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关于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 语录(7k+) 说说(1) 名言(661) 诗词(146) 祝福(47k+) 心语(6k+)

  • 用见微知著造一句话

  • 一句话
  • 1、带兵之要首在知兵而知兵的关键在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

    2、学*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3、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当然,之所以知此见微知著的探照出社会百态也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

    5、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6、见微知著 ,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7、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 见微知著 的时代

    8、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9、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10、学*就是一个 见微知著 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11、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12、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细节检验着一个人是否有见微知著的真功夫是否有明察秋毫的眼光是否有于细微处洞彻事理的头脑

    13、带兵之要首在知兵,而知兵的关键在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

    14、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实可以从他现阶段学*工作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15、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 见微知著 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16、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17、配合是心理学研究是见微知著是看得懂眉头眼额,更重要的,是对老闆和公司品味的掌握

    18、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讲的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19、见微知著总被用在不适合的尴尬地方

    20、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21、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谋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22、见微知著者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23、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24、淡泊名利的意思及造句

    25、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26、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27、我想你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了多思考的*惯就会有了见微知著的能力了吧

    28、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 见微知著 的能力吧

    29、我们看人看事都要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30、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31、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 见微知著 ,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2、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讲的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33、在这方面我是个行家能见微知著我认为还是不做这笔生意好

    34、今天我有道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 见微知著 ,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5、见微知著,由小见大,诸如此类,乱七八糟,反正我是生出了很多感慨,想到了很多事情,很多细节,此间与你们回忆一二

    36、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实可以从他现阶段学*工作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37、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38、强者 见微知著 ,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39、夜雨潇湘说见微知著,人微言轻,这些话题都可以,微”时代,就是草根的力量汇聚的时代

    40、好好培植你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赞助的

    41、科学家们太了不起啦,搞科研时见微知著,为人类谋福啊!

    42、见微知著 ,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43、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见微知著的时代

    44、生活中的美学和智慧是靠自己去细心的发现的,所谓的见微知著也是有道理的

    45、我很欣赏你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变现,对你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

    46、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47、我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48、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并不是未卜先知

    49、好好培养你 见微知著 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50、见微知著所有身体的小细节都在告诉我什么都是有关联有后果的

    51、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阅读全文]...

2022-03-12 15:05:39
  •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 写作
  •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成语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见微知著”

      一天,箕子到帝辛(即后世所称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帝辛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他见此情景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那这是一个怎样的细节令箕子如此呢?箕子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帝辛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大家都知道象牙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在*,大象是极其罕见。但是帝辛作为天下之主,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才能章显不凡呢?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帝辛早期是非常朴素的。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朝歌出现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如此的昏庸残暴,难怪最后会被西周所灭。

      ——对于帝辛这方面的事迹,另有不同看法认为,此事是春秋战国之时所杜撰,详见竹书纪年、尚书等古籍。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现代文造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义词

      原始见终、因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一斑、未雨绸缪、一叶知秋。

      反义词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相关词语

      开头相同

      见利思义 见惠 见影 见赏 见轻 见知 见官 见义必为 见风使帆 见微知萌 见遗 见时知几 见雀张罗 见天日 见贤 见所未见 见经识经 见粮 见贤思齐。

      结尾相同

      先见 贽见 法我见 核见 眼不见 岁见 召见 梦见 通见 叩见 日见 图穷匕见 视而不见 捉襟肘见 可见 陛见 畛域之见 穴见 瞥见。

      英文解释

      释义

      from the first small beginnings one can see how things will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one small clue one can see what is the whole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part。

      例句

      史密斯先生昨晚未出*会议国。这说明他打算离开我们:见微知著啊!

      Mr smith didnt attend the conference last night。 That means he is going to leave us, a straw may the wind blows。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ppears everyday life are trivial, but to the small, thin reflect the nature of life is rich and profound social significance。

      【成语故事】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的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来历。

      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令徒弟告诉来者:“太师醉了也不知道”。

      以后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充耳不闻,我行我素,骄傲恣肆,专横拨扈,使箕子非常失望。他装疯卖傻,以避迫害,但仍被纣王囚禁。

      正如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就被周武王所灭。

    [阅读全文]...

2022-05-05 04:30:13
  • 用见微知著造一句话

  • 经典
  • 1、带兵之要首在知兵而知兵的关键在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

    2、学*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3、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当然,之所以知此见微知著的探照出社会百态也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

    5、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6、见微知著 ,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7、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 见微知著 的时代

    8、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9、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10、学*就是一个 见微知著 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11、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12、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细节检验着一个人是否有见微知著的真功夫是否有明察秋毫的眼光是否有于细微处洞彻事理的头脑

    13、带兵之要首在知兵,而知兵的关键在善于洞幽察微见微知著

    14、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实可以从他现阶段学*工作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15、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 见微知著 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16、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17、配合是心理学研究是见微知著是看得懂眉头眼额,更重要的,是对老闆和公司品味的掌握

