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格式的古诗词

关于特殊格式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特殊格式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特殊格式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特殊格式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73) 说说(159) 名言(2) 诗词(8k+) 祝福(65) 心语(1)

  • 木兰诗中特殊句式

  • 阅读
  • 木兰诗中特殊句式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木兰诗中特殊句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相关成语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 解释: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 《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故事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全诗共分六段,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从木兰准备应征到出征途中到战地生活一直到凯旋,写了十多年的整个过程。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是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见出手不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可汗大征兵,则千家万户皆有关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张,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也。“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撑门户唯有木兰。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下四个排比句,铺陈四市购买鞍马,尤其“骏马”、“长鞭”二语,极有气派地写出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士气,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暮至,不必坐实为一日内事,此言晓行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此四句展开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时一少女离开闺阁远赴沙场,不异投入另一世界。旦辞爷娘,暮宿黄河,黄河激流溅溅之鸣声,代替了*日父母亲切之呼唤,这层层描写,将一女性出征之后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变化、全幅心态之新异感受,一一凸现出来。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此种境界,在*诗史上稀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四句与上四句为一排比,但意脉已大大发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军已经前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直提起战斗即将打响,亦意味着木兰昔日之儿女情怀,从此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上二句写我军征战之奋勇,“赴”字、“度”字、“飞”字,极有气势。中二句写宿营之戒备警惕,亦点出战地生涯之艰苦卓绝。四句虽写全军,木兰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将军之战死,衬凸木兰生还之不易。“百战”、“十年”皆非实数,概言战事频繁,岁月漫长也。此六句,写尽木兰从军生涯,笔墨异常精炼。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勋即记功,勋位分作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转,十二转者,夸张连升之速也。百千强,言赏赐之物成百成千还多。写天子对木兰之优遇非常,一则暗示木兰战功之卓著,一则衬凸木兰还家之心切。“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定是木兰对于勋位赏赐全无兴趣,故天子怪而问其所欲,木兰则告以不用作官,只愿还乡。愿借千里足(指快马),婉言归心似箭也。木兰不受官职,固然可谓鄙薄官禄,但也应知她还隐蔽着女性之身份,在当时条件下,女子又岂能做官(从军本是万不得已)。尤其长期离别父母,女儿之情深切矣。辞官一节,仍是紧扣木兰作为一女性来写的。

      第五段,以浓墨重彩大书木兰还家与亲人团聚。“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绘全家欢迎木兰,一气铺陈三排六句,喜庆欢腾遂至高潮。然而个中仍极有分辨,须加体会。十二年过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来迎。阿妹长大**,故依闺阁之礼,用红妆隆重欢迎。既逢喜庆必杀猪宰羊。一片欢乐和祥,而又长幼有序,此中深具传统礼俗之美也。木兰喜慰,可想而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花黄即在面额上贴花涂黄,是当时妇女流行之容饰。一气又是四排句两偶句,铺写木兰恢复女儿身之乐。十二年未入之闺阁,未坐之床,未着之衣裳,未理之云鬓,未贴之花黄,今日百度俱兴矣,其乐何若!这意味着,木兰来之不易的女性之复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们能不惊惶?谁知道十二年来一同征战出生入死之木兰,原来竟是门前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作战。此一节最具喜剧性效果,亦是全幅诗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场之出生入死,难。十二年乔装而不露痕迹,更难。木兰内心之精神力量,该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是跳跃貌,迷离是兔眼眯缝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扑朔而又迷离,雌兔迷离而又扑朔,两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谁又能辨其雌雄!木兰与大伙一道征战,装束举止与男子并无二致,大伙又岂能知道我是女子!这四句通过雄兔雌兔在跑动时不能区别的比喻,对木兰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赞扬和肯定,传达了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此一机智幽默之比喻,是木兰女扮男装之奇迹的圆满解释,亦是喜剧性诗情之袅袅余音,此余音之有余不尽,仍在于意味着木兰之英雄品格。

      此诗艺术形式上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诗歌开头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中间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后面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最后是全诗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营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这些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加快了情节的推进,使行文富于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木兰诗》是*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著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文化,最终为*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文化之精神。

      木兰诗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时期。

    [阅读全文]...

2022-06-24 03:51:11
  • 木兰诗的特殊句式

  • 阅读
  • 木兰诗的特殊句式

      导语:木兰诗的文言句式中有很多是特殊的句式,是木兰诗的常考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兰诗的特殊句式,欢迎参考!

      1、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何所思”即“所思何”,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同此。)

      2、互文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3.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5.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6.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夸张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8.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9.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0.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的赏析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闻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贴;惊一作:惶;惶伴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阅读全文]...

