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赠花卿赠花卿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赠花卿赠花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赠花卿赠花卿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赠花卿赠花卿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卿:对古人的尊称。锦城:今四川省成都市。几回闻:听到几次。
锦城的管弦乐器吹奏出悠扬悦耳的音乐,那乐声随着风飘荡在锦江上,冉冉地融入蓝天白云间。这样美妙的音乐只能在天上的仙宫里弹奏,在人间能听到几回呢?
赠花卿[1]
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2],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3],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花敬定曾因*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杨慎《升庵诗话》中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诗以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当然,也有人认为它纯粹就是一首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据考证,花敬定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的事实都发生在*定段子章的叛乱之后。杜甫是一位忠君思想很强的诗人,如果这首诗写于此时,他绝不会“赠”其诗,而且也决不会称之为“卿”,诗的格调也不会如此轻松愉快。
当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之时,是不是总会想要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这自然是一种极高的赞誉,而这句我们熟悉的诗句也是十分经典的存在,它取自于诗圣杜甫的《赠花卿》,不过这可不是单纯的写音乐之美的诗歌,如果你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原来它的背后还有这样一层意义。
《赠花卿》是杜甫的一首七绝,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既是赠诗,自然是有对象的,其赠送之人是当时的武将花敬定,”卿”是对人的尊称。不过如果你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对花敬定的赞美,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首诗隐含的其实是杜甫委婉的讽刺,当然了,若是不知道杜甫写这首诗的用意,还是很容易理解错的。
既然是送给花敬定的诗,那么这个花敬定又是何许人呢?安史之乱时,花敬定为当时的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上元二年年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攻克绵州,并在绵州自称为梁王,花敬定就是那个之后带兵攻克绵州,斩杀了段子彰之人,也因此,花敬定有了卓越的功勋,但他却在此之后居功自傲,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情。
花敬定*定叛军本是大功一件,但他却纵容兵队对百姓大肆掠夺,也不遵守礼法制度,性情残掠,据说他曾为了掠取一金钏,残忍的斩断了妇人的手腕,可谓是残忍至极了。这种人自是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的,所以之后他在追剿段子璋残余势力时,因兵力疲惫未能成功,还反被叛军斩杀了,可谓是骄兵必败了。
杜甫的《赠花卿》就是在花敬定*叛之后正猖狂至极的那段时间写的,毕竟花敬定这般放肆,自然是也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不顾礼法的他还僭用天子音乐,这在礼仪制度严格的古代可是祸乱纲常、大逆不道之事。杜甫对这种放肆至极、残害百姓之人是深恶痛绝,遂作了这么一首诗赠给花敬定,其中是对他委婉的讽刺!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美妙的音乐整日都飘在锦城的上空,这乐声一半飘在锦江的碧波之上,一半飘升到白云之间。这么美妙的音乐只应该在神仙之中存在的,人间的*民百姓能听到几回呢?这说的自然是花敬定家里传出的音乐声,可以说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了,前两句是化无形为有形,”半入江风半入云”将音乐的轻盈、悠扬表现的十分淋漓尽致,还颇有种余音绕梁之感。
后两句诗人直接说这是天上的仙乐,人间难得一闻,这自然是杜甫的想象,算是以后两句之虚衬前两句之实吧,这么难以听到的音乐竟然整天被锦城百姓所闻,”几回闻”和第一句的”日纷纷”一对比,在这里就显得颇有讽刺之感了。这里的天上哪里真是仙境啊,不过是杜甫以天上指代皇宫,明明是皇上才能听到的音乐,却被花敬定拿来享用,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就属于僭越了。
其实杜甫写花敬定的诗不止这一首,他的《戏作花卿歌》里就有”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说明花敬定在成都的名声很响亮,只是这名声是好是坏,诗人就表达的很含蓄了。全诗大部分的篇幅都是说花敬定作战剽悍勇猛,但*贼有功的他却留蜀作乱,这大概也是杜甫最难过的地方了吧。明明可以是一个造福一方的英雄,却没想到是个折磨百姓的恶魔,好不容易出了虎口的百姓却又进了狼窝,也是一言难尽!
后世有人说诗文的讽刺应是”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而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属于柔中有刚的类型,单纯看诗,绝对想不到他其中还含有如此浓重的讽刺感,只把其义藏在言外,让人在深入的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去反复品磨,就会有原来如此的惊奇感。而这种惊奇感让人不知不觉中会对诗人产生深深地崇拜之感,感叹杜甫之奇妙!
