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二首其一中的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二首其一中的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二首其一中的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二首其一中的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岁通盛世家家富 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我想好了一副十七字(加横批共38字)的联,如有兴趣,年三十当天追问我,我在这里发出来。
再求二0一四年春节对联和横披骏马驰骋芳草地群雄逐鹿锦绣程横批:与时俱进银蛇翘尾辞旧岁骏马昂首贺新春横批:万象更新向阳花木三春秀得意马蹄一路风横批:一马当先好雨知时群卉盛...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
新年春节对联: 金牛辞旧携凯歌而去,乳虎迎春带捷报新来2014马年春节对*全,不收藏后悔【2014马年春节对*全--8字春联】上联:百花齐放;下联:万马奔腾上联:彩云追月;下联:骏马迎春上联:小龙辞岁;下联:骏马迎春上联:竹梅品格;下联:龙马精神【2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
新年春节对联: 瑞雪兆丰年年年大吉,丑牛接寅虎虎虎生威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凯歌送旧岁骏马迎新春小龙辞岁好凭妙手书鹏赋骏马迎春当显雄才唱大风小龙舞九州龙伴腊归留胜迹大骥驰千里骥随春到展宏图人饮春节酒马渡风月关三春播喜气万马荡雄风三春开盛纪万马闯雄关一堂开淑景万马会新春马踏春锦绣莺歌世风流马腾改革路国展富强图马啸关山月莺歌杨柳春
大全1.3米(灯笼)黑金字 1.万事*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2.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安福满堂。
3.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4.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
5.门迎百福福星照,户纳千祥祥云开。
1.6米(灯笼)黑金字 1.开门迎春春满院,抬头见喜喜事多。
2.迎新春年年如意,接鸿福步步登高。
3.好日子舒心如意,美生活幸福*安。
4.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
5.合家欢乐迎富贵,满堂欢喜永*安。
6.春日祥和幸福年,彩灯高照*安门。
1.6米金字 1.春红柳发岁更新,爆竹花开灯结彩。
2.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
3.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
4.家家乐,灯照吉祥岁岁欢。
3米(灯笼)黑金字 1.迎新春万事如意,贺佳节财源广进。
2.春风得意财源广,*安富贵家业兴。
3.展鸿图事事顺心,创大业年年得意。
4.天赐宝地财源广,地助富门吉祥家。
3米黑金字 1.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安。
2.天赐良机前程锦,事业腾飞永顺心。
3.和顺满门添百福,*安二字值千金。
4.风水宝地千财旺,天顺人和万事兴。
4米(灯笼)黑金字 1.展鸿图兴旺发达,创大业生辉。
2.*安富贵财源进,发达荣华事业兴。
3.堆金积玉创富贵,安居乐业创前程。
4.事业有成,财源广进年年发。
4米黑金字 1.展鸿图年年得意,创伟业事事顺心。
2.迎新春*安如意,贺佳节富贵*安。
3.宝地财源逐日增,吉门生意连年好。
4.四海财源通宝地,九州鸿运进福门。
5.顺风顺水顺人意,得利得财得天时。
6.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4米(鱼头金边)黑金字 1.天时地利兴伟业,富贵*安大发财。
2.庆佳节万事如意,贺新年八方来财。
3.四海来财富贵地,九州进宝吉祥地。
4.新春大吉鸿运开,遍地流金进。
4米(精品.浮雕)金字 1.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更辉煌。
2.宏图大展奔前程,财运亨通创大业。
3.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4.事业辉煌年年好,财源广进。
8米黑金字 1.迎新春,贺佳节事业辉煌。
2.福门家业腾云起,宝地财源乘风来。
炎炎夏日,并非一味的燥热,夏天也有他的诗情画意。看文人墨客笔下的夏天,描写夏天的是那样的精妙,看一看描写夏天的古诗,心里也会觉得清爽。
1、《初夏》【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初夏绝句》【宋】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初夏即事》【宋】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7、《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9、《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夏昼偶作》【唐】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2、《池上早夏》【唐】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13、《首夏》【唐】鲍溶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 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14、《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15、《夏日登鹤岩偶成》【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16、《夏日游晖上人房》【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17、《三月晦日偶题》【宋】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8、《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19、《初夏淮安道中》【元】萨都剌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20、《夏日杂诗》【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21、《夏日》【唐】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 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22、《夏雨后题青荷兰若》【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夏天二年级古诗配画]
古诗配画送元二使安西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古诗配画送元二使安西,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2】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3】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4】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5】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6】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7】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8】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9】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0】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1】
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早晨,天刚下过微微的细雨,空气是那么新鲜,那么湿润。客舍旁边的柳树上新生的稚嫩的枝叶芽儿,在那雨雾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朋友元二即将奉命出使遥远的安西,杜甫设宴在渭城的一个小客舍为他饯别。就在这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而在这么美好的季节,知心的朋友却要从此各分东西了。在这时送别友人,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伤感啊!