2022-02-12 09:09:01
  • 木兰诗中的特殊句式

  • 木兰诗中的特殊句式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那么,木兰诗的特殊句式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中的特殊句式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木兰诗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扩展:木兰诗起源介绍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

      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为木兰和《木兰诗》而撰文,很多人认为木兰氏起于隋唐,所言《木兰诗》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该说,不难辨识他们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后尘。樵著《古文苑》,克明著《古乐府》,二人并言“木兰诗”为唐人作。现究章、左二说,实源于北宋的官方丛书《文苑英华》,就在该书的卷三三三[部]已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于是,在南北朝时代未署作者姓名的《木兰诗》,到了宋代始被韦氏盗名,对此,该书编者也知有弊,不得不笔端搪塞,另借含糊之意,随于其下自注小字“韦元甫续、附入”,尚不灭该诗为前人所作之迹。载入《文苑英华》的《木兰诗》,从此剽为韦氏所作,而且,开头第一句就改写成“唧唧何力力”,其错中错,移花接木之术,以及附于韦氏之荣,都导致*嘲笑。再看宋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题名《木兰诗二首》,郭氏将未署名的古诗排列在前,韦氏新作排于后,新老分明,同时在题下,标明唐人韦元甫续与“附入”二字,由此,可以断定唐以前即有《木兰诗》。

      《木兰诗》始于南北朝的见证:

      首先从该诗全文来鉴别:诗内曾提到的“可汗”一辞,这在《旧唐书·音乐志二》:“后魏所谓〈簸逻〉也,其曲多‘可汗’辞”。又在《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载:“后魏之世,有〈簸逻歌〉,其曲多‘可汗’之辞”。二书所证,《木兰诗》实存南北朝迹象。另外,诗中描述木兰女“对镜帖花黄”一句,它正是北朝人所沿用的民间风土*俗,那时妇女的化妆方式,往往浓饰“额黄”以求其美,这在《北齐校书图》里,已绘有当时女子的额黄像,流传于今日尚存,该图像的所施“额黄”那时相当流行,古人所遗此图,堪称力证。

      其次,南朝陈后主时,由释智匠在光大二年(568年)所编成的《古今乐录》相继问世,其中就有《木兰诗》一首。除此,郭氏《乐府诗集》“木兰诗”里,首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已证古有未署作者名字的木兰诗。但是*年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条南北朝的孤证,不免有疑。故另举他例: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其中即有〈木兰曲〉一折,并言木兰女代父从军事。从《辞通》和一些姓氏书里,又皆言有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载其“花姓;木兰氏,任*”。还有《中国姓氏辞典》花姓条:引述“〈姓苑〉始见花姓,〈述异记〉载北朝有女英雄花木兰”。所以笔者认为,将这篇描写巾帼英雄的简明史诗,归于南北朝,是无可置疑的。

    [阅读全文]...

2022-05-09 17:07:24
  • 《赤壁赋》特殊句式

  • 阅读
  • 《赤壁赋》特殊句式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赤壁赋》特殊句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赤壁赋》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5、名作状: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7、使动用法:

      正襟危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其破荆州。

      8、判断句:

      夫水,智者乐也。

      《赤壁赋》字词活用:

      【舞】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

      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

      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

      【下,东】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渔樵】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阅读全文]...

2021-11-27 23:38:58
  • 离骚的特殊句式

  • 离骚,阅读
  • 离骚的特殊句式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下面是离骚的特殊句式,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倒装句】

      1、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2、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3、不吾知其亦已矣,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离骚》的创作年代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离骚》赏析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 “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离骚》写作背景

      《离骚》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拓展阅读:《离骚》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离骚》中心思想: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势力的嚣张。