“少陵七绝,槎枒粗硬,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当我们还把想象诗歌里绝美的音乐之时,诗人竟就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花敬定的讽刺,实为妙哉,情趣在,意境在,其深意也在。而这样的一首诗能够流传至今,依然是人们称道的经典,自然也是不足为奇的。
中国的语言文学是十分博大精深的,明明表面已有意思,背后却依然能够暗含如此多的深意,这在语言上其实也是一种修炼。含蓄温婉的语言有时也并不是柔软无力的,相反,它还可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在不经意间直戳人心。所以,我们在欣赏一首诗,一个作品时,往往不能只看其表面,还要追求其中的深意,这样才能在诗歌中,在文学作品中找寻其存在的意义以及传世的价值,才依然能在流传千百年之后,找寻到经典文学作品里纵横捭阖的情怀和属于人类的共鸣!
杜甫《赠花卿》诗词鉴赏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赠花卿》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析赏
此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期的名作。
花卿,名叫花敬定,有的书写作花惊定。他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谋反,花敬定前去*叛,斩杀段子璋后将其首级亲自掷献给崔光远。随后,花敬定率部奏凯而旋。当时,杜甫有关写花敬定的诗歌还有一首七言古诗《戏作花卿歌》,较详细地描写了这次*叛。在那首诗中,杜甫称花敬定为猛将,并说“学语小儿知姓名”,可见花敬定当时在成都的影响。卿,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作夫妻之间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在这里,无论是敬称或爱称,都是杜甫出于对花敬定的尊重。从诗的题目看,花敬定应该算作杜甫的朋友。
锦城,又称锦官城,古为主管织锦之官府所在,故城在今成都西南。锦城的另一层含义是景物华美的城邑。在此代指成都。丝管,是指代两种乐器。丝,指可弹奏的弦乐器;管,指可吹奏的管乐器,如萧、笛之类。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此指各种乐曲相互糅和,和谐动听。“半入江风半入云”,字面的解释是,一半乐声随江风飘荡,一半乐声升入云霄。这里是写诗,是诗人的想象,当然不是科学的计量。音乐无形,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是诗人在此借助于风和云,将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有形有色,似乎能让人看得见。前两句写音乐之美,是实写。但这里须指出的是,实写与虚写,只是相对而言。如果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属虚写。如果将前两句合起来,再与后两句相比较,三四两句为虚写,一二句全成了实写。从这一点来看,对诗的表现方式的看法就如同中医辨证论治一样,须具体问题具休分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首诗用反问作结,极赞音乐之美。美到什么程度?美到只有在天上才会有,而人间极难听到,诗人通过夸张,使诗意得以升华到一个暂新的高度,给人以无限暇想。
对于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生于杜甫之后数百年的明代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僭的`意思是超越本分。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地位在下者不得冒用地位在上者的名义、礼仪或器物,如果冒用了就是僭越,必须治罪。大约杨慎臆定花卿僭用了皇帝礼乐,杜甫写诗来讽刺他。另一种观点则以为杜甫只是赞美乐曲之妙,并无嘲讽之意。不少学者即持此说。笔者也认为此诗之意即属后者。这首诗是一篇赠言,就是杜甫与花敬定分别时写给对方的话。我们可以就此诗作一下延伸,花敬定*叛之后,肯定兴奋异常,一些社会名流前去为其祝捷,花敬定欢喜不尽,盛情款待。在宴会上除了唱酒吃肉外,再奏一些音乐,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从“赠”和“卿”两个字都不能认定此为讥讽之作。哪有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以后,再费尽心机写一首名传千古的讽刺佳作!这于理于情都说不通!是否杨慎将“天上”误认作“天子”了也很难说。
