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七巧的资料

关于古诗七巧的资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七巧的资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七巧的资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七巧的资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65) 语录(7) 说说(58) 名言(23) 诗词(483) 祝福(1) 心语(82)

  • 关于古诗的资料106句

  • 经典
  • 小学古诗词复*资料

      1、几首特殊的诗句:

      (1)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三字经》(南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zhuo),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3)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冬雪雪冬小大寒。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4)七步诗曹植(三国·魏)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敕勒歌(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唐代的诗句:

      (1)李白的诗:

      ①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③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④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⑤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⑥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杜甫的诗:

      ①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④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王维的诗:

      ①《画》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④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白居易的诗:

      ①草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刘禹锡的诗:

      ①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贺知章的诗:

      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②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孟浩然

      ①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8)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0)悯农(一)【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2)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3)游子吟【唐】孟郊

    [阅读全文]...

2022-02-18 02:17:42
  • 春节古诗的资料

  • 春节
  • 春节古诗的资料

      春节,古老而隆重,历代诗人都有吟咏。有的`诗写除夕守岁的情景,如唐骆宾王在《西京守岁》诗表达了除旧布新的心情,诗云:“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古诗的资料,欢迎来参考!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阅读全文]...

2022-01-20 00:30:30
  • 父亲节资料古诗

  • 父亲节
  •   父爱它会在我困难时给我力量,它会在我迷茫时给我方向,它会在我失落时给我信心,它会在我成功时给我祝贺和警醒。

      1、《》【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阅读全文]...

2021-12-19 09:20:27
  • 恽寿*古代诗人资料

  • 诗人,古代
  • 恽寿*古代诗人资料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恽寿*古代诗人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恽寿*(1633——1690),初名格,字寿*,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巢枫客、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进人。清代著名画家。创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特点是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他又善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书法主要学,被称为恽体。

      生*

      其父恽日初为崇祯六年副榜贡生,复社要人,曾拜著名理学家刘宗周为师,后为东南理学之宗。叔父恽向(道生)为著名山水画家,自创一派。恽寿*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受门第书香熏陶,自幼敏慧,八岁咏莲花,惊其长者。清初遭遇战乱,年仅12岁的恽寿*随父远走浙、闽、粤几省,风餐露宿,历尽艰险。后参加了福建建宁王祈的抗清队伍。顺治五年(1648),闽浙总督陈锦率六万清军强攻建宁,15岁的恽寿*坚守孤城。城陷后,与兄皆被掳至清兵营。陈锦无子,其妻见寿*聪明清秀,收为养子。陈锦遇刺身亡,寿*扶灵北归时,在灵隐寺与父相遇,留寺为僧若干年,其间恽寿*从父读书、学诗,课余绘画以娱情寄兴,与复社遗老及反清秘密志士交游。大约在顺治十一年(1654)前后,恽氏父子返回故里。少年时代这段出生入死的'历练,对他一生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叔子既经丧乱,少壮时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忽如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叔子意气如常。(顾祖禹《瓯香馆集序》)。

      此后,他刻苦钻研学问,、诗词、书画无不精擅。恽寿*崇尚气节,誓不应科举。为了生计,变卖书画也不向权贵低头。在卖画生涯中,恽寿*在其瓯香馆中结识了唐宇昭、莫云卿、庄子纯、杨兆鲁、笪重光、毛先舒、诸匡鼎等一时名流,相互切磋,共同唱和,尤其与王翬友情弥笃,二人游历山水,品茗倾谈,切磋画艺,甚为投机。恽寿*为王翚作品写的大量题跋,更使王翚的作品锦上添花。《国朝画征录》说:石谷画得正叔跋,则运笔设色之源流,构思匠心之微妙,毕显无遗。

      康熙二十九年(1690),恽寿*结束了劳碌、贫寒、悲凉的一生。其子恽念祖年方5岁,家贫不能举丧,幸得王翬、董珙、邹显吉等老友鼎力相助才得以安葬。

    [阅读全文]...

2021-11-28 05:11:26
  • 七彩神仙鱼资料介绍

  • 学*,知识
  • 七彩神仙鱼资料介绍

      七彩神仙鱼虽然被叫做“神仙鱼”,但其与神仙鱼的亲缘关系相距甚远(神仙鱼是神仙鱼属Pterophyllum下的横纹神仙鱼P. altum、利氏神仙鱼P. leopoldi和大神仙鱼P. scalare的总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彩神仙鱼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彩神仙鱼别名铁饼、七彩燕。体长20厘米,*圆形,侧扁,尾柄极短,背、臀鳍对称。体呈艳蓝色,或深绿色、棕褐色,从鳃盖到尾柄,分布着8条间距相等的棕红色横条纹。体色受光照影响产生变幻,光暗时体色深暗;光线明亮,则色彩艳丽丰富,条纹满身。远观头、体和鳍难以分辨,酷似田径场上的铁饼,故英文名其为“铁饼”。

