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带兵之要首在知兵而知兵的关键在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
2、学*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3、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当然,之所以知此见微知著的探照出社会百态也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
5、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6、见微知著 ,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7、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 见微知著 的时代
8、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9、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10、学*就是一个 见微知著 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11、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12、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细节检验着一个人是否有见微知著的真功夫是否有明察秋毫的眼光是否有于细微处洞彻事理的头脑
13、带兵之要首在知兵,而知兵的关键在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
14、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实可以从他现阶段学*工作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15、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 见微知著 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16、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17、配合是心理学研究是见微知著是看得懂眉头眼额,更重要的,是对老闆和公司品味的掌握
18、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讲的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19、见微知著总被用在不适合的尴尬地方
20、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21、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谋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22、见微知著者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23、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24、淡泊名利的意思及造句
25、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26、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27、我想你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了多思考的*惯就会有了见微知著的能力了吧
28、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 见微知著 的能力吧
29、我们看人看事都要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30、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31、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 见微知著 ,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2、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讲的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33、在这方面我是个行家能见微知著我认为还是不做这笔生意好
34、今天我有道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 见微知著 ,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5、见微知著,由小见大,诸如此类,乱七八糟,反正我是生出了很多感慨,想到了很多事情,很多细节,此间与你们回忆一二
36、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实可以从他现阶段学*工作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37、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38、强者 见微知著 ,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39、夜雨潇湘说见微知著,人微言轻,这些话题都可以,微”时代,就是草根的力量汇聚的时代
40、好好培植你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赞助的
41、科学家们太了不起啦,搞科研时见微知著,为人类谋福啊!
42、见微知著 ,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43、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见微知著的时代
44、生活中的美学和智慧是靠自己去细心的发现的,所谓的见微知著也是有道理的
45、我很欣赏你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变现,对你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
46、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47、我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48、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并不是未卜先知
49、好好培养你 见微知著 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50、见微知著所有身体的小细节都在告诉我什么都是有关联有后果的
51、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成语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见微知著”
一天,箕子到帝辛(即后世所称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帝辛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他见此情景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那这是一个怎样的细节令箕子如此呢?箕子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帝辛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大家都知道象牙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在*,大象是极其罕见。但是帝辛作为天下之主,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才能章显不凡呢?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帝辛早期是非常朴素的。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朝歌出现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如此的昏庸残暴,难怪最后会被西周所灭。
——对于帝辛这方面的事迹,另有不同看法认为,此事是春秋战国之时所杜撰,详见竹书纪年、尚书等古籍。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现代文造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义词
原始见终、因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一斑、未雨绸缪、一叶知秋。
反义词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相关词语
开头相同
见利思义 见惠 见影 见赏 见轻 见知 见官 见义必为 见风使帆 见微知萌 见遗 见时知几 见雀张罗 见天日 见贤 见所未见 见经识经 见粮 见贤思齐。
结尾相同
先见 贽见 法我见 核见 眼不见 岁见 召见 梦见 通见 叩见 日见 图穷匕见 视而不见 捉襟肘见 可见 陛见 畛域之见 穴见 瞥见。
英文解释
释义
from the first small beginnings one can see how things will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one small clue one can see what is the whole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part。
例句
史密斯先生昨晚未出*会议国。这说明他打算离开我们:见微知著啊!