诗人这样写,只是为了夸张。正如大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艺增》中所云:“誉人不增其美,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听者不惬于心。”夸张是诗人的惯用手法,杜甫曾在诗中多次运用,如赞誉章彝为“指挥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赞誉苏涣诗时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如读苏诗的感觉是“乾坤几反复”,“胜食斋房芝”,“余喜发却变,白间生黑丝”等等。在赞誉李白时不仅用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且夸他“斗酒诗百篇”。别的不说,但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就够夸张了。李白说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又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好了,如果杜甫是写实的话,李白一天该写多少诗?一生又该是多少呢?因此,杨慎所说杜甫用诗讽刺花卿之事,纯属臆断。我们只把这首《赠花卿》当作赞美音乐的妙诗来读就行了。
《赠花卿》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译文
锦官城每日弦乐管乐杂纷纷,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注释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赠花卿》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丝管,代指音乐。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虚实结合,互相照应,完美地表现出了乐曲的精绝。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首诗无疑是赞叹花敬定所赏音乐的高级,单仔细体味,其中是含有讽刺意思的。花敬定作为一名武将,立功之后终日以歌舞为乐,不再操练兵马,这是有失职分的。作者的讽意并没有诉诸字面,而是隐藏在赞叹乐曲的背后,闪闪烁烁,扑朔迷离,可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把它看成一首赞美音乐的作品,也可以玩味其中的含蕴。
《赠花卿》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花敬定曾因*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赠花卿》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翻译: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锦官城武将花敬一定应*叛有功,曾放纵部下大肆掠夺东蜀。他本人更是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歌舞升*,奢侈*。杜甫赠送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前两句谢见闻,首句天天寻欢,次句写乐声远扬,从侧面反映出花敬定享乐无度,肆无忌惮。后两句写感受,看是称赞乐曲如同仙乐,实则暗示花敬定已经越轨了,(m.ju.51tietu.net)用了只准皇帝听的音乐。这可以冲“天上”“人间”两词看出端倪。诗人以“天上”比喻皇帝居住的皇宫,以“人间”比喻皇宫之外。可谓是一语双关!
全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讽刺诗!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叶芝诗集》,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叶芝诗集
1、《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
我就要起身走了,
2、《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3、《柯尔庄园的天鹅》
树木披上了美丽的秋装,
4、《基督重临》
在向外扩张的旋体上旋转呀旋转,
5、《丽达与天鹅》
突然袭击:在踉跄的少女身上,
6、《在本布尔山下》
(一)
凭着围绕马理奥提克的轻波的
(二)
许多次,一个人死,一个人生
(三)
你听到过米切尔的祷告声声:
(四)
诗人和雕塑家,**们的工作,
(五)
爱尔兰诗人,学好你们的专业,
(六)
在光秃秃的本布尔本山头下面,
7、《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我在日暮时遇见过他们,
8、《思想的气球》
双手,依照给你的吩咐去做;
9、《圣徒和驼子》
起立,举起你的手然后开始
10、《圣徒》
上帝试探着每一个人
11、《驼子》
对于所有在你肉体中起立
12、《旋转》
旋转!旋转!古老的石脸,向前望去;
ju.51tietu.net编辑推荐
雪莱诗集
1、《给玛丽》
哦,亲爱的玛丽,
2、《爱情的玫瑰》
(一)
希望,奔腾在年青的心里,
(二)
赠给幻想的礼物多么珍贵,
(三)
岁月摧毁不了爱情,
3、《给温柔的歌声已消逝》
温柔的歌声已消逝,
4、《孤独者》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今人多不弹。
——七弦琴奏出幽静、清雅的曲调,静静倾听,如同松林清风。我虽然非常喜欢古时的曲调,但现在的人们已大多不弹奏了。
