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凉州词的古诗词

关于出塞凉州词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出塞凉州词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出塞凉州词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出塞凉州词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85) 说说(168) 名言(638) 诗词(13k+) 祝福(111) 心语(4)

  • 凉州词古诗

  • 文学
  • 凉州词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凉州词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薛逢(唐)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凉州词·其一》

      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其二》

      张籍(唐)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安无使来。

      《凉州词·其三》

      张籍(唐)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凉州词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1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赏析2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阅读全文]...

2022-05-09 03:25:47
  • 《出塞》古诗词

  • 写作
  • 《出塞》古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塞》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原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出塞》翻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赏析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7-21 21:41:16
  • 马的古诗《凉州词》

  • 对于马的古诗,实际上我认为有关马的成语很多,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马的古诗,虽然说在我们的学*过程中,学*马的古诗要比学*马的成语很复杂,但是我们能够从马的古诗中,体会出不一样的意境。

    马的古诗赏析系列(二)《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听到常常在马背上弹奏的琵琶曲,曲调铿锵激越,仿佛在催促我上前线作战。喝醉了躺在沙场上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活着回来?

    诗是咏边塞荒寒艰苦情景之名曲。全诗描摹了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中一次难得的盛宴,将士们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

    开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忽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眼前展现出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景象使人惊喜,为全诗抒情创造氛围、定下基调。第二句“欲饮”二字渲染出美酒佳肴不凡的诱惑力,表现出将士豪爽开朗的性格,进一层描写热烈场面。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美酒加音乐”欢快的宴饮场面。

    三、四句描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历代评注家颇有争议。有的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赏析笔者:婧喆

    《凉州词》

    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凉州

    古地名,在今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段,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战争的主要战场。

    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琵琶

    胡人乐器。作战时用作出发号使用,这里指欢快的琵琶曲。

    催人出征。

     

    [阅读全文]...

2022-03-25 17:24:33
  • 凉州词古诗意思

  • 凉州词古诗意思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古诗意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王翰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鉴赏评价

      其一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评价

      《唐诗绝句类选》:语意远,乃得隽永。

      《唐诗直解》:悲慨在“醉卧”二字。

      《艺苑卮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

      《增订唐诗摘钞》:诗意在末句,而以饮酒引之,沉痛语也。若以豪饮解之,则人人所知,非古人之意。

      《而庵说唐诗》:此诗妙绝,无人不知,若非细细寻其金针,其妙亦不可得而见。若论顿挫,“葡萄美酒”一顿,“夜光杯”一顿,“欲饮”一顿,“琵琶马上催”一顿,“醉卧沙场”一顿,“君莫笑”一顿,凡六顿,“古来征战几人回”则方挫去。夫顿处皆截,挫处皆连,顿多挫少,唐人得意乃在此。

      《唐诗别裁》: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杨仲弘论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

      《诗法易简录》:“君莫笑”三字喝末句有力。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其二

      这首诗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阅读全文]...

2022-05-03 22:47:11
  •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教坊乐人入乐歌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阅读全文]...

2022-05-05 01:19:22
  • 古诗词解析:出塞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赏析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 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 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 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 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 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古解析:出塞]

    [阅读全文]...

2022-01-30 08:45:02
  • 凉州词的古诗王翰(唐诗欣赏王翰凉州词)

  • 唐诗
  • 01王翰的《凉州词》

    02《凉州词》的由来

    03王翰绚烂如流星一般的华彩人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凉州词》,它是王翰流传下来的唐诗中最负盛名的一首。诗中描绘了边塞将士们在盛大的酒筵上豪饮美酒的场景,表现了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慷慨悲壮之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和“琵琶”一出现,就让人在脑海里展开了一幅充满西域风情的绚烂画面。戍边将士们在盛大的酒筵上欢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正喝到兴头上时,响起了催人出征的琵琶声,可能是边境突起战事催人出征,也可能是酒筵上弹奏乐器为大家助兴。于是,将士们开着玩笑说,不要嘲笑自己在沙场上醉倒的样子,自古以来参加边塞战争的人又有几个能活着回去呢。将士们一方面为国家舍生忘死,戍守边疆;另一方面将士们也感叹自己悲凉的命运。

