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

关于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82) 说说(29) 名言(60) 诗词(175) 祝福(5) 心语(1)

  • 跨栏跑的历史知识介绍

  • 历史,知识,教育
  • 跨栏跑的历史知识介绍

      跨越障碍物是人类在长期生产以及与自然作斗争中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作为田径运动的跨栏跑,是由跨越障碍物的基本技能,发展演变而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跨栏跑的历史知识介绍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跨栏跑在19世纪最早出现于英国,当时叫障碍跑,是男子项目,采用一般的栅栏做障碍物。后来出现了埋在地上的木栏架,以后又改为象锯木柴用的支架。跨越这类障碍物,不但危险,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而且也妨碍了跨栏跑技术的提高。

      20世纪初,出现了可移动的┻形栏架,促进了跨栏技术的发展。1935年比赛中采用了L形的栏架,栏架底部加重,栏板只要受到3.6-4公斤的冲撞力量,就会向前翻倒,栏架的这种结构,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1837年在英国首次举行了大学生跨栏跑比赛。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跨栏跑是正式比赛项目之一,但是当时跨栏的技术很不完善,不是跨栏,而是前腿弯着绕过栏,因此成绩不高,这届运动会冠军的成绩是17秒6。

      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跨栏技术已有所改进,创造了"跨栏步"技术,美国运动员获得了110米跨栏冠军,成绩是15秒4。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美国运动员采用了上体前倾的过栏姿势,并改进了起跨腿的动作(起跨腿蹬地结束后不直接前拉,而是经过体侧向前提拉过栏),以15秒的成绩获得了冠军。

      1920年-1922年加拿大运动员除了用上体前倾帮助起跨腿过栏,避免身体重心上升过高外,还采用了单臂前摆帮助上体前倾的跨栏技术,以14秒8的成绩获得了第七届奥运会的冠军。

      1936年美国运动员过栏时把摆动腿的膝抬得很高,这对过栏后第一步迅速落地起着很大作用,技术又有了改进,以14秒2的成绩获得了第十一届奥运会的冠军。

      1959年西德运动员创造了13秒2的世界纪录(人工计时)。直到1973年美国运动员才以13秒1的成绩刷新了纪录。到1980年止的世界纪录是电动计时为13秒16,人工计时为13秒。

      70年代以来,由于塑胶跑道的出现,跨栏跑的技术又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跨栏向跑栏过渡,全程跑的速度提高了(110米跨栏跑*均速度每秒8-9米,女子100米跨栏为每秒8米),"跨栏步"的绝对速度也有一定提高,过栏和栏间跑的速度更加接*。

      男子400米跨栏跑从第二届奥运会起,列为比赛项目,当时的栏高是76.2厘米,这届运动会的冠军是美国运动员,成绩是57秒6。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将栏高改为91.1厘米,冠军的成绩是58秒。到了1956年,美国运动员以49秒2的成绩突破了50秒大关。女子400米跨栏跑1973年起成为国际比赛项目。

      跨栏跑,是途中设有固定数量、固定距离、固定高度栏架的短跑项目,也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从事跨栏跑运动,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并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弹跳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

      跨栏跑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跑速度、跨越栏架的完善技术,以及跑、跨越栏架的完善技术,以及跑、跨两者协调配合的能力。仅有好的跑速,而无跨越栏架的.完善技术,是不能在跨栏跑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样,仅有合理技术,而无良好跑速,也是不能在跨栏跑中获得更高成绩的。

      跨栏跑的关键是快,这就是一要跑的快,二要完成跨越栏架一系列动作快。因此,任何距离跨栏跑的特点都是短时间大强度的工作。动作自然,而且能以必要的幅度和较快的频率完成,是现代跨栏跑技术的基本特征。尽管跨栏跑的距离有长有短,栏架有高有低,栏间跑的步数有多有少,但是跨越栏架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

    [阅读全文]...

2022-02-11 05:10:01
  • 高考历史知识点

  • 高考,历史,高中
  • 高考历史知识点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历史知识点: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2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

      (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阅读全文]...