      《离骚》段落结构

      诗歌前七节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未悔”的意志。

      后六节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离骚》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课文首章开篇就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句中的“太息”意为“叹息”;“掩涕”意为“掩面擦泪”;“哀”属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哀伤”,全句意为“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诗人开篇就抒发自己的哀伤,着一“哀”字,与前句中的“长太息”、“掩涕”相呼应,把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有形有声,有因有果,引人深思。这里抒发的哀伤之情,尽管包含着诗人被疏废弃的伤痛,但又丝毫不夹杂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难实现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映,其核心是诗人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在简述了自己被疏废弃的经历后,诗人接着抒发自己的怨恨之情。从诗中看,诗人怨的是“灵修之浩荡”、“终不察民心”,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谣诼以及“工巧”的时俗。这里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当时楚国君王昏庸,奸佞当道,群邪蔽贤,忠臣被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诗人被疏废弃,壮志难酬。在揭露了楚国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后,诗人在第八章写自己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这句意谓“后悔自己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这里的“相道”显然指诗人选择实现自己远大政治理想的道路。在经历了被疏废弃的痛苦遭遇后,诗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明白了自己理想难实现的原因,于是他决定固守节操,特立独行。节选部分所抒发的这三种感情,连贯而一致,对民生多艰的哀,对君王荒唐的怨,对楚国善于投机逢迎的时俗的恨,对自己相道的悔,其实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难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灵修”喻指君心,表现了他对君王的依托之恨。这反映了诗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实现远大的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就使诗人的“哀”、“怨”、“悔”不免显得孤独和清高,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必然命运。

      2、体味《离骚》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兴比喻”,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断,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阅读全文]...

2022-02-01 21:59:52
  • 含有殊字的古诗词 带殊字的诗词名句

  •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李白《上李邕》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王勃《秋夜长》

    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将苑·卷一·知人性》

    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中说·卷六·礼乐篇》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幼学琼林·卷一·天文》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曹植《泰山梁甫行》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义显。——《文心雕龙·熔裁》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传下·第五章》

    外不殊俗,内不失正。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千字文·全文》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白居易《夜雨》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

    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刘彻《天地》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李白《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曹雪芹《五美吟·红拂》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杜甫《画鹰》

    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吕蒙正《破窑赋 / 寒窑赋 / 劝世章》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田上》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张元干《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

    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佚名《汾沮洳》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 兰亭序》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佚名《汾沮洳》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苏轼《寒食雨二首》

    天阶路殊绝,云汉邈无梁。——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司马迁《陈涉世家》

    *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病中游祖塔院》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淮南子·汜论训》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李煜《亡后见形诗》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王维《晓行巴峡》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王维《西施咏》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曹植《洛神赋》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 兰亭序》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李鸿章《入都》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欧阳修《黄溪夜泊》

    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嵇康《琴赋》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阅读全文]...

2021-12-29 18:08:39
  • 特殊造句

  •   特殊的意思是什么呢?如何用它来造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特殊的意思和造句,供大家参考学*。赶紧过来围观吧!

      特殊的意思:

      【词目】特殊

      【拼音】tè shū

      【解释】不同于一般的,与别的事物不相同,形容词。罕见的;奇怪的;怪僻的。

      【出处】晋 夏侯湛 《芙蓉赋》:“固陂池之丽观,尊终世之特殊。“

      特殊造句:

      1. 含羞草的花相当特殊。它开的紫红色或粉红色花球,实际上并不是一朵花,而是许多的小花所形成的花序。假如小心的把球上的每一个小单位分开,就可以看到每一个小单位都有四裂的花瓣、四根长长的雄蕊和一枚雌蕊,原来那一个个的小单位才是它的一朵花。

      2. 亲情是一座桥,一座特殊的桥,是一座用木头做的坚固而又稳重的桥。亲情的桥也是一座责任的桥,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一种美德。

      3.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在特殊的日子发短信、写信祝福你。这就是牵挂!什么是牵挂?牵挂是在你生病的时候为了照顾你一夜都不合眼。这就是牵挂!什么是牵挂?牵挂是在寒冷的半夜里起床为你盖被子。这就是牵挂!

      4. 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于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其特点。

      5.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6. 在冬风中,我们还能嗅到一种特殊的气息,那是土味,是滋润养育世间万物的味道!它不同于春天的花香沁人心脾,不同于夏天的水汽令人窒息,更不同于秋天的果香寓意收获,它所蕴含的是一种能量的孕育与开始。

      7. 把嫉妒当作一种特殊的监督,你就比别人多得一份滋补!

      8.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9. 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其特点。

      10. 每一个人都具有特殊能力的电路,但大多数人因为不知道,所以无法充分利用,就好像怀重宝而不知其在;只要能发掘出这项秘藏的能力,人类的能力将会完全大改观,也能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11.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

      12. 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13. 体积大的扇形贝壳,经过特殊工艺的压贴处理,完整地装饰在木碗内壁上,这样的碗使用起来更环保。而如果把一片片漂亮的珠片穿起来,做成一道帘子,装饰在窗前,东南亚风情的家居场景即刻呈现。

      14. 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特殊的场所,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z aojv.com,认识自己的力量。茨威格

      15. 有时候坚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炼成。

      16. 爸爸,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所有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挤在您的酒杯里,红红深深的,直到心底。父亲节快乐!