Mr smith didnt attend the conference last night。 That means he is going to leave us, a straw may the wind blows。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ppears everyday life are trivial, but to the small, thin reflect the nature of life is rich and profound social significance。
【成语故事】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的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来历。
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令徒弟告诉来者:“太师醉了也不知道”。
以后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充耳不闻,我行我素,骄傲恣肆,专横拨扈,使箕子非常失望。他装疯卖傻,以避迫害,但仍被纣王囚禁。
正如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就被周武王所灭。
1、带兵之要首在知兵而知兵的关键在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
2、学*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3、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当然,之所以知此见微知著的探照出社会百态也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
5、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6、见微知著 ,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7、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 见微知著 的时代
8、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9、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10、学*就是一个 见微知著 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11、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12、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细节检验着一个人是否有见微知著的真功夫是否有明察秋毫的眼光是否有于细微处洞彻事理的头脑
13、带兵之要首在知兵,而知兵的关键在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
14、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实可以从他现阶段学*工作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15、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 见微知著 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16、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17、配合是心理学研究是见微知著是看得懂眉头眼额,更重要的,是对老闆和公司品味的掌握
18、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讲的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19、见微知著总被用在不适合的尴尬地方
20、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21、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谋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22、见微知著者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23、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24、淡泊名利的意思及造句
25、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26、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27、我想你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了多思考的*惯就会有了见微知著的能力了吧
28、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 见微知著 的能力吧
29、我们看人看事都要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30、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31、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 见微知著 ,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2、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讲的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33、在这方面我是个行家能见微知著我认为还是不做这笔生意好
34、今天我有道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 见微知著 ,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5、见微知著,由小见大,诸如此类,乱七八糟,反正我是生出了很多感慨,想到了很多事情,很多细节,此间与你们回忆一二
36、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实可以从他现阶段学*工作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37、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38、强者 见微知著 ,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39、夜雨潇湘说见微知著,人微言轻,这些话题都可以,微”时代,就是草根的力量汇聚的时代
40、好好培植你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赞助的
41、科学家们太了不起啦,搞科研时见微知著,为人类谋福啊!
42、见微知著 ,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43、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见微知著的时代
44、生活中的美学和智慧是靠自己去细心的发现的,所谓的见微知著也是有道理的
45、我很欣赏你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变现,对你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
46、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47、我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48、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并不是未卜先知
49、好好培养你 见微知著 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50、见微知著所有身体的小细节都在告诉我什么都是有关联有后果的
51、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用见微知著造句大全!
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第四,*官员治理加上经济管理,从而发展得更好,再次充分体现见微知著。