2022-01-19 00:52:24
  • 历史知识题答案及解析

  • 历史,知识,教育
  • 历史知识题答案及解析

      历史知识是同学们一定会学*的知识,那么,同学们测试过关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知识题答案及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1.在大理有一种著名的民俗活动,这种活动最早是佛教*,别称“观音街”、“祭观音街”,它是当地各民族盛大的物资交流*,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请问这种民俗活动叫( )。

      A、绕三灵

      B、三月街

      C、红山本主会

      【解析】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祈雨会”,意即游逛山林或园林,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农闲春游和祈雨的一种活动,也是白族男女青年通过春游建立感情的一次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红山本主庙位于洱源县双廊镇的红山丫口,濒临洱海;供奉的本主为唐天宝年间曾经打败唐将鲜于仲通和李密的南诏军事将领王盛、王乐和王乐宽祖孙三代;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洱海上游一带的白族群众来此祭拜,以在海上迎送本主而独具特色。答案选B。

      2.古人*地而坐,按尊卑及场合的不同,有四种常见的姿势。下列选项中姿势与解释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坐 两膝着地,脚跟贴臀

      B、跪 两膝着地,臀部离脚后跟稍远

      C、跽 两膝着地,臀部抬起,腰板挺直

      D、盘踞 臀部着地,伸直双腿

      【解析】古代没有凳子、椅子,一般都是铺上*子“*地而坐”,两膝着*或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与现代坐在凳椅上的姿势很不相同,而与跪很相像。“跪”在使用时一般都含有庄重恭敬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跽,长跪也。”“跽”的姿势为两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长跪”相同,也含有“庄重恭敬”的意思。古人坐的姿势没有盘踞这一说,臀部着地,伸直双腿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答案选D。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寒食节

      【解析】《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又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民间传说寒食节因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为纪念他而下令禁火一事而得名。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农历七月十五日、农历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死节是民间对清明节的一种俗称。寒食节一般在清明的前二日。答案选D。

      4.我国的地方戏曲种类繁多,下列地方戏曲与唱白所用的方言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粤剧 广东方言

      B、豫剧 河南方言

      C、歌仔剧 闽南方言

      D、蒲剧 湖北方言

      【解析】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市)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因此,蒲剧不可能用湖北方言演唱,答案选D。

      5.金庸《射雕英雄传》里描述过成吉思汗西征围攻撒马尔罕的事件。撒马尔罕是中亚历史名城,曾经是丝绸之路上连接*、波斯和印度的枢纽。请问撒马尔罕位于今天的哪个国家?( )

      A、乌兹别克斯坦

      B、土库曼斯坦

      C、哈萨克斯坦

      D、伊朗

      【解析】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首府;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2500年的历史;1219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后随着帖木尔帝国的兴起,撒马尔罕作为中亚历史名城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答案选A。

      6.吉他在中外流行音乐及古典音乐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请问吉他又叫( )。

      A、提琴 B、六弦琴

      【解析】吉他又译为六弦琴,是一种通过拨动上面一根根琴弦而发出声音的有弦演奏乐器,形状与提琴相似;通常有六弦,亦有四弦、八弦、十弦和十二弦的;分电吉他和木吉他两类:前者常被用于摇滚、蓝调等流行音乐中;后者一般用于古典、民间、流行音乐中。答案选B。

      7.宣纸是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因其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褪色而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宣纸得名于它的( )。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解析】宣纸的出名始于唐代,因其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省宣城市)而得名。民间传说,蔡伦死后,其弟子*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来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它横卧溪上,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答案选C。

      8、中华秀美河山中有很多的“四大”,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和天一阁并称为四大名楼

      B、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宋代四大书院

      C、武当山、普陀山、峨眉山和九华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解析】*四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另一说是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还有一说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越王楼。天一阁是*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佛教四大名山为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有“金五台、银九华、铜普陀、铁峨眉”之称。答案选B。

      9、民间故事“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和谁属一教派?( )

      A、观音

      B、惠能

      C、太上老君

      【解析】“八仙过海”是道教的掌故。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在明人吴元泰所著的《上洞八仙传》(又名《东游记》)中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选项中只有太上老君是道教天神,其他都为佛教中人物。答案选C。

      10、以下哪个历史典故距现在最久?( )

      A.图穷匕现

    [阅读全文]...