    这首诗由*及远,先把目光聚集在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这样的物象上,然后铮铮琵琶声让人忽然想起遥远的年代里,同样有一群人在边疆为国家赴汤蹈火,然而只落得了幸存者少得可怜的悲壮结局。整首诗在一句戏谑之语中结束,给人一个开放的结尾,任由读者去解读。

    古籍《乐苑》中说:“《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唐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唐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因此,在唐代有很多诗人都写过叫《凉州词》的诗作,比如王之涣也有一首童叟皆知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河西都会”的美称。凉州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夜光杯”是另一座河西重镇酒泉的特产之一。

    唐代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为了维护国内和国际上的良好形势,维护国家统一,保持国际上的商业往来顺利进行,唐代边疆战争时有爆发。加之帝王的穷兵黩武和一些大臣邀功边关,也使得唐王朝拓展地域版图的战争不断出现。唐代文人学子进取仕途的途径之一就是从军,这些诗人来到边塞体验了真正的苦寒生活后,触动内心,写下关于边塞的诗篇。另外,驻守边关的将领们往往喜欢招募文人进入他们的幕府,这些文人也会把感受写成诗作。

    王翰生*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元年进士,后又通过了直言极谏和超拔群类的制科考试。曾出任昌乐县尉(昌乐,今山东省潍坊市下属县)、秘书正字(秘书省掌管校勘典籍的官员)、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等事)和驾部员外郎(掌管车舆、牛马厩牧之事),后谪迁汝州长史(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和仙州别驾(仙州,今河南省叶县)。当他再度遭到贬谪,赴任道州司马(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时,在途中不幸得病,不治而亡。根据文献记载,关于王翰的史料在开元十四年(726)之后非常少见,由此推断王翰亡故于这一年。

    出身名门、才学一流

    王翰是一位极具才华的诗人,天资聪颖,豪放不羁。王翰主要生活于开元前期,当时社会比较重视门第,王翰出身于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王翰家境富饶,豪放倜傥,恃才不羁。

    他又非常幸运,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进士及第,后来又通过制科考试。这在唐代的科举中是十分顺利的经验,唐代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明经科(主要考查学子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和理解)考试相对简单,三十岁考上了也已经不年轻了,但是进士科(主要考查诗赋和政论)比明经科要难得多,五十岁获得功名都不算晚。王翰年纪轻轻就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才学和运气都是非常出色的。

    恃才不羁,影响仕途

    王翰进士登第之后,当时并州长史张嘉贞非常欣赏他,特地给王翰送去厚礼。王翰收到礼物之后,非常感动,写了歌词来表达这份感激之情。王翰又在一个宴会之上,一边演唱自己写词的歌曲,一边跳舞,神情自若,气宇轩昂。后来张说在并州长史任上时,对王翰也是极为器重,更加礼遇王翰。王翰自然也是非常感动。

    不过,王翰的性格之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很快就表现出来,他在进士及第之后,自己写了一张榜文贴在了吏部的大街上,内容是给当时的文人排座次,他把张说排在第一名,李邕排在第二名,自己排在第三名,其他人都排在自己之后。王翰视其他文人如草芥一般的举动让文人们非常不满,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仕途,只好赋闲在家。

    遇到转机,大展宏图

    张说从并州长史被调回中央之后,由于王翰与张说交往甚密,张说提拔王翰到中央做官。王翰由秘书正字,擢升为通事舍人,后晋升至驾部员外郎,正五品官员。在唐代,正五品官员由中书省和门下省选拔,再由皇帝亲自任命。官至五品,还可以享受到税赋减免的特殊待遇,对于一个唐代官员来说,是非常不错的位置。

    受到排挤,接连被贬

    王翰与张说的关系让他在仕途上顺风顺水,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说罢相之后,王翰也受到排挤,被贬至汝州担任长史。没过多久,又改任仙州别驾。长史和别驾,以及司马都是刺史的佐官。

    王翰终究是一位豪放不羁、恃才傲物的人。虽然被贬,他在任期间仍然常常与文人志士结交,祖咏和杜华就常常成为他的座上宾。他与豪侠们饮酒行乐、出游打猎。不仅如此,王翰生活奢华,家中豢养了许多良马,又供养乐伎。

