼎的《春江花月夜》。

    这首传世之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意思是说,所有的唐朝诗歌跟它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

    春、江、花、月、夜,共同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无与伦比的优美画卷,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下面我们就走*它、屏住呼吸、全身心地来欣赏这首旷世名篇。

    图片来自全网资源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水啊!浩浩荡荡,奔流向海;一轮明月随着这滚滚的江水跃出海面。

    在月光照射下,江水波光粼粼,闪耀千里;哪里的春江没有这皎洁的月光呢?!

    江水弯弯曲曲,环绕着芳香的草地;月光照着鲜花盛开的树林,就像无数细小的冰丝晶莹剔透。

    月光铺满夜空,连空气中飘荡过来的霜气都察觉不到;洲上的白沙与这月光融成一片,根本无法分辨。

    江水天空融为一体,哪怕最细微的尘埃都没有。

    月亮皎洁,高悬夜空。

    江畔的人啊,是谁最先看见这月亮的呢?

    江上的明月啊,是哪一年开始照着江畔的人呢?

    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江上的月亮啊,你却亘古不变。

    不知道江月照着哪个人啊,只看见长江水奔流不息,滚滚东去。

    一片白云缓缓地飘荡远去;独自站立在青枫浦上啊,数不尽的忧愁!

    今夜哪一家的游子乘着小舟飘向远方?在某处一定有人在洒满月光的小楼上生出相思之情。

    可爱的月光啊,在楼上不停地徘徊;它应该照着离别人家的梳妆台。

    阁楼里的绣帘啊,不能把它卷走;捣衣砧上啊,怎么也拂不去这雪白的月光!

    此时我们相望,却无法听到彼此的声息。

    我愿意追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

    鸿雁长久地飞翔,也飞不出这满天的月光;鱼和龙在江水里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梦见那幽潭边树上的花儿都谢了,可惜春天已经过去了大半,你依然没有回家。

    江水不停地东流,春天都快过去了,照着江潭的月亮也已缓缓西落。

    落月隐隐地躲进了浓浓的海雾中,碣石距离潇湘是多么的遥远啊!

    不知趁着这月光,有几人回家团圆?缓缓西落的月亮摇动着我的情思,洒满江边的树林。

    [阅读全文]...

2022-03-27 18:28:13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赏析(春江花月夜全诗赏析)

  •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就是高山、就是流水、就是丝竹、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题记

    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的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这里分享音乐大师李龟年音乐作品古筝赏析。

    在中国音乐史上,不乏有创作、演奏音乐舞曲及专门从事音乐舞蹈的成功者,例如,有“十大古音乐家”之称的春秋时代晋国音乐家师旷、伯牙,西汉李延年,三国时期曹魏音乐家嵇康,北周时期苏袛婆,隋朝时期万宝常,唐玄宗李隆基,唐代精通宫廷琵琶艺人雷海青、宫廷乐师李龟年,南宋音乐家姜夔,明代古琴家朱权、朱载堉等等。这里分享音乐大师李龟年音乐作品赏析。

    李龟年,邢州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被*誉为“唐代乐圣”。出身赵郡李氏。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渭川曲》此曲早已散佚,但大致可以断定,它是在俗乐基础上吸取西北民族音乐、融秦声汉调于一体的法曲乐调,同《凉州曲》、《伊州曲》一类杂曲相似,繁弦急管,清飏宛转。*称之为《渭州曲》,亦名《胡渭州》,南宋姜白石《醉吟商》词序中又作《湖渭州》,并说它属于琵琶四曲之一。由于李龟年的羯鼓演奏技艺高超,很多人欣赏了以后,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代宫廷歌唱家也是很多的,永新是唐玄宗时的歌唱者,原名许合子,乐工之女,音乐歌唱的很好,在开元年间选入宫中,成为皇帝最喜爱的“内人”。她的歌声婉转嘹亮,富有感染力,唱完一曲让人回味无穷。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此处指唐朝的江南,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唐朝的江左在今江南地区),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后忧郁而死。

    唐代时,作为一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唐玄宗成立了梨园。梨园的职责是拣选、排练、演出优秀歌舞,服务对象是皇室。梨园成为当代戏剧界的前身,据说从前从事戏剧表演的伶人们都供奉唐玄宗作为祖师爷。

    玄宗时,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是李龟年。相传他在歌作俱佳,在乐器表演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声誉最隆盛的一次和诗仙李白有关。玄宗和杨贵妃赏花,召李白作诗助兴。李白宿醉未醒,迷迷糊糊写了一首《清*乐》,诗歌的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早就成了现代女性打扮自己的最有力的说辞。虽然是即兴创作,但并不影响它作为佳作被后世广为传唱。随后,李龟年唱歌,唐玄宗吹玉笛伴奏,一时传为佳话。

    李龟年在辨识音律方面是一个行家。有一次岐王李范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音乐会,他能清楚的分辨出秦音之慢板和楚音之流水。音乐会结束后,主人给客人们分发小礼品时,李龟年的注意力只在乐器上,在大家都离去时,还悄悄拨弄起来,岐王见了,都不知该不该把手中的礼物给他,可见他对音乐的痴迷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境地。

    安史之乱结束和*美好的一切,李龟年不得不流浪到江南地区,依靠早年的积蓄和达官贵人的赏赐生活。流浪期间,落魄诗人杜甫遇到他,写下《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从最后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中,可以感受到杜甫的惆怅和对他乡遇故人的喜悦。

    生活在盛唐时期,是李龟年最大的幸运。纵观整个封建时期,还没有哪个时代,可以给音乐家这么高的地位。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他的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则颠沛流离。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李白、杜甫、唐玄宗李隆基等人都和他的生活发生了独特的交集。唐朝之后,宋朝推崇理学,反对享乐;元朝以后,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戏剧家开始在文艺舞台占据一*之地。关汉卿为伶人创作剧本,算得上半个梨园中人,在当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其它方面,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远远不能和李龟年比。甚至因为作品揭露了社会现实,而多次受到当权者的迫害,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其它梨园子弟,即使是优秀人才,但因为梨园本身就是社会底层的一个行业,更加没有社会地位可言。

    李龟年的一生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艺人的命运,也表现出他所处的时代的变迁。时代造成英雄,特殊的时代也成就艺术家。他前半生是盛世,着华服,居高楼,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捧;后半生是乱世,逃难,思乡,客死异乡,经历了战乱中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悲苦命运。他的一生代表了古代音乐家的巅峰时期。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李龟年这样传奇的人物。

    李龟年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其主要原因是时代造就的,他的欢是时代造就的,他的悲也是时代造就的,毕竟世间总是难以两全。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释文: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所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夕阳箫鼓》,琵琶曲《夕阳箫鼓》,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得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绝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格格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第9段是全曲的*,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音乐因此,而成为时间之最佳象征。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正就是因此,而对时间有着深刻的体认。对此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早有深刻体认之点,*代西方哲学、科学,也已开始高度关注。

    中国古典音乐,她那神秘的韵味还可以让我们回忆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阅读全文]...

2022-05-29 17:37:03
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 - 句子
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 - 语录
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 - 说说
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 - 名言
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 - 诗词
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 - 祝福
类似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