2021-12-08 01:02:34
  •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

  • 教育,历史
  •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

      初中生要学*的历史知识内容有很多,想掌握好这些知识,要学会归类整理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五月流血周”和国际歌( 下册P3---4) <理解>

      1、“五月流血周”: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雏形。5月底,退守凡尔赛的资产阶级纠集*军队,疯狂向巴黎公社发动进攻,为保卫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社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5月21日——5月28日,凡尔赛军队攻入巴黎,巷战坚持了一个星期,但是,终因寡不敌众,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被屠杀,历史上称为“五月流血周”。

      2、《国际歌》:巴黎公社失败后,诞生了《国际歌》,歌词作者是法国无产阶级诗人,巴黎公社活动家——欧仁·鲍狄埃(P4插图);歌曲作者是法国工人音乐家狄盖特。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砸碎旧世界的锁链,坚信*一定胜利,成为一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二、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英、美、法、德经济发展的不*衡 (第二册P6-8)<理解>

      (一)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极 大提高,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科技发展表现在三个领域:

      ①电力和石油作为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②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③电报、电话、无线电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3、主要发明:

      (1)电力:爱迪生(美)发明电灯泡;西门子(德)制造了第一辆有轨电车;

      (2)动力:卡尔·本茨(德)设计出内燃机,使石油成为新能源

      (3)交通工具的革新: 卡尔·本茨(德)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

      福特(美)制成第一辆四轮汽车;

      莱特兄弟(美)制成飞机(P6—7插图)

      (4)新信息传递工具:①19世纪中期美国人 发明有线电报 ② 19世纪晚期贝尔发明有线电话(P8插图);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4、三大能源:石油、电力、煤炭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②造成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衡,③出现了垄断组织,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英、法、美、德经济发展的不*衡(P8)

      都有所发展,但发展不*衡。美国、德国的步伐较快,后来居上;英国、法国相对缓慢。

      美、德后来居上的原因: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大国。(此外美国具体原因:(1)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2)地域辽阔,资源丰富;(3)吸收了大量欧洲剩余资本;德国:(1)普法战争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从法国得到大量赔款和割地。)

      英、法相对缓慢的原因:由于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以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英国、法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工业生产逐渐被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P14)<理解>

      1、形成: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衡性加剧(根源或根本原因);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 (协约国核心——英国)(P15页插图)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

      A、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事竞赛;

      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重大战役(P22-26)<理解>

      1、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巴尔干半岛上)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

      A、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德军),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B、一战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飞机,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挡,迫使法军投降计划破产。

      C、索姆河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先使用*)。

      1、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成立资产阶级临时*,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标志: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3)过程: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武装起义。

      (4)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

      (5)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列宁为*。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巩固:①苏俄同德、奥议和,并退出了一战;②颁布了《土地法令》③1918年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④1920年底,打退国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

      (7)胜利的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③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的**事业指明了道路。

    [阅读全文]...

2022-02-07 05:42:24
  • *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历史,教学
  • *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你参加过历史知识竞赛吗?你喜欢历史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希望想了解历史的你有所帮助。

      1、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位?

      答案:万历帝(朱翊钧)

      2、火药始用于军事上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唐朝末年

      3、唐德宗死后,李诵提拔王坯,王叔文主持朝政,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场改革称作什么?

      答案:永贞革新

      4、龙阳之癖的故事出自于那本书?

      答案:《战国策》

      5、明朝几个皇帝的以南京为都?

      答案:三个

      6、红巾军徐寿辉被谁杀死?

      答案:陈友谅

      7、“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于哪首词?

      答案:《望海潮》

      8、禹建立夏朝后姓什么?

      答案:姓姒

      9、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谁被逼为湖北军*都督?

      答案:黎元洪

      10、“大清”的国号是哪位清朝皇帝定的?

      答案:皇太极(清太宗)

      11、1947—1949**进行了三年**战争。哪三大战役为**全*奠定了基础?

      答案:辽沈、*津、淮海

      12、八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被元朝逼的走投无路,被哪位大臣背着跳海而死?

      答案:陆秀夫

      13、召公、周公两位宰相共同管理政务,称为什么?

      答案:共和

      14、魏忠贤是在哪个皇帝当政期间乱政?

      答案:天启(明熹宗——朱由校)

      15、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甘露之变?

