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阅读中注释的作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阅读中注释的作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阅读中注释的作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阅读中注释的作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解读论文中注释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读论文中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论文注释是什么
注释是对论文篇名、作者和文稿中特定内容所作的必要补充、解释和说明。
对篇名的注释,包括论文产生的背景、立项项目、基金项目等等所作的说明。如系系列论文,则应说明此前已发表的论文篇名、发表报刊、时间(期数),以便读者查考。
对作者的注释,即“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单位或住址、职称、学位、邮政编码等等。篇名、作者注释一般放在论文首页地脚。
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一般放在文章篇末。如系一般引用的个别语句,亦可用夹注的形式,放在引用句子后边,用圆括号标出。篇末的注释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注释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带圆圈的`*数序号编码,放在标注处的右上角;注释条目按顺序集中列于文章末尾、“参考文献”前。
2、论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着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未;注释是对论着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这种规定,努力将二者区分开来,在实际写作中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引文一律被当作参考文献处理,二是论文中的注释极少或者说大多没有。
注释是什么
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前者多指对文章或书籍中某一部分词句作进一步说明,但为了防止冗杂而把它放在段落之外(文末或页边)。后者一般是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注明某此语句、词语、观点的来源,以便读者的查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
注释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①作者:《题名》,《刊名》,xxxx年第x期,第x页
引自专著:②作者:《书名》,出版者及xxxx年版,第x页
引自报纸:③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1〕作者(所有作者全列—下同).题名〔J〕.刊名,出刊年,卷(期):起止页码.
引自专著:〔2〕作者.书名〔M〕.版次(初版不写).译者(指译著,所有译者全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引自报纸:〔3〕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引自论文集:〔4〕作者.题名〔A〕.见:论文集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引自会议论文:〔5〕作者.题名〔Z〕.会议名称,会址,会议年份.
引自学位论文:〔6〕作者.题名〔D〕:〔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古诗元日的注释
《元日》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下是古诗元日的注释,欢迎阅读。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古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古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古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送灵澈上人》作者为唐朝家刘长卿。其全文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过故人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诗句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山亭夏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骈。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翻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诗句全文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翻译】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小池》是作者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芮伯献马贾祸译文注释翻译及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和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芮伯献马贾祸译文注释翻译及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芮伯献马贾祸
出处选自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
原文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①师伐戎②,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③之。王欲无厌④,而多信人之言。今以⑤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⑥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⑦也。”弗听,⑧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⑨诸王,曰:“伯也隐。”王怒⑩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⑩①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释
①帅:通“率”,统帅。
②戎:*古代西部少数民族。
③捐:抛弃,舍弃。
④厌:满足。
⑤以:在……时候 。
⑥晓:嚷叫。
⑦贾(gǔ)祸:招引祸患。贾:招致。
⑧卒:最终,终于。
⑨谮:诬陷,中伤。
⑩逐:赶走,放逐。
⑩①渎货:贪财货。渎:通“黩”,贪污。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说:“芮伯还有藏私啊!”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则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
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王欲无厌( ) ②是贾祸也( )
③卒献之 ( ) ④遂谮诸王 (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例句:今以师归而献马焉
A.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 B.则弛然而卧 C.而乐亦无穷也 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5.用“/”划分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2分)
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4分)
(1)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7.故事的结尾芮伯被逐,有人说他是咎由自取,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清明》古诗翻译与注释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牧的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清明》,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注释:
1、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收。最早见于谢枋得编《千家诗
》,明代的谢榛认为是杜牧所作。
2、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3、欲:几乎要,简直要。
4、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5、借问:请问。
6、酒家:酒店。
7、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作品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清明古诗汇总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译文】
自古清明是亲*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第①萧萧:风声。
第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第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第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第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文学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注释
长歌行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注释,欢迎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园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 春 布 德 泽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 物 生 光 辉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 恐 秋 节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 黄 华 叶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东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 时 复 西 归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壮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伤 悲 。
【词语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⑺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⑻徒:白白地。
⑼至:到。
⑽恐:担心,害怕。
⑾布:赠予
【题解】
乐府:秦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曾经大规模地扩建乐府,并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配乐演口昌。有许多歌辞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把这些歌辞也称做“乐府”,后来“乐府”就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名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翠欲滴,叶上的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温暖的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时常担心秋天到来,树叶将会枯黄,花儿将会凋零。
千万条大河向东奔腾流入大海,什么时候重新返回向西流?