筵*上,饮着一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啊!杜甫心中不时回想着两人往日种种:相邀畅游名山,冬夜煮茶论诗,月下对酒当歌……前人有折柳送行的*俗,望着窗外那依依杨柳,不免在心中产生依依惜别之情。两人想到:只要在此一分手,从此便参商两相隔,天各一方呀!于是二人更是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喝干了一杯又一杯的告别的'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杜甫强忍内心的不舍,举起手中斟了满满一杯的香醇美酒动情地说:“元二君,请您再干一杯吧!”元二满怀醉意地推辞说:“杜甫兄,不,不,不能再喝了。我该走了。此去关山阻隔,相见不知何年啊!”望着老友,杜甫高举酒杯深情赋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令元二热泪盈眶,元二怎能推辞这番盛情呢?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带着老朋友的深情厚谊,骑上老马绝尘而去,杜甫心中满怀惆怅,孤独地站在柳树下,望着老友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天边。
一去二三里古诗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有说明。
一去二三里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古诗
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一二年级中秋节古诗
一二年级中秋节古诗,阅读是一个好*惯,我们*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挫折,一些美好的句子和祝福,表达我们心情和感情的句子可以让我们重新振作,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二年级中秋节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2、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同是瀛洲册府仙。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4、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6、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7、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1、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12、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4、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7、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18、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9、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东篱展却宴期宽。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3、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中秋*上和王路钤》
5、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6、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7、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9、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0、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1、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1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13、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4、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6、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17、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8、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9、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一年级古诗配画静夜思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年级古诗配画静夜思。欢迎阅读及参考!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赏析
《静夜思》不过短短二十字而已,还有复字“头”和“明月”一词,不重复的,十七字罢了。一首犯了律诗绝句不能重复很大忌讳的诗,如果没有独特的魅力,是逃不过历代选家严苛的法眼的。
这首诗欣赏的最大关窍就集中在对“床”字的不同解析上。而最*引起了一些争议的地方,也在这个“床”字上。
