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

关于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09) 语录(11) 说说(68) 名言(5) 诗词(2k+) 祝福(37) 心语(1k+)

  • 秋天古诗小报图片

  • 秋天,设计
  • 秋天古诗小报图片

      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俄然翻脸而显露险峻的色彩,热带飓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色彩。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秋天古诗小报图片,欢迎阅读借鉴!


      秋天古诗小报图片一


      秋天古诗小报图片二


      秋天古诗小报图片三


      秋天古诗小报图片四


      秋天古诗小报图片五

      品读诗句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 李白《太原早秋》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 苏轼《念奴娇·中秋》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 杨万里《秋凉晚步》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 韩琦《九日水阁》

      冷红叶叶下塘秋。 —— 姜夔《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 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 陆游《秋思》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 林逋《咏秋江》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 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写给秋天

      清晨,打开窗户。凉爽的风飘进来,吹在脸上,很舒服。没有了夏日的炎热,阳光明媚。

      一片黄色的叶子随风轻轻滴飘落下来,听到了秋天的脚步声,秋天来了。

      鸿雁从天空飞过,在白云和蓝天之间,成排结队,很是壮观。远处的山青青,不再是夏天那么绿,有了些淡淡的黄色。

      秋天是清高的,如果你在春天播种夏天耕耘,那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充满了惆怅,如果你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秋天是深沉的,秋天是思考的季节,秋天是沉淀成熟的季节。

      走进秋天,没有了春天的幼稚,退却了夏天的炽热,走进了一个沉淀成熟的季节。

      一阵子风儿吹过,一片落叶飘进来,落在了摊开的.书页。仔细端详,树叶的经脉很清晰,经过了春天和夏天,一片树叶就是时间和大自然。

      秋天是金黄色的,街心花园里的树木变黄了。金灿灿的阳光照耀大地,把行人、建筑、草地都照得变黄了。

      秋天是丰收的,田野里到处是丰收的歌声。麦田里一片微笑的景象。

      秋天是香甜的,果园里的果子熟了,苹果红红挂满枝头,香蕉是金灿灿的。梨子黄橙橙的,葡萄紫檀檀的。

      秋天是多彩的。花园里红的、白的、黄的、橙的、玫瑰红的花朵,争相斗艳。

      一份凉爽,一份丰收,一份紧张,一份秋天的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5-03 00:20:00
  • 《元日》古诗

  • 《元日》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日》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在噼噼*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新年来啦!放鞭炮啦!噼里啪啦!真快乐啊!”小孩子们一边笑着说,一边争先恐后地从门里挤了出来,手里还拿着几个鞭炮。他们来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几个小男孩胆小地说:“我们不敢点鞭炮,怕鞭炮把我们给炸着了。”这时,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看起来比那几个小男孩岁数大一些的男孩快步跑上前去,一把接过鞭炮,骄傲地说:“你们都不敢放,我来!让你们看看我的厉害。”说完,就把鞭炮竖着放在了*整的地上,接着划上一根火柴,最后点燃鞭炮的引线。只见他的腿一前一后蹲成了马步,把手伸得长长的。“哧”的一声,鞭炮被点燃了。那个大男孩立刻捂住了耳朵,后退着跑到了墙边。其它小孩子也跟随着大男孩来到了墙边,捂住耳朵,生怕鞭炮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到自己。有一个小男孩竟然吓得躲进了家里,在狭窄的门缝里观察鞭炮的动静。“啪——”,鞭炮炸响了。就这样,人们在 “噼噼*”的鞭炮声中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此时,大人们正一边畅饮着屠苏酒,一边聊着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一位老公公抹抹了嘴,说:“今年我的收成可好了。*日里既养家禽,又种庄稼,虽然十分辛苦,不过并没有白干!不管怎样,一家人在一起,丰衣足食,就很幸福了。”说完,又拿起一杯酒,“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她嚷嚷着让爷爷给她喝一口屠苏酒。老公公面含微笑,爽快地答应了。谁知她刚喝了一小口就皱着眉头说:“爷爷真讨厌,你说过酒不苦的,怎么会这么苦呀?你撒谎!”旁边的叔叔和爷爷都大笑了起来,他们的欢笑声回荡在空中。

      旭日的光辉普照大地。吃过饭后,家家户户都参加到了贴春联的大队伍中。全家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任务,妈妈在厨房里做浆糊。浆糊做好了,家里的“顶梁柱”——爸爸出马了,只见他拿着凳子,来到大门前,轻轻地撕下旧春联,又在大门上刷上浆糊。小孩子一见,赶紧递上新春联。爸爸就小心翼翼地贴上新春联。看着工整、喜气的春联,人们的脸上漾起甜美的笑容。

      新年是美好的,新年是快乐的,新年是喜气洋洋的……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过新年的快乐吧!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 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 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 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

      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阅读全文]...

2022-04-01 13:55:16
  • 古诗春晓小报

  •   春晓是小学中同学们最为熟悉的之一,那么它的该怎样画呢?