年富力强时不努力发奋作为,等到年老体衰时就只能空自悲伤了。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由眼前春天美景联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该诗出言警策,催人奋起,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这首诗凭借外物来说明道理。开头两句既写出了园中葵菜的茂盛,又暗示着青年时期的精力旺盛与朝气蓬勃。“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说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入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焜黄华叶衰”指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则暗示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人深省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首诗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思维导图对英语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表现语法、写作、单词上,而且在阅读上也越来越明显。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学*中的重要作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思维导图
1、关于思维导图的认识
脑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神经是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神经元。运用 思维导图, 使人的思维方式更贴*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 这样与大脑进行对话、交流就会变得直接、自然和简单。通俗地说, 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 它依据全脑的概念, 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指导思考, 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思维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 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也就是说, 它采用从中心向四周发散的结构, 即它的中心是中心主题, 然后从中心主题引出一系列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各个子主题, 再从子主题引出次主题, 依此类推。而整个思维导图都由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构成。
2、思维导图的特点
(1) 重点突出,结构清晰。
(2) 模拟人脑神经元分布的结构, 易于促使人们产生新的想法。
(3) 把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作用的大脑左半部分以及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 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的大脑右半部分一起调动起来。
(4) 把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外显出来, 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英语阅读思维导图英语阅读思维导图。
二、英语任务型阅读
从08年开始,江苏卷在高考英语科试卷中增加了任务型阅读的新题型, 该题型是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优化学*方式,提高自主学*能力的理念而设计的,旨在考查考生根据学*任务的需要 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优化学*方式,提高自主学*能力的教学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该题型能考查考生语感的流利程度、思维的灵活性、词汇辨析能力和语篇概括能力。该题型要求考生在阅读所给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 在读懂文章、把握主题、理清脉络和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完成相关文字表达的任务。
三、思维导图在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对英语任务型阅读的作用
(1)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整篇阅读文章。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 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的方法, 可提升思考技巧, 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 让人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并对问题加以延伸。因为思维导图能把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外显出来, 所以学*者可以无限次地使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得以重现, 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拿出来与别人进行共享、交流, 进而进行反思、总结, 从而使学*者对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 使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并逐渐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自主学*的学*者。
(2)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
(3) 有助于 调动0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英语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
(4) 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从挖掘教材内涵入手, 每位学生对将要设计的'主题, 绘制一幅 思维导图0; 其次, 各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 思维导图0, 同时约定在交流过程中, 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想法, 所有的意见记录下来, 任何人不下判断性的结论, 集中注意力, 不允许私下交流, 尽可能地发散、联想; 再次, 英语教师对交流的相关信息, 进行整理和归纳, 并要求学生完成根据 思维导图0设计而成的任务型阅读。在设计过程中, 主要围绕如下内容:
(1) 关键词。思考: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
(2) 关键知识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
(3) 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它会引导你思考:关键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 完整的关键词结构图。它可以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
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进行充分联想、发散性思考,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 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其学*地图。虽然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已经不是一个新事物, 但是,我们怎样有效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英语任务型阅读能力却是个值得探索的话题。只要我们锐意改革、用心探索,一定能够发现更多有益于英语教学的切入点,使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走入一个新的层面!
浅议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项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英语写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英语写作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学生英语学*的难点。为进一步探究高中学生英语写作难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旨在对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高中英语写作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实例分析
因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具有可视性和发散性等特点,故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由于高中生较为缺乏篇章布局、逻辑关联以及信息筛选等写作能力和写作要素,而英语写作正需要这三种能力和要素,对此通过思维导图教学便可有效地反映出这三种写作要素,并且训练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下面主要通过某高考英语试卷作为实例,对思维导图方法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在某高考英语试卷中,其英语作文题目为:如果美国某一个高中生班级的学生,将要来你校进行学*交流访问,关于高中生是选择理科还是选择文科的问题进行交流。请你写一篇英语形式的发言稿,向美国高中生陈述你的选择,并说明你的理由。
对于这一英语写作题的教学,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文内容列出一个大致提纲,列提纲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主要是指文章中大致有几个段落内容。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一篇作文中应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作文要求为关于文理科目的选择,对此教师应提示学生:提纲中第一部分应该是陈述选择哪一科目;第二部分应该是分析选择这一科目的理由;第三部分则应是对前文进行总结。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法将作文提纲表现出来。
