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凉州词的古诗主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凉州词的古诗主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凉州词的古诗主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凉州词的古诗主题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教坊乐人入乐歌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凉州词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凉州词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薛逢(唐)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凉州词·其一》
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其二》
张籍(唐)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安无使来。
《凉州词·其三》
张籍(唐)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凉州词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1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赏析2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对于马的古诗,实际上我认为有关马的成语很多,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马的古诗,虽然说在我们的学*过程中,学*马的古诗要比学*马的成语很复杂,但是我们能够从马的古诗中,体会出不一样的意境。
马的古诗赏析系列(二)《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听到常常在马背上弹奏的琵琶曲,曲调铿锵激越,仿佛在催促我上前线作战。喝醉了躺在沙场上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活着回来?
诗是咏边塞荒寒艰苦情景之名曲。全诗描摹了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中一次难得的盛宴,将士们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
开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忽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眼前展现出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景象使人惊喜,为全诗抒情创造氛围、定下基调。第二句“欲饮”二字渲染出美酒佳肴不凡的诱惑力,表现出将士豪爽开朗的性格,进一层描写热烈场面。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美酒加音乐”欢快的宴饮场面。
三、四句描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历代评注家颇有争议。有的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赏析笔者:婧喆
《凉州词》
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凉州
古地名,在今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段,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战争的主要战场。
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琵琶
胡人乐器。作战时用作出发号使用,这里指欢快的琵琶曲。
催
催人出征。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拼音
拼音有助于我们朗读。而在王之涣这首诗《凉州词》拼音是怎样的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古诗凉州词拼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凉州词二首·其一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诗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意:
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
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注释
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羌: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卫生。
⑥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入手,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全诗苍凉悲怆(chuàng),深沉含蓄,打动人心。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进士,官仙舟别驾。任侠使酒,恃才不羁。以行为狂放,贬道州司马,旋卒。原有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幸福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写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饮宴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伤感、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这句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与豪华的筵*所显现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绝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消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今甘肃武威,唐朝时期属陇右道,音乐多掺杂有西域龟兹诸国的胡音,唐陇右径略使部知运在开元年间,
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即迅速流行,多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多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大唐帝国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用白玉精制而成。
王翰写有两首《凉州词》大多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七绝的名篇。
这首边塞诗截取了戎马生活的一个片段——胜利后的音乐酒宴盛会,以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超常的意象,风格独特地展现出边塞的绮丽风光和将士豪迈的语言、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
“葡萄美酒夜光杯”——以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拉开序幕,用浓郁的边防色彩来渲染欢快宴饮的气氛。
“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的“琵琶”和“马上”都是乐调,是鼓角横吹的军乐,这种“鼓角横吹”,在殿堂之上,称作“横吹”,在军旅行中,称为“骑吹”,后来因为“骑吹”是在马上演奏,也称“马上乐”。所以,这句是:边塞将士正欲欣赏着琵琶一类乐器奏出的悠扬乐调痛饮之时,军乐突然想起,使他们不得不回到即将出征的现实中。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正面描写感情。醉正酣时军乐响,催人出征,但仍然要痛饮,甚至不惜醉卧沙场。那是因为自古沙场征战就没有几个人能生还。未战死前要尽情痛饮,醉卧方休,那是一种沉痛,甚至有绝望的情绪。作者以豪迈的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跃然纸上。
全诗不写正面战场,而写激战间隙的胡风酒宴,表现战士对战争和娱乐、生与死的观念,展示军人的胸襟和豪情同时也表现了唐人的奢华和豪放,以点带面。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悲壮的现实,却写出了万丈豪情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经典力作!
凉州词的诗意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达官显贵、宗室名流为凉州歌所填唱词,是唐朝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接下来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的诗意,欢迎大家参考!
