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

关于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1) 语录(9) 说说(39) 名言(521) 诗词(463) 祝福(1k+) 心语(59)

  • 《登兖州城楼》杜甫唐诗鉴赏

  • 杜甫,唐诗
  • 《登兖州城楼》杜甫唐诗鉴赏

      《登兖州城楼》是唐代诗人杜甫早期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首联点出初次登楼;颔联写登楼纵目所见远景;颈联点兖州境内的古迹;尾*结,承上两句抒发登临怀古之情,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登兖州城楼》杜甫唐诗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登兖州城楼

      杜甫

      东郡趋庭日,

      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

      *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

      杜甫诗鉴赏

      “兖州”在今山东省。“城楼”即州城南楼。这是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之作。他的父亲杜闲时正在衮作司马。

      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次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

      “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壮观,且传神。

      三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如此。“古意”承三联“秦碑”来。“多”说明深广。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次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徘徊。“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前人解释:“曰‘从来’则*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

      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明代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胡应麟更以此诗中间两联“前景寓目,后景感怀”为杜律“变化莫测”之一例。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

      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

      “ 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5-25 12:11:07
  • 《登兖州城楼》赏析

  • 登兖州城楼  杜甫

      东郡趋庭日,

      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

      *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

      杜甫诗鉴赏

      “兖州”在今山东省。“城楼”即州城南楼。这是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之作。他的父亲杜闲时正在衮作司马。

      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次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

      “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壮观,且传神。

      三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如此。“古意”承三联“秦碑”来。“多”说明深广。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次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徘徊。“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前人解释:“曰‘从来’则*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

      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明代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胡应麟更以此诗中间两联“前景寓目,后景感怀”为杜律“变化莫测”之一例。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

      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

      “ 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1-12-16 21:10:31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栖饺厮。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疲捍刀。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译文: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汀县一带)

      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如海如天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中间四句,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及远托景抒怀。

      前两句是*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

      乱字承惊而来,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这种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含蓄蕴藉之妙。

      后两名是远景,写山水景象。

    [阅读全文]...

2022-07-20 09:19:34
  • 在军登城楼

  • 《在军登城楼》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

      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

      歌舞入长安。

      骆宾王诗鉴赏

      弘道元年(683), 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

      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草拟了着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义愤填膺地历数武则天“*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之罪。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可看作《在军登城楼》诗的注脚:“..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喑呜作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致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这就是诗人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和估计,也是本诗的创作背景,《在军登城楼》与《讨武曌檄》作于同一时期,可以说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两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

      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

      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

      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2-01-18 23:45:54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作者: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释: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芙蓉:指荷花。

      4、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5、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6、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译文:

      柳州城上的高楼,

      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

      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

      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

      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

      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

      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

      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

      各自滞留一方。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阅读全文]...

2022-03-19 10:15:17
2022-06-07 19:04:08
  • 跳舞的经典句子_描写跳舞的唯美句子

  • 跳舞,经典,唯美
  •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跳舞的经典句子!

    1、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天!——跳舞《恶魔法则》

    “跳舞的经典句子”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描写跳舞的唯美句子,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阅读全文]...

2022-03-05 22:46:10
  • 形容跳舞漂亮的诗词

  • 漂亮,跳舞,文学
  • 形容跳舞漂亮的诗词

      舞蹈是一门艺术,优美的`舞姿,给人以美的熏陶,婀娜多姿,让人如痴如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形容跳舞漂亮的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玉女舞霓裳》——唐·李太玄

      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曹十九舞绿钿》——唐·元稹

      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唐·李群玉

      其一: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其二: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陈·后庭舞》——唐·孙元晏

      嬿婉回风态若飞,丽华翘袖玉为姿。后庭一曲从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

      《歌舞》——唐·李商隐

      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和咏舞诗》——南北朝·庾信

      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顿履随疎节。低鬟逐上声。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胡旋女—戒**也》——唐·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此曲本出北同城)》——唐·岑参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舞》——唐·李峤

      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上转,花岫雪前朝。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愿重,谁赏素腰轻。

      《舞》——唐·张祜

      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咏舞》——唐·萧德言

      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咏舞》——唐·杨希道(一作杨师道)

      二八如同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咏舞》——唐·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咏舞诗》——南北朝·萧衍

      腕弱复低举。身轻由回纵。可谓写自欢。方与心期共。

    [阅读全文]...

2022-01-24 18:12:48
  • 题齐安城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 题齐安城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这两句写诗人在城楼上凭栏西北远望故乡,一无所见,于是,自我劝解:不用凭栏远望、苦苦思乡了,苦思着实没有用处,因为故乡离这里太远了,有七十五个驿亭之远呢!运用数字表达情感,修辞别致,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

      出自杜牧《题齐安城楼》

      呜轧江楼角一声, 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

      ①凭栏:倚靠栏干。

      ②七十五长亭:古时三十里一驿,驿有亭。黄州(齐安)距杜牧的故乡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

      江楼:指黄州城楼。

      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

      汀(tīng):水边*地。

      凭阑 :即“凭栏”,身倚栏杆。

      故乡:指长安。

      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参考译文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译文2:

      临江的城楼上画角呜轧响起,淡淡的夕阳映照寒水粼粼。不必再依栏杆苦苦回头眺望,到故乡一共有七十五个长亭。

      赏析

      《题齐安城楼》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是登楼所见,后两句转为抒发苦念故乡的思绪,表现了路程之长、宦游人的离绪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全诗写得语尽意绵,又洒脱自如。

      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是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在黄州城楼上思念远方家乡时所作。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高祖武德元年改隋郡为州,玄宗天宝元年又改州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是黄州的郡名。杜牧于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初出守黄州。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

    [阅读全文]...

2022-01-19 15:54:39
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 - 句子
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 - 语录
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 - 说说
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 - 名言
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 - 诗词
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 - 祝福
古诗登兖州城楼跳舞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