      春晓\原文

      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赏析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这首诗看似*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易,内蕴深厚。

      扩展阅读

      春晓

      唐代:李中

      残烛犹存月尚明,几家帏幌梦魂惊。

      星河渐没行人动,历历林梢百舌声。

      李中

      五代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南唐升元六年(942)与刘钧等同读书白鹿洞的庐山国学,博取功名。有诗《壬申岁承合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明府》:“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怜藓深”。考壬申年为972年,是年诗人赴淦阳任命,经过九江重游故地,写下了这首诗。又诗人好友孟宾于癸酉年(973)为时在淦阳令的李中自编的《碧云集》作序。文中也说道:“公理淦民,饮淦水,清白著矣”,可知其972-973年知淦阳,约三十年前读书庐山国学,当在942年左右,是否登进士,不考。后显德中任淮西某县令。周世宗南伐,陷于周师,受新命。六年(959),以兄弟亡故,两亲在堂,上表请归故国,得周帝恩准,弃官归南唐亲养。宋乾德初任吉水尉,历新喻、安福、晋陵等县令。开宝五年(972)任新淦县令。973年任淦阳宰时,编成自己诗集《碧云集》,共有二百余篇,时晋天福中进士孟宾于任水部郎中,为其诗集作序。未几卒。《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但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溪头烘药烟霞暖,花下围棋日月长”(《思简寂观旧游寄道者》。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阅读全文]...

2022-01-21 00:16:54
  • 小学古诗《元日》评课稿汇编

  • 小学,四年级
  • 小学古诗《元日》评课稿汇编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古诗《元日》评课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陈繇老师的课堂上一直洋溢着民主、宽松的气氛,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把要学的知识抛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创设出对话式的阅读教学。陈老师非常重视学法指导,她始终保持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相信学生,初读诗之前出示导学目标,放手让学生依据目标学*,方向明确,收效明显。

      教师一直用*等的身份,以饱满的情绪与学生交流,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诗句。通过激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读诗,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诗句所描写的场景和韵味。学生在读、议、说中想象、理解、感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中,其乐融融地品味《元日》中所描述的过新年的*俗。

      陈老师一直耐心地、逐步深入地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教师指导同学们读诗这一环节,给予学生的评价方式灵活多样:“你读得很专注。” “声音响亮。读得很清晰。” “读出了节奏感。”随即呈现课件上的节奏提示,让学生练读,教师示范朗读后再请学生朗读,“再读,看看有什么变化?”这样指导之后,再请第四位同学读,陈老师给出的评价是:“我听出你很努力地读出节奏。”这样的鼓励,学生怎不努力?“你读出了韵味。”同样是赞扬学生,但没有用“你读得很好。”这种笼统的评价语。当学生读得不够准确之时,老师耐心地给予指导,让那位同学再读,直到读准、读好为止。“请你把第一(二)句再读一遍……再读。”老师留足了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纠正。这种不为“赶时间、走流程”而进行的教学,彰显一种大道无痕的本色。陈老师在课堂上适应着学生的学*节奏组织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教师的教学随意性太大。而实际上是,因为教师的耐心等待,课堂上的知识漏洞能得到及时弥补,课堂的效率极大提高,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大大减少,学生学*兴趣的越来越浓,实现了 “轻负、高效”,课堂教学也进入了良性循环之中。

      陈老师为学生架设了一道沟通文本的“桥梁”,班级的学生在她的教导下,已经具备较强的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中,她自己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关于“桃符”的资料,作者王安石的简介以及《元日》的写作背景资料等),拓展了阅读文本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文化积淀定会越来越足,认知能力定会越来越强。

      《元日》这一课虽然上完了,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反思和总结如下:

      1、按着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再选择学*方法自学,并和同学交流汇报,在理解字词的同时,应及时让学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不应专门把理解句意单设成一个环节,对于古诗的学*,应注意这一点。

      2、在“走进作者”这一环节,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而应该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分享交流。

      3、课堂上安排稍显前松后紧,应该在字词的理解上压缩时间,就显得最后的拓展环节宽松一些。

      4、在对诗整体把握的同时,我让学生归纳了诗中讲的四个场景,并板书,再总结:这些场景或*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这个板书变得更简洁明了一些就更好了。

      《元日》一课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新春佳节人们欢乐祥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这首古诗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总是把诗的解释全部让学生抄写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的办法,这样的学*学生学起来了无生机没有兴趣的被动接受式学*。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读不懂古诗文的意思,结合本诗有图有文,而且诗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交流,或把重点的词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门万户入屠苏”学生的猜测十多种多样的,而猜测的好处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的学*才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其学*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把读懂诗的意思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浅层次的,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同学们,古人写作时不喜欢直抒胸臆,不会像我们写作时那样直白,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其中,了解作者的生*和把诗放在文化背景下历史背景下去学*是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方法。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写师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现在眼前。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要求,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中奏响课堂和谐的乐章。

      《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俗,诗人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学*这首诗,总体是采取一读,读正确读通顺。二读,找出不理解的词或诗句。三读,向字典或同学请教不理解的地方。四读,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五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六读,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如我提问:“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我们事先没有预*,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

      (1)联系上下文猜测;

      (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

      (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是这首古诗中有许多词语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比如:屠苏、瞳瞳日、桃符等。在课前设计时,我虽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在处理这些词语时方法单一,靠老师教为主,没有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在交给了学生一些陌生词语的理解后,如果能及时的将这些词语的意思简略的写在诗句旁边就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是如果将查找资料这个作业布置在课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相信会更到位。

    [阅读全文]...