    18、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讲的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19、见微知著总被用在不适合的尴尬地方

    20、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21、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谋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22、见微知著者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23、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24、淡泊名利的意思及造句

    25、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26、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27、我想你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了多思考的*惯就会有了见微知著的能力了吧

    28、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 见微知著 的能力吧

    29、我们看人看事都要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30、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31、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 见微知著 ,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2、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讲的是见微知著以观长远

    33、在这方面我是个行家能见微知著我认为还是不做这笔生意好

    34、今天我有道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 见微知著 ,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5、见微知著,由小见大,诸如此类,乱七八糟,反正我是生出了很多感慨,想到了很多事情,很多细节,此间与你们回忆一二

    36、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实可以从他现阶段学*工作中的一些细微的小事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37、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38、强者 见微知著 ,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39、夜雨潇湘说见微知著,人微言轻,这些话题都可以,微”时代,就是草根的力量汇聚的时代

    40、好好培植你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赞助的

    41、科学家们太了不起啦,搞科研时见微知著,为人类谋福啊!

    42、见微知著 ,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43、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见微知著的时代

    44、生活中的美学和智慧是靠自己去细心的发现的,所谓的见微知著也是有道理的

    45、我很欣赏你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变现,对你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

    46、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47、我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48、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并不是未卜先知

    49、好好培养你 见微知著 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50、见微知著所有身体的小细节都在告诉我什么都是有关联有后果的

    51、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阅读全文]...

2022-04-11 20:17:39
  • 含有著字的古诗词 带著字的诗词名句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老残游记·第二回》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格言联璧·接物类》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命若穷,掘得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世上的事只等你撞着,不等你算着——《韩湘子·第一回》

    只因一着错,满盘俱是空。——《醒世恒言·卷八》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第五回》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红楼梦·第二回》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毛铉《幼女词·下床着新衣》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格言联璧·持躬类》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曹雪芹《终身误》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实处着脚,稳处下手。——《格言联璧·持躬类》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几曾着眼看侯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杨万里《悯农》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红楼梦·第十六回》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着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格言联璧·接物类》

    吃不了兜着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事属暖昧,要思回护他,着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格言联璧·接物类》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死棋腹中有仙着。——《随园诗话·卷三》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毛铉《幼女词·下床着新衣》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冯延巳《上行杯·落梅着雨消残粉》

    当着矮人,别说短话——《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曹组《卜算子·兰》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杜荀鹤《溪兴》

    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吴淑姬《小重山·春愁》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关汉卿《大德歌·秋》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王令《暑旱苦热》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佚名《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宋徵舆《忆秦娥·杨花》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陆游《梅花绝句·其二》

    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谢直《卜算子·赠妓》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关汉卿《大德歌·冬景》

    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冯延巳《上行杯·落梅着雨消残粉》

    [阅读全文]...

2022-05-02 20:54:17
  • 用见微知著造句大全_用那样那样那样造句子

  • 经典
  •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用见微知著造句大全!

    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第四,*官员治理加上经济管理,从而发展得更好,再次充分体现见微知著。

    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他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的。

    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见微知著,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渗透着丝丝爱意。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见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我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读了“用见微知著造句大全”,您get到快乐和感悟了吗?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您发发朋友圈。小编推荐您阅读用那样那样那样造句子,希望您喜欢。

    [阅读全文]...

2022-06-22 18:38:19
  •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   导语:众所周知,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1988年高考语文首次出现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中的《》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阅读全文]...

2021-12-28 17:53:06
  • 遇见的唯美古诗诗句

  • 遇见,唯美
  • 遇见的唯美古诗诗句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南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浣溪沙》

      ——纳兰性德(清朝)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北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木兰词》

      ——纳兰性德(清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阅读全文]...

2022-05-11 20:31:42
  •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欢迎阅读!

      原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1-12-19 19:52:33
  • 相见欢古诗赏析(相见欢古诗意境)

  • 相见,意境
  • 李煜作亡国之词,虽大多用语浅白,但用情却至深。王国维认为他之所以用“赋体作词”直抒胸臆,是因他“阅历较浅”,于是只能夸他是“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

    其实,李煜能在南唐纷乱的宫廷斗争里活下来,怎么也谈不上“阅历很浅”。他之所以把词意写得很浅,除了天性之外,也是为了摆脱了“花间词”的步调。

    在《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李煜借鉴了杜甫诗歌中的句子。这就说明了:他词风的转变,固然与个人经历有关,但也是他主动追求的结果。

    正是这种“主动”追求,使李煜摆脱了前人的束缚,最终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了与“花间派”相抗衡的“南唐派”的代表词人。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的这一首词完全不需要翻译,现代人就可以将其读懂。事实上,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李煜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所以没读明白词中含义,误以为它只是一首普通的抒发亡国哀愁的词。

    周汝昌先生在讲解“林花谢了春红”的时候,说:这一句并没有说明是林中的什么花,但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李煜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事物的消逝。