      目录 基本信息 形态特征 生活*性 种群分布 收缩展开 基本信息

      淡水神仙鱼(Angelish),学名:Pterophyllum scarale 外部特征:一般成鱼体长12-18公分左右。体高而薄,呈菱形,极侧扁,尾鳍的后边缘*直,拥有修长而 飘逸的背,臀,腹鳍。生活*性:神仙鱼适合pH值约6~7的弱酸性至中性的软水,但大部份人工改良种也可适应高硬度的弱碱性水质,一般饲养水温*均只要维持在26~28℃之间即可。 栖息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神仙鱼,在当地应该是吃蚊子的幼虫、丝蚯蚓、水蚤、水生昆虫、生苔等各样的东西。所以他是杂食性鱼种。 雌雄区别:雌鱼生殖器稍宽饲养难度:一般 食物*性:新鲜动物饵料繁殖方法:沉性卵条纹蓝绿七彩、纯蓝绿七彩、红蓝绿七彩、红色型七。

      形态特征

      鱼体*圆盘形、扁*。鱼的体色丰富多变,有以红色为主基调的红七彩,以棕色为主基调的棕七彩,以蓝色为主基调的蓝七彩,并以红、黄、蓝、绿、黑、棕、白、紫色等为点缀,花色繁多、美不胜收,素有“热带鱼王”的美称。

      生活*性

      与其他鱼相比不易伺养。宜用大型水族箱(长度在90厘米以上),箱中最好种上疏密相当的水草,放置几块岩石,为其创造一个幽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种群分布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水域内,隶属于慈鲷科(Cichlidae)中的pterophyllum属。拥有修长而飘逸的背、臀、腹鳍,从侧面看像是在空中飞翔的燕子,故也称燕子鱼;背鳍和臀鳍都很长,上下对称,好像是张开帆的小船;腹鳍柔软而细长,像一对美丽的飘带。鱼体的基色是银白色,背部为金黄色,体侧有4条黑色横向粗条纹。气质独具的倩影游于缸中之际,总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神仙鱼原始野生种只有埃及神仙、普通神仙和长吻神仙三种,其中以有“热带鱼之帝王”之称的埃及神仙最受欢迎,而所有的人工繁殖种则几乎都是由普通神仙改良而来,于是野生种的变通神仙便渐被淡忘,至于长吻神仙在国内并不受欢迎,所以踪迹难觅。

    [阅读全文]...

2022-03-20 15:25:24
  •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资料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资料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语文古诗词复*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亲蜻蜓立上头。(南宋杨万里《小池》)

      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菊花》)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1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夜月》)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6、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唐罗隐《西施》)

      1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两汉乐府《长歌行》)

      1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20、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明民谣《京师人为严嵩语》)

      2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2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赠》)

      2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2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2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8、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北宋欧阳修《生查子》)

      3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昱《虞美人》)

      3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南宋岳飞《满江红》)

      3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3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晋曹操《龟虽寿》)

      3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其一)》)

      3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3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9、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40、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4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4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南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4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4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

      4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4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阅读全文]...

2022-01-14 15:35:58
  • 学**古典舞资料

  • 学*,舞蹈,知识
  • 学**古典舞资料

      *舞的主要分支。起源于*古代,融合了*传统武术、杂技、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古典舞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古典舞

      *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

      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

      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古典舞蹈非常强调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神韵是*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琵琶等。*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

      发展历史

      *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

      新*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另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舞蹈素材。

      身韵

      1、身韵的元素

      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语音”──基础符号;

      2、身韵的主要动作

      如:“云肩转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辞汇”;

      3、身韵的意象

      身韵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意象,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语义”;

      4、身韵的运动规则

      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与“*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语法”。

      这些方面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舞具有了*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基本动作

      形

      *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神

      在*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

      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舞律”的精奥之处。

      技巧

      (一)旋转的特点

      1、*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2、以腰为轴的特点,形成*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3、*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风格性”很浓,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风格的延续和夸张。

      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翻身是*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1、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2、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阅读全文]...

2022-05-06 08:22:53
  • 《论语》全译之二十七备课资料

  • 《论语》全译之二十七备课资料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准备资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全译之二十七备课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

      【注释】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已经有五代了,*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

      三桓掌握了国家*,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原文】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评析】

      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阅读全文]...

2022-02-16 22:51:08
  • 关于七夕资料素材大全

  • 七夕,语文
  • 关于七夕资料素材大全

      大家应该都知道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节日,不知不觉,又一年的七夕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了解七夕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夕资料素材大全,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节资料来历: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超越时空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情节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织女的羽衣,这样没有了羽衣,织女就不能飞回天上了,就会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就会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来有一天,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想起老牛告诉他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得到帮助的话,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飞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星,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风俗:

      *俗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俗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俗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俗4.种生求子

      旧时*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俗5.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俗6.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的由来:

      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嗯,牛郎织女分隔在茫茫的银河的.两边,遥遥相对,王母娘娘只答应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你会发现,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不见了——他们到天上搭鹊桥去了。七夕,夜色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期待着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如果你有好奇心,在瓜果架下去偷听,说不定可以听到两人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的*俗

      七夕乞巧,是节日的主要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山东。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陈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鄄城、曹县、*原等地是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东。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阅读全文]...

2022-03-26 15:03:27
  • 五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复*资料

  • 五年级,小学生
  • 五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复*资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复*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从军行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从军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明月照长城。

      3、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军行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6、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7、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8、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青送马蹄。

      9、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10、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1、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2、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13、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4、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5、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6、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7、暮江吟 白居易

    [阅读全文]...

2022-01-16 19:47:07
古诗七巧的资料 - 句子
古诗七巧的资料 - 语录
古诗七巧的资料 - 说说
古诗七巧的资料 - 名言
古诗七巧的资料 - 诗词
古诗七巧的资料 - 祝福
古诗七巧的资料 - 心语