    作为贬官,心中总有一些愤懑,于是他又写文章来排解,不料得罪了有司(相当于部门的长官),将他贬往偏远的道州。王翰在赶赴道州的途中患病,不治而亡。

    在唐代,一般贬谪官员都会选择岭南湘黔一带,朝廷使这些贬谪的官员远离政治中心,比如王昌龄被贬湖南的龙标,李白被流放贵州的夜郎,对于这样的官员,朝廷再度任用的可能性很小。而王翰最初贬往汝州和仙州都是距离京城不远的地方,直到最后一次才贬往湖南南部的道州。可见最初朝廷对王翰还是留有余地的,但是他在被贬期间依旧我行我素,最终死于赴任途中。

    耀眼夺目,终将坠落

    这是他人生的悲剧,也可以说是他性格的悲剧。王翰富足的生活让他无所顾虑,也让他获得了许多上层社会的生活经验,使他眼界开阔。但在官场中无拘无束,势必会触碰到其他人的利益,让自己成为其他人攻击的对象。

    王翰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像流星闪耀着划过夜空,眩目而短暂。张说曾说,王翰的文章非常出色,但是还是有一些瑕疵,如果能弥补这些缺陷,发挥他的优势,他会成为一个时期最为优秀的人。不仅当时的文坛领袖张说很看重王翰,王翰还是大众们追逐的对象,常参加王翰组织的文人聚会的杜华搬家搬到王翰家隔壁,他的母亲激动地说能成为王翰的邻居,就像孟母三迁一样,我非常知足。

    王翰自被贬出京到官死于途,前后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笔下的边塞少了几分苍凉,多了几分瑰丽。边关将士却仍然走不出悲壮的命运,王翰在官场同样如战场一般,最终沉没其中。

    [阅读全文]...

2022-05-03 02:03:22
  • 古诗凉州词拼音版(凉州词原文赏析及解释诗意)

  • 解释,诗意
  • 凉州词

    王之涣

    huánghéyuǎnshàngbáiyúnjiān 黄河远上白云间,

    yīpiàngūchéngwànrènshān 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díhéxūyuànyángliǚ 羌笛何须怨杨柳,

    chūnfēngbúdùyùménguān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阅读全文]...

2021-12-29 20:05:07
  • 王翰《凉州词》古诗翻译赏析

  • 王翰《凉州词》古诗翻译赏析

      《凉州词(其一)》赏析 窦凤才

      【原文】

      凉州词(其一)——[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夜光杯:能于夜间发光的杯子。这里指精致的酒杯。

      催:催促快快饮酒。

      卧:躺。

      沙场:战场。

      【翻译】

      用葡萄酿制的美酒,筛在白玉琢成的夜光杯里。军中将士正想饮酒的时候,马背上忽然发出琵琶的声音,催促将士们快快把北中的美酒喝干。即使喝醉了,躺在沙场上,大家也不要笑我,自古以来在外作战的人,有几个能够安然回来呢!

      【赏析】

      王翰,字子羽,晋陽(今山西太原市)人。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曾任秘书正字。王翰盛行豪放不羁,在文坛深受*尊重。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凉州歌具有浓郁的西北民族特色*。王翰的《凉州词》共有两首,本篇是第一首。本诗一号房的情调描写了军旅生活。正想喝酒,军中便奏乐设宴,那就喝个够吧自古以来征战沙场的战士,能有几人活着回来。这首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别致的夜光酒杯,斟满殷红甘醇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能在夜里发光的玉石雕琢成的酒杯。诗人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壮美的军中场面,并富有西域边疆的特色*,因为那葡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

      “欲饮琵琶马上催”,将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从马背上忽然又传来了祝酒兴的铮铮琮琮的琵琶声。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是用它来渲染边塞军中将士们饮酒时的热烈场面。“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促饮酒,以祝酒兴,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倾向于以催饮为宜。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酒至半酣时的劝酒之词,意思很明了,就是相互劝对方,喝吧,就是喝醉躺在沙场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请大家不要见笑,古往今来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因为古往今来沙场征战没有几人能生还,所以在未战死以前要尽情痛饮,一醉方休,这种感情应该说是十分沉痛的,甚至有某种绝望的情绪,当然又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壮烈的体现。

    [阅读全文]...

2022-06-22 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