      答案:唐文宗

      16、杨贵妃死在什么地方?

      答案:马嵬驿

      17、明宫三大案是指哪三案?

      答案:梃击案、移宫案、红丸案

      18、汉宣帝靠谁的支持登上帝位?

      答案:霍光

      19、项羽破釜沉舟杀了谁?

      答案:苏角

      20、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什么?

      答案:靖康之变

      21、吐谷浑最终因为谁的侵袭举族内迁成为唐的属民?

      答案:土藩

      22、安禄山死在谁的手里?

      答案:李猪儿

      23、历史上李朔雪夜袭蔡州迫使谁投降?

      答案:吴元济

      24、清朝初年的“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答案:吴三桂(*西王)、尚可喜尚之信(*南王)、耿精忠(靖南王)

      25、在七七事变后被宋哲元留在北*与日本人周旋的人是谁,后来他被

    [阅读全文]...

2022-04-22 22:31:30
  • *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历史
  • *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它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位?

      答案:万历帝(朱翊钧)

      2、火药始用于军事上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唐朝末年

      3、唐德宗死后,李诵提拔王坯,王叔文主持朝政,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场改革称作什么?

      答案:永贞革新

      4、龙阳之癖的故事出自于那本书?

      答案:《战国策》

      5、明朝几个皇帝的以南京为都?

      答案:三个

      6、红巾军徐寿辉被谁杀死?

      答案:陈友谅

      7、“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于哪首词?

      答案:《望海潮》

      8、禹建立夏朝后姓什么?

      答案:姓姒

      9、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谁被逼为湖北军*都督?

      答案:黎元洪

      10、“大清”的国号是哪位清朝皇帝定的?

      答案:皇太极(清太宗)

      11、1947—1949*人民*进行了三年**战争。哪三大战役为**全*奠定了基础?

      答案:辽沈、*津、淮海

      12、八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被元朝逼的走投无路,被哪位大臣背着跳海而死?

      答案:陆秀夫

      13、召公、周公两位宰相共同管理政务,称为什么?

      答案:共和

      14、魏忠贤是在哪个皇帝当政期间乱政?

      答案:天启(明熹宗——朱由校)

      15、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甘露之变?

      答案:唐文宗

      16、杨贵妃死在什么地方?

      答案:马嵬驿

      17、明宫三大案是指哪三案?

      答案:梃击案、移宫案、红丸案

      18、汉宣帝靠谁的支持登上帝位?

      答案:霍光

      19、项羽破釜沉舟杀了谁?

      答案:苏角

      20、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什么?

      答案:靖康之变

      21、吐谷浑最终因为谁的侵袭举族内迁成为唐的属民?

      答案:土藩

      22、安禄山死在谁的手里?

      答案:李猪儿

      23、历史上李朔雪夜袭蔡州迫使谁投降?

      答案:吴元济

      24、清朝初年的“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答案:吴三桂(*西王)、尚可喜尚之信(*南王)、耿精忠(靖南王)

    [阅读全文]...

2022-07-16 14:49:58
  •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历史,初二,教育
  •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历史是极为有趣的一门课程,初二的学生想提高自己的历史成绩,首先要学会自己归纳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1课 *战争

      1.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走私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6.*战争影响:

      ①*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历史的转折点,是**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代第一个不*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二课 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第三课 收复新疆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从俄国手里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

      2.目的:为镇压*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01年,清*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C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人居住。

      ②影响:给*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的*,从此,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签订不*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第五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阅读全文]...

2022-05-29 21:22:21
  • 人教版中考历史知识要点归纳

  • 历史,中考,知识
  • 人教版中考历史知识要点归纳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袭,想考好历史这门科目,就要全面做好复*工作,巩固好所学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知识要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江南地区的开发

      1、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位,建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3、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282年建业改为建邺,313年又改为建康,今南京)。

      4、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前秦王苻坚用*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5、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6、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建立以后,建都*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为一座壮观城市。

      3、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战争(1840—1842)

      **代史从1840年的*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

      这**代历史发展有三条基本线索:(1)世界资本主义的侵华战争;(2)*人民的反抗与斗争;(3)*社会各阶层探索*代化道路。

      一、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的'日趋衰落。

      二、原因

      1、根本原因:19 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迫切要求开拓国外市场。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其它原因:①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白银大量流入*。②*可以使人上隐,*贸易可以获取暴利。

      3、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6.3—25)

      (1)原因:*贸易对*的危害: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削弱;官吏腐败;百姓家破人亡。

      (2)意义: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淮安人关天培虎门抗敌)

      三、结果:

      清*战败,英国强迫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如下(割地、赔款、开五口、协关税)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不*等条约)

      四、失败的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的腐败无能。

      五、*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是**代史的开端。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最高统治机构。

      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阅读全文]...