2022-03-20 15:13:03
  • 元日古诗赏析

  • 元日古诗赏析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日古诗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今天。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阅读全文]...

2022-04-12 10:59:29
  • 元日王安石_元日古诗

  •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1-24 19:49:06
  • 元日古诗意思

  • 文学
  • 元日古诗意思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那么元日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元日》赏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元日》。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在阵阵鞭炮声中,一年又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和煦的春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人们端起酒杯,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到处是灿烂的.景象。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象征除旧布新。

      作者王安石敏锐地抓住民间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这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过年时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仔细品品这诗中的内容,你是否感受到那深深的年味?一听到爆竹声,你是否涌起过年时的兴奋?当你闻到屠苏酒的香气,你是否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临?当千家万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你是否有温暖的气息在身边环绕?当人们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你是否明白了“除旧迎新”的主题?

      这首诗,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发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

      拓展:古诗《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阅读全文]...

2022-04-24 03:36:56
  • 元日古诗欣赏

  • 欣赏
  • 元日古诗欣赏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日古诗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一句诗描写了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作者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阅读全文]...

2022-07-19 15:35:31
  • 古诗元日王安石的诗(元日古诗全文意思)

  •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发起和领导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为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衰败局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改革虽然未能成功,但虽败犹荣载入了史册。

    与此同时,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散文简洁精悍,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歌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丰神远韵,被称为“王荆公体”。

    王安石

    在王安石的诗作中,《元日》是比较著名且流传很广的一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七言绝句诗,大概创作于1069年的除夕。反映了王安石被宋神宗授予变法改革大权后,精神抖擞跃跃欲试的兴奋心情。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等外族的不断侵扰,接受了王安石提出的治国之道:效法尧舜,简明法制。同时, 宋神宗授予王安石“同中书门下*章事”之职,其位等同于宰相。

    王安石与宋神宗

    于是,一向以忧国忧民为己任,怀揣复苏大宋王朝雄心壮志的王安石,开始了自己的变法图强举措——熙宁变法,制定了一系列变法条文。

    1069年的除夕,改革变法开始的前夜,按耐不住激动心情的王安石,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从明面字意上看去,是一首欢快地迎接新年的诗。

    第一句描写爆竹声中,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来临了——除旧迎新之时,万众期盼美好未来。

    至于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解释,多数人都认为是百姓迎着春风举家畅饮“屠苏酒”。我去查了“屠苏”这个词儿,原来有四种解释:1.古代一种酒名,常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2.一种草(药)。3.*屋,茅庵。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

    对照这首诗上下文,除了“屠苏酒”这个含义外,我以为把屠苏理解为“*屋,茅庵”更好。春风送暖进入茅屋,比春风送暖时人们喝屠苏酒,似乎更合理。

    至于后两句很好理解,描述了人们迎着日出在门上贴桃符的场景。曈曈——日出时的光亮。千门万户都在迎接灿烂的朝阳。人们拿着崭新的桃符换下去年的旧符。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桃木板或纸,上面画着或写着两个门神,用于避邪。后来逐渐演变为春联。

    写下这首诗的王安石,此刻的心情绝不仅仅限于迎接新年。

    在王安石的心中,自己筹划已久的改革变法大计就要开始了!改革变法,意味着宋朝的一切就要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去一切旧的规矩和*俗、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让历史展开新的一页。改革变法如同初升的朝阳,温暖着千家万户,给万民带来利益和福音。

    这才是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初衷。

    王安石

    接下来的熙宁三年(1070年),他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等。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只可惜,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因为某些方面确实不合时宜,更因为朝中各种因此利益受损的旧势力拼命反对打压,最终失败了。

    往事逾千年。

    无论如何,王安石的这首诗,描写了宋朝人迎接新年的热闹场景。其文字功力相当精准,画面感十分强烈,语调押韵朗朗上口,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1-12-12 15:53:23
  • 关于古诗小报版面设计

  • 关于古诗小报版面设计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古诗,分享了古诗小报,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小报版面图片1

      古诗小报版面图片2

      古诗小报版面图片3

      古诗小报版面图片4

      古诗小报版面图片5

      古诗小报版面图片6

      古诗小报版面图片7

      古诗小报版面图片8

      1、唯美古诗有哪些

      《清*乐》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阮郎归》

      琼瑶花尽玉台轻,西风难解情,欲留寒晓落云亭,孤灯半灭明。

      雷送雨,雨敲萍,乱青池镜影,伤心更有谁人听,举残酒自饮。

      3、诗词的内容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4、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阅读全文]...

2022-04-21 00:44:02
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 - 句子
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 - 语录
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 - 说说
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 - 名言
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 - 诗词
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 - 祝福
关于元日这首诗的古诗小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