      17. *淡的日子有它特有的*淡的舒畅,有它特殊的美。它的需用心品味的美,如宁静、安祥、隽永、深沉混合的清水,浇灌在内心喧嚣焦灼干裂的土地上,让那些成长的幼苗,在达观*淡的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悠然中,不急不燥不卑不亢的生长着。

      18. 书是纯洁、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乐无穷。华兹华斯

      19. 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正轨。雨果

      20. 小花猫的脑袋圆圆的,顶着一对尖尖的小耳朵,那大大的绿眼睛瞪得像两盏小绿灯。小猫“**”的那一双大耳朵,一天到晚都直竖着,哪个地方有声音,马上往那边转,活像一架有特殊性能的雷达。

    [阅读全文]...

2021-11-30 03:39:32
  • 古诗词

  • 文学
  • 古诗词(精选100首)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11.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7.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0.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22.望庐山瀑布李白

    [阅读全文]...

2022-05-28 23:03:15
  • 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

  • 阅读
  • 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

      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相信很多人都对古诗特别的感兴趣,都想要学*怎么写古诗,那么大家都知道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怎么样才算是正确的吗?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你的名字和摘录的日期。

      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你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书法格式一共有7种,分别为斗方、三开、对幅、中堂、条幅、对联、扇面。

      1、斗方:*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2、三开:*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3、对幅:*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汉字中夹杂的英文

      西洋的拉丁化字母是从左向右书写,因而由拉丁字母排成的洋文书都是横排。“洋文码子”不能以码成义,要两个以上的字母拼成词组,而竖行洋文则无法拼词。由于洋码不能竖排,在竖排版的中文书中出现拉丁字母时,也要让其横向卧倒,否则洋文就无法与汉字“兼容”。汉字可以独立成义,因此可以横竖任意排列。横排时也能适应从左向右或自右而左的两种不同方向的顺序。

      图为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汉字的书写是自上而下、由左至右的顺序。大部分汉字的收尾,在字的正下方和右下方。因此,汉字书写,尤其是书法的书写最适合竖行进行。这样才最为流畅连贯,易成“行气”。尤以行草书为甚。

      决定汉字竖行书写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最初的书写条件。古时无纸,在竹、木简上刻画或书写,以绳或皮条将简条系成“简册”。竖写的简册在阅读时要横向展开,简册的两端执于读者的左右手中;如在简条上横书,简册必然横读。阅读时简册上下展开,读者的双手要一上一下执握简册,这样悖于生理,十分不便。另外,古时无桌,不作大幅,多以尺牍。书写时,左手执牍,右手作书,相得益彰;如将牍本横执横书,在毛笔书写的压力下,左手难于保持牍本的*衡与稳定,必然书写困难,其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汉字的结构与最初的书写条件是汉字竖行书写的成因,竖行书写又决定了出版物与印刷品的竖式排版形式。

      《韭花帖》

      历史不停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先后发明了纸张,有了桌椅等方便的书写条件。然而,*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古今文人并未因此将文字改为横书,文字的使用、出版印刷也依然竖排。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

      陈嘉庚书法

      1950年6月,陈嘉庚在全国*一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中文从左向右横写”的提案,这个提案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之后,郭沫若、胡愈之等文化名人也撰文支持。1955年1月1日,《*》首次改为横排版。并在当年,中央级的17种报纸中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自此全国报刊纷纷效仿,图书出版也顺流而动。

    [阅读全文]...

2022-02-26 13:20:35
  • 爱国的格言和古诗词

  • 爱国,格言
  • 曾经学过的,那些爱国名言诗句,你还记得多少?传播正能量--爱国名言、诗词集锦,古代爱国名言爱国主义诗词、名言。

    2、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3、 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4、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宪成

    5、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8、 知耻

    9、 仁者寿。——《论语?雍也》

    10、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1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2、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3、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14、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6、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7、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8、 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巴金

    1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0、 2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1、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2、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23、 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都是孤独的。——(新加坡) 尤今

    24、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2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6、 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

    27、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28、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29、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30、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31、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2、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3、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傅雷

    3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35、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

    36、 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7、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38、 临官莫如*,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39、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0、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41、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就义诗》

    42、 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斋先生言行录》

    43、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44、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5、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46、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47、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48、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49、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50、 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51、 壮志饥餐胡虏肉,

    [阅读全文]...

2022-01-06 12:59:18
特殊格式的古诗词 - 句子
特殊格式的古诗词 - 语录
特殊格式的古诗词 - 说说
特殊格式的古诗词 - 名言
特殊格式的古诗词 - 诗词
特殊格式的古诗词 - 祝福
特殊格式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