静听古调,如同置身于松林听涛,不由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色。世事凡尘,皆化为身外之物。这一刻,什么仕途、什么名利,都化作清风而去,唯有作者的心灵沉醉于这古调声中,和着松涛声响,感受七弦琴的悠扬。只是这弦中之清凉,不由得让人感慨世态炎凉、官场纷繁。
写这首《听弹琴》时,正是刘长卿仕途不顺之时。刘长卿刚完成科考中了进士,结果赶上了安史之乱,跑到江苏避难,后在肃宗年间做了长州尉,还被诬陷入狱,被大赦后做了个小小的海盐令,还是代理职务。初入官场,便遭劫难。此时听得琴师的弹琴,引起了共鸣,写下了这首《听弹琴》。
《听弹琴》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刘长卿静听弹琴,夸奖琴师技艺高超,以今人不识古调之美,来抒发自己受冷遇而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遗憾。短短的20个字,从对琴声的赞叹,转到对自身的感慨,从中不难读出诗人孤高自赏、不落世俗的志趣。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也正是刘长卿一生的真实写照。从玄宗年代中了进士,历经四朝皇帝,做了一辈子小官,就没有顺利过,一次入狱、两次被贬。自己的刚正直言,得罪了多少人,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漂泊一生,坎坎坷坷,数次进出京城,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唯有诗歌让他找到心灵的归宿,诗不在长,五言足矣,自己给自己一个名号”五言长城”。
刘长卿始终处在犹豫和无奈中,内心好像从来没有打开过,沉闷着、彷徨着。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落日下,风雪中,望着那扇柴门,刘长卿既希望那扇门向自己打开,走出去,找寻一片天地,给自己一个入世的机会。又害怕那扇门真的打开,外面的世界会让他头破血流。
在这种犹豫和矛盾中,他既有《听弹琴》的*静和渴望,也有《送上人》中对”世外桃源”的追求和放弃,更有《送灵澈上人》中的孤独和无奈。
一路奔波、一路坎坷,最终在江州,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寻找心灵的共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唐诗宋词歪解——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孤云将野鹤;
皇上你说我们将要去野外狩猎仙鹤。【孤,称孤道寡,即尊上;云,说;野,狩猎于野。】
岂向人间住;
怎能去有人烟的地方停留。【向,去,前往;人间,有人烟的地方;住,停下。】
莫买沃洲山;
(就像)不要到岛上和山上去买肥沃的土壤。【沃,沃土,肥沃的土壤;洲,水中的陆地。】
时人已知处;
现在的人应该都已经知道了这些常理(才对)。【时,时下,现在;处,常理。】
刘长卿在苏州等待“重推”,这一等就差不多是十年,在这将*十年期间,刘长卿在江浙游荡,寻幽探胜,交结僧人。该诗便作于此时期。
这是专门写给皇上的一首诗,上人,人上之人,即九五至尊!
该诗写了两条常理,猎鹤不能到有人烟的地方去,买沃土也不要去贫瘠的岛上和山上。该诗旨在抱怨,抱怨皇上不能物尽其用,让自己这个“贤士”做些小吏的工作甚至是闲着,这都是不合常理的!体现了作者官路不顺的郁郁之情!
从诗的内容来看,该诗已涉大不敬,或许是受和尚解“空”的影响,所以作者才有胆子写出这么一首诗,不过这也应该只是作者写来自娱,不便示人!
作者性格刚强,不屑于卑躬屈膝,只是把自己的不得志归结于皇上不懂得赏识。只是,皇上忙于*乱,再加藩镇割据、宦官*,并没有那么多闲心去寻贤访才!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学会变通,不要死守常理,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作出最恰当的选择!
赠花卿赠花卿的古诗
香赠花卿的古诗
赠花卿的古诗配画
赠花卿的古诗图片
我想被赠花卿的古诗
古诗赠花卿的图片
赠花卿古诗的感受
赠花卿古诗的读法
赠花卿的古诗诗句
李慕豪的赠花卿古诗
赠花卿的古诗有没有
搜索赠花卿的古诗
赠花卿古诗的划分
古诗赠花卿的感悟
赠花卿古诗的诗配画
赠花卿古诗的背景
古诗赠花卿的含义
赠花卿的拼音古诗
赠花卿古诗的读音
《赠花卿》的古诗花花花
赠花卿的诗意和古诗
关于赠花卿的古诗配画
赠花卿算春天的古诗吗
《赠花卿》带拼音的古诗
赠花卿的古诗加拼音
带拼音的赠花卿古诗
赠花卿这首古诗的诗意
赠花卿中的古诗和名句
赠花卿的古诗注音朗读
古诗杜甫赠花卿的比喻
描写儿童捕蝉时的关注的古诗
关于示儿古诗的图片
含有高高下下的古诗
官宣恋爱的古诗
描写国庆的四字古诗
部编版语文小学教材中的古诗
示儿古诗的所感所想
让孩子快速背古诗词的方法
有关夜凉的古诗
清廉的古诗2首
形容美景佳人的古诗词
古诗式微中运用典故的是
含愁绪意象的古诗
不能直视的古诗
关于西湖的古诗和故事
遇人有良人的古诗词
韦处士郊居的古诗
青松古诗的简笔画插图
关于起点的古诗整篇
关于爱民治国的古诗
含春的课外古诗
写剥毛豆的古诗
描写先雨后晴的景象的古诗
江南月夜的古诗
情于山水的古诗
男的去看夕阳的古诗
有关长江的古诗词或歌谣
幼儿园学的中秋节古诗
我要一些关于秋天的古诗
鹧鸪古代古诗词中的含义
写知足不求人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