一、《凉州词》
作者: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凉州词:乐府曲名。
2、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3、沙场:战场。
诗意: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
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
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
如我醉倒在战场上,
请君莫笑话我,
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二、《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
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
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传世仅六首。【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文/ 青
【引子】
”诗鬼“李贺有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认为是有些盛唐气象的。唯一的区别在于,盛唐诗人奔赴边疆,或出任幕府,或上阵杀敌,为自己赚得赫赫声名,也为唐朝打下了万里河山。而到李贺这里,他却无法付诸实践,只好在科举受挫后闲居的南园,以诗文绘壮志。
这里的五十州并非虚指,而是晚唐时期真真实实被藩镇占领、割据的五十余个州郡,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一个朝代走向末路,必然会面临内与外的纠纷瓜葛,若林立的藩镇还只是王朝的内部斗争,那安史之乱后吐蕃的趁乱入侵,则是王朝难以处理的外部危机。
今天这首诗,就讲吐蕃入侵,凉州失陷半个多世纪的事。
【诗篇】
凉州词三首·其三
张籍 〔唐代〕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临境】
吐蕃,兴起于公元七世纪初期,是*地区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也就是文成公主入藏时的藏族*。
时值大唐强盛之际,吐蕃态度友好,未生是非。然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唐一去不返,国力一落千丈。吐蕃也趁机兴兵,东下”牧马“,占领了唐朝西北部包括凉州在内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一直到九世纪中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这半个多世纪里,唐朝的人们看着吐蕃人在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耀武扬威,或愤怒,或凄哀,既恨吐蕃人背信弃义,也怨自己朝廷无能。千般心绪万种感慨,都流入到诗人张籍心中,张籍为民*,写下了这三首《凉州词》。
【诵析】
诗题为《凉州词》,严格来说并不是诗的题目,而是曲名。我们现在读的这些诗,很大一部分在古代都是谱曲唱出来的,只是年代久远,曲调失传。我很希望有一天,或者我,或者我们的后代,能够将古代失传的谱子找回来,让现代人也能听到千年前人们吟诵的声调。
那时候,诗歌的魅力才算完整。
《凉州词》,唐代还有许多名篇,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入门唐诗。
另外还有晚唐薛逢的”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这首诗很特殊,因为他讲的和张籍这首诗的内容是一致的。
张籍在控诉吐蕃的侵略、凉州的失陷,薛逢记载了张议潮如何收复凉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薛逢的这一首。
下面正式来看张籍的《凉州词》,内容其实很简单。凤林关是今天甘肃临夏的一道古关,在唐代属于陇右道的河州,位于黄河南岸。凤林关外的黄河水依旧浩荡东流去;岸边的白草黄榆春盛秋凋,就这样过去了60年。
60年,即张籍写作这首诗时,吐蕃占领凉州的时间。
前面这两句,给我的感觉是淡淡的,但是就有一种时间的力量的在里面,让淡淡的情感变得汹涌奔腾。60年的时间啊,人都已经换了三代,可我大唐的失地还没能够收回。
后面两句,可谓图穷匕见。
你们这些边关的将领啊,一个个受着朝廷的恩泽,却都畏缩不敢争先,竟没有一个人敢去收复失地吗?
这两句说得很直接,并没有顾忌同时当官之人彼此的脸面。事实上,张籍那个时代,对边关将领的控诉还不止张籍自己,元白都写过类似主题的诗。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
这两首诗也是同样的直接,说明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官之人都已经注意到。可惜朝代要走向末路,就意味着人才凋零、不思进取。边将们最终也没有发扬踔厉,还是要等到敦煌豪族张议潮散尽家财组织义兵,苦战数年才得以尽收失地。
850年前后的那一段历史,是大唐历史上最后的落日余晖。
拓展阅读中是张籍凉州词三首的另外两首,这两首情感上没有那么激烈,更着重于边疆景色的描写,大家可以结合着来阅读。
【拓展阅读】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安无使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希望为劳累一天的你搭建一片诗词的净土,每天为你呈现有价值的文章!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墨花月白,醉里读诗。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芳香四溢的葡萄美酒斟满精美的酒杯,正要开怀畅饮时,却传来了催人出征的琵琶声。喝醉了躺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们有几人能够返回?
【注释】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此处指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它是周穆王时西胡所献的宝物。
琵琶:一种乐器,演奏时用手指拨弦。
催:催人去征战。
醉:喝醉。
沙场:战场。
【主题归纳】
诗人用酣畅的笔调,表现了一种略带悲凉但又极为豪迈的情感。战场是敌我拼争的场所,是残酷而令人恐惧的,诗中不免有一丝悲凉的情绪,但诗人超越了悲伤,要以“醉卧”来面对残酷的战争,这种酣畅、豪迈之情,是盛唐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
凉州词的古诗主题
古诗凉州词的考题
古诗凉州词的
《凉州词》的古诗
凉州词这首古诗的题目
凉州词背的古诗
凉州词古诗的字
凉州词古诗的出题方式
首凉州词的古诗
凉州词写的古诗
写树的古诗凉州词
凉州词的古诗qqt
为慈禧太后题的凉州词古诗
凉州词的古诗原句
凉州词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凉州词的诗句
凉州词名句
有关凉州词古诗的多选题
古诗凉州词的介绍
凉州词的古诗其二
两个凉州词的古诗
凉州词古诗的感想
凉州词古诗的四幅画
凉州词的古诗词
凉州词的古诗王瀚
黄河的古诗凉州词
凉州词古诗的视频
凉州词的古诗葡萄
凉州词的古诗大意
凉州词古诗的朗读
关于故事的名言古诗词
关于白裙的古诗
代表婚姻结束的古诗词
表示担心一个人的古诗
既有缺点又有优点的古诗词
蜀相的古诗动画
形容春雨的古诗蚂蚁庄园
描写赞颂老师的古诗
成长上的挫折故事古诗名言
和唐诗之路有关的古诗
二月艳阳天的古诗
描秋天景色的古诗及意思
讲尊重文化的古诗词
豪放雄浑的古诗
关于天气的古诗诗名
秋天里幼童玩耍的古诗
村晚这首古诗的画面
你在哪我就在哪的古诗
关于五岳之首和水的泰山古诗
江上渔者的古诗的硬笔书法
描写乡村秋景的古诗有
古诗中春的意象的内涵
有关翰墨丹青颂中华的古诗
闲谈春晚的古诗
初冬阴天的古诗词
杜甫的琴台古诗
元日的古诗对联
数树深山出浅黄的古诗
与借鉴有关的古诗
张继的秋天的古诗
含蔚字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