传统上,“床”当然指的是坐卧之具,如头陀行的戒律就有,“不坐高广大床。”⑴第二种解释,“床”为胡床,就是常说的马扎,也就是交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之一马未都先生在《家具收藏》系列讲座中主此说。“他的语境非常清晰,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⑵第三种解释,“床”是井栏,在马未都先生抛出“马扎”新解后,巴蜀鬼才魏明伦指出,“床”是“井栏”⑶。其实第三种解释早就有人提出过,不过一直未能引起普遍的关注罢了。《词源》释“床”第三义项,“井上围栏。《宋书·乐志四·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做床,金瓶素绠汲寒浆。’”⑷
我倾向于最后一种,目前大概也最不为人所知或普遍接受的解释。
只有讲“床”解为“井栏”,才能最好地理解《静夜思》的深长意蕴。其实,就在李白自己的作品中,“床”为“井栏”,也非孤证。比如“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⑸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孩子,游戏追闹,显然非斗室而可的。况且,在*人的寝食中,作为卧具的床是不会摆在房间中央,任由人“绕床”的。
马未都先生讲座中所说的,“我们躺在床上是没办法举头和低头的,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如果你对*建筑史有了解,就知道唐代的建筑门窗非常小,门是板门,不透光。宋代以后才出现隔扇门。*现存的唐代建筑,全国有四座,比如山西的佛光寺、南禅寺,都是现存于世的唐代建筑,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而且,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几乎不可能进入室内。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⑹倒符合*民居发展的实际。除了上述马先生所提的有限几处唐代建筑外,在唐画中尚有描绘当时民居的,籍此可以看出,当时大概的民居格局来。其中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所描绘的两所乡村住宅,一所三合院,一所四合院,最为典型。⑺从画幅上看,这样贯穿几千年的闭合型民居,也实在是没有什么通透宽敞的窗户,可以容人在卧室中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的。
即使今天,在珠三角现存大量的明清以降以迄民国的民居,建筑材料也迥异与中原地带的土木而是砖石——砖石建材已经有足够的张力,可以任由建筑者构建大窗户了。可“君子退藏于密”的思维还是主宰着民居格局,几乎所有的民居,仍然是向内开放。外墙上少有门窗,而向天井开放的门窗,也常常非常狭小。尚秉和先生考证了汉唐对“里间”——也就是卧室的称谓“箱”,并引证了唐代学者颜师古的说法:“正寝之东西室皆曰箱,言似箱箧之形。”并做按语:“此即今正厅之东西里室,俗曰里间屋。古人以其严密似箱,故名。与厢异。厢者,正厅前之东西房,唐《会真记》所谓‘待月西厢下’者是也。”⑻现在民间卧床在内寝的位置,仍然以紧靠后墙远离门窗为主,以避免堂风对人体的伤害。中医传统就认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⑼在阴宅和阳宅的建筑中,就更注意风和水对健康乃至家族运势的影响,“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10)不论阴宅和阳宅,避免风对建筑和人体的直接袭击,还是一条基本原则,如俗话所说,“凉不过穿堂风”也。
“他的语境非常清晰,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11)马未都先生的《静夜思新解》将李白从房间挪到户外,这点应该是没错的。不过讲“床”坐实为“马扎”,还咬定李白先生是“坐在马扎上”举头低头的,那未免太过穿凿。固然,胡床在唐时传入并普遍使用,但“床”做卧具的说法,在唐人诗文中也比比皆是,无需太过征引。马先生讲收藏,确实通达晓畅,启人慧思,而为李白《静夜思》翻案,确也有过人的胆识,不过稍有智者千虑的错失罢。而将“床”解为“井栏”,不仅能避免理解上的歧义,符合唐人生活的场景,而且,这“井”还埋藏着一个今人已经渐次疏远的隐喻。
三
“床前明月光”一句,包含着两个必须留意的关窍:床和明月。床既然指井栏,它围护的就是在*传统社区生活中,最为重要,甚或核心建筑之一——井。而“井”这一与“月”的隐喻,占有同样地位的隐含意象,故乡,就笔者不广的目光所及,基本上为各家赏析者所完全忽略。
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六十四卦中,就专有一卦,《井》卦。《井》卦的卦辞说:“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12)井,是一个聚落最重要的生命之泉。在地表径流比较稀少的中原,在地表径流容易污染的江淮流域,井,是聚落的最重要公共建筑,也是最重要的灌溉水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13)这歌固然可以从*惯的阶级分析角度出发,解为传说中的帝尧时代,老百姓自食其力蔑视统治者的骄傲和不屑。如果结合孔子对尧舜“使民以时”的无为政治的赞颂,似乎更能得其蕴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坤》。”(1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5)安土重迁是农业文明的必然。所以背井离乡在今天,这个成语的意义还是无奈,是被迫甚至凄惨的。从前旅居游宦的人,行囊中往往会装一小包“乡井土”,说是到异地水土不服的时候,那就是患了思乡病,煎服一点“乡井土”就能疗治。这样的说法浪漫而富诗意,似乎是诗家的说法。但根据今天地球物理学的解释,很容易明白的:人体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地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一致,细微的差别,就在不同的地域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开了养自己的那方水土,体内的微量元素失衡了,最好的补充办法就是补充故乡的水土了,如此,“乡井土”刚好可以发挥实际而非想像的作用了。