    学界公认李煜的这首诗,化用了杜甫《曲江对雨诗》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周汝昌先生也同意这个观点。不过,他仍然没有解释明白,“林花”意象到底要说明什么。

    其实,如果《曲江对雨诗》说得还不够直白的话,那么在杜甫的另一首诗《别房太尉墓》最后一句中,有一句“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就讲解得很详细了。

    这里的“林花”,就是指逝者坟旁树木上开出来的红花。只要读过杜甫这两首诗就会知道,这里是很明显地发出了“亡国悲音”。

    词中的故事发生在一次凭吊事件之后,李煜很有可能是刚刚焚香祭拜过南唐将士的亡灵。“谢了春红”,指春天过去了。也就是说,不知不觉,南唐亡国又一年了。

    根据北宋王铚《默记》记载,李煜最后是有复国之心的。然而他却是有心无力,两年间南唐军节节败退,直至退无可退。自己身陷囹圄之中,也只能感叹“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明指遍地的落红,仿佛是在说美人泣血,但是事实上却是指那些为南唐作最后征战的英雄们。因为李煜投降的时候,南唐并没有全境沦陷。

    在江州,指挥使胡则与左军招讨使柯昶继续与宋军作战了四个月,最后城破殉国。根据《南唐书》记载:吉州刺史申屠令坚、袁州刺史刘茂忠二人相约,誓死以报南唐。

    后来,申屠令坚无故发狂,半夜在军帐中,不知与何人搏斗而亡。刘茂忠独力难支,为了保持袁州百姓才投降。他们二人的抗争,一直持续到李煜降宋的两年之后。

    再后来,又由卢绛接过重担,继续与宋军作战。卢绛改走山中,打算从金陵突围,未能成功。他身边的那些州县都投降了,就他依然不肯降。

    于是,卢绛就打算到转到闽中,继续和宋军战斗。但是当他路过歙州的时候,刺史龚慎义不肯出来迎接他的军队,他直接就把龚慎义杀掉了。

    在李煜降唐的前后,发生了很多类似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李煜本身也曾经努力利用长江天险,积极御敌。最后只是因为双方的力量太悬殊,为了保全城中人民,不得不投降罢了。

    所以说他后来,一心想等待一个复国的机会。而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宋太宗赵光义不能容忍一个还有复国之心的阶下囚活着。

    “胭脂泪,留人醉”。*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这个意思,它是遍地“林花”陨落之后带来的感触。

    在这里,李煜并非是因为“落红”而产生的伤感。对于牺牲的英雄,任何的“同情”都是侮辱。对于南唐那些牺牲的英雄,只有尊重与赞美。

    “几时重”的“重”字,按照《相见欢》的词格,应是*声字,所以读“chóng”,意思是“几时再重现”。但是说完这一句后,李煜就知道根本“不可重见”,于是他又说“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这首《相见欢》,如果只从表面上理解,你可以将它当作一篇简单的伤春之作。读者甚至可以完全不必理会作者身份,就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与这一首词达到最大的“共鸣”。

    假如不研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单纯地来看这首词的话,那么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

    在这里,把“胭脂泪”当成了美人泪。爱人离去了,什么时候才能重温鸳梦呢?没有办法重温了。人生的恨意,只有附着流水,滚滚向东流去了。

    因此,这一首诗表面上看着有些粗浅,但是事实上确实蕴藉隐秀,内涵和境界远胜普通的“花间词”,是一首典型的“南唐派”作品。

    李煜这首《相见欢》,拆解了杜甫《曲江对雨诗》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把“林花”与“胭脂湿”的意象,分别用到了上下两阙当中,并且赋予了它们更加细腻、丰富的内涵。

    再通过长短句特有的音律之美,从艺术上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因此,绝对不是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只是因为李煜“阅历浅”,所以才能写成这样。

    以赋的手法来写词,很显然是李煜有意而为之。看起来,他也没有少读杜甫的诗歌。

    从前看梁实秋在书中谈阅读时,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中国古代不靠阅读而能自己成书的,恐怕只有屈原一人。因为屈原写《楚辞》时,我们无法知道他当时有什么可供参考的书籍。

    李煜纵然是天才,也绝对不可能像王国维说的那样,只靠着“阅历浅”保持住了赤子之心,再凭着赤子之心去进行创作,这种说法未免把李煜看得太低了。

    事实上,李煜的确是“天才”,但是他也有努力学*前人的长处,并经过自己的摸索,才形成了后来的风格。最终,成为了与“花间派”并驾齐驱的“南唐派”的代言人。

    [阅读全文]...

2022-02-05 16:06:48
  • 贺知章咏柳古诗

  • 贺知章咏柳古诗

      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她在第一时间就迎风招展,下面是关于咏柳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柳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阅读全文]...

2022-07-18 18:08:52
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 句子
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 语录
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 说说
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 名言
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 诗词
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 祝福
形容知微见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