2022-06-21 13:05:33
  • 初一下册历史的知识点

  • 初一,历史,初中
  • 初一下册历史的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下册历史的知识点(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

      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

      ②新罗商人来*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此时,西欧大陆的手工工场广泛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矛盾的日趋尖锐。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批判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思潮由此发展起来,这就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年代的启蒙学说。

      启蒙运动的英文单词是Enlightent,大家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其词根是Light(光明),启蒙运动正是一场涤清愚昧,带来光明的运动。启蒙主义者拿起了新的思想武器——新兴的自然科学理论,将人的理性作为判断世间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社会最崇尚、最神圣的东西——王权、神权与特权。

      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只承认人的理性而不承认神的意旨。启蒙运动崇尚知识,尊重科学,提倡人的思考,反对蒙昧主义。封建的王权、神权、特权之所以能够在很长久的时间里占据统治地位,其重要的前提之一,便是人们的迷信与愚昧。对理性学说的宣传,实际上正是为了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因为如果上帝的意旨已经不可靠了,那么封建制度下的所谓神授王权与特权也就失去了依据。

      在政治学上,启蒙主义者集中宣传人权与法制的观点。他们以一切人生而自由的天赋人权思想为核心,否定天生的特权,强调不分等级、门第的人都天然地享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安全,争取幸福、言论、信仰等自由。社会与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人权,这是人们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建立*的根本出发点。人权自由要依靠法律保障,共同意志、社会契约也要靠法律来维护等。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权和法制的观点,体现了用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及由公民取代臣民的*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1、衣:

      两宋时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衣有很大区别。元朝时,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2、食:

      宋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人多以羊肉为肉食,南方人多吃猪肉、鱼肉。宋代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饮酒之风,已十分盛行。东京等地烧煤已很普遍。

      3、住:

      宋代农民多住低矮的茅屋,城市*民住瓦顶*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高脚家具广泛流行,内地人已完全改变了*地而坐的*惯。

      4、行:

      宋代富人多乘各式各样的轿子或马车;一般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也骑马、骡、驴。南方水路纵横,轻舟小船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作用:

      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

      衣食住行时尚:

      ①饮茶*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还好吃面食;

      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

      ③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④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原因:

      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

      ②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表现:体现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宏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时代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1、唐朝前期帝王世系:李渊(高祖)—→李世民(太宗)—→李治(高宗)—→李显—→李旦—→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玄宗)。

      2、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宋璟。

      作为: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就是唐玄宗。他以唐太宗为榜样,效仿“贞观之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1、西夏的建立:

      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居住着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党项族。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因位于北宋的西北方,故称西夏。

      2、宋夏和战:

      西夏*建立后,其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虽然多次取胜,但战争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衡。

    [阅读全文]...

2021-11-25 15:08:55
  • 历史会考的知识点汇总

  • 历史,教育
  • 历史会考的知识点汇总

      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会考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礼记·礼运》中的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二里头遗址

      (1)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方国联盟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3、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特征

      司母戊鼎等商朝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动物纹饰使)青铜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2)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1、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3、 礼乐制度

      (1)制定者:周武王之弟——周公旦

      (2)内容:礼,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舞乐、史诗等,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 社会大变革:

      1、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2、社会大变革的概念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历500余年,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3、社会大变革

      (1)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阶级关系变化: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2)战国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达到高潮。

      二、百家争鸣(B)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1)儒家

      ①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等)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3)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具有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诸子百家的意义:是*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阅读全文]...

2022-02-04 15:37:54
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 - 句子
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 - 语录
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 - 说说
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 - 名言
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 - 诗词
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 - 祝福
有关历史知识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