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注释ppt

关于古诗中的注释ppt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的注释ppt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的注释ppt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的注释ppt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98) 语录(5) 说说(27) 名言(1) 诗词(1k+) 祝福(7) 心语(139)

  • 解读论文中注释

  • 古诗文
  • 解读论文中注释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读论文中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论文注释是什么

      注释是对论文篇名、作者和文稿中特定内容所作的必要补充、解释和说明。

      对篇名的注释,包括论文产生的背景、立项项目、基金项目等等所作的说明。如系系列论文,则应说明此前已发表的论文篇名、发表报刊、时间(期数),以便读者查考。

      对作者的注释,即“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单位或住址、职称、学位、邮政编码等等。篇名、作者注释一般放在论文首页地脚。

      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一般放在文章篇末。如系一般引用的个别语句,亦可用夹注的形式,放在引用句子后边,用圆括号标出。篇末的注释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注释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带圆圈的`*数序号编码,放在标注处的右上角;注释条目按顺序集中列于文章末尾、“参考文献”前。

      2、论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着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未;注释是对论着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这种规定,努力将二者区分开来,在实际写作中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引文一律被当作参考文献处理,二是论文中的注释极少或者说大多没有。

      注释是什么

      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前者多指对文章或书籍中某一部分词句作进一步说明,但为了防止冗杂而把它放在段落之外(文末或页边)。后者一般是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注明某此语句、词语、观点的来源,以便读者的查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

      注释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①作者:《题名》,《刊名》,xxxx年第x期,第x页

      引自专著:②作者:《书名》,出版者及xxxx年版,第x页

      引自报纸:③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1〕作者(所有作者全列—下同).题名〔J〕.刊名,出刊年,卷(期):起止页码.

      引自专著:〔2〕作者.书名〔M〕.版次(初版不写).译者(指译著,所有译者全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引自报纸:〔3〕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引自论文集:〔4〕作者.题名〔A〕.见:论文集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引自会议论文:〔5〕作者.题名〔Z〕.会议名称,会址,会议年份.

      引自学位论文:〔6〕作者.题名〔D〕:〔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阅读全文]...

2022-05-25 06:33:08
  • 古诗元日的注释

  • 文学
  • 古诗元日的注释

      《元日》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下是古诗元日的注释,欢迎阅读。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古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古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古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阅读全文]...

2022-05-28 05:57:33
  • 夏天的古诗 注释

  • 夏天
  •   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送灵澈上人》作者为唐朝家刘长卿。其全文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过故人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诗句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山亭夏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骈。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翻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诗句全文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翻译】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小池》是作者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阅读全文]...

2022-01-16 05:53:02
  • 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

  • 芒种,古诗文
  • 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芒种

      六月初旬小麦黄,轰鸣机器地中狂。

      炎炎烈日农田进,滚滚浓烟籽粒装。

      稻谷播深人默默,干畦浇透水汪汪。

      神州黎庶皆辛苦,夏种夏收三夏忙。

      注: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气象变化 

      芒种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但如果遇到大风、冰雹等天气,往往会导致小麦无法及时收割、储藏,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芒种时节,除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而且进入6月份以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西北地区东部还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到了芒种节气后期,池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对农业有益的螳螂日渐增多,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进入漫漫梅雨期,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故称之为梅雨。苏东坡《船棹风》“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都对梅雨时节作过生动的描写。一般来说,武汉在6月16日、安徽安庆6月15日、南京和上海是6月17日进入梅雨时期。在湖南、江西、浙江大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来提前几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

      由于梅雨时节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日照少,家里存放的衣物,最容易长毛发霉,所以不少地方也把梅雨称为“霉雨”。“霉”、“梅”虽音同,但意思却大相径庭。

    [阅读全文]...

2022-06-24 19:15:06
  • 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

  • 文学
  • 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2022-02-26 05:21:35
  • 《咏柳》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 《咏柳》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阅读全文]...

2022-02-05 01:23:20
  • 登黄鹤楼古诗带拼音及注释

  • 登黄鹤楼古诗带拼音及注释

      《登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登黄鹤楼古诗带拼音及注释,希望有所帮助!

      拼音版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huáng hè yí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作品《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作品《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作品《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作品《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作品《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阅读全文]...

2022-03-15 03:24:26
  • 山中留客古诗及诗意(山中留客的译文和注释)

  • 诗意
  • 《山行留客》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的诗作。此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一、内容赏析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是迎风招展的山花?是花丛中欢唱的百鸟?还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

    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面对这美不胜收的春山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第三句“纵使晴明无雨色”,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大雨淋湿了衣服。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大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

    末句“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就能见到的,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因为“入”之愈“深”,所见愈多,景色愈美。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凡事岂可浅尝辄止,若是“轻阴便拟归”,若不敢“入云深处”,又怎能欣赏到“也沾衣”的另一番景象呢?

    山中客,人生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入云深处”也许更是人们的“心中桃源”。

    二、格律分析

    本诗为一首首句入韵七绝诗,押《*水韵》【上*】部“五微”韵。*仄格式为“**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首联和末联皆不用对仗。

    三、结构分析

    写诗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绝句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句,四句为结句。其法各有不同,现分述如下: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为起句,总写春山美景。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为承句,承接上句描绘了美丽春山此时天气“晴转阴”。第三句“纵使晴明无雨色”,话锋一转,难道现在阴天,可能还会下雨,就回去吗?不,你只看到外面晴明的春山风光,春山深处的风光又怎样呢?第四句“入云深处亦沾衣”为合句,点题“只要我们不怕风,不怕雨,肯定能领略到春山深处烟雨蒙蒙的另一番景致。”

    一首诗,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方为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1-03 23:27:38
  • 咏柳古诗的意思及注释(古诗解释赏析大全 )

  • 解释
  •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读诗文”即要熟读诗词原文;“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咏柳》.

    咏 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 释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诗中碧玉指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 装饰,打扮

    一树: 满树

    绦: 丝带

    似: 好像,如同

    白话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诗人介绍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柳树的咏物诗,从整体到局部,细腻地描绘了柳树的特征。通过对柳的赞美,进一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创造力。

    《咏柳》这首诗的描写非常生动,特别是对春风的刻画更是形象逼真,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比喻”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作者把柳树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绿丝绦”,由此引出疑问“谁裁出”,最后,把无形的春风想象成“剪刀”,一环扣一环地展现出春的创造力。

    [阅读全文]...

2022-07-16 00:48:28
  • 江雪古诗带拼音注释(江雪古诗内容及解释)

  • 解释
  • 江 雪

    柳宗元

    qiānshānniǎofēijué 千山鸟飞绝,

    wànjìngrénzōngmiè 万径人踪灭。

    gūzhōusuōlìwēng 孤舟蓑笠翁,

    dúdiàohánjiāngxuě 独钓寒江雪。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阅读全文]...

2022-03-14 18:48:31
古诗中的注释ppt - 句子
古诗中的注释ppt - 语录
古诗中的注释ppt - 说说
古诗中的注释ppt - 名言
古诗中的注释ppt - 诗词
古诗中的注释ppt - 祝福
古诗中的注释ppt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