明月在*古典文化中的最大象征,就是故乡和团圆,在李白的诗词中,同样可以找出他借月抒发思乡怀人情怀的大量文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1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8)最后,李白在当涂醉酒,江中捉月而逝,完成了一代诗仙浪漫而失意的最后归宿。也可以说,自从开元中李白仗剑去蜀后,是天上的月光,安慰着、陪伴着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9)
接下来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地上霜”这仨字。寻常的解析,不能确定李白《静夜思》的具体季节,所以用一“疑”字。但据我的推测,“地上霜”就是实指。那就是深秋,草木上都已经一片晶莹,泛出冷森的寒意;井栏边磨得光滑的石板,在深秋的月光下一片冷白,与地上的严霜混为一体,无可区分了。这样的肯定,根据何在?如果地上没有霜,李白恍惚的眼中,就不该有这样的联想。毕竟“地上霜”并非一个寻常的物象,也非在所有的季节里都能见到的。一般都在深秋,农历八月的后半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0)之后,才有霜降这一节气的到来,才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1)
《静夜思》在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中有选,更几乎在所有李白诗选集中有录,但具体写作年代和时间、地点都很少涉及。张一民、王彩琴在《李白〈静夜思〉作年及作地新考》中,比较了涉及这些问题*年编纂李白作品的三家观点: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著的《*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日文版原名《汉诗的'注释及鉴赏辞典》)、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李白选集》。尽管张王对三家观点都有不同看法,比如年代和地点,但对于《静夜思》的季节基本趋同:“秋天作者卧病期间。”(22)更有考证者坐实写作时间是九月十五日左右!(23)不管作地是在湖北安陆还是江苏扬州,深秋的长江流域,晴朗的深夜,室外最常见的自然物象之一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了。因一“疑”而将实实在在的“霜”而看作是秋月的反光,剥离了《静夜思》的写作环境,当然大大减损了诗味。
这样深秋的季节,最是征夫怀乡、羁旅思归、思妇怀人的季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征夫如是。玉露凋伤的季节,最动愁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6)——游宦如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28)——思妇如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结句中,“明月”与前面一句重复出现。这点,我们固然可以看作是李白大才,完全不为律绝中忌讳重复的清规戒律所约束;又何尝不可以看作作者特别的强调呢?为什么要“举头望”呢?“明月”而又可以“举头”,有过赏月经验的、或者只需关注下月圆月缺的人,都不会陌生,这样的“明月”该出现在一月当中,也就是接*满月的时候,才既需要“举头”复可以见到“明月”——在月亏的时候,人是无需过大动作就可以看到月亮的,至少,不必要“举”这么夸张。而天上的一轮满月或接*满月,给人什么样的联想呢?当然是团圆!可是,诗人却在异乡的土地上,或者仅仅是驿馆中,孤独地站在月下:别说故乡是回不去了,连一个陪伴者、一个可以分享孤寂的人都没有。接*月中而“举头望明月”,显然表面诗人在户外已经呆了不短时间,作者用“举头望明月”的动作,暗含着月到中宵夜色深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夜深不眠?诗人不需要说出来,他将最大的可能都留给读者了。
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出这么一幅画面:在寒凉的秋夜,一地寒霜的时候,天上是一轮明月,眼前是动人乡思的水井井栏,连“床前”的月光也和地上的寒霜交织成一片,分不清是霜还是月色,诗人徘徊在异乡的深夜,触目所及,无一不是触动乡思的景象——天上的明月,眼前的井栏,严霜传递的季节信息;眼睛所见,心中所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岂止“低头”的那一瞬呢?思乡之情,竟然是无可回避的,竟然是不能自己的。
秋天的古诗和画
秋凉心暖,安然端坐,一曲红尘,听时光深处,花开的声音,轻轻,柔柔,暗香幽幽,飘来阵阵花语,仿佛你深情的.诗,在耳畔呢喃,低语。下面是秋天的古诗和画,供大家参考!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意思
一去二三里出自《山村》,《山村》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下面是关于一去二三里古诗的意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词句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跟“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与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金波《金波论儿童诗》: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现代语言学家杨春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
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郭彦全《履痕乡梦共诗情》:顿觉跌君多姿,妙趣横生。
《春晓》是的作品,诗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