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见微知著,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渗透着丝丝爱意。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见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我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夜书所见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原文】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译文】
有客来自东方,衣衫沾带着霸陵的雨迹。
问他为什么来到此地,说是来买开山的斧具。
绿叶成荫,鲜花开得多么美丽,燕子飞得多么轻盈。
去年同你别离,如今已是春季,他鬓边的白发,又新添了几缕。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春晓古诗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前言】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易浅*,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咏柳古诗贺知章
《咏柳》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柳古诗贺知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
——“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欢迎阅读!
原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李煜作亡国之词,虽大多用语浅白,但用情却至深。王国维认为他之所以用“赋体作词”直抒胸臆,是因他“阅历较浅”,于是只能夸他是“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
其实,李煜能在南唐纷乱的宫廷斗争里活下来,怎么也谈不上“阅历很浅”。他之所以把词意写得很浅,除了天性之外,也是为了摆脱了“花间词”的步调。
在《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李煜借鉴了杜甫诗歌中的句子。这就说明了:他词风的转变,固然与个人经历有关,但也是他主动追求的结果。
正是这种“主动”追求,使李煜摆脱了前人的束缚,最终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了与“花间派”相抗衡的“南唐派”的代表词人。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的这一首词完全不需要翻译,现代人就可以将其读懂。事实上,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李煜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所以没读明白词中含义,误以为它只是一首普通的抒发亡国哀愁的词。
周汝昌先生在讲解“林花谢了春红”的时候,说:这一句并没有说明是林中的什么花,但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李煜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事物的消逝。
学界公认李煜的这首诗,化用了杜甫《曲江对雨诗》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周汝昌先生也同意这个观点。不过,他仍然没有解释明白,“林花”意象到底要说明什么。
其实,如果《曲江对雨诗》说得还不够直白的话,那么在杜甫的另一首诗《别房太尉墓》最后一句中,有一句“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就讲解得很详细了。
这里的“林花”,就是指逝者坟旁树木上开出来的红花。只要读过杜甫这两首诗就会知道,这里是很明显地发出了“亡国悲音”。
词中的故事发生在一次凭吊事件之后,李煜很有可能是刚刚焚香祭拜过南唐将士的亡灵。“谢了春红”,指春天过去了。也就是说,不知不觉,南唐亡国又一年了。
根据北宋王铚《默记》记载,李煜最后是有复国之心的。然而他却是有心无力,两年间南唐军节节败退,直至退无可退。自己身陷囹圄之中,也只能感叹“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明指遍地的落红,仿佛是在说美人泣血,但是事实上却是指那些为南唐作最后征战的英雄们。因为李煜投降的时候,南唐并没有全境沦陷。
在江州,指挥使胡则与左军招讨使柯昶继续与宋军作战了四个月,最后城破殉国。根据《南唐书》记载:吉州刺史申屠令坚、袁州刺史刘茂忠二人相约,誓死以报南唐。
后来,申屠令坚无故发狂,半夜在军帐中,不知与何人搏斗而亡。刘茂忠独力难支,为了保持袁州百姓才投降。他们二人的抗争,一直持续到李煜降宋的两年之后。
再后来,又由卢绛接过重担,继续与宋军作战。卢绛改走山中,打算从金陵突围,未能成功。他身边的那些州县都投降了,就他依然不肯降。
于是,卢绛就打算到转到闽中,继续和宋军战斗。但是当他路过歙州的时候,刺史龚慎义不肯出来迎接他的军队,他直接就把龚慎义杀掉了。
在李煜降唐的前后,发生了很多类似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李煜本身也曾经努力利用长江天险,积极御敌。最后只是因为双方的力量太悬殊,为了保全城中人民,不得不投降罢了。
所以说他后来,一心想等待一个复国的机会。而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宋太宗赵光义不能容忍一个还有复国之心的阶下囚活着。
“胭脂泪,留人醉”。*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这个意思,它是遍地“林花”陨落之后带来的感触。
在这里,李煜并非是因为“落红”而产生的伤感。对于牺牲的英雄,任何的“同情”都是侮辱。对于南唐那些牺牲的英雄,只有尊重与赞美。
“几时重”的“重”字,按照《相见欢》的词格,应是*声字,所以读“chóng”,意思是“几时再重现”。但是说完这一句后,李煜就知道根本“不可重见”,于是他又说“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这首《相见欢》,如果只从表面上理解,你可以将它当作一篇简单的伤春之作。读者甚至可以完全不必理会作者身份,就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与这一首词达到最大的“共鸣”。
假如不研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单纯地来看这首词的话,那么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
在这里,把“胭脂泪”当成了美人泪。爱人离去了,什么时候才能重温鸳梦呢?没有办法重温了。人生的恨意,只有附着流水,滚滚向东流去了。
因此,这一首诗表面上看着有些粗浅,但是事实上确实蕴藉隐秀,内涵和境界远胜普通的“花间词”,是一首典型的“南唐派”作品。
李煜这首《相见欢》,拆解了杜甫《曲江对雨诗》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把“林花”与“胭脂湿”的意象,分别用到了上下两阙当中,并且赋予了它们更加细腻、丰富的内涵。
再通过长短句特有的音律之美,从艺术上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因此,绝对不是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只是因为李煜“阅历浅”,所以才能写成这样。
以赋的手法来写词,很显然是李煜有意而为之。看起来,他也没有少读杜甫的诗歌。
从前看梁实秋在书中谈阅读时,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中国古代不靠阅读而能自己成书的,恐怕只有屈原一人。因为屈原写《楚辞》时,我们无法知道他当时有什么可供参考的书籍。
李煜纵然是天才,也绝对不可能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只靠着“阅历浅”保持住了赤子之心,再凭着赤子之心去进行创作,这种说法未免把李煜看得太低了。
事实上,李煜的确是“天才”,但是他也有努力学*前人的长处,并经过自己的摸索,才形成了后来的风格。最终,成为了与“花间派”并驾齐驱的“南唐派”的代言人。
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描写见微知著的古诗
表达见微知著的古诗
关于见微知著的名言
知见诗社的古诗
遇见知己的古诗
相知相见的古诗
见叶知秋的古诗句
傲慢与偏见原著摘抄
但曾相见便相知的古诗
遇见知己的古诗词
知见诗社如歌的岁月古诗
关于初见如知己的古诗
我还知道所见这样的古诗吗
陈著的古诗
无著的古诗
遇见知己的诗句
遇见知音的诗句
不知佳人何时见的古诗
形容遇见知己的古诗词
不知何时才能遇见的古诗
遇见知音的句子
遇见知己的句子
遇见最美的古诗词的微博
许知远偏见名言
有著字的古诗句
著字的古诗句
古诗词中的常见典故微课
李白的古诗著
于细微处见亲情的古诗动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