要求学生对作文列出提纲,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逻辑关联和篇章布局这两种能力进行训练,这两种能力对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提纲罗列能力进行加强锻炼,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发散思维、完善写作结构。
之后,教师应开展对学生提纲扩展的引导,指导学生从所学的知识内容中搜索与写作要求有关的材料,包括词组、短语、句式以及观点等,或是学生自身的相同经历,使其对提纲进行扩展。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基于提纲基础上,对文章内容、陈述观点等进行充实,对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材料,将提纲相关主题通过思维导图罗列出来。根据作文要求,可将提纲第一部分扩展为:理科或文科是一科什么样的科目,其所学要学*的内容包括什么。而在第二部分可扩展为:为什么选择这一科目作为你未来学*的方向,陈述你选择的原因。这是作文的重要内容,在陈述原因方面,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将选择原因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陈述,在每一个方面原因后还应再扩展一两句话的说明和阐述。在第三部分可扩展为:应通过文理科对比的方式,来得出所选择科目的优势和论据。
以上两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充分收集写作材料、为写作所做的准备,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所罗列出来的内容可能远远超出写作要求,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个人风格或是个人经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写作即可。在最后一步,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思维导图中的内容落实到各个段落中,并指导学生自然地连接各个段落来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对此,教师还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传授学生较常使用的段落连接方式。如,在进行对比表达时,可使用similarly、equally important、in comparison等词汇;在总结文章时,可通过in brief、in summary、to conclude、in a word等短于表达,以助于学生文条理理清晰、结构完整。
2、对思维导图应用的结论
其一,基于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对主题内容进行确立,并按照主题内容进行思维导图大纲绘制。在思维导图大纲绘制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应对突出文章重点、贴合文章主题等内容加以重视,还应注重标明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联,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篇章布局和逻辑思维这两种写作能力的目的。
其二,选择正确、合理的词句和观点。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指导学生在自身知识库中搜索出与题意符合,并且有助于自身写作的内容。通过发散学生写作思维,使学生提纲思维导图得到拓展,丰富学生写作内容,并且还可使学生对旧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复*和巩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旧知识结合运用的方法;同时,还可对其信息筛选这一写作能力进行锻炼。
最后,常见连接词、组应用指导。教师在这一步骤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常见且通用的连接词、组,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连接词、组在写作中的应用规律和方法,使学生文章更表达更自然、生动。通过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将前两个环节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连接,使文章更为完整和规范;同时,还可对学生篇章布局这一写作能力进行良好锻炼。
3、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写作是高中生必学的内容和技能,也是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通过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英语写作难的问题,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解决英语写作学*难的问题,锻炼学生篇章布局、逻辑思维以及信息筛选等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因此高中教师应积极开展思维导图英语写作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思维,促使其英语写作能力得到增强。
中班阅读活动:古诗《悯农》(精选10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阅读活动:古诗《悯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在说说、念念、玩玩、唱唱中初步了解古诗《悯农》的含义及意境,并能大胆地随乐吟诵。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懂得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师幼共念《大馒头,哪里来》
师:孩子们,大大的馒头是从哪里来的?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
师:农民伯伯种地辛苦吗?那儿歌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二、变换方式诵读古诗
1、观察图片理解诗意
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你们仔细看一看,画面上有些什么?
师: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自主回答)
师: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呢?农民伯伯在庄稼地里怎么劳动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天气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师:谁知道盘子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哪里来的?
师:秋天到了,农民伯伯辛苦种的粮食都丰收了。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2、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们的唐代大诗人李绅写下了一首很好听的古诗《悯农》,就藏在这几幅画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好听的诗句?
3、多种形式熟悉诗句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试着来念一念。
师:会了吗?接下来我领诵第一句,你们接下面几句,题目我们一起说。
师:你们念的真好听,下面我来请一位小诗人来领诵,谁愿意自告奋勇?
师:你们真像小诗人,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来试试看。杨老师念第一句,你们接第二句,杨老师念第三句,你们接第四句,我们轮流念,好吗?
师:接下来,我们男孩和女孩来PK下,看看谁念的又清楚又好听,好吗?谁先来?男女小诗人们表演的旗鼓相当,为你们精彩的朗诵鼓掌。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开火车的游戏,四个小朋友一组,每组诵读一句古诗,看看哪一组朗诵得又清楚又好听。
4、捡米粒游戏有节奏诵读
师:秋天,农民伯伯种的粮食丰收了,可是在收割的时候地上掉了好多的米粒,怎么办?那请你们看一看、听一听,我是怎么捡的?(教师示范有节奏边捡米粒边念古诗)
师:我是怎么捡米粒的?让我们跟着熟悉的音乐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这边有好多米粒,我们一起帮助农民伯伯捡米粒吧!天快黑了,我们得加快速度捡哦(速度放快)
三、吟唱古诗情感升华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还可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可以跟着这段熟悉的音乐配上我们新学的古诗一起轻声地唱一唱(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哼唱)
师:看来有的小朋友已经会唱了,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这次可以加上好看的动作哦!(吟唱古诗)
师:你们唱得很动听,那我们集体来表演这首古诗,给后面的客人老师演一演,跟着音乐可以加上好看的动作哦。
附:《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的馒头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
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
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古诗《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活动目标:
1、在反复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学*用齐唱、轮唱等方式演唱歌曲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悯农》情景剧
3、节奏卡农游戏经验
古诗阅读中注释的作用
古诗试题注释的作用
小学古诗注释的作用
语文阅读中引用古诗的作用
阅读引用古诗的作用
古诗词解题注释的作用
诗歌注释对古诗鉴赏的作用
强调阅读作用的古诗
古诗谈读书的注释
古诗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关于读书的古诗注释
古诗词中的批注式阅读
古诗中的注释ppt
古诗文阅读景物描写的作用
古诗词阅读改变词性的作用
古诗中的常用注释
现代文阅读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古诗风的读音和注释
夏夜中的古诗生的注释
古诗葵的注释
绝句古诗中的注释是
古诗马的注释
月的古诗及注释
古诗里的注释
注释喜的古诗
风的古诗注释
古诗客中初夏的注释
山行古诗中斜的注释
月古诗的注释
清明古诗中欲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